宋鲁郑:特蕾莎·梅何以重蹈卡梅伦覆辙?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6-10 08:51

宋鲁郑

宋鲁郑作者

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刚刚结束的英国大选再一次上演了脱欧一幕:意图大胜的保守党丢掉过半席位,要么组成不稳定的少数政府要么不得不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提前大选豪赌的梅首相更面临反对党逼宫的威胁,大有再步卡梅伦后尘之势。在这个消息的打击下,英磅立即下跌2%。

为何选举受挫?

英国的议会选举两年前刚刚举行,当时保守党意外地单独过半。只可惜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卡梅伦又玩起了危险的公投,在意外失败后不得不辞职。临危上阵的梅首相曾多次声称绝不会提前大选,把自己的政治信誉都押上去了。结果到后来却突然食言,直接影响了选民观感,并对梅的诚信大为质疑。

而且她给出的理由也是相当牵强,竟声称是因为反对党的掣肘,她不能更好的和欧盟谈判。但事实上,反对党根本不可能影响到保守党执政。提前大选的根本原因在于梅不是选举上台的,总认为威望和合法性不够,再加上当时民调显示,保守党支持率高于对手二十个百分点。因此只要提前选举,保守党将会大胜赢得更多席位,从而大大提升她的威望。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获得选民更强的授权”。

从历史上看,不经选举就成首相是英国“民主制度”的常态。自1916年以来,已经有12位政治人物未经过选举而继任首相,正好是全部24位首相的一半,包括大名鼎鼎的邱吉尔。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合法性,梅显然是打错了政治算盘。

其次,梅成为首相后,坚定支持退欧,并以非常强硬的立场与欧盟进行谈判。这引发了众多亲欧派选民的反对。毕竟两年前支持保守党的选民和支持退欧的并不完全是同一群体。他们或者反对退欧,或者认为,一个弱势的英国政府在和欧盟谈判时将不会得到什么好的妥协方案。当脱欧成本极高时,民意或许会发生变化,转而支持留欧。事实上,这次败选,就已经表明了民意的变化。

第三则是选举期间英国连发两起恐怖袭击,这直接令人质疑梅的领导能力。要知道梅此前担任了负责治安和反恐的内政大臣长达六年,现在的恐袭她自然难逃责任。特别是曼城恐怖袭击针对的是青年,而青年本来也是希望留欧的多。这导致保守党选票的大幅流失。恐袭后的民调也显示,保守党的支持率明显下降。

最后则是梅错误提出的福利改革方案,即以房养老,同时消减部分富有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金水平。由于这个改革方案惹恼了中老年中产阶级,迫使梅不得不撤回,但造成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从这一点来看,梅确实政治上缺乏经验。且不说改革是否必要,在选举期间触碰这个议题绝对是政治自杀。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老年群体都是投票率最高的,没有哪个政治人物敢于得罪。有评论说梅高估了自己的支持率,但实际原因恐怕是她并不胜任。

保守党受挫,再次令英国陷入不确定状态。虽然梅已经宣布要在仅获十席的北爱统一党支持下继续执政,但结果如何都还需要继续观察。根据规则,6月13日如果不能组成政府,梅就必须辞职。所以梅是否还能待在唐宁街十号、是组成少数政府还是和某一个政党联合、是否能够联合执政、联合执政后的政府对退欧持什么立场、联合政府能够稳定和持续、和美国以及中国的关系等等都是未知数。

对于英国非常重要的脱欧谈判原定要在6月19日举行。如此混乱的英国将如何去捍卫自己的利益?

假如一年之后英国再次选举,恐怕也不会令人意外。甚至英国BBC分析称,如果没有一个政党能够组成政府,将有可能出现首相辞职并将职位交给反对党,从而出现不经选举就实现了政党轮替,这将引发宪政危机。

外界或许感觉不可思议的是,何以卡梅伦前车刚倒,梅就立即再蹈覆辙?卡梅伦赌输了,令英国和欧盟互伤,梅赌输了,连国内的政治稳定也丧失了。可谓每选一次,国家就倒退一次,国家倒退一次就又再选一次,大有恶性循环之势。这种质疑不仅针对政治人物,也针对广大的选民。正如英国退欧时的疑问:难道选民不知道退欧的后果吗?今天的疑问则是:难道选民不知道这样的选举结果对英国意味着什么吗?这一切显然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分析。

西方选举制度为不稳定留下隐患

从英法美三国的民主实践来看,西方政治人物逆向淘汰的趋势越来越突出——能干不能说或者颜值低的都会出局。

美国共和党初选时,候选人之一的杰布·布什担任州长时的表现实在亮眼,不仅是佛罗里达州历史上第一位两次当选州长的共和党人,而且八年任期中,杰布以改善环境、改革教育体系闻名,在他的治理下,劳动力人数居美国第四的佛州失业率一直很低,税负减至10年来的最低点。他还被公众称为“最容易接近的州长”。杰布也因此成为最成功的州长之一。

但此人是典型的能干不能说,根本无法在辩论中赢得选民的喜爱。反倒是娱乐性极强、满口跑火车、粗言鄙语到了少儿不宜程度的特朗普成为选民的最爱,并一直笑到最后。

法国大选政治小鲜肉马克龙也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但凭借“运气”和形象,还是成为第五共和最年轻的总统。

所以法国和美国选出的都是缺乏经验的领导人,而且一个过老,一个太年轻。美国的特朗普已是古稀之年,是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而且从未在政界待过一天。马克龙年轻,他的政党更年轻,只有一年的历史。他唯一的从政经历是两年多一点的经济部长。而且这个部长也是一步登天式的,没有任何这一领域的历练。

某种程度可以说,西方民主政治的品质决定于选民,但西方正面临着选民一届不如一届的窘境。

经验对任何行业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在西方,政治的专业化正在丧失。特朗普是政治素人,他任命的政府中实际的二号人物、主要负责外交的国务卿蒂勒森同样是一个从未担任过公职,也从未从事过外交工作的商界老板。其他如财政部长史蒂芬·姆钦(华尔街资深银行业者)、司法部长杰夫·塞申斯(阿拉巴马州的参议员)、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亿万富豪和投资家)、能源部长里克·佩里(前德克萨斯州州长)、卫生部长汤姆·普莱斯(佐治亚州议员和前整形外科医生)、住房部长本·卡森(神经外科医生)、内政部长赖恩·辛克(国会议员)、劳工部长安德鲁∙帕兹德(餐饮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农业部长索尼·帕杜(兽医)、环保部长斯科特·普鲁特(奥克拉荷马州的首席检控官)、小企业管理局局长琳达·麦克马洪、驻联合国大使尼基·哈利(南加州州长)都没有相关领域的历练,都是外行领导内行。

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仅有两人:退伍军人事务部由副部长大卫·J·舒尔金担任、交通部长是曾担任过副部长的赵小兰。另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和国土安全部长约翰·凯利是军人出身,教育部长贝琪·狄维士过去数十年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美学校改革。他们虽然没有相关领域的行政历练,但勉强可算得上半个专业人士。

虽然不能说没有相关经验就一定不胜任,但这和官僚体系专业化、国家治理专业化的趋势相违背。绝大多数人既缺乏政界也缺少自己主管部门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而由于年龄原因,既很难避免过去领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经验的影响,也很难再重新学习。

法国也同样。马克龙总统缺少从政经验,他任命的总理爱德华·菲利普仅担任过边远小市的市长和国会议员,其经验比马克龙更少。更不可思议的是,就在马克龙胜选成为总统后,他还在激烈抨击马克龙的政策,但转眼间就接受总理的任命。其组成的22人内阁,第一次担任部长的就高达18人,其中9人是纯粹来自社会:有民间环保人士、记者、奥林匹克击剑冠军、医生、出版社首席执行官。

就是有过部长经历的,也都转行。比如前国防部长勒德里昂转任外交部长、司法部长贝鲁过去两度担任过教育部长。经济部长勒梅尔过去担任过农业部长,但他也是一直强烈批评马克龙的经济政策。

唯一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是劳工部部长佩尼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她就开始在法国劳工部工作。

由于非专业化,也由于体制因素,内阁成员往往缺乏不稳定性。

奥朗德政府五年中换了三位总理。第一次更换是因为许多社会党议员不赞同他的政策,他自己在国会中成为少数。第二次则是因为当时的总理瓦尔斯要竞选总统,主动辞职。其他部长也有类似情况。比如重要的内政部长和经济部长分别五年内四次、三次换人。外交部长是两次换人。

如果从整个法国而不是某个领导人的任期来看,哪么从2011年到现在,法国这个国家从总理到外交部长、劳工部长、教育部长、文化部长、体育部长都已经更换了五次,最短的任期仅有4个月23天。由于更换太过频繁,维基百科对他们的介绍甚至连照片都没有。

特别是法国面临经济和安全两大迫在眉睫的挑战,结果极为重要的经济部长竟然更换了六次,内政部长更换了7次!经济部长最短的任期不到一年,还有两位不到两年,曾担任过经济部长的马克龙则是两年零四天。他辞职后干脆由财政部长兼任了九个月。虽然说法国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很多,但主管经济的部长如此频繁的更换,一个国家的经济怎么可能好呢?

内政部长最短的只有1个月19天,还有一个3个月15天。在恐怖袭击如此严重的情况下,负责安全的部长如走马灯轮换,这个国家的安全还能有保障吗?

本来组成政府的人员就缺乏专业性,需要相当的学习时间,但同时更换又是如此频繁,岂不是每个人刚进入状态就被换掉,怎么可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当然有人会说,政府里面还有很多公务员在干实事,他们是不会轻易更换的。但谁也无法否认部长的重要性——不然岂不是承认选领导人、再由领导人任命内阁成员,都只不过是一场戏?也无人能否认,频繁更换部长对国家治理所带来的伤害。

现在马克龙已经组成了第一届政府,但假如随后举行的国会大选败选,这个政府将立即解散,再次由新人组阁。这将创下第五共和前所未有的历史。而且只要马克龙无法赢得国会多数,整个五年都将不得不和其他党派联合执政,其政府更迭的频率将更高,法国将不仅仅是继续空转的问题了。

所以西方的体制从下面的选民到上面的部长,都存在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出现脱欧、特朗普现象以及今天梅首相的重蹈覆辙都不令人意外。体制不改革,这一切都将是常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英国 英国首相 选举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