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统一历史大势下,“台独”凭什么觉得自己还有希望?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1-11 08:47

宋鲁郑

宋鲁郑作者

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今天,台湾1900万选民将做出重要的选择:究竟是韩国瑜的“台湾安全,人民有钱”,还是蔡英文空洞的“2020台湾要赢”?

然而从两岸的角度看这一天,我们的想法则是统一何时到来?两岸分治至今已经七十年!几代人为了统一殚精竭力,然而两岸关系错综复杂,风云变幻。如果承认“九二共识”但以维持现状为主要政策的国民党赢得大选,两岸形势虽然可能转向稳定和改善,但统一的历史进程仍不会有实质性突破。如果保有“台独”党纲的民进党再次获胜,则两岸形势或将更趋恶化,和平统一的阻力也会随之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两党谁笑到最后并不重要,因为直正推动统一历史进程的是大陆,主导两岸走向的也是大陆。不过整体看来,能够影响两岸关系的有如下三个因素:双方实力对比、外部形势以及各自内在的变化。

实力对比带来的两岸关系变化

当中国大陆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之时,台湾的经济发展很可观。彼时,大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经验非常缺乏,国际关系上也比较倚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以大陆对台策略主要是稳定两岸关系、吸引台湾资金、技术,并试图以“三通”的方式打开全面交流的渠道。

后来即使大陆经济发展迅速,两岸实力此消彼长,大陆也决定以反“台独”作为主要政策方向。但由于大陆仍然以实现现代化作为首要战略目标,所以战略上仍然是以稳住两岸关系为着力点,即使“斗“,也要“斗而不破”。

但进入新时代以来,大陆的现代化任务已接近完成,同时台湾综合实力日趋下降并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加深,此时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心开始发生变化:从反“台独”日益强调“促统”。

大陆战略目标的调整,民进党和国民党都在关注着。以“台独”为理念的民进党自不必多说,而国民党高层对“中华民国”的历史性依恋,也影响着其政治表达。而且从政治人物的角度看,两党都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心理。

中美关系由合作转为竞争对立

2010年,中国大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对华政策开始由“接触-遏制”转向全面竞争甚至对抗。美国逐步推出亚太转移战略、TPP、借口朝核试验在韩国部署萨德,直至今天的贸易战、科技战乃至某种程度的货币战。

中国则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这被美方认为重起炉灶。2014年5月的亚信会议上,习主席提出“亚洲的事情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办,亚洲人民有能力有智慧通过加强合作来实现亚洲和平稳定”。美国决策圈此后更加警惕,质疑中国要将美国挤出亚太。

中美关系的这些变化以及大陆“促统”政策的重心调整,意味着我们联手美国共同遏制“台独”的格局无法再持续。虽然美国会继续维持模糊战略:即两岸和平、保持现状,以确保它仍然可以从两边获利,维系现在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但美国对台湾会更加纵容。同时,美国也可能会借此向大陆索取更多的利益。

两岸内部形式的变化

一是大陆经济起飞之后,国家统一问题日益提上日程,大陆对台的条件也开始出现调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十八大报告中去掉了“两岸什么都能谈”的论述,十九大则延续这一改变。

二是实行“一国两制”的香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2019年由“修例”引发的风波影响至今,不仅对“一国两制”在国际社会上的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台湾地区反对“一国两制”提供了借口。

三是伴随大陆的崛起和台湾整体上的下滑,台湾精英“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加重,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大的措施推动“台独”或阻挠统一。

应该说,上述因素决定了未来不管哪一个政党执政,两岸关系依旧令人揪心。民进党拒绝促统是要走向“独立”,国民党拒绝促统是要偏安。在这个阶段,国民党反“台独”的历史阶段性作用即将消失,可以说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大陆无论内外,都很难有有份量的盟友,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和处理问题的技巧。

2020年大选,如果蔡英文当选,在没有连任压力的情况下,她将会采取更具挑衅性的两岸政策,特别是在中美竞争的大环境下,不管是出于对美国的配合讨好还是其政党的价值理念,她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如果是韩国瑜获胜,两岸关系可能会有明显缓和,大陆的“经统”趋势会更加有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启动政治谈判。

两岸统一的难点

一是由于历史原因,两岸还存在所谓的“法统之争”。香港和澳门没有国家特征,但历史上台湾地区除了一般地方政府所拥有的治权外,还实际上出现了只有“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政府”之下才拥有的治权。比如曾二十多年具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地位,获得过全球多数国家的承认,即使到今天,仍然有着十几个国家的“邦交关系”,使其难以接受自己地方政府的定位。

二是和香港、澳门不同,台湾一直拥有完全“自治”的权力以及“外交”和“国防权”。在部分台湾人眼中,从权力角度讲,统一后很有可能会减少,所以统一缺乏吸引力。

三是伴随着台湾的民主化和两岸的长期分治,“台独”势力崛起。追求统一的民族大义和感情式微。台湾当局由于日益丧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所以产生了利益减少的计较和尊严丧失的被征服感。

从战后部分国家实现统一的经验来看,首要条件是双方人民都抱有强烈的统一意愿。当这个意愿强大到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时,统一也就水到渠成,但目前台湾方面缺乏这一条件。从台湾这几十年的演变来看,问题会日益恶化。即使主张“一个中国”的国民党执政也没有办法逆转这个趋势。

四是虽然表面上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结果,是内政,而不是香港和澳门那样被外国殖民的结果,但现状是台湾事实上沦为美国的非正式“保护国”。仅就目前而言,要想统一,中美必须有所共识,这是现阶段实现统一的前提。尽管面对美国,中国有经济牌、国际关系牌以及身为大国具有的对外摊牌而不受干预的能力,但中美关系逐步进入全面竞争,美国从遏制中国、捍卫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出发,也会全力阻挠两岸统一。

五是虽然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统一绝大多数通过武力解决。但在今天国际时空下,武力统一只能是最后的选项。第一,武力统一的代价太高;第二,武力统一后管理成本极高,特别是对立与仇恨需要几代人才能化解。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大陆坚定表示从不放弃武力统一,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但更多的是针对“反独”(法理台独),但无法实质性阻止台湾地区其他形式的“台独”举措,比如去中国化,培植“台独”意识,营造仇中氛围。

六是“台独”势力执迷不悟地认为时间在自己一边,寄希望于美国不会放弃对自己的支持。这也是他们拒绝统一的“救命稻草”。

看到韩粉把凯道挤满,蔡英文减少出席一场新北造势,希望凝聚凯道最多人气。(中评社 黄筱筠摄)

但是,“台独”对大陆的演变有如下误判:一,大陆改革开放模式有可能失败,“一党执政”加市场经济模式有历史合理性,但无法持续;二,当大陆模式来到临界点,要么失败,要么向西方民主化转型。这个过程具有高风险,将会导致大陆动荡和分裂,从而为“台独”创造历史机遇。

三,随着第一代和第二代外省人离世,在“台独”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成为“天然独”。在“台独”看来,民意是在他们这一边。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主张“独立”的人将会是绝对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具有正当性。同时,他们利用甚至操作所谓的民调,比如声称反对“一国两制”的人超过80%,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不到5%,支持统一的也不过10%等等。

“台独”对美国的判断则是:虽然美国不会为了台湾“独立”而流血,但却可以为了遏制中国崛起、捍卫自己霸主地位而干预。一旦中国大陆统一行动失败,会影响现有体制的统治力。

其实,台当局从蒋经国后期开始移植西方的政治制度,造成了三个后果:一是过去国共两党谈判或合作就能解决问题的模式已不存在,其他政党的立场和民意都成为能够影响统一的重要因素。“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既是大陆对台湾地区政治模式演变的回应,但也是难度极高的策略。

二是台湾有意识利用价值观牌获得西方的支持,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从而某种程度上对西方进行道义绑架,也令东西方的国家利益之争有了一层道德的包装。

三是两岸整体实力完全逆转的今天,其政治制度成了台湾唯一的心理优势和筹码。由于历史惯性,西方在价值观上仍占有优势,台湾社会认为自己是先进的一方,不愿意被落后的一方统一,而且这种制度差异,也影响了“国家认同”,即不管大陆经济多么发达,也难以产生认同和吸引力。

尽管如此,决定统一的还是大陆实力(排除外国干预的能力、对台湾的制约能力和吸引力)以及对代价的评估。再者,两岸交流到现在,经济已经基本一体化了。2016年民进党执政以来,积极推动“新南向”政策,试图摆脱对大陆的经济依赖,结果四年来台湾对大陆的外贸依存度不降反升,达到41%的高点。

经济自有其规律,市场自有其力量,绝非政治干预所能改变的。不仅数字如此,我个人的感受也是一样,去台湾之前,预订机票、旅馆、高铁票等,都使用飞猪软件和支付宝;到了台湾之后,接受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店商比比皆是,甚至吃一碗牛肉面也可以用微信。而在一年多前,还比较少见。虽然经济自有其规律,但经济的全面融合,则必然反应到政治层面上来。

我在台北曾遇到一位支持蔡英文的出租车司机,但他也认为两岸终将统一,虽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要以为这只是巧合或者个案,根据美国杜克大学年初在台湾公布的民调,48.1%的民众认为统一不可避免,也就是说每两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个是这样的判断,原因无疑是大陆的发展和实力。

责任编辑:吴立群
台湾 台湾选举 台湾大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