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能用”、“顶用”、“好用”——揭秘中国军工自强之路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7-19 08:28

宋晓军

宋晓军作者

央视特约军事评论员,《舰船知识》前主编

近日,在参观青岛海军博物馆之后,知名军事评论员宋晓军“驭·见强大中国——比亚迪王朝之旅” 自强精英论坛上发表演讲,和大家分享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

论坛上,宋晓军用“能用”、“顶用”、“好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强大中国军事发展的路径——先定下一个“能用”的小目标,实现从“0”到“1”的突破;继而在“能用”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克服“能用”阶段的局限,在功能上开始“顶用”起来;最后,通过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加以对人性化、便利化等使用环境的综合思考,最终达到“好用”的发展境界。

宋晓军在演讲中 摄/观察者网 王一鸣

以下为宋晓军发言全文:

宋晓军:大概40年前我入伍济南舰,在那里做过雷达兵,那时候还不到20岁。现在,我结合中国海军船舰发展和目前中国海军的情况,来讲一下中国军事武器装备的发展,其实跟我们比亚迪的情况是非常非常相似的。

我做了一个图:第一条舰是105舰,我们首先保证它能用,能开起来,实际上设计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当时的这条舰艇已经是(我国)第一艘有导弹的大型水面舰。因为当时先进国家的海军,如美国、苏联的海军导弹已经上舰了。所以我们自行设计的舰艇,首先要把导弹安上来。这个导弹主要是液体燃料的,整个维护的程序非常麻烦。但是没有办法,舰艇以火炮为主是不太可行的。因为导弹占的空间非常大,就把这个火炮和导弹放在一起。

停放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的105舰 摄/观察者网 王一鸣

我们今天看到的舰艇是后来改装过的,105舰后面的直升机平台是后搭的,原来是没有这层,底下是空的,从舰艇上搭出来平台再把直升机装上去。这是为了打捞全程飞行实验的核导弹才建的这一批舰。1964年我们国家第一次实验了核武器之后,我们就准备把所有的钱投资核武器。当时核武器、舰艇是没有同步的,想让岸上的核导弹和水里面的导弹能够同步走是不太可能的。到了1979年初中美建交的时候,我们先得把跟人拼命的东西解决了,海军就是围绕这个做出的第一艘水面舰。

反舰导弹是从苏联引进的,我们把它改成国产,叫做海鹰,放在水面舰的烟囱两边,前面后面。我们在舰上的时候也实验过几次导弹,但是这个舰比较小,三千多吨,想要的功能和平台大小是不能容纳的。举个例子,就是说你买了一个小房子,可是你需要摆的家具却很多。这个舰服役以后,已经有防空的需求出现了,例如1982年的马岛海战。

105舰的防空武器只有57炮,用57炮来防空基本是不太可能的,更别说反导了。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动力问题,我们用的还是蒸汽轮机,但蒸汽轮机占的体积非常大。当时流行的燃气轮机我们没有,怎么办呢?舰上的导弹就弄得很小,因为要放很多的“家具”。

东风-5洲际导弹全射程试验发射画面

这条船还是为东风5导弹的全射程实验而建设,能到南太平洋把这个核弹头捞上来。基本就是这样的功能,也就是说“能用”。“能用”是说本身有一些功能和性能:功能是反舰,性能就是打的远,但是能不能转换为战争能力就很难说。

至于说应对不同的海况,在容易出现一些故障的情况下去实验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钱,简单来说不能进行全普化的实验,就不可能提供全普化的战斗力的量化标准。这个军舰干过一件大事,就是跟着一些船到南太平洋,把我们的战略导弹问题解决了。因为中国的三五计划主要是以军工为主,在1960年中苏关系破了之后,我们武器准备发展的大量资金都集中在两弹一星上,其他的海陆空军装备都削减了。削减了以后,所有的都是围绕着核导弹。

特别是1963年,美苏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部分限制条约开始了,对我们的核武器发展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有点像现在对朝鲜这样。当然我们根本不在乎了,我们的核弹1964年就研发成功了。

但核弹是在地下爆炸,能不能两弹结合啊?于是在1967年,我们做了一次让全世界都惊呆了的事情:中国的第四次核实验直接把核弹头和导弹放在一起。这个实验在国内进行,当时有些学者担心说万一半路掉了怎么办? 因为这是全程的飞行试验。最终这个导弹的落点就是核实验的点,类似实验现在朝鲜都不敢做,所有人都吓懵了。

第四次核实验我们把核弹头和导弹结合了,接着我们还想到把这个核弹头打到全世界去,心里才踏实,于是就有了第一批的051。051在设计上有很多的问题,稳性、重心,当时都没有精确的计算,还有居住的舒适性和雷达等等,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动力。

112舰上的LM2500燃气轮机

第二代驱逐舰我们解决了它的动力,就开始有6-7千吨了。动力是怎么解决的?我们当时是想做燃气轮机,这个动力问题是最难的,我们没有比亚迪那么聪明变道超车,于是还是选择跟随。1979年中美建交,苏联还很强大,美国人说动力我给你解决,于是就把通用的LM2500燃气轮机卖给我们四台。两台用了,两台没有用。于是我们就把军舰做大了,大了可以解决其他问题,比如防空导弹问题、防舰导弹问题、相关的雷达和反潜的鱼雷以及电磁干扰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就相当于比亚迪出现了唐,把所有的功能装在这个上面了,因为你的动力够了。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这个是第二代的驱逐舰。

1989年之后,美国不卖了。不卖我们就傻了,这动力怎么办呢?当时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前苏联的燃气轮机是在乌克兰生产,乌克兰说我们有,可以卖。虽然比美国的可靠性各方面稍微差一点,但可以做大型水面舰的动力。我们就把燃气轮机买回来了。买回来之后我们就复制翻版,把他的技术资料复制出来了,当然有很多的改进。

也就是说,第二代的舰实际上我们就用的是样机,复制翻版的乌克兰机器,这个动力经受了什么考验呢?索马里的护航是用样机去的,发现没有什么大毛病,后来就不断的改进。有动力,这个舰就可以做大,具体的小系统可以做的很好,于是我们就开始了第三代,前两天下水的055。像电子、导弹垂直发射这些技术中国其实发展很快。相当于比亚迪如果把动力解决了,上面的其他功能如空调、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上。

052B/C/D以及055驱逐舰上所使用的GT-25000型燃气轮机

055下来之后,垂直发射系统、雷达等这些功能全部上了,就达到了我说的“好用”。第一步是“能用”,然后是“顶用”,第三步是“好用”,怎么做到“好用”呢?一个是任务环境,一个就是实战,就是把性能和功能通过任务环境的测算,用实际的实验或者数学的方式,通过提前设计把它模拟出来,来达到某一个指标,最后是再通过实战适用性的检验。

当然实战适用性的检验有很多的因素,80年代我们提出来这个东西,比如:生存能力、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生存性、安全性等等。但现在的这个东西是很多要素集成在一起,在设计军舰的时候就把它融合进去,把它的实战适用性的指标算出来。最后比如说功能和性能的理论值,就像比亚迪所有的发动机包括混合动力,单一用电的时候能达到的极限值。

但在不同环境下,比如今天的高热环境下,或明天到什么山路的环境下,不可能100%的转化达到最高最理想的状态,作战能力是一样的,功能和性能通过不同的环境,执行不同的任务,最后不可能100%转化成战斗力。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达到90%,可能是40%,这个都无所谓,因为你有设计不同的界定外界条件。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造舰艇不是看它的功能和性能,像大家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军迷比谁打得远,这些没有意义。真正实战需要的是你要转化成实际的,有一个量化的指标,有了这个量化指标才可以把你和其他的兵力怎么进行联合作战算出来。

简单的说,硬件和软件等实现作战的部分,和把它转化成实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要做很多的实验,投很多的钱。像美国是有专门的实验部队,有专门的手册,相当于产品实验手册一样,实验部队的军官也有军官手册,就是军舰在船厂出来到交到实验部队之间的这个工作怎么去做?怎么样检验?怎么算出实战性来?

346A型有源相控阵雷达,装备于052D驱逐舰

现在的元素越来越多,大家比较好理解有一个东西叫人机工程。比如说雷达兵,我们给他做实战的时候怎么做?我们会做大量的样本调查:他们在雷达前面值班是3个小时疲劳,还是4个小时疲劳,另外作战时的灯光柔和度要到多少他们最舒服;再比如说噪音,我们参观核潜艇的噪音很大,我们尽量把噪音降到人最舒服的地方;这些东西都是有指标的。豪华油轮最舒服的噪音是45分贝,太静了受不了,超过50分贝人也不舒服,我们尽量把灯光、噪声,甚至操作仪器的界面和舱室的颜色都做到最好的搭配,让水兵能够有健康的精神状态。我来之前给我们新入院的年轻人讲课的时候,其中有生科院认知神经学的博士,就是要把这些元素设计进去跟军舰结合起来。这些年轻人怎么样在这里待着能够保持健康状态,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是好用的一部分。

在索马里护航的时候确实出现过一些情况,例如年轻人吵架,在一个铁盒子里面出去好几个月,在这么拥挤的生活环境里,不愉快的心情也会影响人使用装备的状况。那么我们就会做一些案例的分析,就是人为什么会在这个环境下吵架?是精神状态不好。如果他精神状态不好,不可能100%的操作好这个武器装备,最后实现不了你想要的作战实战能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一共打了16年的仗,作战的士兵一共是250万军人,这250万人当中,有1/10也就是25万人得了应急障碍创伤,简单来说就是神经不对了,得了神经病了。这个成本就太高,因为这25万人现在才30多岁,可能会活到80、90岁,国家付出的成本就不得了。这个是成本,你做产品要考虑这些问题。

比亚迪唐100 摄/观察者网 王一鸣

从某种意义上跟做汽车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过程比较缓慢。一个是动力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了就先买,后来仿制乌克兰,再后来就国产化了。各种问题我们都逐步在克服,克服到今天是“好用”。当然作为比亚迪车来说可能还要考虑“用了还想用”,我们军队还没到“用了还想用”,只是觉得“好用”,让这些年轻人,这些90后00后的水兵,特别是独生子女能够保证正常的心理和身体状况,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来执行他的作战任务,完成他的军旅生涯,他最后离开军队的时候,会觉得这段经历是很好的,不是让他觉得会有一些其他的障碍性东西。同时在他部队服役的时候,也能保持随时能打仗,打胜仗的状态。

中国海军的发展跟汽车的发展是一样的,最终是人性化的问题,这个人性化的问题不是说武器装备不重要,因为操作武器装备的是人,你怎么把人的问题解决了。现在人的问题是最大的。当然还有别的问题,比如说武器装备的测试过程非常贵,美国一年的研发测试费用占他们军费的比例非常高,大概是800、900亿,比我们的经费都高,所以它有大量的测试。

美国福特号航母

美国的福特号航母将在美国国内正式服役,因为着急服役,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全船抗冲击实验没有做,海军就说能不能让我们先服役,下一艘造的时候一块儿做,但是美国国防部不同意,说为了3400名士兵的安全必须要做。航母在海上漂着,远处有一个爆炸物,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击沉,它是算出来的。这个实验是很花钱的,前几天发了一个报告说交付海军的时候,因为延期超支了22%,从原来105亿美元变成了129亿美元,他交了海军以后,还要花7.8亿美元完成他没有完成的工作。除了这个之外,他的先进着舰系统、双波段雷达和武器升降机,现在都没有过关,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辽宁号也是一样的。辽宁号在离我们这不远的地方停着,辽宁号到底有没有做完这些实验,当时把它定位为科研实验与训练平台,主要是想通过它获得一些学习曲线,我这样说学习曲线大家可能会明白,相当于我买了一个二手房装修了一下,然后刷了各种墙漆买各种家具,铺各种管线冷热水管,目的不是为了要用辽宁舰,而是通过二手房这个经验去造新舰。为什么要造新舰?为什么要这么费事,直接造不就完了吗?不是的,你在这个上面获得了经验,就是获得了学习的曲线。

像“福特号”上来就造,它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其实造船里面有一个“138”规律,就是说我在生产车间里面做这个活,可能是用一小时,但是把这个船焊成了分段,已经做好了一个一个段,就是三小时,如果说这个船已经下水了,再去完成同样的工作在上面是8小时。所以福特号是怎么超支的,就是这么来的。比如说福特的制冷系统,它跟配套商没有达成好协议,没有做好协调关系,到他该装阀门的时候,没有做出来,没有设计出来。怎么办?只能临时用金属管替代,因为不能在船台上等着,替代完了再下水,下水完了回过头来等那边阀门做好了再换,这个就没有学习曲线。因为前面有十艘航母,他提供的学习曲线和40年之后造的福特级航母跨度太大,虽然前面给一些借鉴,但有很多的设计是没有办法借鉴的,所以成本就上去了。最后都费钱,到了2020年都不一定能形成作战能力。

同样我们在辽宁舰上反复地琢磨这些事,是要解决舰机式的标准化问题。我们做汽车的都知道,标准化是很重要的。这个军舰和飞机之间要做出不断的测试,这个标准是测试出来的,做成文本文件,将来下一艘航母是按照这个标准做的,我买二手房不断的倒腾是为新房提供一个学习曲线,但是这个事不是你要发射核武器核导弹,于是就先做这么一个舰,这样肯定就有很多的问题和毛病,包括我们说一万年搞出来的核潜艇最后这里边有很多的拥挤这个事,大家都看到了,不断地、一步一步地在做,我相信比亚迪第一代车的安装看起来也很二,但现在可能就逐渐把它变成人性化,还吸引了那么多的粉丝。道理是一样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宇波
军工 驱逐舰 青岛 海军 中国海军 海军舰艇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