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山:追个星怎么就追成了“互黑互撕”的“宫斗”?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3-11 07:14

孙佳山

孙佳山作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学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孙佳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粉丝经济的影响无处不在。与此相伴而生的饭圈乱象也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如果不是最近的一系列相关事件,主流社会做梦也想不到饭圈能玩儿得这么野。

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最初发源于日韩,以“偶像养成”为最突出特征,而且在其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强调流量明星与粉丝个体成长的伴生性,并逐渐将粉丝与流量明星的关系,打造成“老母亲养儿子”式的逻辑。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传统的性别特征显著、且有着相对完美人格的“高大全”式的明星,对于饭圈背后的新一代青少年来说,也就不再具有过去那样的影响力、吸引力。那些有一定缺点、性格也没那么完美的流量明星,反而更容易成为粉丝们文化娱乐消费的首选。

距离今天最近的最典型例证,就是2005年出道的日本大型女子偶像组合AKB48,“偶像养成”的商业逻辑在这一阶段既已发展的十分成熟,也做到了相当的规模。这个组合的绝大多数成员们都来自日本的普通家庭,那些小姑娘都是经过各种日本式的严苛方式筛选出来,而且还分成若干组,并各自有对应的不同受众和粉丝群体。

AKB48成员与粉丝互动

总体来说,日本饭圈还相对比较节制,大部分粉丝并不会去影响流量明星们的日常生活。但粉丝文化、粉丝经济在韩国则是另一番奔放的光景,各类应援层出不穷,如何放大流量明星的个人影响力是各家粉丝角力、比拼的焦点。

当这套“偶像养成”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传入我国,日韩饭圈的种种运行模式也随之而来,为流量明星一掷千金的行为开始由小及大、此起彼伏。在我国,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最早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2016年年末,TFboys成员的庆生视频,竟然被他们的粉丝安排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幕上播放,而那里正是前几年官方出资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场所——这在当时确实太刺激,足以让过往的几代人惊掉下巴。

最近的一系列相关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最大问题,说到底还是青少年的心智发育和价值观问题。为什么当前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少年粉丝群体,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追星事业中,甚至扮演“私生饭”的角色?一大原因在于90后,尤其是00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欧美式原子家庭结构中出生的一个世代。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完全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网生代”。

原子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叠加所造就的“群体性孤独”,使得这一代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迥异于既往代际的情感结构、文化经验和自我认知。对比一下日本的经验——原子家庭、独生子女、生育率大幅下降、房价畸高……AKB48也正是在类似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下诞生。

当前,我国的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也就是饭圈的实质,是粉丝以众筹资金、财物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流量明星这一文娱产品的运营活动之中,这也是饭圈与传统明星制度的最大区别特征。对于粉丝而言,明星不再像天上的星星那般遥不可及,而更像是关系平等、联结紧密的朋友、恋人、合作伙伴。从单纯的仰慕者、追随者,到明星的制造者、推动者,新一代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也正是因为海量的粉丝史无前例地参与到作为文娱产品的流量明星的形象运营活动,导致流量明星和粉丝结成了一荣俱荣的利益—情感共同体。前者需要流量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从而获得更多参加演艺活动的机会;而后者为了让自己心仪的流量明星持续走红,创作更多被他们喜爱的作品,而使尽浑身解数为其造声势、刷票房、冲销量等,提高各项商业指标。

时至今日,我国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话语权也越来越大。除了常规的追星活动,粉丝在网络上组织了无数个应援站,通过刷流量、造话题、控评论、炒热度,深度参与到明星形象运营的各项活动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粉丝群体已成为左右流量明星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

在粉丝的培养下,流量明星们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曝光度,他们虽然没有传统明星的“卡里斯马”光环,但几乎可以出现在完全不同媒介形态下的绝大多数文本之中,既包括纸媒、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形态,也包括网大、网剧、网综等网生内容,甚至还能成为网络文学、网络漫画中的虚拟人物。CP粉与唯粉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眼花缭乱的“斗争”,也大都发生在虚拟空间中,最近一系列相关事件的导火索就是在主流文化几乎完全不知情的架空世界中被点燃——在过去这的确太过不可思议。

只不过,新一代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的同时,深度参与到流量明星的具体工作、日程生活中的欲望也进一步膨胀,他们的这种狂热也极易被利用。

为了迎合粉丝群体的这种心理需求和逻辑,在狗仔、媒体、经纪公司、职粉等多方的合力下,大量曝光流量明星的隐私、炒作其绯闻,将其工作、生活透明化。而其中一部分盲目、缺乏理性的粉丝群体,在资本的纵容、怂恿之下则一步步走向疯狂,相关应援行为也开始僭越道德底线,演变成扰乱影视行业生态、影响社会秩序的“暴行”。

比如对于由粉丝组成的饭圈,资本会按照粉丝的执着和投入程度,来对他们进行分级,鼓励他们为心仪的流量明星造势。在具体过程中,颜值崇拜、拜金、攀比、暴力等,粉丝追星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价值观有着严重问题的乱象不断浮出水面——粉丝们既创造出了成百上千个专用术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语言体系,其中也不乏“坐地排卵”“帅的合不拢腿”之类的低俗词语。

而且,一旦有人与特定粉丝群体意见相左,就会出现诉诸人肉搜索、人身攻击、诋毁造谣,甚至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资本如此的纵容、怂恿,在无形中也让一些追星行为演变成以“爱”为名,违反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严重不当行为,进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近年来饭圈的乱象已经屡见不鲜。例如,2016年,为了给日本某偶像团体成员投票,就有粉丝在百度贴吧等网络社区筹集数百万元人民币,然而最终投票结果却与所筹款项存在较大出入,组织者被怀疑侵吞票款,影响极其恶劣。

而在2018年的某知名“偶像养成”类网络选秀综艺节目中,某选手的粉丝为了购买视频网站的会员给流量明星投票,通过第三方众筹集资网站,共筹得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可投票后却仅能提供十余万元购买视频网站会员的票据。类似的案例近年来数不胜数,涉及金额或大或小,一些案例虽引发一定的关注,但多半不了了之,受害者的经济损失也很难追回。

去年7月11日,因为一句“你是我的《南京条约》,是我沦陷的开始”,饭圈的乱象也曾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少网友发博称,某些流量明星的粉丝,以《南京条约》“作梗”,向自己心仪的流量明星“表白”。在我们的近代史部分,有一些耻辱、痛苦的历史记忆是我们不能冒犯的民族情感底线。以国耻作梗,充分暴露出相应粉丝群体心智发育层面的多重问题,对于粉丝文化、粉丝经济,显然需要进行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同样,去年年末、今年年初,韩国某流量明星庆生,其粉丝们为了应援,为了证明自身的粉丝“合格性”,其在我国的一些粉丝也向该流量明星所在的韩国军队赠送了一定礼物。此事虽然没必要过于上纲上线,但基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这种行为无论如何也不该受到任何鼓励。

此前发生的胶鞋应援事件

何况,由于饭圈内部复杂的运作逻辑、规则,在团粉中,还经常会有成员粉丝“互黑互撕”的现象。实际上这种“互黑互撕”的“宫斗”,也是特定粉丝群体心智不成熟和价值观偏差的一个具体表现,资本在这其中同样起到了非常不光彩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漠视或者说是纵容了特定粉丝群体的一些不当行为。

在互联网时代,特定的群体拥有特定的趣味,同时也期待进行不同程度的公众表达,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具体表达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必须要考虑公共传播的各种因素,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不能侵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价值、情感和道德规范。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亚文化,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了极为独特的文化经验。这一代年轻人身上有两种特殊性,一是代际经验的特殊性,另外一种是媒介经验的特殊性——这两种特殊性的叠加,直接导致我们的主流社会基本不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和日常形态。比如80后就未必能理解90后、00后,更遑论50后、60后。这涉及的是整个社会的心智发育和价值观引导问题,彼此贴标签显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

年轻人肯定是要学会成长,但上一代如何理解、引导下一代,这同样也是对上一代人心智水平和价值观的巨大考验,上一代并没有什么例外。从宏观上讲,这就是如何实现文化治理能力、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为真切的现实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追星 饭圈 文化 粉丝经济 粉丝文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