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可以选川普,也可以选鲍勃·迪伦

来源:观察者网

2016-10-14 16:37

孙武

孙武作者

媒体人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孙武】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兴奋也有人失望。虽然中国媒体没有什么非议,但一些保守的西方媒体看不下去了。

英国每日电讯报用了这样的标题:《给鲍勃·迪伦诺贝尔奖的世界,正是给川普总统提名的世界》。作者称,诺贝尔和平奖可以给基辛格,那么诺贝尔文学奖当然可以给一个从没有写过文学的人。“哪里是个头呢?我不知道。也许2025年诺贝尔奖可以颁给川普,因为他抒情的推特。”

大西洋月刊则刊文《鲍勃·迪伦的诺贝尔奖与音乐无关》,认为瑞典文学院并没有重新定义文学,只是简单褒奖了一个音乐家的副产品。

鲍勃·迪伦获奖的理由,是为了表彰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鲍勃·迪伦已经获得过普利策奖,《旧金山纪事报》著名乐评人Joshua Kosman说:“我认为鲍勃·迪伦并不需要这个奖项,只是普利策奖需要鲍勃·迪伦”。看来,诺贝尔奖评委并不觉得他们再一次的褒奖是多余的。

也不能怪媒体,诺贝尔奖一直让人看不懂。

诺贝尔文学奖有着跨界颁奖的悠久传统:

1902年颁给德国历史学家蒙森,1908年颁给德国哲学家奥铿,1928年颁给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创造进化论》一书),1950年颁给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因《婚姻与道德》一书),1953年颁给英国政治家丘吉尔(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书)。1964年,又颁给法国哲学家萨特(因自传《文字生涯》),被萨特拒绝。

即便在文学内部,最近几年诺奖也不偏好纯文学,在试图打破边界:

2014年的帕特里克,从纯文学跨界到类型文学之间,2015年的亚历塞维奇,从纯文学跨界到纪实文学之间。当然,引起的争议都没有鲍勃·迪伦大。

诺贝尔文学奖也有着遗漏文学大师的独到眼光:

被普遍认为最不该被遗漏的包括: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易卜生、马塞尔·普鲁斯特、卡夫卡、詹姆斯·乔伊斯、纳博科夫、鲁迅等,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这不是品味的问题,诺奖不是颁给公众喜爱的人物的,如果是,那么多丽丝·莱辛就不该获奖。

可是诺奖就是这么让你不能预料,无法定义,既可以给多丽丝·莱辛这样无人知晓的小众作家,也可以给鲍勃·迪伦这样流行的巨星。

今年很多人以为,因为“政治正确”,获奖的会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还冒出了假新闻,可是打脸来得实在太快。如果文学奖单纯只是要颁给美国人,可以选择的也很多,唐·德里罗、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论文学的分量,鲍勃·迪伦及得上哪一个?

如果文学奖是想要普及,那么为什么不给莱纳德·科恩和保罗·麦卡特尼?

更何况,一个普及奖为什么不是由大众来评选?

所以,英国每日电讯报调侃诺贝尔文学奖之于文学:“这就像在担心戴维斯杯与网球的关系太密切。”

由此,这家保守媒体开始抨击当前的西方文化:“区别不复存在,歧视是一个肮脏的词汇。只要平等和情绪在。未被出售的都毫无价值。”只关心满足原始的情感需要,正是这种文化给了鲍勃·迪伦一个文学奖提名,也正是这种文化给了川普总统提名。人们的选择不需要努力思考复杂的理由,因为复杂理由都是歧视性的,而只需要说“选迪伦就因为我喜欢他”,就和“选川普就因为我喜欢他”一样。

当然,也有一些精英根本不同意,他们拼命为鲍勃·迪伦获奖寻找“复杂的理由”。

有记者提问,迪伦不是以传统诗歌、小说获奖,是不是扩大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范围,诺贝尔奖委员会常任秘书Sara Danius回答说:“看似如此,实则不然。如果你回头看,追溯到2500年前,你会发现荷马和萨福,他们写的诗歌文本应该是用来倾听的,他们注定要用乐器来演奏。这是与鲍勃·迪伦相同的方式。但是我们仍然读荷马和萨福,我们享受他们的作品。和鲍勃·迪伦一样。鲍勃·迪伦的作品可以读,他是一个在大英语诗歌传统中的伟大诗人。”

有国外的文学批评家则把鲍勃·迪伦归到了弥尔顿、布莱克的文学传统中,并写了专著。还有人分析称,“他继承了伍迪·格斯里等前辈的美国民谣的形式感,将其注入全新的精神内容,又继承了迪伦·托马斯、兰波、波德莱尔等诗人的灵魂,像魔术师一样调集无数暧昧晦涩的意象。”逼格满满。

中国粉丝则将他与柳永、苏轼等相提并论,有人则或认真或调侃地提议,常受争议的中国鲁迅文学奖可以考虑颁给罗大佑。

对于阅读化鲍勃·迪伦的辩护,大西洋月刊指出,文学奖并不是关于倾听与阅读。尽管剧作家此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一个时代,歌曲写作和歌曲演奏、歌曲录音都是绑在一起的,歌词就不可避免地很难被称为“纯”诗歌或散文。简单阅读一首歌,我们就会错过词与音乐的交互方式。今天的获奖意味着肯定迪伦的副产品与村上春树、菲利普·罗斯、阿多尼斯一生的主要工作一样好。

磕过药的老嬉皮拿诺贝尔文学奖,看来这次真的点燃了西方保守知识分子的神经。不过其实也没什么,文学奖在中外一直都是争议话题。就在同一天,达里奥·福去世了,他199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梵蒂冈的媒体称瑞典皇家学院把大奖颁给了一个小丑。

所以啊,真的别把诺贝尔奖太当回事,也别在谁获奖的问题上太较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宙斯
诺贝尔奖 诺贝尔 诺贝尔文学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华‘去风险化’,在德国引发了出人意料的现象”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