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桑特·辛格:为什么莫迪无法令印度成为大国?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9-20 08:50

苏桑特·辛格

苏桑特·辛格作者

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文/苏桑特·辛格,翻译/观察者网 郭涵】

9月9日起,新德里将举办二十国集团(G20)第18届年度领导人峰会。在印度政府看来,这次峰会将凸显印度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去年印度接任G20轮值主席国时宣布:“印度担任主席国期间,我们将介绍来自印度的经验、知识与成功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今年8月,莫迪又表示印度将通过“旨在实现包容性和全面性增长的历史性努力”,协助将全世界变成“一个大家庭”。

印度政府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正在成为一个大国,并将开创一个全球和平与繁荣的时代。”

9月9日,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图自:G20主页

然而,在距离新德里1600公里外、位于该国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印度正陷入一场预示着该国还没有资格充当国际领导者的冲突中。过去4个月来,曼尼普尔邦第一大族群梅泰族与第二大族群库基族之间的种族暴力冲突已导致数百人死亡,6万人无家可归。暴民放火焚烧了350座以上的教堂,砸毁了十多座寺庙。超过200个村庄被烧毁。

乍看上去,曼尼普尔的暴力事件似乎并不会妨碍莫迪的外交雄心。毕竟,莫迪总理在过去4个月里周游全世界,却一次也没有谈及这场冲突。6月份,当拜登总统在华盛顿特区为莫迪铺上红地毯时,双方没有(至少在公开场合)提这件事。三个星期后,当莫迪抵达巴黎并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会面时,还是没有提这件事。莫迪今年在访问澳大利亚、埃及、希腊、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和阿联酋时都没有谈过这个问题。

但不要误会:曼尼普尔邦发生的事件威胁到了莫迪建立一个伟大印度的目标和愿景。暴力事件已迫使印度政府向曼尼普尔邦部署数千名士兵,削弱了印度在边境应对中国的能力。这场内部冲突导致印度更难在东南亚地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阻碍了在该区域扩张影响力的努力,并让邻国饱受难民的困扰。

持续上演的暴力事件可能会给其他印度国内的分离主义势力与少数族裔游击队提供挑战新德里权威的机会。如果这些组织真的发动叛乱,正如他们过去所尝试过的那样,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印度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其国民来自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文化与传统社群。如果不同族裔间爆发激烈冲突,印度整个国家将停止运转。

没有理由认为这种紧张局势会在莫迪任内缓解;相反,有很多理由相信局势会变得更糟糕。莫迪总理的核心意识形态纲领是建立一个印度教民族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非印度教教徒充其量只能算是二等公民。这样一种排斥少部分人的政治议程会疏远印度教人群之外,多达上亿人的印度公民。它过去就有过引发暴力和骚乱的记录,包括曼尼普尔邦正在上演的冲突。

曼尼普尔邦的骚乱已持续4个多月,大量村庄被烧毁,但莫迪始终回避对冲突进行表态

莫迪的盟友和支持者喜欢争辩说,这位总理正凭一己之力将印度改造成一个新兴的超级大国。莫迪的副手们表示,这位总理已经赢得了任何一位往届领导人都无法比拟的国际尊重。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6月份形容,莫迪“在很多方面都散发着印度独有的特点,我认为这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听话的印度媒体则形容莫迪是“世界导师”(Vishwaguru)。

但曼尼普尔邦的情况表明,只要莫迪还在掌权,印度就没有机会成为全球领袖。大国需要稳定,而印度执政党的排外政策只会暴露这个国家内部诸多族裔之间的断层线,导致引发暴力与空耗国力的鸿沟。曼尼普尔邦的事件向莫迪敲响警钟,他却置若罔闻,这将令印度深陷灾难。

土地之子

莫迪并不是第一个宣扬印度教民族主义和多数主义的印度政治家。他领导的印度人民党(BJP)与其上游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数十年来都试图将印度改造成一个“完全由印度教徒组成的国家”(Hindu Rashtra)。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组织不断挑起流血冲突。比如,受到该组织启发的男子在1948年暗杀了圣雄甘地。1992年,国民志愿服务团协助摧毁了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引发大规模骚乱。

尽管印度教民族主义已存在了数十年,但此刻这场运动所积蓄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曼尼普尔邦的事件提供了解释。理论上来说,曼尼普尔邦应该对印度教至上主义者并不友好。占该邦人口大多数的梅泰人传统上并不信奉印度教;相反,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论,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传统。这个族群的传统语言既不是印地语,也不是印地语的近亲。事实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梅泰民族主义运动依然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基于常识,梅泰人的组织应该反抗统治国家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

然而印人党与国民志愿服务团却努力争取让曼尼普尔邦的主体民族加入他们的事业(穆斯林教徒除外),宣称这些民族理应主宰整个地区——正如印度教教徒理应主宰整个印度。有时候,印人党与国民志愿服务团甚至尝试将信仰万物有灵论的更小族群转化为信奉印度教传统。

他们的尝试不总能成功,但在曼尼普尔邦似乎奏效了。许多梅泰人现在宣称自己是印度教教徒,这个族群的民族主义者也支持了印人党的计划。他们自视为曼尼普尔邦的原住民——土地之子,而库基族则是来自缅甸的非法移民。这种观点与国民志愿服务团在印度各地的论点如出一辙,即印度教教徒是印度的原住民,而穆斯林和基督徒则是外来者。

大国需要稳定

曼尼普尔邦的首席部长农通巴姆·比恩·辛格(Nongthombam Biren Singh)就是如此标榜自己的。他曾经是印度政坛主要反对党印度国大党(INC)一名强调多元主义的政客。2017年,辛格加入印人党,并从2022年开始将自己标榜为梅泰族的代表。他代表印人党在曼尼普尔邦最新一届选举中获胜,并长期公开宣言歧视库基人。

在冲突爆发前的几个月里,辛格以“保护森林”为借口,实施了刻意驱逐库基人村庄的政策。自今年2月份以来,他的邦政府开始收集居住在库基族聚居山区的民众的生物信息,以识别“非法移民”。3月,他指责从事“毒品交易”的“缅甸非法移民”参与了反对驱逐库基人政策的抗议游行。4月份,辛格告诉一家由国民志愿服务团控制的报纸:“外来的库基族移民已经掌控了该邦原住部落民众的社会、政治与经济事务主导权。”

曼尼普尔邦首席部长农通巴姆·比恩·辛格

辛格的政策与言论同旨在保护少数族裔的印度宪法精神完全背道而驰。这份宪法为库基族在内所有的印度原住民少数族裔提供了特殊保护,包括他们保留土地、语言与文化的权利。但在莫迪的任内,这些保护措施正在分崩离析。

自2019年赢得连任后,莫迪政府迅速剥夺了印度唯一一个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受宪法保护的地位。他随后将该邦一分为二,并将两个地区的行政级别从邦降级成联邦控制区。莫迪早就预料到此举会引发大规模骚乱,并向这个已高度军事化的地区增调大量军队,还中断了当地的互联网。

这是一次残酷的回应,也向印度国内其他受保护的少数族裔发出了信号。其中就包括库基人。现在他们可能会失去受宪法保护的地位。

2023年4月,曼尼普尔邦高等法院裁定,邦政府必须就是否应给予梅泰人与库基人相同的特权提出建议,这些特权包括为特定族裔保留的工作岗位、大学选区以及在曼尼普尔邦山区购买土地的权利(在印度政治的语境下,这意味着要求邦政府必须让梅泰人享受这些特权)。该决定迅速遭到曼尼普尔邦库基族与其他部族社区的谴责,引发了持续至今的骚乱。随着部族团体组织游行抗议,他们开始与支持这一决定的梅泰人发生冲突。

很快,冲突升级成组织的杀戮。在曼尼普尔邦梅泰人占多数的英帕尔山谷,当地的库基族人遭受了“种族清洗”。作为报复,库基人也开始攻击身边的梅泰族家庭。

尽管双方都选择诉诸暴力,少数族裔显然在这场屠杀中首当其冲。库基族妇女遭受了强奸和其他形式的性暴力。印军士兵几乎从未逮捕过持有武装的梅泰人。曼尼普尔邦警方也默许了梅泰人团体洗劫他们的武器库。自冲突爆发以来,暴徒已经从曼尼普尔邦的军火库中获得了超过4900枝武器、60万发子弹,包括迫击炮、机枪和AK-47步枪等。接近90%的武器弹药都落入梅泰族民兵手中。

脆弱纽带

库基族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少数族裔。相反,他们属于一个拥有广泛联系的部族网络,这些部族生活在曼尼普尔及其邻邦,以及两个印度邻国——孟加拉国与缅甸。结果是,数以万计的库基族人拖家带口逃亡到那些地区,导致曼尼普尔邦上演的冲突成为一个区域性问题。

印人党政客指责“缅甸移民”煽动了曼尼普尔骚乱,库基族是跨境民族,与缅甸的钦族属于同源部落

少数族裔的逃亡与国内暴力冲突破坏了莫迪的宏大战略。例如,根据莫迪提出的“东向行动”(Act East)政策,印度正试图修建基础设施,将该国偏远的东北部各邦和东南亚国家连接起来。但印度东北部的不稳定局势延误了这些雄心勃勃的规划。在曼尼普尔邦实现和平之前,莫迪政府无法启动建设连接印度与缅甸、泰国的高速公路计划。

印度政府的另一个规划也陷入停滞:修建一条通往缅甸河畔城镇百力瓦(Paletwa)的公路,这将改善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沿海交通状况(缅甸的内战也妨碍了这些努力)。因此,印度在东南亚扩张影响力的尝试依然停滞不前,而中国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增加对该地区的投资。

曼尼普尔邦暴力事件的外溢并不是令新德里更难同北京竞争的唯一因素。过去40个月以来,中印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区陷入了一连串紧张、有时致命的对峙中。因此,保卫边境已成为印度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可为了向曼尼普尔邦增兵,印度联邦政府不得不从中印边境调走一个约1.5万人的山地师,这削弱了印度在边境的防御态势。

当然,中国可能不会利用印度在边境的弱点:中国政府有自己的安全问题优先关切和其他考虑。但就算曼尼普尔邦的暴力冲突不会直接对中国有利,它依然会削弱印度的国际地位。自1947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与独立以来,印度一直饱受分离主义叛乱的困扰。比如,上世纪80至90年代,锡克族分离主义者在北部的旁遮普邦发动了一场血腥的独立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印共毛派游击队曾在印度东部与中部的部分地区持续对抗中央政府。其中一些组织今天依然还在运作,偶尔会通过骇人的暴力袭击来提醒印度民众他们的存在。印度中央政府在曼尼普尔邦颜面尽失可能会怂恿他们更加大胆地挑战新德里,给印度安全机构施加更大的压力并分散他们应对重要外部威胁的精力与资源。

然而,尽管面临种种风险,莫迪却对这场冲突表现的异常淡定。他还没有到访过曼尼普尔邦,并拒绝会见该邦的民意代表。他没有主持过讨论暴力事件的会议,也没有就曼尼普尔邦民众的死亡与苦难发表过重要声明。甚至当印度政府外交国务部长兰扬·辛格(Ranjan Singh)在该邦首府的住宅被大批愤怒的暴徒烧毁时,莫迪还是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直到暴力事件持续78天后,莫迪才打破沉默。当一段有关两名赤身裸体的库基族妇女被骚扰和游街示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疯传后,莫迪发表了一份36秒钟的声明批评暴力事件。数周后,他再度谈及此事,仅仅是因为反对党为了强迫他做出回应,在议会提出对总理进行不信任投票。即便如此,莫迪只有在所有反对党议员沮丧地集体退场、讲话到约90分钟后才提及这个话题。

灰烬之王

对于莫迪的沉默存在几种解释。一是曼尼普尔邦的位置。该邦位于印度的东北角,被视作远方的土地——不管是在心理、物理还是数字领域的层面(为了应对骚乱,印度政府基本上切断了整个曼尼普尔邦的互联网接入),那里都被认为与印度主流社会没什么联系。

另一个原因是曼尼普尔邦只有300万人口,仅占印度14亿民众的一小部分。因此,亲近印人党的媒体能够轻松地无视曼尼普尔邦的政治。第三个原因是,莫迪可能认为,通过向当地派出更多的军警,他可以不声不响地平定这场冲突。

但对莫迪保持沉默的终极解释更加令人不寒而栗:这位总理没有办法谴责正在发生的一切,因为这将暴露他的意识形态计划与对建设强大印度的愿景之间,存在一种撕裂性的矛盾。

印人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印度教教徒掌控一切的印度,这就是该党对印度教的定义。印人党那句历史悠久的动员口号“印地语、印度教、印度斯坦国”,以及恶毒的反穆斯林竞选活动都体现了这一目标(在2019年全国大选期间,现任印度内政部长、莫迪的副手阿米特·沙阿称来自孟加拉国的穆斯林移民为“白蚁”)。让梅泰人统治库基人完全符合这种多数主义的愿景。换句话说,这可能是莫迪政治上想要实现的自然结果。

印度政府向曼尼普尔邦派遣了大量军警,但并未有效阻止暴力冲突

莫迪的表现无疑表明,他并不介意让梅泰人主宰曼尼普尔邦。总理本可以解雇辛格的职务,或者是利用影响力让军方有效制止梅泰族的暴力行为。但他并没有选择这么做。相反,莫迪将自己的政治利益置于印度宪法的要求之上。他已经认定,虽然印人党在曼尼普尔邦的行为可能会疏远一些选民,但此举更有可能进一步拉拢梅泰族群体,从而在政治上有利于印人党。毕竟,通过排他性的言论和政策来笼络印度教教徒的主体人群曾帮助莫迪赢得全国选举。

但从长期来看,莫迪的计划将损害国家的权威与形象。这会揭露印度众多族裔群体之间的隔阂,不断放大并最终形成永久性的鸿沟。有朝一日,印度可能面临印裔英国作家奈保尔(V.S. Naipaul)所形容的“百万兵变”(a million mutinies),这将威胁到印度的国家存亡。

东北部的其他各族裔群体有可能陷入相互争战。印度的南部诸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身份认同,他们可能向新德里要求获得更多自由。印度教教徒从来就不是克什米尔与旁遮普地区的主体人群,那里可能会再次上演教派暴力与叛乱。这两地都位于印度动荡的边境地区。其中任何一地发生冲突都将给新德里的国际雄心泼冷水。

就算印度教至上主义不会导致更大范围的内乱,印度政府的民族主义计划仍将损害其争夺全球领导地位的努力。新德里总是坚称其国际野心是和平的,但国民志愿服务团长期以来都试图建立一个“大婆罗多”(Akhand Bharat):一个幻想中的国度,由新德里统治今天的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中国西藏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莫迪政府今年5月为新国家议会大楼揭幕时,甚至展出了一幅反映这种实体的壁画。多个国家为此提出了正式外交抗议。

当然,这些抗议的国家都不属于西方国家,西方并不需要直接担心印度的地区野心。事实上,西方国家的政府似乎认定他们会从中获益。美国和欧洲都毫不遮掩地表示,期待一个更加强大的印度能强有力地制衡中国的影响。因此,无论新德里的行为多么恶劣,西方国家都竭力避免直接批评印度。

但曼尼普尔邦的暴力事件清楚表明了莫迪领导下印度发展潜力的局限。如果印度政府不得不动用军事力量镇压内部骚乱,那么他将无法有效防卫自己的边境;如果印度国内的冲突给亚洲其他国家造成负担,他将无法与中国争夺区域影响力。事实上,如果印度政府依然要为国内动荡疲于奔命,他将很难在世界任何地方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

对于新德里的西方合作伙伴来说,一个不能“向外看”的印度肯定会令人失望。但更加失望的应该是印度人自己。印度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理应成为一个全球领导者。然而,对外树立起强大威信的第一步是维持足够的国内稳定,印度需要在多元人口中实现和平与和谐——只有成为一个包容、多元、世俗和自由的民主国家才能做到这一点。否则,印度将可能成为一个印度教版本的南亚动荡国家(比如缅甸和巴基斯坦)。在那里,各族裔追求主导权力的做法带来了动乱、暴力和贫困。因此,每一个希望印度取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期待新德里能发现其愿景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为时已晚之前改变方向。

(原文于9月4日发布在美国“外交事务”网站。原标题:“为什么莫迪无法令印度成为大国。” Why Modi Can't Make India a Great Power.)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郭涵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马上走人了,还要对中国无人机动手

促消费为什么没有起色?这与搞创新不矛盾

中国首次实现!“领先马斯克的星链”

15死!新年首日,“恐袭”疑云笼罩美国

这一领域,普京指示要确保同中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