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扛起大旗 北斗系统主力建设团队年轻化

来源:新华网

2013-06-17 11:31

新华网6月16日刊文介绍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团队。文章称,这支没有一个院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的200余人科研团队。正依靠这这群以“80后”为骨干的团队,我国才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

据悉,在1996年课题组成立之初,当年的5名成员平均年龄还不到29岁;经过17年的发展壮大,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仍在30岁以下,可见在这近20年里,科研团队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

不仅仅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团队,团队年轻化已成为我国尖端科研领域的一个独特现象。以中国航天领域为例,我国15万航天研究员中有10万人属于“80后”,这些人的平均年龄为31-33岁,比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的同行平均年轻15岁,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也曾自称“80后”。

北斗科研团队成员正在展示他们研制的北斗手持机

以下为全文:

三问“北斗梦”,青春何以傲苍穹——解读国防科技大学北斗青年科研团队的逐梦之旅

提出导航定位设想,启动北斗导航系统研制,覆盖亚太,直到未来覆盖全球的大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代北斗人胸怀强国梦想,奋战在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

在他们当中,有这样一个年轻团队:没有一个院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从一个三人的课题组,到如今成长为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导航技术方向专家组组长单位;18年来,他们从诸强逐鹿北斗的“观察员”,成长为国内同时担任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荷、运控主体、测试设备研制任务的单位。

他们就是,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斗青年科研团队。

硕果盈枝,问天之路几多感慨。走近这支青年军,记者为您深入解读他们逐梦途中的心路历程和活力源泉。

北斗青年科研团队工作中

造梦“北斗”何以言敢?

“敢”,源自革命军人的使命但当。

拥有“千里眼”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传说,更是一直未能实现的千年期盼。

1994年,美国在全球首先建成GPS卫星定位系统,打开电脑,地球上任何角落难逃“法眼”;开启导航,就能轻松体验“人在路上走,踪于图中游”。

“千里眼”被美国GPS提前实现,让国防科大几位年轻人内心深受震撼,军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作为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依赖于人必将受制于人。必须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这群矢志于导航领域的国防科大人,很快融入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

上世纪90年代初,卫星与地面站的信号接收与传输技术10年攻关未果。

“‘北斗之光’怎能受阻于科技‘乌云’?”刚满而立之年、时任该校电子技术系总工、现任副校长的庄钊文教授带领几位青年博士临危受命,展开了他们18年北斗征程的“排星布阵”。

18年斗转星移,18年艰辛付出,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该团队突破北斗一号地面中心站关键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北斗一号手持用户机系列,到今天成为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力军之一,为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做出了突出贡献。

“心怀代代凌云梦,再造帝车擎苍穹。”看到国防科大“雏鹰”们成功托举北斗的故事,一位感怀不已的老专家挥毫泼墨。

“敢”,源自青年军人的昂扬锐气。

“到2020年北斗系统如期覆盖全球时,我还不到30岁!”稚气的脸庞、儒雅的气质,如不是这“乳虎之声”,记者实难相信,眼前的这名大四学员竟是北斗团队一员。

18年前,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一大技术瓶颈,丞待突破。3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在读博士生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在导师庄钊文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将这份旨在解决信号传输与接收难题的“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呈给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陈芳允院士。

在等待回音的日子里,不少“北斗”前辈对此充满质疑。“有识者无畏,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儿!”博士生们踌躇满志。

历史的每个转折点,似乎都为具有前瞻性思想的人而准备。谁能够勇立潮头,谁就能强占科技制高点。当时,虽然数字技术刚初露峥嵘,但他们却敏锐地发现数字技术的星火燎原之势。

半年后,他们带着一笔4万元鼓励尝试经费和一台当时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回到了学校。

没有实验场地,他们找学院借资料室;没有设备,他们找各课题组东挪西凑。就这样,在庄钊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三名博士生凭着青年人特有的虎气与朝气,干得热火朝天,孵化了该团队的雏形。

3年过后,北京星地对接现场。当看到显示器上脉冲闪闪、捕捉信号成功的那一幕,在场20多位这一领域的专家无论如何不敢相信:10年来未能解决的瓶颈技术,竟被他们仅用3年完美破解。他们的成果,一举打破了国外在这这一核心技术上的封锁与垄断,为我国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承载了该技术的“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已“零故障”连续安全运行了十余年。

“敢”,源自科研团队的有容环境。

鲁迅在《论天才与土壤》一文中说:“在未有天才之前,须有培养天才的土壤。”

一天清晨,一位博士生和王飞雪主任的相互问候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王博您好!”“陈博你好!”

“为何没称您‘王老师’?”记者不解道。“我们团队成员,往往互称‘博士’,这是一种轻松的氛围。”王老师笑着说:“一来大家都是年轻人;二来,这样称呼,互相之间没有距离。”

对此,北斗团队的年轻人这样说:“我们团队的人才土壤,正是那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她不会让任何人的思想中出现‘透明的天花板’,阻挡创新斗志和成长步伐!”

人才土壤如何育才?一个“麻瓜变专家”的故事在北斗团队中脍炙人口:1999年,博士生张勇虎进入团队。欧钢老师交给他一个可擦写的存储器,让他用紫外线擦除其存储内容。“哪有紫外线?太阳光有紫外线!”灵机一动的张勇虎奔到室外举起存储器对着太阳照了起来。

半小时后,欧老师一走出实验室,看到被晒得满头大汗的张勇虎,不禁吓了一跳,问明原因后忍俊不禁:“敬业精神可嘉!不过,用太阳,要晒上几百年才能晒得掉。更好的办法,试试实验室的紫外线擦写器?”

若干年后,昔日闹过笑话的 “麻瓜”已经成长为一位技术骨干。

提及此事,张勇虎深有感慨:“‘你可以做得更好’是团队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正是这股正能量,让我们没有不敢想,更没有不敢当!”

采访中记者看到,这群北斗青年,脸上无不洋溢着自信和发自内心的阳光笑容。

 

 

 

追梦“北斗”勇从何来?

“勇”,源自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

“追逐‘北斗梦’,首先要勇于追求卓越!”采访中,王飞雪主任这样说:“北斗青年的卓越,源自他们有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信心勇气。”

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如受到强烈干扰会导致信号传输中断。专家分析原因,认为复杂电磁环境是“罪魁祸首”。如三个月内不能解决问题,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已发射的卫星将无法使用,情况危急!

面对复杂电磁环境“瘟疫”,多数国内同行倾向“躲”,认为技术难度小、耗时短,比较稳妥。但如此一来,工程改造也需2年时间,国家还要承受数亿资金损失,且电磁环境稍有变化,卫星就要“躲”个没完,治标不治本;如果“抗”,相当于给卫星注入“抗体”,耗费资金少,治标治本,但技术难度大,耗时长,风险高。

“三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解决方案!”团队向上级立下了军令状。

听闻此言,不少同行都为他们捏把汗:“遇到麻烦,别人躲之不及;你们怎么还硬往上碰?”

“国家的需求就是对我们的要求。攻坚岂能绕路走!”

为此,他们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庄钊文教授亲自挂帅,团队集合了所有专业组的精英人员开展攻关。在最紧张的08年的3月份,所有人员几乎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

不到3个月,他们研制出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甚至还做了诸如修正航天指标数据等“份外事”。

2006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运行多年,面临卫星和地面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少人主张按部就班地更换新设备即可,但王飞雪敏锐地捕捉到关于升级的关键信息,果断判断这是一次导航系统体制升级的绝佳机会。

机不可失,即便创新的空间再狭小,也要奋力一搏。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大家勇敢接受挑战,提出了一套信号体制与主动抗干扰相结合的方案。

别看这个小小改动,它带来的却是整个导航系统效能的一次大的飞跃:所有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扰性能提升一倍。

 北斗青年科研团队工作照

“勇”,源自探索真理的不懈追求。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北斗团队实验室内,一副小篆字体书写的名言已成为他们的普遍共识。

2004年,北斗项目中期审查,北斗青年科研团队汇报完后,旁听另一家科研部门某技术项目的评审报告。其间,他们在报告中发现了一种较严重的技术缺陷。

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当场就指出了问题。会后,他们又运用两种高端技术手段,将技术缺陷及时论证出来,并提供了解决手段。别人劝他们:这个项目不是你们负责,你们这样指出来,不怕得罪人吗?

北斗青年科研团队坚定回答:“唯真理是瞻是我们薪火相传的精神基因!”

“勇”,源自团队作战的“聚变效应”。

中科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这样评价国防科大北斗青年科研团队:“你们是李云龙式的团队,敢于亮剑,亮剑必胜!”

“逐梦北斗,最初我们只有3名博士,现在,我们已是包括4名国家级专家的240余人的专业团队。无论队伍大小,团队作战的‘聚变效应’让我们有勇气无往不胜!”国防科大北斗人如是说。

“聚变效应”不仅给了团队巨大力量,也给了成员们融融温暖。对李井源博士来说,一碗泡面成了他记忆中最温暖的“生日礼物”,因为它凝聚了团队大家庭亲人般的爱。

2012年11月29日,李井源30岁生日。然而,和大家一起忙碌在北京某偏僻实验现场的他早已忘记了这特殊的一天。

完成任务已是深夜,几位博士找到了一家蛋糕店。不巧的是,店铺早已打烊,两手空空返回安装现场,已是凌晨三点。

此时,朱祥维老师不知从哪找来了一箱方便面,泡了几碗,分给大家。“条件所限,只能吃碗寿面,既为井源庆生,更预祝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寒夜里,暖暖温情给了每位北斗青年奋斗的强大动力,激励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圆梦“北斗”勤于何处?

“勤”,源自无私忘我的奉献。

“京阳五月春光照,庭院花开早。八方来客为联调,拂面微风,白发青丝笑。晨光夕照陋室了,怎知春色好。更问散去见何时,寞路相识,星在天间闹。”

写着这首《虞美人——联调小记》微微发黄的信纸,在王飞雪的档案袋里已经珍藏了15年,这是1998年第一次星地对接现场一位科研人员的随笔,它不仅刻画出北斗人的奉献之苦,更生动诠释了他们的奉献之乐。

2000年,团队研发手持机,联调房设在顶楼向阳的小房间里。因设备紧张,联调只能轮班进行。倪少杰和另外一个同事在中午十二点以后的三个时段进行联调。盛夏的长沙,温度最高达40余度。由于经费紧张,联调房内没装空调,每次联调过后,他们都如同蒸过桑拿。

2013年春节,是他和妻子于萍新婚后第一个寒假。家乡的亲朋好友早已准备好婚宴,等待他们回家拜年。小于特地倒了4个星期的假,买好2月4日启程车票。临行前,由于项目需要,李蓬蓬不得不推迟回家。得此消息,善解人意的小于退票后购买了6日的票。

2天过后,任务的需要,他们又不得不再次改变计划……

“老公,我理解你。”抱着泪光闪闪却面带微笑的妻子,李博士幸福地哭了。

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代代北斗青年,更成就了代代青年北斗。

“勤”,源自强强互补的合作。

在我国工程科研领域,一个严峻的现实以往长期存在:科研院所长于技术创新能力,短于工程经验;而工程部门长于工程实践,短于技术创新能力。因此,科研院所不搞工程,工程部门不搞科研几乎成为惯例。

然而,对于兼需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北斗项目而言,无疑将受到该惯例的严重掣肘。

“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二者岂能‘水火不容’?必须打破惯例,将它们有效融合,才能找到解题思路!”上世纪90年代,庄钊文教授做出了如此判断。

此后,他们想方设法提高工程能力:购买工程设备,边干边学,提高动手能力,用高精尖技术提高产品可靠性进而降低工程维护的任务量……

然而,随着北斗卫星体系的日渐高端庞大,他们愈发认识到: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仅凭单打独斗,已经难以满足北斗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只有勤于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消除劣势。

2006年的一次系统联试联调中,为了在测试获取高分,争取更高的工程任务量,从一开始,科大团队就和另一家强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大到设备整体,小到每个测试指标,双方互不相让,妙想连连,精彩绝伦。然而,时间一长,他们反而逐渐产生了“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在后来的指标论证过程中,双方不仅很少发生争执,反而积极认真学习起对方的优长,会后还聘请对方专家前去交流讲学。对此,孙广富教授有着这样的理解:“不深入一线工程,就无法了解技术需求。一旦深入工程,就会和其他工程部门不可避免地产生摩擦。然而,只有在交手中,我们才能找到各自的优势点和互补点。”

1+1大于2。2011年9月,国防科大北斗团队与昔日曾是高强度竞争对象的另一家单位,合作研发面向导航的复杂电磁环境项目。

对任何一方而言,独立面对这样的巨型工程,要想拿出科学、全面的设计方案和标书,难度都非常大。双方展开合作后,该单位的实验模拟环境优势弥补了国防科大的不足,后者则在信号模拟技术上弥补了前者的缺陷。强强联合后,双方仅用一周就完成了方案设计和标书的撰写,并顺利争取到项目的承制资格。

此后,尝到甜头的北斗研制单位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2012年,由国防科大牵头,联合多家单位,率先成立了“先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示意图

“勤”,源自永不止步的进取。

赤诚的引擎,带来无所不在、永远不竭的动力。

以前,受科研能力所限,由于“快捕”指标较低,北斗卫星信号接收机过于庞大、沉重,以至于不得不使用车载手段携带,十分不便。

为了追赶差距,国家决心将“快捕”指标要求提高至某一很高标准。在当时,这是一个国内同行多年攻关未果的目标,一时间,业界一片哗然。

北斗青年军临危受命。经过3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不仅成功达到了国家标准,甚至还主动将该标准提高了2倍!

有人不解:“满足了国家标准,就已是国内领先,获奖无疑。为什么还要坚持如此高标准?”

对此,北斗青年们这样回答:“个人在国内领先,不如我们的卫星在国际领先!”

有梦、追梦、圆梦,在这一轮轮良性循环中,愈发自信敢为的他们,将梦想凝聚成了一个响彻云霄的愿景——“用技术推动北斗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望着该院北斗研发中心墙壁赫然醒目的十六个大字“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协作、追求卓越”,仿佛看到北斗人在北斗精神的指引下,托举“强国梦”傲视苍穹……

责任编辑:靖恒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

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等发起301调查,商务部:一错再错

“令人鼓舞!无法想象没有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德最大反对党也来华:德国危机,中国紧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