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引争议 中国计算机学会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5-01-22 10:29
21日晚九时,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其官网发布一条名为“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退出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评审工作。据介绍,该文件1月15日已被提交给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中国计算机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中国科协属中直系统,由中央书记处直接领导。
而就在10天前,中国计算机学界刚刚经历了一场舆论风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重量级奖项,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已空缺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团队的成果“透明计算”刚斩获这一基础研究桂冠,却遭到了大量网友的质疑。官方媒体称其对统治现代计算机60年的冯·诺依曼结构作出了革命性改进,而多名IT业内人士则认为“透明计算”仅仅是个理论,远谈不上颠覆冯·诺依曼。
“建议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
政府部门对评审工作干预过多、政府工作“越位”;没有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奖项评审过程中容易产生不端行为和滋生腐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政府不是学术共同体,对专业发展和水平并不具有专业判断力,而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的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文件表示,评奖管理体制和评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
基于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呼吁,政府应该简政放权,改革现行国家科技奖评审体制,完善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而这包括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致力于建立评价体系等相关方面的工作,并将国家科技奖项评审工作交由专业学术机构和社会学术团体完成。
计算机学会表示,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国家科技奖评审机制,必将加强我国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使之回归科技奖励的本质。
对于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做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表示赞同,“现在政府主导评奖的机制弊多利少”。
对此,有专家向记者抱怨说“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搞这么大规模的政府评奖运动”。
在李国杰看来,既有的政府为主导的国家评奖机制,会造成奖励导向的错误,使科研人员搞错科研动机,容易让其以评奖作为目的。“获奖本来是科研成果的伴生物,现在反而成为主要的目标。”
一直以来,把大奖交予学会来评选,是李国杰等人一直在呼吁的。
“奖项主要看影响力,交由学会评选更显公正,大奖最终要靠市场、社会等相关的检验,国家参与评定没有太大意义。”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记者。
“我国现有的学会评奖水平还参差不齐”
不过,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教授钟书华的完全认可。
钟书华曾经对世界范围内的奖励做过统计,科学奖励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奖,一种则是由学术团体负责评审的民间奖。
“即使是欧美国家也有政府奖,英国有皇家奖,美国有总统奖,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是正常的。”钟书华说,中国的科技奖励符合国际惯例,如果一下子取消,也不符合奖励的国际潮流。
不过,对于现有的评奖机制存在的问题,钟书华也认为必须要进行有成效的改革。在他看来,三大奖项涉及人数太多,有时甚至达到几千人,再加上各地政府的奖项,数量过多会影响奖项的导向和声望。“政府奖应该少而精,更好的发挥奖励的作用。”
此外,钟书华坦承,在国际上看,学会主导奖励评审已经是主流。而对我国来说,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如此,钟书华表示,评审机制的改革与其他领域很多改革一样,需要有个过渡。在他看来,我国现有的学会评奖水平还参差不齐,很多评奖程序还不太规范,客观性差,“有时候一个会议,所有的论文一半以上都得一等奖,既有的学会奖励还起不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科学界需要奖励,科学家的工作需要受到肯定。在钟书华看来,既有的学会奖励承担不了科研奖励的任务,如果因此因噎废食,谁来承担奖励科研的任务?现在要做的是“双向提高、逐步过渡”,一方面专业学会要提高评奖的规范和威信,一方面政府奖也要逐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基础研究“桂冠”引风波
近日,刚刚斩获我国基础研究“桂冠”——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张尧学团队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即透明计算)却遭到了大量网民的质疑。
据腾讯科技19日报道,率先引发网友关注的是中南大学的官方微博。中南官微在祝贺张尧学获奖的一条微博中,将张定义为“路由器之父”,随后这一说法遭到了大量普通网友挑战,继而演化为对透明计算本身价值的质疑。
张尧学及其团队(杨燕飞 摄)
随后一批IT业内人士也参与到了对“透明计算”的批判中,随着学术打假人方舟子高调关注此事,这一学术界风波彻底发酵成为一个社会事件。几乎所有的质疑声都在细究一点——透明计算并不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即便不被考虑独创与创新性,这一技术也距离商业化甚远。
数名对IT领域并不专业却坚持在社交平台上“打假”的网友均表示,他们对中国在计算机领域产生的颠覆性成果持本能性的怀疑。而多名IT业内人士则认为“透明计算”仅仅是个理论,远谈不上颠覆冯.诺依曼。
曾数度为透明计算站台的倪光南院士则直言对透明计算研究不多,仅有与张尧学合作较深的英特尔中国表示,双方确实在透明计算有较多合作,并高度评价了“透明计算”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在透明计算的成果方面,目前确实很难找到实际的案例。
一位与张同为中国电子学会成员的老专家表示,张尧学是有一定水平的科学家,透明计算提出的时间很早,当时具有一定理念上的先进性,例年来在各种学术会议上的讲演现在依然可以搜索得到,对这一理论价值的争议可以有,但是不应上升到对张的个人攻击。
一位中南大学学生透露,在事件发酵后,学校曾组织过信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会,“校长最担心的是负面舆论会影响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
透明计算是什么?
根据张尧学2011年5月在学术刊物《电子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一种云计算操作系统TransOS:基于透明计算的设计与实现》的介绍,“透明计算是一种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其目标是在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时, 让用户不用知道计算过程和实现细节, 只需关心系统能否提供所需服务和服务质量”。
透明计算扩展冯·诺依曼结构的原理示意图
Meta OS超级操作系统功能示意图
论文中提到,“透明计算的核心思想包括:(1)计算和存储分离;(2)提供跨终端、跨操作系统平台的操作和用户可选择的服务;(3)服务器和终端之间通过数据流和块调度交换指令,云计算的超级操作系统对整个网络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4)程序以流的方式被动态调度到指定的终端或服务器上执行。”
根据透明计算的获奖公示材料,这一研究的成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提出了时空扩展冯·诺依曼结构和透明计算模式;第二,提出了网络计算中协议的逻辑化综合设计和优化方法;第三,提出了网络计算系统的性能优化和评价方法。
光明日报报道,透明计算它把“计算机的大脑”放到了云端;其次,由于将网络资源存储于用户指定的服务器,因此彻底解决了安全隐患;最重要的是,基于透明计算推出的超级操作系统(Meta OS)不排斥任何现有硬件和软件,因此“国产操作系统可以与外国操作系统共存、互补,从单个应用软件起培养用户、赢得生存空间,最终实现全面超越”。
停不下来的质疑
但是,这一被称为“突破了冯诺依曼结构”、“被国际同行形容为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的研究成果在获奖消息传开后,却遭遇到了多种质疑。
质疑之一为,透明计算并不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有人认为,透明计算其实质与云计算虚拟化概念类似,还有观点认为,透明计算与微软、Vmware和Citrix等公司深耕多年的桌面虚拟化技术和瘦客户机+虚拟机池的架构,在具体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其中 NSAP协议和PXE协议的功能基本接近。
张尧学团队发表的相关论文也被网友认为“不够分量”、“得不到国际一流专家的认可”。
有网友对透明计算评奖公示材料中提到的八篇论文信息进行了分析。据该网友介绍,第一篇《Transparent Computing: A New Paradigm for Pervasive Computing》发表于LNCS上,LNCS属于不定期出版的计算机科学系列书集,可以是专著也可以是论文集,收录此篇论文的当期LNCS就是在武汉召开的第三届Ubiquitous Intelligence and Computing会议的论文集。第二篇也是会议论文,张尧学是该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第三篇发表于1988年,是张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讨论协议生成,与透明计算的关联很小。
总体来看,这八篇论文都没有发表在主要的学术杂志上。也由此,网友认为透明计算的国际学术认可度存疑。
同时,透明计算得到产业界,尤其是国际IT巨头认可的说法也遭到了质疑。
相关介绍提到,英特尔公司从2007年起成立针对透明计算的专门研究队伍开展持续研究,并大力推广相关应用。惠普、IBM等计算机领域的跨国集团也已开始关注和研究透明计算。其中,时任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软件与服务事业部总经理詹睿妮(Renée James)曾在2012年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上提到,“未来的计算,必将是‘透明计算’的时代。”
但有网友认为,英特尔提出的透明计算是指透明计算平台,包括HTML5以及Cloud Services & Security,与张尧学所主导研究的透明计算并不对等。
就此,腾讯科技向英特尔公司求证,英特尔相关人士表示,詹睿妮在2012年技术信息峰会演讲中提到,透明计算概念从九十年代末就已提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人在做,清华大学张教授也在做类似工作,“英特尔也和张教授在合作,所以应该说是一回事。”(张尧学兼任清华大学教授)
而面对意料之外、汹涌而来的质疑,相关人士依然选择保持沉默。
包括IBM在内的多个产学研机构均拒绝回应相关问题,截止目前,透明计算研究团队仍旧未对相关质疑做出回应。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位陈姓教授曾参与过透明计算的研究工作,他向腾讯科技表示现在事情正处于舆论焦点,不方便发表评论,“科技的东西,因为公众很难理解,怎么说都会有问题”。
张尧学:透明计算是扩展,不是取代
对于国内外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差距,张尧学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
“国内目前所使用的CPU基本上都不是国内自己做的,而是国外做出来的,所以目前我们使用的电脑到底安不安全,我们自己是不知道的。”他向《中国科学报》表示,目前他们的研究已掌握了国外CPU的结构指令,“虽然我们还不是很清楚门内是什么,但至少已经把守住了门口。”
在张尧学看来,透明计算在理论和应用上的突破对产业的意义主要在于:改变了我国操作系统发展一贯采取的“替代策略”,可解决国家网络安全和操作系统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重大问题,并具有可形成新的IT产业链、拉动其他产业升级换代的前景与能力。
谈到我国IT技术的发展,张尧学深有感触。“以前,别的公司做了CPU,我们就想做个CPU来取代别的公司;人家有个Windows操作系统,我们就想做个操作系统来取代它。”在他看来,这种替代策略在IT领域其实是一个非常艰苦的策略,“因为别的已有公司在用户体系、资金与市场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你不可能轻易撼动。”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共存。
“透明计算是对以往存储计算的一个扩展,并非完全取代。”张尧学说,它“不破坏、不反对、不消灭”原来的体系结构,但会派生出很多新的终端来,从而改变商业模式和软件的使用模式。
回顾团队的研究历程,张尧学坦言,起初他们只是专注于问题本身,不想一味模仿和替代,并没有想到一定要做出什么轰动世界的东西。“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产生了一些明确的动机和原创的想法。”随后,他们带着这个动机和想法一钻就是二十年。
其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1997年、2009年,透明计算系列研究工作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长达十余年的跟踪支持为相关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多不少’的经费支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资助定位,激励研究人员摒弃浮躁,尊重科学,忠于理想,潜心学问,在创造力最旺盛的年龄阶段夯实研究基石。”张尧学说。
(观察者网综合腾讯科技、科学网、中国科学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