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展开史无前例大“公关”:开门邀公众参观

来源:澎湃新闻

2016-01-28 14:30

中国官方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核电“公关”。

此前一年,中国沿海核电重启,多台机组获核准或开工;内陆核电正在选址,已然箭在弦上;核电“出海”风头正劲。

1月27日,我国发布的首部涉核白皮书《中国的核应急》,将核电“公关”推向高潮。白皮书设专章介绍核应急演习演练、培训与公众沟通,表示中国始终把核安全放在和平利用核能事业首要位置,核能事业始终保持良好安全记录,高度重视核应急公众沟通和信息发布,确保公众享有核安全监督权、核应急准备与响应知情权。

2015年7月底至8月上旬,首届“全国核行业公众开放日”活动在16个在运、在建核电基地展开,核电站及部分核工业产业链单位同期面向社会开放。

中广核举行“8.7公众开放体验日”活动

“以往说核电站的燃料只有5%的浓度,原子弹有96%,代表了什么?很多概念没说清楚。”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表示,“科普”一词在当前核电站安全性宣传时已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公众沟通”,“以往是我说你听,公众在被动的位置上,现在的沟通就是平等的,主动请媒体和公众去核电站参观感受。”

科普“从娃娃抓起”

26岁的汪婕(化名)是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的一名办公室文员,从记事起,距家几公里外要建核电站的消息就已流传,汪婕父母都是渔民,家人曾担心核电站会对生计产生影响。

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1999年10月20日浇筑第一罐混凝土,2005年10月18日开始首次装料,2007年5月17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虽然核电站并未给周边环境带来变化,但学财会的汪婕在择业时也曾有过犹豫,来核电站工作,究竟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一次核电站公众开放活动的参观,相信“眼见为实”的她,才决定最终报名参加田湾核电站的招聘。

“因为父母观念老旧,一开始也有顾虑,后来带公司的科普材料回去看,他们就基本明白了”,汪婕回忆,在小时候,社区、乡村也会张贴与核电相关的海报、宣传栏,现在则更进一步:“从娃娃抓起”。

2015年5月在连云港启动的全国第三届核电科普竞赛,是江苏省承办的层次最高、覆盖范围最广的核电科普活动;25万参赛学生中,7.5万来自连云港,29名一等奖得主中,4名为连云港市石桥中学学生,平均年龄不过15岁。

汪婕偶尔会负责接待前来参观的学生和民众团体。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很多人的顾虑有了现实参照,“福岛核事故让大家看到了以前担心的结果。不过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够了解。我们会告诉他们,我们(田湾)的优势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不会发生这样的后果。”

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

开门迎客

2015年7月底至8月上旬,首届“全国核行业公众开放日”活动在16大在运、在建核电基地展开,在“安全”、“透明”的原则下,核电站及部分核工业产业链单位同期面向社会开放,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四大核电巨头均参与了活动。

自中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1984年在浙江海盐开工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核电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尖端科技落地的示范,只是一个活在教科书内的名词。

秦山核电建设31年之际、中国核工业起步一甲子之时,核工业完整产业链首次面向社会公众集中开放,这一举措被外界评为“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015年8月初,澎湃记者作为首届“全国核行业公众开放日”媒体公众团一员来到沿海各大核电基地参观。

在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穿过武警岗哨、三层以上的安全门, 1号机组的“心脏”——核反应堆主控室首次展现在公众面前。

恒温恒湿的主控室内,操作设备上排布着大大小小的按钮,数字和指示灯闪烁不停,科技感直逼好莱坞大片。当然,没有电影会在离核反应堆一墙之隔处开拍,当班操作员面对的更不是一个模拟出来的现场。主控室值长张祥贵介绍,田湾核电站是国内首个采用数字化仪控系统的核电站,在汲取了福岛核事故经验后,操作系统安全性升级,“等于是一辆车有四个方向盘,哪一个失灵了,都还有另外3个备用系统可用。”

当天值班的六人全部身着普通工服,并未配备特殊防护。媒体记者进入主控室,也只是要求戴上安全帽、穿防砸鞋。张祥贵自1998年大学毕业后来核电站工作,近20年工龄仍是一张看不出年纪的脸——让人闻之色变的核辐射呢?

在田湾核电站免费对外开放的科普馆,专职讲解员讲明了原理:“一座正常运转的核电站周围一年的辐射量”只有一次胸透的一半,“每天吸20支烟累计一年受到的辐射量”是核电站周围辐射量的50倍。

2015年3月10日,辽宁红沿河两台机组获核准,标志着中国核电建设正式重启。

12月22日,福建福清核电站6号机组宣布开工,这是福清核电站去年开工的第二台“华龙一号”示范机组。

12月24日,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浇筑第一罐混凝土。 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5号、6号机组则赶在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最后一个月,中国核电项目密集开工。

一年内,8台核电机组获得核准,其中7台于年内开工。

上述机组均位于沿海地区。2015年12月23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中国内陆核电正选址,何时何地建还在论证。而随着2015年10月中广核参与的英国核电站项目落地,中国核电“出海”风头正劲。

2009年10月18日,福清核电工程2号机组常规岛工程正式施工。

福清核电基地

公众接受度难题

5年前,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9级地震引发14米高的海啸,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21万民众紧急撤离。至今,我国对日本10个都县食品、农产品的进口禁令仍未取消。

事故发生不到一周,国务院颁布“国四条”,决定暂时“封冻”核电新项目审批,安全检查和总结吸取福岛经验教训成为整个核电行业最重要的工作。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的核电建设进度和公众信任度一样,几乎回归零点。事故和升腾的蘑菇云一样,已成为核能的无形警示。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最近几年日益严重的雾霾状况,让国家层面下决心重启核电。随着沿海核电项目的陆续重启,内陆核电站建设却推进缓慢,民众对内陆核电站的安全性存在更大疑虑。

2015年3月,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刘华接受《环境与生活》杂志专访时表示,受公众接受度等拖累,中国核电比例仅2%,而目前核电约占全球电力生产的18%;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更高。

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在2015年前,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要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 1800万千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原能源部部长黄毅诚在2015年年初表示:“就是现在批准建设核电站,机组投运也要到2020年,我们制定的核电发展计划,是很难完成的。”

福岛核事故后,由核电企业、各级政府、媒体及相关机构等组织展开的核安全科普活动渐次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事故4个月后的第13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与会的业内人士在“核电亟待科普”这一话题达成共识:“核电发展对公众而言,第一是科普,第二是科普,第三还是科普。”

2014年12月,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据中国环境报道,2015年,我国多个核电建设项目蓄势待发,《声明》的发布为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行业从业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指明方向。

2015年1月14日,在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环境保护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郭承站表示,要在全社会全行业培育核安全文化,解决“公众接受度的世界难题”。

密集“补课”

在开放活动中,有核电方负责人坦言,以往对于外界的声音,他们通常选择用事实、技术说话,“沟通”还是一个尚显生疏的字眼。多名参加活动的专家及官员认为,之所以当今的内陆核电建设会引发反对声,前期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占了很大比重。

如何交流核电这一概念,需要“补课”的不仅是恐核的民众,还有远远谈不上开放的核电行业。

近年来,各大核电龙头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拉近公众与核电的距离:开通各核电基地的官方微信、微博,举办科普夏令营……在2014年底,中核集团推出可以“秒懂核电知识”的国内首部核电科普动画片“核电那些事儿”,深入了解核电站的前世今生,只需要8分52秒。

在此次活动中,中核集团还推出以卡通形象“核宝”为主要标志的动漫科普画页、动漫视频片、宣传海报等一批科普产品,旨在用更“接地气”的形式进行“微笑科普”,让更多的公众关注、了解和支持核电发展。

《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介绍,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以“共筑核应急核安全防线、共促核能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多次组织全国范围核应急宣传活动,国内外受众达到10亿人次。2015年1月,利用中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契机,开展一系列面向国内外的宣传活动。2015年12月,组织媒体走进中国核电企业,开展“助推核能发展、助力‘一带一路’”采访活动,向国内外集中展示中国核电技术先进性、核电安全可靠性、核电管理规范性、核应急准备充分性,产生了积极社会反响。各涉核企业、大专院校和有关团体还以各种形式开展涉核科普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安全高效发展核能的良好氛围。

此外,从制度层面上,公众参与核电站建设的权利也将更加明确。据媒体公开报道,作为核电领域的顶层法律,《核安全法》已经确定于2016年年中送交全国人大讨论。其中,保证公众参与核电站规划和审批被正式写入《核安全法》。

中国经营报2015年8月10日引用华东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总工程师冯建平的话说,《核安全法》中公众参与内容包括:邀请新建核电站所在地的官员和相关人士参观已经建好的核电站,以及加大公共网络宣传。

此外,“还有环评和安全评价,都要公示征求大家意见。” 冯建平表示,“以前也都有,但是现在更加明确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繁旭等人研究认为,核电短期信任重建,主要是服务于具体核电项目的推进;而长期信任的建立,则更多需要借助于核电科普、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风险沟通日常化和长效风险沟通机制的建立。其中,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公众信任的重建至关重要。(记者/梁月静)

责任编辑:朱敏洁
核电 核事故 福岛核事故 核泄露 科普 公众参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