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警惕人工智能的五个“烟雾弹”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4-07 11:37

1956年,“人工智能”这一学术术语首次被提出,“人工智能”也正式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随后几十年,“人工智能”更多地是在实验室以及电影里出现。

2013年前后,随着以谷歌、微软、Facebook为代表的科技巨头接连入局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近日,韩国围棋国手与谷歌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的对弈,成为全世界焦点。AlphaGo以绝对优势获胜,标志着人工智能跃上新高度。

在人们惊叹之际,以智能科技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展开,服务大众的智能城市以及智能生态系统正在构建。

如何正确理解、把握智能科技,令其服务于生活,不仅是工程师的职责,也是社会建设者、参与者以及战略投资家要谨慎思考、理性决策的严肃课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江晓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力图为大众厘清思路,讲述什么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本文原题为《警惕人工智能的五条论纲》

图片来自今年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机械姬》,讲述了一个智能机器人有意欺骗设计者和测试者以求自救的故事,也许会比AlphaGo战胜李世石引发更大的惊恐和忧虑。

原文如下:

人工智能的话题,最近因谷歌公司一场商业炒作“围棋人机大战”而再次大热起来。各种不同的看法纷纷表达,其中既有天真糊涂的想法,也有居心难测的说法。为了厘清思路,有必要就下面五点进行认真思考。

一、“老虎还小”不构成养虎的理由

当人们表达对人工智能将来失控或危害人类的担忧时,经常见到人工智能业界人士,或是对科学技术盲目崇拜、盲目乐观的科学主义人士出来说:人工智能目前还很初级很弱小,所以不必忧虑云云。这种说法常见于媒体,其实背后暗含着荒谬的逻辑。

我们担心老虎吃人,所以有“养虎遗患”的成语,怎么能用“老虎还小”作为养虎的理由呢?要说服人们同意养虎,必须论证“老虎不会吃人”。人们担忧的是人工智能未来对人类的危害,要打消这个担忧,就必须论证“人工智能不会危害人类”,而不能将“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作为理由。

先不忙取笑这条荒谬的理由,因为许多人工智能的业界大佬和知名人物,都曾向公众说过这条理由。当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伊隆·马斯克这样的智者领衔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时,一名业界知名人物就拿这条理由来反驳,还说这三人是“愚蠢的”。这就有点蛮横了。

如果我们无法论证“人工智能不会危害人类”,那就有必要重新考虑目前是否应该发展人工智能。

二、“人造的东西不可能超过人”是盲目信念

当然,人工智能通常都是智商比较高的人玩的。智力上的荣誉感,会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羞于用“老虎还小”来说服人们同意养虎,他们知道应该论证“老虎不会吃人”,就是论证“人工智能不会危害人类”。而进行这样的论证时常用的理由之一,就是“人造的东西不可能超过人”。尽管这条理由其实也不能带来多少智力上的荣誉,因为很多非专业的公众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有谁给出过关于“人造的东西不可能超过人”这一论断令人信服的论证吗?从来没有。事实上,这一论断只是一个盲目的信念。这个信念实际上是在坚信:造物主一定比所造之物高明。这样的信念显然和宗教情怀有关。但是到了人工智能的争议中,那些理应最具无神论精神的科学主义者,却不假思索地从宗教信念中寻求思想资源。

而且,这个信念明显违背常识。一个简单的常识是,父母可不可以视为孩子的造物主?如果可以(至少在相当程度上可以),那孩子超过父母的情形,难道我们没见过吗?

三、“人工智能未必服从人类设定的道德标准”,没有足够的论证

比起前面两条理由来,“人类可以设定人工智能的道德标准”这条理由看起来相对比较专业,至少不会给玩人工智能的高智商人士直接带来羞愧感。这一条也是论证“人工智能不会危害人类”时常用的理由。

但是,有谁给出过关于“人工智能必然会服从人类设定的道德标准”这一论断令人信服的论证吗?同样从来没有。

更不幸的是,这一条也明显违背常识。一个明显的常识是:人类无法避免自己的一部分后代学坏。这样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父母从孩子记事起就灌输诚信、仁爱、友好、慷慨、勇敢等美德。这些难道不等于对人工智能的“记忆植入”和道德设定吗?可是,仍然有孩子无可救药地学坏了。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设定的道德标准、学校进行的规训矫正,都无法制止他。

学坏的孩子当然已经严重危害过一部分人类,比如这些坏人的刑事犯罪。但是,为何他们尚未统治全人类或危害人类整体呢?那是因为他们毕竟只是凡人,能力有限。然而,人工智能追求的是什么境界?不弄出“超人”来,个别科学家肯罢手吗?

四、“拔掉电源”未来未必可行

有的专业人士将人工智能分为四个级别:1、没有学习能力(智能程度也可以相当高);2、具有固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习得的技能会趋于一个定值;3、具有固定的学习能力,技能增长没有极限,但因为它的学习能力是事先设定的,所以被认为不会成长为超级人工智能;4、具有无限的学习能力,可以成长为超级人工智能。

专业人士安慰说,此次与李世石对战的“阿尔法围棋”只是第2级的人工智能,第4级的人工智能还远远没有问世。其实,这里除了前面已经讨论过的“老虎还小”之谬,还有更大的危险存在。

专业人士在试图打消公众对人工智能的忧虑时,经常提到一个说法:我们可以拔掉电源。这个说法,当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停留在个体机器人阶段时,也许是成立的。更一般的说法可以是,只要人工智能还依赖有形的伺服机构才能实施行动,那我们也许还可以拔掉电源。但现实情形是,人工智能一旦与互联网结合,借用高度发达的定制、物流、快递等社会服务,几乎可以完全摆脱对所有伺服机构的依赖。这一点不仅在大量幻想作品中已经反复上演,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顺利实施了。当人工智能只是一个网上幽灵时,没有机体,没有形态,还谈什么拔掉电源呢?

以前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的人——曾论证过个体机器人智能的物理极限,那有一定道理,但他那个时代没有互联网。如今,我们必须特别关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结合,即使就个体机器人而言,这种结合也将快速突破智能的物理极限。就无形的人工智能而言,还有更大的危险性,一旦和互联网结合,上述1、2、3、4级人工智能之间的界限还能不能存在?如果居心叵测的人工智能研发者,有意突破这些界限,社会如何监控?人工智能进化成超级人工智能可能只需弹指一挥间,到时人类将措手不及,完全无法掌控。

五、“发展科学”也可能“唤出恶魔”

这是一个带有终极性质的问题。我们必须想清楚:究竟为什么需要人工智能?

工厂生产线需要更多工人吗?社会服务需要更多人手吗?需要人工智能为我们开车吗?需要人工智能为我们做手术吗?这些都是在想象人工智能应用前景时经常被提到的,但是都没有仔细推敲过。对于这些工作而言,人工智能真是必不可少的吗?

科学技术和资本结合之后的特征之一,就是为资本增值服务。科学家很少会坦白地说出来这一点。他们总是对公众说,是为了“发展科学”。仿佛“发展科学”就是终极目的,为了“发展科学”,一切别的事情,哪怕是人类的安危,都不必考虑了。

当然,还有另外的需求,如利用人工智能打赢战争,这就和利用核武器打赢战争一样。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会“唤出恶魔”,比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还大;霍金则断言:“彻底开发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灭亡。”他们的话值得深思。田松教授有名言曰:“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问题上,真该三复斯言。

今天,我们即使不得不研发人工智能,也应该抱着和美国当年搞“曼哈顿工程”,或我们当年搞“两弹一星”类似的心态来进行。更理想的局面,则是各大国坐下来谈判,签署一个禁止或至少限制研发人工智能的国际协议,这才是人类之福。

责任编辑:吴娅坤
李世石 人工智能 AlphaGo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

“中国报价太香,加税50%都吓不跑美国买家”

挺巴抗议席卷全美高校,大批学生遭逮捕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