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伯河:广场运动最大的难题——根本停不下来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0-21 11:51

台伯河

台伯河作者

媒体人,现居北京

有一句关于战争的名言:战争一旦开始,最大的课题就在于如何结束。广场运动同样如此。如何结束广场运动,是比如何开始广场运动更为艰难的课题。

政治领域有一个经典笑话:“为什么学生运动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不失败它是不会告终的。”这个笑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所有的广场运动最大问题,在于无论是广场运动的发起者,还是参与者,还是反对者,他们都没有任何办法来控制这场运动,最后只能够失败。但是,在广场运动的范畴内,定义何为失败何为成功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政治问题。

10月17日深夜,香港“占领中环”非法集会者再次聚集旺角,示威者与警察对峙,并多次冲击防线.。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他的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探讨了什么才是一次成功的政治运动。他提出,所有发起者成功达到自己目的的政治运动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发起交涉的参与者有且仅有两方,在政治运动的范畴内,就是政府与反对方,各自一方不应该多于一个派别;二,必须有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来代表反对方的所有人,而且反对方的所有人都同意被其代表;三,交涉双方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亨廷顿所提出的这三个条件是适用于任意的谈判的,无论是政治谈判或者商业谈判都是如此。第一,从博弈论角度来看,两方博弈是可以达成共识的,而三方博弈则只能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均势,任意一方都很难打破均势;第二,如果其中一方有一部分人不同意被代表,那么这就回到了第一种情况,从双方谈判变成了多方谈判;第三,如果有一方根本没有谈判的目标和底线,那谈判本身就不成立了。

反观目前香港的占中运动,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三个条件哪一个都没有满足。发起占中的组织诸如学联等既没有能力控制运动的参与者,甚至在运动中即声明完全放弃了对运动和运动参与者的掌握。而且,运动参与者的成分复杂诉求不一,被一些媒体所推选为“占中领袖”的学生则根本没有任何资格代表整个占中运动甚至哪怕是其中大部分人。参与者自己也根本没有办法提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同意的谈判诉求和纲领,就算港府有心与占中团体交涉,他们也根本不知道去与谁交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占中的后期发展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占中参与者如果真的推出了自己的谈判代表而且港府愿意与之对话,那么运动参与者会因为认为港府在退让所以提出更进一步的谈判目标;而不同意这个谈判纲领的运动温和派会选择离开,而剩下的则是越来越激进的运动参与者提出越来越激进的要求,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以上这个是最理想的情况,也就是占中参与者推选出了自己的谈判代表而且他说服了大部分人。但是以目前的情况而言,连这第一步都没有迈出去,占中运动到现在甚至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连什么是成功都不知道,它如何可能成功?

从港府的角度而言,就连笔者这样一个信息有限的旁观者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没有道理港府自己看不清楚。所以港府现在的行动方式是一个很符合逻辑的结论:不与占中行动参与者做交流,也不施加过分的暴力清场,等待参与者自己散去。因为如上所述,就算是港府怀着极大的善意与运动参与者展开谈判,那么谈判也必将因为反对方最后提出港府无法接受的条件而破裂,实际上这样的条件在占中运动的现场已经屡见不鲜了。对港府来说,一开始就不谈判要比谈判破裂好得多。

纵观进入21世纪之后的诸场政治运动,从一开始的“茉莉花革命”到乌克兰的“买单运动”目前香港的所谓“雨伞革命”,这些政治运动没有一个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就算埃及革命最后推翻了穆巴拉克政府,最后换来的也不过是另一个军政府罢了。经常有报章写到,互联网时代的群众运动是暴政的末日,因为这些群众运动在网上发起,有隐蔽、松散,宣传广泛,来去自如等“优点”;但是一场成功的政治运动甚至是革命,譬如马丁·路德·金的“平权运动”,靠的是严密的组织,良好的纪律和发动群众。松散的互联网联系或许可以很容易的发起运动,但是不能靠网络论坛或者脸书页面来与政府谈判达成运动目标。

这正所谓广场政治的终结。

责任编辑:钟晓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