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外交官事件——印度和美国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来源:观察者网

2013-12-28 13:47

陶短房

陶短房作者

旅加学者

12月12日,39岁的印度驻美国副领事衔女外交官科布拉加德在纽约送女儿上学,途中被美国警方以“签证欺诈”和“提供虚假证明”两项指控加以拘捕,两小时后才被允许缴纳25万美元保释,但被告知“将在一个月内受审”,这两项罪名一旦成立,最高量刑可达15年。

科布拉加德及其律师随后在网络平台和印度媒体上表示,她被捕后被带到警署,脱光衣服搜身,然后又和一群贩毒者一起被关押,期间曾多次被戴上手铐,受到极大侮辱。消息传出,随即在印度引发轩然大波,并导致了一场不小的外交风波

美国方面最初似乎希望保持沉默,大事化小,但在风波愈演愈烈后,不得不于12月17日承认,脱衣搜身等“可能是事实”,表示“遗憾”,但同时坚称此举系“照章办事”,警方没做错什么。

印度方面显然并非如此认为,而将事件上升到“印度民族尊严”的高度,并做出一系列强硬反应:12月17日,印度宣布吊销美国驻印度外交官的特别通行证,这意味着后者无法在机场等场合继续享受凭特别通行证方能享受的各种优先便利;同日,印度开始移除美国驻印度大使馆门前的安全路障,禁止美国驻印度大使馆进口酒类等产品,还下令美国使馆必须提交其印度籍雇员就业合同和工资对账单等。仿佛惟恐美国和国际社会不知道上述举措系针对美国的报复行为,印度外长萨尔曼·库尔希德12月18日在印度国会公开表示,将为维护印度外交官的尊严,迎接其平安回国“不惜一切代价”。

对此美国也毫不示弱。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玛丽-哈尔夫·苏菲在印度官方的系列报复措施相继出台后,一方面表示将“慎重处理”、“密切观察事态发展”,另一方面则强调“抓人并无不当”,并针对印度方面撤除美国使馆前路障的做法警告称“保护美国外交人员安全,是美国政府首要任务”。

所谓的科布拉加德“外交官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美方提出的指控理由,是科布拉加德从印度赴美国就职时,将一名印度籍女佣桑吉塔·理查一并带往纽约寓所打理家务,并为其办理了赴美签证担保。在担保中,她向美国移民官员提供了一份“月薪4500美元”的、由本人签署的女佣工资单,但该女佣却在日前向美国警方举报称,自己实际的工资仅3美元/小时,不仅工资单是虚假的,且这样的工资也大大低于美国法定最低工资线。

对于这一指控,不论印度政府、媒体或科布拉加德本人及其律师均不置可否,但他们强调,科布拉加德是现职外交人员,根据“有关外交人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理应享有外交豁免权。美国警方在科布拉加德工作所在地——纽约拘捕并“肆意侮辱”(一些媒体称她受到针对贩毒者的“肛肠检查”),按照科布拉加德律师的话,“简直莫名其妙”。

而美国方面则自恃强大,一向对《日内瓦公约》有自己单方面的解释,即惟有处理公务时,外国外交人员才能在美国享有外交豁免权,在他们看来,科布拉加德是在办理私事时被捕,因此不存在外交豁免的问题,相反,印度为外交官的私事动用公权力加以报复,才是“公报私仇”。

官方如此,民间情绪则更激动。印度方面,一些媒体和政治家公开喊出“制裁美国”的口号,民族主义者希夫·塞纳则索性跑到美国驻印度使馆门前举行示威;美国方面,一些法律界人士的回应则夹枪带棒,如纽约曼哈顿联邦检察官普利特·芭芭拉就讽刺称,印度人“同情违法外交官甚于被肆意侵权的女佣,要知道她们两个都是印度同胞”。

冷战结束后,印度和美国间关系迅速升温,美国取代俄罗斯,成为印度军火最大供应商,美印间不仅成为“战略伙伴”,美国更取消了在印度举行核试验后所施加的制裁,这在战后美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例外。作为回报,印度在诸如阿富汗战争等问题上给予积极配合,两国间的经贸往来也日趋紧密。

左为被美国警察逮捕的印度女外交官,右为印度驻美大使馆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两国间不仅有合作,也有分歧。美国虽然强调“伙伴”,但仍把印度当作一个不平等的“小伙伴”,对有利(或至少无害)于己的方面固然绿灯大开,一旦利害冲突则敬谢不敏。如印度一心想在印度洋树立霸权,使之成为“印度的洋”,美国则屡屡用实际行动表示不买账;印度希望美国在自己和宿敌巴基斯坦间“选边站”,而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尽管明显偏袒印度,却仍然维持了与巴基斯坦的盟友关系和军事合作。此外,印度在投资、贸易领域时常祭起贸易保护的法宝,美国对此也啧有烦言。

印度政府一直希望印度被当作“世界性大国”来尊重、对待,对于找上门的“侮辱”,也力图以强硬姿态应对,借以表明印度的国际地位、力量;不仅如此,明年5月就将举行大选,执政党国大党的最强大对手,是奉行民族主义理念的印度人民党,倘政府在科布拉加德事件上表现软弱,就很容易被对手抢到先机,反之,“印度敢于教训山姆大叔”会成为有号召力的竞选话题。此外,印度今年早些时候通过“硬碰硬”,逼迫意大利政府交出两名涉嫌导致两位印度渔民死亡的意大利海军陆战队员,也让他们相信,强硬是能够有所回报的。

不仅如此,印度传媒素以激进民族主义情绪著称,此次“外交官事件”发生后,印度一些传媒上的标题、文字,按照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说法,“让人感到仿佛整个国家受到莫大侮辱”,这种氛围同样会给印度官方制造压力,迫使其做出强硬姿态。

然而作为世界第一政治、军事大国,美国同样不愿在压力面前妥协、退让,以免更多国家起而效仿,影响自身“世界领导者”形象。明年也是美国的中期选举年,对于支持率有所下降的奥巴马而言,“软弱妥协”的帽子,他同样也不敢戴。

事实上,科布拉加德是外交官不假,却是“半个美国人”,其在德国留学时结识并嫁给印度裔美国哲学教授、著名品酒名家阿卡什·辛格·拉索尔,并早已定居纽约,7岁和3岁的两个女儿出生在美国,并拥有美国护照,从这个角度讲,这场“民族自尊心之争”,显得颇有些滑稽。

比这更滑稽的是妥协方案:12月20日,印度申请将科布拉加德调往印度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同日美国国务院予以批准,但“保留起诉”。由于联合国总部同样在纽约,且承认各国代表的外交豁免权,科布拉加德只要一直保留这一头衔,就可继续和自己的美国籍丈夫、女儿在纽约安居乐业,而毋庸担忧囹圄之灾;同样,美国也可理直气壮地宣称“不是我们不坚持原则,只是此人已经不归美国管”,双方既公事公办,又心照不宣,静待时过境迁,舆论冷却。

毕竟对两国政府而言,面子重要,印美关系也重要,如此了局固然滑稽,却也不失为没有办法的办法。

责任编辑:陈轩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