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塔·帕维斯:“互联网共产主义”的兴起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24 09:06

西塔·帕维斯

西塔·帕维斯作者

美国记者,新泽西城市大学学生媒体主任

“流行文化刚刚黎明破晓”,在周末举办的年度卡姆登科技论坛上,约翰·佩里·巴罗如此说道。多亏了网络,使之有了实现的可能。

巴罗是电子自由基金会的副会长,他认为媒体出卖了受众,将注意力全部导向广告,所以社会上所谓的流行文化是名不副实的。

“这种文化并非生自大众,而是被权力所创。而现在,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并将其四处传播。”他说。在网络上,真理的声音比金钱更宏亮,“互联网共产主义”(观察者网注:dot-communism,或译“网络共产主义”,反对商人与政客把网络私有化,倡导知识和信息为社会大众所共享)终将取得胜利。

约翰·佩里·巴罗:互联网共产主义终将胜利

“网络给了所有人一个发声的平台,却未必指明了一个方向。”迪斯尼公司负责研发的副总裁艾伦·凯说,“这是一种极端的民主化,但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批评这些声音的途径。如今我们不得不搞清楚的是,这些新科技将会带来哪些益处或灾祸。”

流行音乐!这场有关数码时代流行文化的科技论坛,也因为一些未涉及的议题而备受瞩目。比方说,几位发言者提到了MP3,却没人就这一格式进行深入探讨。会议现场也仅仅演奏了一些流行音乐与另类摇滚乐的片段。

“我当时就想,年轻人在哪里?”艾丽卡·达莉亚·穆罕默德说。她在论坛中关于身份认同的座谈会上发了言。这位纽约大学的博士生,研究的是她称之为“割裂-杂糅”(cut-and-mix)的文化,其中包括数字电影、当代艺术、赛博格(观察者网注:cyborg,原本指科幻小说中半人半机器的生物,如今已通过高科技变为现实。将生物体与非有机体结合,增加生物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被称为赛博格化)艺术和音乐。

穆罕默德所研究的那些年轻的城市艺术家们,为了“以数字之战反抗思想殖民”(digital combat against mental colonization),正如饥似渴地吸收大众文化。她说,她希望科技能够帮助某些丧失身份感的年轻人学习自己的历史,“绘制自己的身份地图而不是被绘制”。

艺术家以“身份地图”为主题创作的作品

在缅因州卡姆登镇召开的这场为期三天的会议中,那些博学的论文和学术分析不曾令人感到“惊艳”。让听众们起立鼓掌的,是会上演唱的黑人灵歌(观察者网注:美国独立战争前即流行于南方黑人中的基督教歌曲),以及一首变性癖之颂,用的是《夫人是个流浪汉》这支歌的调子。

在涉及真正重大的问题时,像凯这样的发言者,会在大部分时间里用音乐来表达。

原定凯要就“文明在流行文化世界中的存续”发表演讲,但他把舞台交给了唐·刘易斯,后者手脚并用,在四个键盘上演奏。

音乐家保罗·戈德温让500名与会者欣赏了一曲印度天启书(sruti),带着他们随电子乐齐声吼叫,最后还让大家跟着响亮的电话拨号声的调子,一路合唱。

“你对着机器唱歌,然后意识到了它们也在对你唱,”戈德温告诉听众说,“运气好的话,你家的冰箱可能还唱得不错,你可以和它一起试试。”

之后,桑迪·斯通——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先进通信技术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一位变性人——演唱了一支后现代调子的歌曲,歌词里有这样一句:简单解剖学不是终点/这不是命运,但它同样伟大。

先锋数码摄影师佩德罗·迈耶雄辩地论述了科技正以何种方式改造摄影,同时警告听众警惕美国技术专家的“目中无人与自命不凡”。

为了说明文化的流动性与影响力,他回溯了皮纳塔(观察者网注:piñata,装满玩具和糖果的彩饰容器,常用纸胶、陶或布制成,在举行圣诞节、生日等庆典时悬挂在天花板上,由蒙着双眼的儿童将其击破。相传此种陶罐是由马可·波罗从东方带到西方的)的历史。皮纳塔从12世纪的中国(它在那儿是用来装种子的)传到意大利、西班牙、墨西哥,最后由移民们带到了美国。

“最终到底是谁影响了谁?”他一边问,一边指着天花板上垂下的超人状巨型皮纳塔,它正作势要翻下阳台,跨过演讲的舞台。这个纸胶做成的超级英雄在当晚的鸡尾酒会上被众人肢解了。

超人皮纳塔

(本文原载于美国Wired网站,观察者网刘旭爽译)

责任编辑:陈轩甫
互联网 共产主义 数码 大众文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