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进入伊拉克攻击叙利亚反对派武装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6-13 17:10
据《华尔街日报》6月12日报道,来自叙利亚的伊斯兰逊尼派激进武装横扫了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这使得同为什叶派为主导的伊朗面临着严峻的战略安全威胁。对于伊朗而言,这次威胁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以来最严重的。据伊朗官员称,为了应对一路攻城略地的基地组织旁支激进武装势力ISIS(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伊朗已经将其精锐的伊斯兰革命卫队部署到了伊拉克。
自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伊朗在过去10年里付出极大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力量,以确保伊拉克成为一个强有力什叶派盟友。目前延绵伊朗、伊拉克、黎巴嫩与叙利亚的“什叶派新月”很大程度上仰仗伊朗的大量投入。
阅兵中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士兵
据伊朗官员称:两个革命卫队营已于周三从伊朗西部边界省份出发,他们的任务是防守巴格达与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与纳杰夫。伊朗对伊拉克的军事参与使得美国面临另一种安全挑战——即美国可能与伊朗作为盟军投入战争。美国反对伊朗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态度,而与此同时伊朗是支持伊拉克现政府的。
面对伊朗军队可能进入伊拉克的消息,美国国务院官员在6月12日拒绝披露奥巴马当局可能采取的措施。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萨基称,本周美国外交官在日内瓦与伊朗官员就伊朗核问题进行了会谈,但会谈中并未提及伊拉克危机。普萨基称:“我们(美国)鼓励伊朗在伊拉克问题中扮演一个有建设性的角色。”
在巴格达征兵中心高呼反对ISIS口号准备参军的伊拉克人
就伊朗革命卫队进入伊拉克问题,有媒体电话采访了目前在伦敦的伊拉克外交部长霍希亚尔·兹巴里(Hoshyar Zebari),他表示:“坦白的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因为我现在在伦敦。”
《华尔街日报》称,叙利亚内战使得伊拉克成为一个可靠的行动基地,伊朗通过伊拉克对阿萨德政权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什叶派民兵、武器与现金。“伊拉克是伊朗现行外交政策中的首要关注地,伊朗认为伊拉克的稳定可以很大程度的保护自身利益。”一名在纽约的独立伊朗专家鲁兹伯·米尔布拉希米(Roozbeh Miribrahimi)表示。
本周前往巴格达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特种部队Quds部队指挥官卡西姆·索雷马尼少将(Maj. Gen. Qasem Solaimani)
据一名伊朗军队将领表示,伊朗在其与伊拉克接壤边境的部队已经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除此之外,如果ISIS武装分子接近伊朗边境到60英里范围内,伊朗空军已得到命令,可以开火进行轰炸。据伊朗官员称,两个营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是从伊朗边境的乌尔米耶与洛雷斯坦(Urumieh and Lorestan)两个省份出发的。因为伊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分裂势力行动活跃,部署在伊朗边境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部队具有游击战的丰富经验。被派遣到叙利亚内战战场上的伊斯兰革命卫队的特种兵也有很多来自这些省份的伊斯兰革命卫队。
祸不单行的伊拉克政府:北部库尔德人出动装甲部队(图中为库尔德的T-55坦克)占领基尔库克,伊拉克已经到了全面战争的边缘
据伊朗官员称,如果两个营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无法扭转伊拉克的战局,未能保卫伊拉克现政府,伊朗就考虑将叙利亚内战战场上的什叶派志愿者调到伊拉克的计划。目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进入伊拉克的原因除了为了保护什叶派的伊拉克现政府不被颠覆外,还要保护卡尔巴拉、纳杰夫、麦加与麦地那四座什叶派穆斯林的圣城。“形势越是紧张,伊拉克现政府就是越需要伊朗的介入。ISIS的肆虐让伊朗面临严重的威胁,所以伊斯兰革命卫队进入伊拉克并不让人吃惊。”兰德公司的资深政策分析家阿莱瑞泽·内达(Alireza Nader)表示。
ISIS武装派系的发言人号召逊尼派武装分子集合起来,向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和纳杰夫前进,去和伊拉克现政府“解决他们之间分歧”。这一威胁言论更加令伊朗感觉到威胁——目前在伊拉克的战争是一场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的教派战争,并很有可能扩展到伊朗境内——甚至可以说是伊朗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代理人战争。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在周三(6月11日)表示:“我们目前并未收到伊拉克方面的援助请求,确信伊拉克政府军可以解决这些战斗。”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缩短了周四的宗教庆祝,称他必须参加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关于伊拉克局势的紧急会议。鲁哈尼在演讲中表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不会容忍暴力与恐怖主义……我们会与世界上的暴力、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战斗。”
ISIS在几天内迅速攻占了伊拉克的大片土地,这令伊朗当局非常吃惊。就伊朗是否应该派军队前往伊拉克参战的问题,伊朗政府内部一度发生辩论。
据伊朗媒体报道称,伊朗警察总长伊斯梅尔·艾哈迈迪-蒙哈达(Esmail Ahmadi-Moghaddam)表示,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考虑干预伊拉克局势以“保护什叶派圣地与城市”。美国分析人士认为,伊拉克危机只会增强伊朗与其伊斯兰革命卫队在区域内的影响力。
(观察者网 朱海舟编译自《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