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拜厄斯·凯泽:中国企业为了并购德国高科技企业开出高价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1-08 08:11

托拜厄斯·凯泽

托拜厄斯·凯泽作者

德国《世界报》记者

继大型的国有企业之后,如今中国的中型企业也纷纷来到德国,以并购这里的高科技公司。

在中国,人们非常推崇“德国制造”这个标签:精英人士开着奔驰、宝马或者奥迪穿行在繁华都市,双立人(Zwilling)刀具或者福腾宝(WMF)锅具也已经成为家庭妇女彰显自己品味的产品。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不仅仅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来自德国的产品感兴趣:而且当德国企业待价而沽时,中国投资者也越来越频繁地出手了。

2015年,中国投资者对于德国企业的兴趣从未如此之大:中国企业总共收购了36个德国公司。2014年,这样的企业并购案例只有30个。这个结果源自总部位于慕尼黑的Ginkgo Tree Advisors咨询公司为《世界报》提供的一个分析报告。该公司的分析家们研究了中国企业参与的所有大型并购案例,得出了年度评估结果。尽管并购的次数增多了,但是中国投资者为此支出的金额却比前一年降低了:2014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金额达到了17.4亿欧元,2015年则只有9亿欧元,因而与前一年相比是大幅下降了。但是实际的金额可能比这个数字高得多:一方面是因为在某些大型并购案例中从没有公布具体的金额数字。另一方面,2015年有中国资本参与的企业兼并可能远远不止这个调查报告中的36例。

因为不是所有的并购案例都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于德国中小企业的兼并如果金额少于1000万欧元的话,通常是不公开的。只有在个别情况下,德国企业才有义务发布公告。因此,该公司的分析家估计,实际的并购金额远远超过15亿欧元。中国投资者对于收购德国企业的兴趣一方面是源于想打开进入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市场的通道,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想藉此获得德国企业的技术经验、生产技术和品牌。

就像能够买得起而且有意愿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的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一样,来德国寻觅猎物的中国投资者也呈增加之势。先前还是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勇敢地迈出了投资欧洲的步伐,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型企业也加入了并购大军,以扩大营业额和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

“如今有很多中国中型企业在活跃地搜寻并购目标,他们之前还从未在欧洲开展业务”,Ginkgo Tree Advisors咨询公司的总经理丹尼尔科勒(Daniel Koller)说。“经常有些中国企业腰包鼓鼓地来到德国,想利用这些钱使自己的业务更加多元化。”因此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一个汽车零配件厂商决定今后把业务重心转移到中国近些年来快速增长的医疗健康行业,因此想在欧洲或者美国兼并一家该行业企业,借此机会快速地获取必要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科勒对此进一步解释道,例如一个由中国投资者组成的庞大团队如今正在欧洲四处考察,以收购工业4.0题材的企业。这个新兴概念代表着网络化生产,也就是工厂里的机器既可以相互之间、也可以与所生产的产品实现沟通交流。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在2025年之前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科勒观察到:“中国社会和以前一样,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倡导的运动。”“有很多之前对工业4.0闻所未闻的中国企业如今也在德国积极寻找投资机会,因为这个题材如今在中国很热门。”例如,去年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就入股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Kuka)。

德国Kuka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人

为此,中国投资者甚至愿意承受高昂的价格。2015年,在中国企业成功的收购案例中,他们对于公认有吸引力的德国公司的出价经常比排名第二的竞购者高出20%甚至30%。“中国企业出价如此之高的一部分原因是自身的不足,”科勒先生说,“中国企业如果想在兼并案中取得成功,必须以更高的报价才能打动传统上是家庭企业形式的德国中小企业。”欧洲的竞购商通常都是大家已经熟知的业内企业,因此比中国投资人更容易获得卖家的信任。在过去这些年,中国买家的目标主要是德国传统优势行业的中型企业和家族企业。在去年登记备案的36个兼并案中,15个发生在机械制造、工业设备制造和汽车零配件行业。

(本文原载于德国《世界报》[Die Welt],观察者网特约译者宋武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工业4.0 德国经济 海外并购 海外投资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