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主席:清退奥密克戎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来源:兔主席

2022-06-23 18:07

兔主席

兔主席作者

大历史、大社会、独立、理性、批判、建设

【文/兔主席】

至本文写作时,今年春天以来中国内地爆发的Omicron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上海、北京等受到疫情影响的超级大城市都开始复工、复产、复学,到处都能够感受到恢复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动力、活力,以及一定的压力。

在那些有效推行精准防控及“动态清零”、未受疫情影响的省市——包括高经济能级的珠三角城市,人们也已回到原来的生活秩序。

几点观察。

一是中国人民努力工作的干劲与极强意志,不会被个把月、数个月的疫情困难所磨灭。当下,人们希望按下的是快进键,与时间赛跑,把丢掉的时间补回来。这种强大的意志,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支撑、动力及基本盘。

二是人们记忆其实是短暂的。“大上海保卫战”的经历,对不少人来说是煎熬和痛苦的。两个多月的抗疫,影响到了千家万户的生活,人们积累了不少负能量,甚至在疫情结束后仍会留有某些创伤。

但总体来说,人们是朝前看的,在正常生活恢复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努力投入并适应忙碌的生活,将不愉快的经历放在脑后。不知不觉中,不愉快的抗疫经历也变得遥远了——哪怕只是近至数周前的经历。

并且,越往后,这段经历反而越有“回味”的地方:人们会回忆这段期间的甘与苦,回忆生活的考验与历练,回忆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对生活的新发现。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成为人生记忆里不能忘却的一段宝贵历程。

广东东莞:多个镇街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图源:视觉中国

三是击破疫情,重新感受自由的空气后,人们能够重拾对防疫政策及体制的信心。

Omicron不是“神话”,并非不可击破。采用社交隔离及静态管理等政策仍然是可以克服Omicron疫情的;这一条,其实已在中国各大城市里一再证明,留下了许许多多可圈可点的经验与案例,防疫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3月份上海疫情的程度,是突破了所谓的临界点或阈值的,放在中国内地以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社会里,就不仅是单一城市彻底破防的问题了,一定会倒灌全域,导致全境破防。唯在中国体制下,疫情得到控制,且实现了动态清零。这可谓人类公共卫生历史上的奇迹,可以载入史册;也因为这个原因,大上海保卫战其实是比“武汉保卫战”更重要的一次胜利;

“清零”后,社会回复正常,人们不需再考虑和经历“共存模式”下与病毒长期斗争的胶着状态,可以放心的生活在一个至少暂时免受COVID-19影响和伤害的社会。这段时间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当下。上海两个多月的艰苦付出,放在14亿人的一盘大棋里,是有特殊历史价值与贡献的。

复盘来看,一些地方确实一度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例如三月中下旬的上海),但问题并非出在“动态清零”政策本身,而在于精准防控的准备和执行。如果有更好的准备措施,更早采取规模管控,应当可以用更小的经济社会代价实现更好的防疫抗疫效果。

四是我们对Omicron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了,可以应用于下一步的防疫抗疫政策。

中国“动态清零”政策一直成功,所以,在这波疫情之前,我们在内地获得的Omicron数据其实是有限的。它的传播特性到底如何?危害性到底如何?我们疫苗保护性到底如何?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手段?对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冲击挑战到底多大?对很多问题我们是不清楚的。

不少人都在严肃探讨下一步中国究竟该如何放开的问题。考虑到中国有14亿人,不同地方的公共卫生条件相距极远,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放开,——甚至是倒逼下被动放开,如果情势失控,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出现大量病死及其他超额死亡,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没有万全的考虑,没有万全的准备,不在完全主动的把握下,中国政府不可能接受被动放开,不可能将14亿人变成“小白鼠”,边放开边学习应对。如要放开,一定是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循序渐进进行的。

回过头看,这次上海疫情,让中国获得了针对Omicron的宝贵的一手数据与经验,可以对我们防疫体系未来的政策演进做整体考量与部署。一方面是结合Omicron变异的特征及各地的经验及教训,不断优化现有基于“动态清零”的防疫体系,避免再出现规模社区爆发,同时最小化常态化防疫的经济社会代价;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全面的考虑放开所需考虑的问题。

因此,上海这次疫情,最终可以“坏事变好事”,为中国COVID-19防疫体系的发展演进提供重要参考。

五、对我们的国家、体制、政府还是要有信心。不少身在上海以外的人,自己其实没有在一线经历上海的疫情,纯从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角度关心着上海的情势,在四、五月份的时候,不少人在认知和情绪上也跌到了谷底,对现状和未来充满悲观,甚至还有一些幻灭和虚无的心理。

这些挫折、畏难、悲观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后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困难背后都可以找到原因,在坚定的意志及众志成城之下,最终也都能克服。黑暗的隧道之后就是光明,一切都会过去。还是要增加对政府和体制的信心,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也要有定力。笔者今天写下这样的字眼,再过一段时间回头看,人们感触可能会更深。

上海:社区长者食堂陆续恢复营业。图源:视觉中国

六、人们对我们的体制、政党、政府的理解认识也需要进一步加深。理解什么呢?就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价值、文化特性及传承。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预期它的行为。这一段是写给体制外、党外、国外人士看的。具体而言有两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讲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这是一个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经历过无数浴血奋斗的洗礼才发展到今天的党。在人类政党历史上独此一家。它崇尚的精神特性是艰苦奋斗、顽强斗争、苦难辉煌。说白了,一点点的困难波折是吓不倒共产党的,并且恰恰相反,会坚强它的意志、激发它的斗志。有不在少数的同学以为,一个城市,譬如上海,暂时性的破防,会不会就一举倒逼政府改变自己在全国范围拟定的防疫政策呢。这种想法是对党、党的特性、精神和历史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在政治上是比较幼稚了。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看一个人对中国党和体制的理解。结果,今年五月初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讨论疫情防控形势,在疫情“斗争”最为关键的时刻,再次明确“动态清零”政策,等于在“战时”明确了方向、统一了思想。当时有些对党不了解的人对此还觉得有些意外——他们真的是从文化根源不了解我们的执政党。既然生活在中国,或者关注中国,那就需要理解这个执政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讲究人民利益至上,还讲究实事求是,讲究与时俱进,讲究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讲究尊重客观规律与科学,讲究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法,而绝不会采取僵化的、脱离群众的政策。如果一味僵化政策,这个党也不会走到今天。所以,政府一定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在疫情问题上,一定会根据病毒变化、变异的特性去灵活调整政策及实践。“动态清零”是非常困难的,虽然难,但却是正确的事。

中国之所以还在顽强坚持,一定是因为这一政策目前最适合中国的国情情况,一定是因为放开的条件还不成熟(会伴随巨大的经济社会政治代价),一定是因为坚持既有政策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至于如何在防疫与经济社会代价之间找到好的平衡,如何最终寻求与国际社会的融合,如何动态调整,也一定都在决策者的研究和考虑范围之内。14亿人无小事。中国仿若大象走钢丝,容不得犯错误。防疫政策的调整,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每一步都必须极其谨慎。对普通公民来说,一定要相信政府,要对政府有信心。

中国内地绝大多数地方已暂时走出了Omicron的阴影,享受“动态清零”带来的好处,迈向前进。我们对Omicron变种及我们的防疫体系更加了解了;我们运用“精准防控”进行“动态清零”也更加熟稔了。

之前笔者曾撰文,《疫情:先清退这波,再谈逐步放开》,当时有些人不太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清退这一波疫情,然后才能探讨逐步的政策调整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政策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可以追溯到党的精神、价值、特性、意志和文化的问题。对于这样涉关全国人民、涉关国运的大事,政策怎么变——为何变,何时变,在哪里变——都必须是我们自己的决策,而绝不会是在被动之下,经过情势和舆论“挟持”、“倒逼”出来的。

在牢牢掌握着对Omicron病毒/疫情的主动权、制动权的条件下,决策者自然也可以从容地考虑下一步:

一、在“动态清零”的政策框架下,如何融合全国最佳实践经验,更好的以最小化经济社会代价实现常态化防疫,避免地方上再出现规模性的社区爆发;

二、与中国内地以外的人类社会(“共存”“躺平”的世界)接轨融合的通路。这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终极问题。

责任编辑:刘惠
疫情 北京疫情 上海 抗疫 新冠肺炎抗疫战 奥密克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