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学堂沟通会录音稿校勘终极版(一)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7-26 22:23

王班班

王班班作者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燕京学堂沟通会记录者

整理说明:

1、所有留名的学生都是在会上自报姓名的,凡是没有自报姓名的即使笔者认识,也不注名,以显示此人在会场上不愿给出姓名。基建部老师、邢部长、研究生院主管学位的黄老师、还有一位研究生院老师,因为我非研究生院,且在场位置不佳不能看到名牌,所以遗憾未能记录。如有人补充,十分欢迎。出名之事还请谅解。

2、以【】出注有两类:会场环境信息、笔者按语,会场环境信息过于嘈杂,尤其是提问环节,又兼笔者处在第一排后面的声音听不太清,所以有些信息不全敬请谅解。

3、在会议记录整理期间,我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鼓励和压力,有关注此事的学生、校友、老师的鼓励,也有某些人员为使自己在史册上的样子好看一些、或者他/她对立面的样子难看一些而向我施压。我在之前的一条状态中已经表达自己的态度:在我整理完毕之前,我不表达个人态度,我将尽我所能将我听到的所有有效信息(相信几乎所有缺失信息都是空话或者我没听清楚的客观限制),这是我作为历史学学生的家法师法。本文发布以后一定会有更多人对我施压,而我对本文进行的改动仅限部分字句的校勘等,不涉及对人形象的改变。对于那些施压者,我敬请不要侮辱我作为历史系学生和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史官如史直书的道德。

4、第一版材料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据 @吉砚茹Meditátio(301557558) 版本校勘,以吉版为底本以我的录音和记录进行校勘,内容上和第一版有比较大的区别,但在主体思想上是没有变化的。感谢小伙伴的认真负责。

5、全程工作历史系师兄 @方凯成(262215198) 、法语系师妹 @李雪菲(331174026) 、小伙伴 @谢韵(565238094) 、静园声音负责人等十分关注,高峰枫教授、吴天岳教授、张新刚老师等也给我很大鼓励,其他同学朋友也对我颇有帮助, @杨雨成 YYC(335653165) 帮助我取得了两位老师的姓名, @常钰熙(360120993) 指出了存在一些错别字,促使我进行修订整理。当然,本版的一切问题仍由我负责。感谢女友的倾情鼓励~ @陈蓁蓁(540412592)

读者如欲看燕京学堂沟通会录音稿校勘终极版(二),链接在此。

【参会人员过多,会场临时加约三十把椅子;9:01,校方人员到场】

王博:各位老师、同学、和校友们还有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和感谢大家参加今天上午的咨询活动会。我还记得一个月以前也有一个类似的咨询,当时也顺便介绍一些跟招生相关的内容,我想在座有一些学生和校友参加了,据我所知,王恩哥、刘伟二位校长也曾经组织过十几次范围和规模不等的座谈会和沟通会,小到七八个人、大到一百个人,呃很多人。今天到会的校领导呢,会多一点,先向各位和媒体介绍一下:常务副校长刘伟老师;党委副书记叶静漪老师;副校长王仰麟老师、校长助理、党校办主任马化祥老师;还有很多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我是北大社科学部主任王博。

学校从6月28日发布了通知,截止报名时间7月8日中午12:00共收到161份有效报名表,身份上包含了北大这个大的共同体里面几乎所有角色,老师、退休老师,在读学生,从本科生到硕士和博士生,还有大量系友们,提出了非常多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对此表示特别感谢,因为这体现了我们很多被大人对学校发展建设的关注关心批评和支持。

首先呢请刘伟就整体情况做一介绍,同时包含对于大家提出一些问题的基本和原则上的回应;第二个阶段的话就是互动交流。

我们有请刘伟常务副校长讲话。

刘伟:谢谢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校长接待日的主题是燕京学堂这件事作为主题接待的题目。首先今天,在假期放假第一天,这么热的天能够聚集这么多人,首先表示感谢和感动,其实更多是感动,因为大家都是北大人,为北大尽心血、做思考,我们应当相互激励、相互鞭策、相互鼓舞。我们感谢大家对北大事业进行关注。

从通知发出之后,刚才王博老师讲已经收到了100多份书面问题,问题嘛就不止一百多了。我们归纳了一下,下面我就针对归纳问题本身,结合燕京学堂筹办和探索推进的总体想法和做法对大家进行总体性汇报报告,然后在此基础上有何问题、疑问和不同意见,在进入第二阶段时,进行问题的讨论和沟通。

我将所有问题归纳为17个方面,结合提问、质疑先给大家做一汇报:【半读稿子半自由讲】

1、北京大学为什么要创办燕京学堂?

这燕京学堂是服务国家战略的举措,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国际社会急切希望了解中国,燕京学堂促进人文学科领域的交叉发展,立足吸引培养一批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贡献世界的优秀人才,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

2006年,北大成立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深刻认识到当代科学发展和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学科交叉又是优异学术成果的孵化场;交叉学科研究院八年来产生了有益的成就。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主要是理科。燕京学堂立足于人文社科学术领域的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实体,也就是基于先进技术研究院【按:应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成果,我们认为人文社科的交叉急需一个实体性的机构推动。

燕京学堂是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兼具主体性和国际视野,北大有着良好的国际交流传统,现在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国际沟通与对话,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在国际化方面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去年哈佛新生入学仪式上,哈佛大学校长曾讲过“欢迎同学们,你们来自全世界110个国家,全美国五十个州。”他们一届有1600人却有如此丰富的国籍和地域背景。我们何时能赶上世界一流大学,很重要的是学生要是来自各国各地最好的学生。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如果没有一两个能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肩的大学,那中国梦是没办法实现的。世界上任何地区和国家,有着悠久文明与历史,都应该属于全人类的优秀代表。【按:最后一句话未能听清】

树立人文科学主体性的需要。燕京学堂融合教学、科研、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秉承博雅教育理念和国际学科,打造人文社科的中国学,推出一批中国问题学术研究的成果,成为中国文明走向世界,为各文明对话作出应有贡献。

以上三点,有学科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立足中国整体性的需要。

2、北京大学提出中国学概念,显然是区别国学、汉学,当然和美国注重近现代的中国研究也不同。北大要打造什么样的中国学,或者说中国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9世纪的中国学,在西方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此后不同时期研究范畴有变化,但都是用西方的问题意识、理论体系、方法阐释中国问题。就像葛兆光所说,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因其问题意识、研究思路、方法都和本国的学术脉搏、政治背景等相关;萨义德:所有东方学都是西方用于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我们的中国学不仅关注传统文化,还关注社会现实,不仅关注文学、历史、哲学,还关注经济、社会和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全世界学术的方法,但必须坚持中国文化、问题、学科的主体性。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放在全球语境中进行研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从文明传承和未来国际发展阐释中国文化的内涵用学术化和国际化语言阐释这些内容,展示灿烂文明和青春焕发、生机勃勃的中国形象;其次,结合中国当前的学术问题,不仅应该从中国来研究中国,兼具中国主体与世界眼光。这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方式。

3、由北大创建中国学有何优势?

北大人文社科一百年,有些东西没有百八十年做不了。北大一贯提倡通识教育,致力于综合交叉学科的培养,没有学术积淀就不能创建中国学,北大在学科布局、师资资源、办学理念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内一些很好的大学举全校之力抓一两个学科与北大竞争,我们现在在这方面的危机感非常强,这就很有可能面临这样的情况:北大几乎所有的人文社科都不是第一,但在北大历史传统来说,我们不可能举全校之力只注重一两个学科和人家去比拼,就单个学科,我们可能都不是绝对的第一,但总体人文社科放在一起来看国内其他大学还不能和北大拉开差距而领先于我们。我们深厚的传统、学术的基础,这是其他大学很难短期超越我们的。如何发挥综合优势,聚焦于问题研究,是我们发挥优势所在。

燕京学堂将组织联合聘任、国际公开招聘、国际杰出的访问学者组成的跨学科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需要深刻了解传统中国文化,洞悉中国当代现实,以跨学科的视野进行中国学的研究。所有教师采取双聘制,所有学生将受益于这些教师的研究。开设课程包括中英文课程,对全校开放。【录音中断】……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基于校内的相关院系的教师队伍,根据人事部制定的对双聘的试行办法,在学校师资队伍中结合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需要采取双聘制,大体上在国内常设兼课的,这种任课老师50人左右,其中大概30人左右就是校内不同院系的教师,请到一些学术水平确实高,确实能够担当教学任务的,由各个院系推荐、共同协商签订双聘制合同,这些老师所在的院系就工作量、任务、评估与激励等进行制度性的约定;有一些老师(20)或者是我们老师不足或者老师压力太大,面向国际国内公开招聘,这就是按照北大从今年开始试行的预聘制(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采取),北大今年开始采取预聘制。另外我们考虑设立20人左右的短期学术访问岗位,邀请国内外学者和校内各单位邀请的学者,为学生或学术研究安排一些工作,这些老师是脱离现有人文社科另打炉灶,而是以现在的教师为基础构建支持燕京学堂的师资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多优质课堂资源。开设课程向全校开放,校内教务部门有跨院系选课办法,燕京学堂的中英文课程在满足燕京学堂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所有课程按照跨院系选课的办法全校都可以选课,同样我们也主张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按照学校统一规定的办法,燕京学堂学生也可以选学其他院系的课程。当然,这里的选课过程有一定的制度规定,如选多少人、选多少人为满、是否需要先修课,只要符合规定按照办法都可以选学。

 

 

 

 

 

4、燕京学堂师资队伍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燕京学堂作为科研教学实体,基于跨学科研究的理念,围绕中国传统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以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细致总结阐释凝练升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理解中国文化底色,结合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实问题,放在世界视野中,以中国问题为主、以丰富人文精神为支撑、以科学方法为工具、以学科交叉为重点,诠释中国命题,打造中国学这一跨学科领域。

交叉融合重要有两点:一点是学科交叉;一点是打破学科,以问题为导向。所谓交叉,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公布了文学与文化、历史与考古、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管理、法律与社会、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六大方向,我们在每个方向首先有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比如中国经济与管理概论),我们要求进燕京学堂的学生在六个专业基础课上至少要选修4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培养中进行通识教育,同时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学科交叉的引导,这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第二点是打破学科的问题导向:比如人口问题,在中国经济与管理中肯定会涉及比如中国的人口问题,我们可能请经济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来讲,也就是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用各种学科来讲,看起来是在某一个方向里某一个问题设了一个单元,但我们是用不同学科考察,学生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或许不如某一个领域理解深入,但是更加全面,通过问题导向,打破过去强调学科分门别类的概念。比如经济学,我们只要排中级微观、中级宏观、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三十多个学分差不多了,国内国际基本这个思路,我们如果这样搞中国经济与管理,和国外搞中国经济有什么区别呢?意义不大。我们推出中国经济与管理方向以学科交叉为重点,从解释问题的需要出发,打破学科分门别类的界限,使问题介绍和分析更加全面深入和广泛。

5、在具体课程设置中,燕京学堂的六大方向课程体系设置的主旨是什么?

鼓励学生在六个方向中进行深入学习与开展研究,我们的想法是恢复中国传统人文学术融会贯通的习惯,有助于打破人文学科领域中的学科界限,创造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国学研究特点之一就是重视学科的融会贯通,文史哲贯通、中西贯通,北大在这方面有经验,汤用彤先生抱定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在历史和哲学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燕京学堂中国学硕士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每个方向分别开设专题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促进社会研究。北大与二十多个省市签署了共建协议,北大与他们建立了合作研究基地,如敦煌研究院,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对敦煌感兴趣可以到敦煌研究院基地进行实习研究;我们还和一些省市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科技园区,学习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社会管理的也可以前去这些园区实习,我们利用这些基地支持社会实践的需要。我们还设定一些专题课程,我们在努力构建,各院系正在逐个老师探讨哪些课程合适,用什么样的体系,以问题为导向,不像过去的学科分类,对老师也是重新调整和学习和崭新的探索。

6、燕京学堂的学制为一年,外国学生如何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解?

年限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培养的内容和标准,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更重要的是内容。各国大学对学生的年限规定不尽相同,牛津剑桥本科3年,北大本科4年有很多学生获得双学位,这如何衡量学年呢?我们正加紧推广的3+1、3+2,如何计算?通常北大研究生是四年毕业,床位不够为何?有些研究生要延期,在规定的四年之内完成不了学习任务和毕业论文,这是因为抓住质量关不放松,有些同学七年还没毕业,我们要坚持标准。重要的是内容和标准,达不到标准即使两年三年也不给出学位,一年标准如果达到,我们授予学位,在国际一流大学的硕士培养也不罕见。

7、中国学硕士学位是否通过教育部批准?

中国学是二级学科学位,北大有自主设立的权力,报教育部备案即可。那么相关工作正在按照研究生院规定程序安排进行。我们做二级学科,学校有自主权利。【辛德勇:谁的二级?刘伟:我们作为二级学科。王博:我们一会有互动交流环节】

北大、清华正在和教育部互动改革中,是我们教育部自主试点的两个学校,正在讨论改革扩大学校自主权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办学自主权、专业设置自主权。我们在沟通过程中得到教育部的积极回应,如果没有改革背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大胆探索的基础。具体二级学科问题由研究生院学位管理进行具体报告。

第七个问题,【按实为第八个,后面顺序错乱,笔者按实际顺序排序】现在把燕京学堂设置为住宿学院有何好处?

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同时凸显育人的功能,具体到燕京学堂,住宿制可以更好了解彼此文化心理和世界观,经过一年学习生活后,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留在北大或者其他高校继续深造或者回国工作。海明威曾说:“如果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巴黎会跟你一辈子。”如果有幸在燕园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对住宿制学院随着经验成熟,逐渐发展。

9、能否谈谈燕京学堂筹备的论证过程?

成立燕京学堂是经过各种程序认证审批的。我们在各个层面上都是开放的。2013年初北大组成论证小组论证必要性与可能性,听取人文社科资深学者的意见与建议,我在燕京大学校友会上和燕大校友做了沟通和介绍,大家对此反应都是正面的。在论证小组建设上,北大第19次党政联席会上成立燕京学堂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设立燕京学堂筹备建设办公室,调动专门力量开展筹备工作,在人文社科的领导和教师中开展走访、座谈,就燕京学堂的办学等问题征求意见,要求部分院系提供部分相关授课项目和材料,设定中国学交叉研究领域,提出项目的筹划,党办校办分别就筹备事宜多次听取汇报,进行深入讨论;规划委多次进行论证,主要是学科规划和基础建立规划。5月5日举行启动仪式宣布建立燕京学堂。

2014年5月5日以来,就如何办好燕京学堂,学校领导和燕京学堂领导班子组织了多次座谈,分别和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工会组织的)、学代会代表(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的)、专家学者代表(社科部组织的)、人文社科院长(院长和负责教学科研的主管副院长)交流,学校和燕京学堂领导班子获得大量对燕京学堂的意见建议,对推动燕京学堂的发展起了很大帮助。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10、燕京学堂的经费从哪里来?

建设和运用资金通过向社会定项募款建立基金,形成专项通过基金收益办学,不使用北京大学正常办学资金。得到国内和海外华人企业家的大力支持,得以筹措经费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和聘任校内外学者的任教经费。我们和社会各个方面来讲,看谁有兴趣办这件事情,直到今年春节前才最终有企业家肯出钱,都是华人企业家,以不同形式捐赠,有的是基建款,有的是基金,由基金会管理以基金收益来支持燕京学堂的教学科研、奖学金和办公费,这样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这种定向募集没有用国家财政拨款。

通过向社会募集捐赠方式筹措办学经费拓展办学资源来源,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大力加强向社会募资的力度,为学校、院系、学生生活提供支持。

11、网上有消息说燕京学堂每个月有3000美元补贴,是否是真实的?

这是一个不实的消息。

我们提供有竞争意义的奖学金制度,燕京学堂为学生提供奖学金一部分用来免除学费,一部分用于支付住宿费和生活费,奖学金生活费部分根据北大研究生奖学金的整体水平和捐助人的要求确定。

12、燕京学堂的公共性?

师资队伍和现有院系联合聘任,科学研究工作与相应院系同事结合在一起,教学不仅服务于燕京学堂的学生,也为其他院系服务。同一门课程开设中文和英文两个班,供其他院系学生修读,部分课程经过协调在院系开设。燕京学堂保证所有外国学生选英文课可以毕业,但鼓励有中文功底的外国学生选学中文课程;同时充分保证中国学生对中文和英文教学的需要。我们保证课程用英文讲能够满足学生毕业标准,选修中文也可以毕业。中国问题用英文讲是否滑稽?不管用什么样的语言,问题都是中国问题,中国问题可以也需要用不同语言讲,用多种语言讲。当然中国语言用中文讲可能更深入,但中国讲中国问题为了现在时代需要,需要用多种语言讲。

 

 

 

 

 

13、燕京学堂选址有很多不同声音,会否成为校中校、园中园?

50-60年代静园是学生宿舍,现在学校论证六院通过内部修缮改造为校舍延续了学生宿舍的功能,前提是六院修缮严格遵守国家法规,不动建筑外墙、院子围墙、院子外观,建设期间静园草坪持续开放,明确讲是修缮,一草一木外观和基本支撑不会改动。燕京学堂办公室设计效果图和现在实景不同,是人们认为一院到六院会改变现在的景观,是误会,电脑设计效果图无法做成效果。有人担心搞了特区,但实际并非如此,燕京学堂大部分老师来自现有院系,教学研究也和人文社科各院系联系起来,最终受益的是全校同学,燕京学堂是众多学院中的一个,是适应时代进行的教改项目,有传承有创新,我们的目标和设想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这是北大在改革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哄笑,有人提出数字问题,有人鼓掌】

14、燕京学堂在一院到六院的审批流程是怎样的?

51次校常委会提出启动修缮改造工程,用于燕京学堂项目。相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组织了几次文物专家论证与规划会,提出了几套方案,包括在静园草坪地下建设教学设施,然后恢复草坪的方案。经过第十二届党委第八十三次次常委会决定,为更好保护静园决定公共空间不再在草坪下搞设施,只通过六院内部修缮建设燕京学堂设施。

15、现在整体住宿条件问题如何?

北大住宿条件不好,是多年的问题【嘘声】,今年我们加大力度改善学生住宿,今年可能是北大历史上也可能是半个世纪以来解决学生住宿的高峰期,即使勺园宿舍用上也还缺900个床位,谁搬出去?圆明园住了500人,万柳北大公寓300人,要求是党团员带头报名【有人笑】。今年最为困难,44、勺园完工了,29、30、31分期改造即将开始,明年秋天改造完毕,国内外学生都会有更好安排,2016年彻底解决。现在居住在周边的留学生也将回来,因为之前我们勺园改造之前大量留学生在饭店里或租住的房屋。学校希望为下半个世纪做准备,为二十至三十年甚至更远做好保障,但现在特别是今年情况最为困难。

16、燕京学堂与清华苏世民学院的异同?【笑声】网上提这个问题的比较多,很多人很关心。

我是通过清华网站了解苏世民的。两者都是办学体制创新的探索。苏世民学者项目学生将进行为期11个月的密集硕士课程学习,内容包括针对项目的主修课程,以及苏世民学者在3个领域中选择7个课程,其项目全部为英文授课,这是其网站上公布的。苏世民项目为住宿制学院,分三个方向:公共政策、经济管理、国际关系。学生45%来自美国,20%来自中国,35%来自其他国家,授课教师为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大师、业界精英、访问学者。这就是我们从网站上看到的苏世民学院的核心内容。我刚才关于燕京学堂的教学、课程、方向已经进行了很系统的介绍,大家可以做一下对比,看看有何区别。

17、未来就燕京学堂事宜的沟通机制?

师生疑问需要沟通,学校为此成立专门工作组,大家如果有建议和意见,未来可以联系燕京学堂专项办公室左老师62753652。【有人问左什么?】沟通机制专项负责人是王仰麟和叶静漪。沟通的机制问题以燕京学堂为问题提出,但更重要的是北大办学过程中方方面面以何种形式发表意见,参与学校发展和建设?以何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愿望、利益得到充分沟通和尊重?学校正在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制定《北京大学章程》,这一工作已经有几年时间,几任校长在推进工作,按照教育部要求六月三十日之前报到教育部,若干所大学已经公布,由于北大影响较大要求我们可以放宽到七月上旬,也就是最近这几天。在学校各个方面,老师、学生、校友中进行了大量沟通和逐字逐句的多次讨论,有章程才能从机制上制度上真正保证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学生、老师、管理层、校友各方面的愿望、利益和要求得到有章可循的协调,保障有效权益和治理结构。就这件事情本身我们设立专项工作组,老师、同学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沟通。

以上我进行了一个大体的梳理,将已经开展的和打算做的工作,进行汇报,交给主持人。

提问环节:

王博(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哲学系教授,大会主持人):我们下面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因为今天进行交流环节的老师学生校友很多,我建议:1、每个提问尽量只提一个问题,这样会有更多的老师、同学、校友提出问题;2、问题尽量不要重复;3、建议提问时自报家门,以便进行更好的沟通【嘘声】。

【按:全场有人员举起时间限制牌,似乎不同人员的时间是不同的,有两分钟、一分钟的。不知是哪方人士。】

王博:现在有很多只手,我看到这位录像的先生已经举了一段时间了,我们先请。

方洋(教育学院12研):我人人网+方洋SDSZer、微信fangyang08【按:如实记录,无广告含义】。我想问的是,燕京学堂这件事中间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在bbs帖子被莫名删除,我想请问BBS负责任怎么回事?出现同学们照相被保安抓住,保安有无这样的权力?保卫部部长和保安信息为何不同?作为关心学校的学生,没有在任何渠道获知任何章程信息,而且在前两天章程通知发布后我们也不知道,我想问章程到底在哪里?

刘伟:章程这个问题已经很多年了,在张国有校长任主管副校长期间就成立了章程起草研究工作小组,这里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座谈、调研、研究国内国外大学有关章程的规定,至今经历十年的样子。今年为何加快了呢?因为教育部通知要求尽快颁布。我在北大来了三十多年了,我不知道北大真的没章程。是不是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征求到意见,我不敢说,但确实很广泛层面上征求了意见。没公布因为没定稿,需要报教育部审批,还要进一步改,我想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很快就会出。

方洋:是定稿才公布么?

刘伟:是的,必须定稿才能公布。

方洋:会有征求意见稿么?

刘伟:教育部就要提意见再酝酿讨论公布,最后公布一定是修改定稿的,但还有反复讨论。

方洋:请学校加强宣传以加强广泛的信度的认同度,谢谢。

刘伟:谢谢。【整段对话方的语速很快如有差错敬请谅解】

 

 

 

 

 

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我非常希望刘校长能中国学是一个什么学科?因为刘校长将这事个二级学科,如果我不知道这么重大的问题,我不能回答,但至今我不知道什么学科,按照正常体制进行必须在国务院学科设置之中。二级学科上面的一级学科是什么?中国学不在国务院的学科设置之中。不然我不能发表意见。【鼓掌】

刘明利(研究生院主管学位的副院长):【紧张地】我回答这个问题也不是非常准确:中国学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下还没有出现,因为我们还在筹建阶段,尚未得到教育部的最后审批。但我参与过几次讨论,建立这个学科初衷是建在一级学科,但学校自主权不到一级学科的权限,因此从二级学科开始尝试,目前是希望按照交叉学科进行建设,就像理科的交叉学院,按照模块教学,在各个学位分会申请学位,正如交叉学院的方式进行。

辛德勇:忘记自报家门了,我是历史系的教员辛德勇,在一级学科中国史下授予历史与考古学位?

刘明利:看学生选的课程适合哪个学位分会通过。【笑声】

辛德勇:我看到六个学科方向,其中历史与考古是否隶属于历史学科或者考古学科?

刘明利:对。

黄老师(研究生院具体的学位办,无名):中国学学科设置问题,开始是一个交叉学科设置问题,对二级学科的设置可以自主设立,同时也可以设立交叉学科,鼓励交叉学科发展。我们设立交叉学科完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北大也出台了很多规定如何设置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关于中国学,主要是在人文社科方面进行大整合,在六个模块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在最接近的一级学科授予学位,这是没有问题的。【笑声】

汤超(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物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说到交叉学科,刚才刘校长也讲了。我是北大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我们研究院06年成立,这是一个理科工科医科交叉的平台,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平台呢?因为学科交叉是驱动科学技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这在理工科和医学部分屡见不鲜。比如iPhone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不仅是计算机和信息,需要材料、信息、物理的投入,在生命、医学等方面都非常深入。上次习近平总书记来参观,成果就是生物、技术、医学的交叉。我们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创新,比如怎样设立二级学科、怎样由不同院系老师参与人才培养,授什么学位,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但我们认为不能因为学科限制就不去发展。我最后想强调交叉学科不是削弱专业学科发展,它是促进了专业学科的发展。我身边的是物理学院谢院长【注:谢心澄】,我们的研究对他们也有所促进。

【辛德勇再讲话,王博欲拦阻,第一排某女生说“难道不应该先尊重老师的发言权么?”,方洋称“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被学生“我们愿意让老师先发言”盖住,女生得到响应,众鼓掌。众多老师举手】

杨煦生(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与普世伦理中心主任):【有人要求大点声】从学科体制角度提出中国学。发表一个阐述。【辛德勇打断,内容听不清;方洋打断:“您的问题是什么?”】所谓的Sinology,200年起源于法国,更早点,400年前起源于北京,就是耶稣会士发起的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客观来讲,在这场四百年的由基督教世界发起的对话中,中国学界和思想界基本上是处在被动和缺席的被对话的局面上,我们正处在一个关节点,实际上这场对话应该是现实对话。不管燕京目前碰到多少大学体制问题或者校内需要协调的问题,这个设想本身都是确实从精神角度应考虑的问题。中国和中国学术界如何从被对话和缺席对话的处境中中走出,自觉地、实质性地、负责任面对自己和周边的、显性的、潜在的各种对话者。这种探索是有需要的。【掌声】

陈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学校整体对燕京立意来说很好,眼光比较长远。但我比较关心毕业以后能成为国内国际的一流人才,我觉得一年的学制太少,很难能够保证培养的人,一年加上小学期最多也才十来门课,培养目标不好实现,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附带研究生名额会不会占用现有数量?

硕士负责人:计划燕京100个硕士,65个国际生,国际生不占招生计划,也没有严格限制;35个中国学生,【陈清:我们名额非常少,一个博导都带不了1个博士,名额去哪里了?】【笑声】老师关心的问题学生也很关心,我们的名额确实是紧张,硕士稍好一些,很多老师招不到学生,这是现实问题。35个硕士单独申请招生计划,不会占用各院系现有的教学计划。

姜国华(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这个问题很好【笑声】。一年制国际上也有过先例,达到高强度高密度的项目,两学期中办公室将从教师团队中把课程搞的质量高密度大,保证学习质量,同时利用暑假期间开设部分课程,等于小学期,长度不止十一个月。比如有实地调研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安排两到三星期。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保证培养质量,并不一定一年制质量很差。我们很多3+2项目其实已经有,比如3年在国内,2年在国外大学,法学院、政管都有一年制硕士项目。政府管理学院已经进行好几年了。

刘伟:其实硕士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阶段,之前还有本科,学术上还有博士训练,在这一个阶段中获得最良好的范围大量补差。

【辛德勇欲再发言,王博拦阻称每个人只能提一个问题,辛德勇称我刚才不是提问题。王博称我会给辛老师发言机会,辛发言】

辛德勇:对不起其他老师、各位同学。我知道学校领导很不容易,我之前也做过一些行政工作。尤其是刚改革开放,学校很大不容易,我们承受了学校领导很大压力才开始教学研究。我了解到更多由我们学校付出巨资搞出事情,我们期待学术上为中国发展和北大教育做出贡献。因为时间有限我讲得快一点。如果有失礼地方敬请谅解。【后面的内容速度很快,记录如出现微小错误请谅解】首先针对刘校长:我和刘校长都是77级毕业的。你的很多看法我是同意的,但有些看法我不太赞同。我相信你不是学文史的,你引用葛兆光先生的话,我认为是非常片面的。葛兆光先生也是我很尊敬的学者,但如果真是这样这句话是片面的,人类具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学术上有共同东西,中国历史学发展是完全在引进西方学术发展后搞起来的,不管是东洋还是西洋这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所以葛先生说法非常片面;只是在某些层面西方部分学者有偏见,不能说整个西方都用偏见看中国;2、我希望给更多的时间谈【鼓掌】,就这么大的问题至少程序上学校广大师生完全不了解,几乎都是最近有些学生和网络渠道获得的。刚刚刘校长说通过各个学者来交流,我从历史系角度不知道究竟是谁代表了我来讲话。【掌声很长】如果有人代表,比如我们历史系主任高毅,他是学世界史的,但燕京学堂是中国学,做的是中国的历史和考古,没有资格代表北京大学历史系所有做中国古代史的老师,他没有这个资质。【鼓掌】最好是尊重国家法律下搞东西,如果大学要做改革,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六个不同方向上尝试未尝不可。我原来以为做古代史的才觉得时间紧张,哪怕是全英文授课都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学位必须保证学位教育质量,用什么语言是重要的。就中国历史与考古来讲用英语授课有巨大困难,我不否认西方学者做出了很多成果,由于历史学的学科表述准确性,必须用汉语不能用英语。问题就是时间,从时间,在姜国华不了解历史学与考古学下这样的发言是没什么意义的【鼓掌】。涉及到哲学、文学的我不敢讲,但在历史学如何能搞出一年制?网络上王博老师曾谈过:我们关于学科课程设置和目录都有了。做探索我是赞成的,但有一个东西我不理解:我在北大教课教了十年,但历史系每个课程都半年前要先报告,做课程探索必须要有总体设想。我完全赞同交叉学科,就历史学科而言,我没有见过任何有益成果。我本人一直是交叉学科,我做的是历史地理,是古代史和理科的交叉,我今年给本科生讲的历史文化导论,是天文学和古代史的交叉。在座的陈侃理老师,他研究中国古代的术数,涉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方面。我们每个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都在践行、踏踏实实地进行交叉研究。而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行政部门主导的号称交叉的部门中从来没有看到搞出一件有益的成果【掌声很长】。我认为在人文课程设计中没有很好听取人文学科意见。如果在历史与考古至少有一部分在历史系授课,你应该通过历史系学术委员会,我是历史系学科委员会【按:应为学术委员会】委员,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我们必须清楚,这种教育与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教育有何联系区别?历史学有一些非常非常具体的要求。邓广铭先生提出过,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四把钥匙——目录、版本、年代、官职,研究生就是要懂这些东西,必须拿着这四把钥匙入门,溜门撬锁这是小偷。【掌声】任何想要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必须掌握,如果文学的话,文字音韵训诂必须学。我理解在历史与考古只能讲中国古代史,讲光辉灿烂三十年洋人也没人爱听,所以只能讲古代史。关于中国古代史请允许我给同学们和领导传阅一下子:【传阅】这是我自北京大学教书以来我讲过一个非常基础的课程:中国历史文化导论,主要是目录版本之类的。【传单是中国历史文化导论自2006年至2014年的期末考试试题】。我非常自豪告诉你们,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掌声】我相信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算一个教授我们都敢和他一对一交锋,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教课上。中国古代史在历史系绝对是第一流的。这张卷子是我对本科生的要求,很多学生以后也不做中国史也不学历史。但我不认为一年制毕业后能答好我的答卷。如果说考古的话,必须有考古现场的经历,一个考古学者短时间内如何做?在历史学内我觉得是不能完成的。有领导说希望有时间去敦煌或者去博物馆,这是两码事。他一年时间都没有可能做好。【时间到】我就讲到这里。【掌声】等等,最后我讲静园【掌声】,我可以理解关于静园从使用方面可能学校可以理解。我不是北大人,我和北大没有任何感情。【前面有一句抒情是“江南水乡”云云】我来自东北荒原,看到漫天大雪我想到我的家乡,从我掌握的情况看,在北大读过书的所有学生都认为静园是我们的一份感情,为什么不尊重同学们的感情?这是我完全作为局外人说的话,我和北大没有任何感情。侯仁之先生非常关心燕园,他讲一进到学校,进入原来燕大图书馆现在档案馆,看到燕京大学魏士毅女士纪念碑,实际她是一个年轻的姑娘,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燕大校友“民心向背关兴旺,愿后死者长勿忘。”【掌声不息】

王博:我曾在其他场合讲过,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团队是北大最好的。谢谢辛老师对学术倾注的、深刻的报告和介绍。你的问题要不要回应。

刘伟:特别感谢辛老师,下面还可以继续交流。我刚才不是说北大学科都是二流,是说我们面临竞争,一个学校跟我们这一个学科干我们就可能在投入各方面面临危机和劣势,这是群狼战术。一群狼咬住北大一块肉。我们在评比竞赛中已经深感压力,比如西北大学,举全校之力就干考古,考古系主任就问我能搞多少钱我一点都不敢说。【有人称:请回答问题】 

 

 

 

 

 

高峰枫(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副教授;西方古典学中心副主任):我是北大英语系高峰枫,刚刚听到刘老师讲社会募款、有故事讲到今年春节有华人企业家捐款,这个故事看来讲得比较长【笑】,到春节才有款项到说明有点仓促。我问题非常多,但我只想谈静园。各种报道中为何在静园选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六院延续传统学生宿舍功能,但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一个建筑物以前的功能和现在功能我觉得不太一样,特别是近三十年承担了其他功能的话这三十年历史不好抹杀掉。另一个是张旭东老师【按: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东亚研究系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系友和访问学者】,说选址静园让人眼前一亮,感觉广告作用比较多。我想问为何要选址静园?有何其他考虑?能不能多给几个理由?【掌声】

王军(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刚好因为我的问题也是关于选址。我是93年到学校,至今二十二年北大时光完全在静园度过。关于静园,我非常感谢,并提些建议,使项目减少阻力权衡各方面利弊使之顺利进行。我对静园的看法,有某些中西贯通的学者提出它以前是燕大女生宿舍所以就设在静园,90年前紫禁城还是皇帝宿舍呢【笑,掌声】我们是否要把紫禁城改成总统套间让习总住进去呢?50年前60年前对宿舍的要求和现在一样么?让所有学生在一个房间洗浴,在国外这违反基本人权。六院楼上楼下都只有一个卫生间,如果改建成宿舍,静园内部势必要经过内部整修,百年历史的静园经过内部整修将面临什么问题?这非常现实。很多人把苏世民和燕京相比,我觉得完全无法相比。如果苏世民建在清华学堂或者清华工字厅,我们可以看看有何反应?【掌声】静园在地理位置上处在北大中心位置,五十年来文史哲在此驻扎聚集,具有非常重大的文化象征意义。项目牵动北大这么多人的心,和选址大有关系,静园代表着北大的文化和校园生态以及文科继承的自由平等公正的精神传统。可能有些老师认为师生感情现在不接受以后能接受,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师生感情的表现。我们吸纳了一些投资,十几年来一些校友对学校的捐款已经接近二十亿,校友对都有朴素的感情,因此如何维系学生感情是重要因素。我们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募捐,募捐主要来自校友,如何使得校友支持本项目,是决策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做一个项目之时,除了预期项目的成功之处,更应该评估风险。我们在师资、经济等都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项目五年或十年就终止了,静园的改造能否一夜回归原貌?如何向后来的北大人交代!【掌声】我印象北大的大规模翻建改造,大概是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以来一直在翻建,但所有的翻建包括朗润园、农园食堂等,都不能和静园相比,因为这个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件事情一定会写进北大校史【掌声】。我衷心希望学校在选址问题上认真考虑。我们非常理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想法,但想法和行动如何统一。我们不止要靠师资,但设置项目的理念更加重要。这一项目如果搞成园中园,学生和老师产生悖离情绪,这些燕京的学生如何融入北大?学生和老师必然形成一种对立情绪。我们作为教学机构,如何衡量自己?企业可以用市值和利润衡量,而大学最重要的是文化影响力。十年一千人,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我们首先赢得学校的心,再获得全世界的学者的心,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掌声、叫好声】。

【某学生喊出我就提一个问题,很短,代表学生,有关静园。】

某学生(法学院,似是博士):刘校长用了59分08秒谈整个问题,静园只用了三分钟,其他建设问题46分钟。静园除了房子、外表、围墙、草坪不动,一个建筑物还有其他内部结构。红楼内部的凳子上百年历史。南北阁是司徒雷登两个女儿的住所。如果没有规划,或者在争议过程中,我个人的观点是停止在静园修整燕京学堂。两小时的沟通会中,刘老师用了一小时自我介绍燕京学堂的工作?这是否宣传是内部沟通会而实际上是没有沟通的。昨天北大法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士拨穗持续一个小时半,但放在网上只有一小时,将近72个人没播,半个小时不给人播,我们读了几十年博士,连个道歉都没有,信息不重要,真实不重要。一个小时自我宣传、对外却宣传交流沟通会,他的真实问题、信息公开问题值得反思。这是北京大学,不是某一个乡村小学校。【掌声】

【学生呼喊“请回答问题”】

高峰枫:静园究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王仰麟(北京大学副校长,总务长):谢谢几位老师提的问题,说老实话我估计说什么我说的都不对。曾经,我也是对待学校决策是这样的,我也很关心决策过程是如何的。我先回应一句,说老实话,沟通会上提前把提的问题规整了,所以第一个小时确实可以理解,可能有更好的方式。我先把背景说一说。13年年初学校开始讨论,那时候燕京学堂办在哪里没有说到。13年10月19日北京大学五十一次次党委常委会,有人提出对未名湖区相关建筑进行维修,当时维修的原因是因为文史哲和信管几个大学科被搞出去,这几个园子空出来了。同时涉及燕京的事情,因此学校要求基建工程部对燕京的选址有考量有所考虑,决定启动对六院的修缮工程,这是起点。11月11日,基建工程部召集7位文物专家,我不便【有人打断“有什么不便的?”,王仰麟说至少要尊重我一下,辛要求尽快说完,有学生说“你已经说了很多话了”。方洋称“那就换个老师说吧”。】然后就有了探索静园与燕京结合的想法。14年1月3日,组织北京市专家,一是修缮六院,一是地下工程开拓。我们在地面上没有建筑的可能,文物建筑又不能动。我们考虑到5月5日承诺不动静园一草一木,改造工程就放弃了,形成只搞内部修缮的决定。

辛德勇:【起立】我是历史系的,历史系离开二院没有一个老师希望离开的,历史系留在二院,中文系留在五院,燕京学堂进入人文学苑更好管理。

王仰麟:我知道文史哲老师对此都有些异议。学校资源有限,文史哲搬离静园之后条件进行了彻底改革,文史哲的房屋使用按照公房使用办法都是达标的,文史哲老师都不愿意走,希望有更好的改造,但学校没有能力。

基建部某负责人:一到六院腾空后,应该做什么用,从建筑上应该可行性研究。有两个重要指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学校经过近年改造和修缮能够用于建筑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任何地方,只是学生区和南门可以规划。我们对一到六院本身的改造应该是合理的,六院就是砖房结构原来就是小隔间,十几平米,如果大规模改造实际是破坏性的,技术上不适合承重性大的结构,用最小代价进行改造,只进行修缮。究竟做什么用,是从北京市和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库中用计算机随机抽出的专家论证,这样的专家论证认为一到六院改造最适合燕京这样的学院设计,只进行简单修缮最为合适。

【方洋:“我们对摸黑上马的过程没有兴趣,我们需要的是选址理由。”“如果回答不了就换个人吧。”】

姚礼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学科设置问题,比如学生毕业了发证书,证书上面怎么写呢?中国学硕士,拿着这个找工作,有哪些单位需要呢?领导有没有考虑过?

【数个学生提出回答静园问题,被王博无视,姜国华回应】

姜国华:老先生的关注很有趣,学位就是中国学,括号里面有方向。国内在浙江大学有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学硕士项目,国际上也有这种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硕士,学生们的就业各个方向都有可能,可以继续深造读博士或者就业,进入国际组织政府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从现在国际高校来看,他们都很认可,愿意他们的学生来读。5月5日四十来所国际高校校长参加了这一校长论坛和揭幕仪式,他们不担心就业问题。

 

 

 

 

 

王博:北大的王恩哥校长在会上已经坐了大概有一小时了,我现在请校长。好,谢谢!【掌声】

刘伟:在校长入座前,刚才咱们有学生说到这个问题,我很感谢学生的认真啊,非常认真。统计了我刚才讲的某一个问题的时间,有一句话我想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我刚才讲的所有的问题实际上是根据前一段我们从各个方向上搜集概括的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回答。然后再有一点我要特别讲清楚的呢,至于说每个问题回答多长时间,我们,我个人觉得,燕京学堂刚刚大家讨论的选址问题一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估计第二阶段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基本的考虑在这个地方,然后作为讨论的焦点的时候,肯定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在这里给刚才那个疑问一个回应,并不是说我在这里回答问题主要是介绍而不是回应。我这些问题都是回应大家热心提的问题。至于每个问题多长时间实际取决于我们讨论的兴趣。谢谢。

王博:各位老师和同学,我们想,我们特别想请校长就学堂和沟通咨询的这样一个活动给大家能够讲一些话。【两人要求提问,王博无视,要求校长发言。】

辛德勇:王老师我说个建议啊。因为我想刚才刘校长就学校方面经过常委会讨论的对大家意见的反应已经谈了。但这么多人,有的从外地过来,按照规定时间已经过了,大家可能更想发表见解。【鼓掌】

王博:时间按照刚才大家的说法今天是已经过了规定时间了。我也想给,如果哪位从外地过来的,我给他最后一个问题,好吗?辛老师,可以吗?

【学生呛声:“学生还没有提问。”、“回答辛老师的问题。前面的问题没有回答不能结束。”、“以后还有没有沟通会?”】

王博:这个主持人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因为前面……

【学生持续杂乱发声:“学生重要,学生是主人。”、“回答前面的问题!”、“给女士一个发言机会!”】

黄芸(音,哲学系校友):王老师,请给女士一个发言机会好吗,前面只有一位女老师。而且我正好是从外地过来的。我是从南京过来的。王老师,我是哲学系毕业的学生。【王博:是黄芸是吗?】对。非常感谢。我就是有一个问题想问刘伟老师。关于捐款的问题,您刚才提到社会上有关于燕京学堂的专项捐款,但是关于这个数额是没有说的。而赵旭东老师在回答校友办的提问时说道,有些事情是你没办法做到完全公开和透明。但是涉及到款项的问题,如果是说不公开和透明的话,这个很容易滋生腐败。财政拨款的话因为有审计,但是社会捐款,我们都知道红十字会的捐款上哪儿去了,上郭美美的腰包去了。经济学界的话,有一句名言不知道是不是您说的,“腐败是隐形体制”。我不知道刘校长是不是打算在自己的任内去实现这样的一个……【掌声打断】这是我的问题。

刘伟:款项的问题因为涉及到财务问题,刚才黄芸同学说要公开啊。我想事情是这样,社会募捐的,就是拿着这件事情去找人家来捐款。这是基本的形式。捐款人呢,我不太清楚是不是中国国籍,但确确实实是中国人。他可能,现在企业家啊。海内外的都有,主要是两块:一块是一位香港——应该是在香港——的先生他捐了一笔钱,大概有一亿五,是用于我们构建基建,像我们刚才说的盖楼啊这些情况;还有一部分捐款捐了大体有十个亿的人民币。呃,【嘈杂】几位,几位捐的总数大概有十个亿。这十个亿其中有一部分是用于医学部,两个亿吧,用于医学部。剩下的八个亿用于燕京学堂,作为基金,刚才我讲了,作为利息。这个捐款的所有过程都是和北大的教育基金会进行往来,是捐给它。教育基金会是独立的法人。北大教育基金会接受这笔捐款,然后遵照捐款人的意愿和保密条款。有的捐款人在捐的时候就明确要求不公布他的姓名。至于这个钱的花,是不是有腐败,我说句实话,到现在一分钱都没花【强调语气】。因为我们还在筹划过程中,有些费用我们是从学校财务部门那里支出的。比如说现在买的一些桌椅板凳,人事的工作人员。这很小很小的一笔钱,和基金会捐款的利息和利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这方面的往来。我对黄同学的回应大概是这样。

黄芸:刘老师,我想您有点偏离了我的问题。如何去监管?有没有一个监督机制?

刘伟:【打断】噢!对!那是基金会!【笑声】我们有基金会,基金会内部有监督……【打断】

黄芸:基金会那边我相信有监督,但是我们北大的师生和校友是否也有机会加入这个监督当中【刘伟作“哦!”,众笑声,嘈杂】,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燕京学堂这个项目目前引起非常大的社会争议。如果这个项目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引起社会上对于北大的各种怀疑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到将来北大各院系其他项目的社会捐款,影响到北大的将来。不要绕开这个问题。【某男生喊:“让人家回答”】

刘伟:好的,基金会有严格的法律程序。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有关的国家政策,基金会是拨给财务部,而我们学校财务部有一套严格的财经纪律。燕京学堂本身,按照目前学校财务规定,没有独立的财务会计体系。它是学校由财务部派出。北大各院系都这样。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它直接对着基金会,基金会对着北大的财务部,财务部有严格的财经纪律。

方洋:我们关心的是财务公开,谢谢。

刘伟:财务公开学校有一套严格的财务审计和管理纪律。【笑声】

(未完)

责任编辑:夏玲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空有雄心?电力需求激增,美国“已忘记如何应对”

华春莹“翻译”耶伦涉华言论,一针见血

视频公布!中国海警位黄岩岛海域开展常态化训练

经济学家出身的他,为何被普京选为新防长?

美媒狠批:美国车企被关税保护得太安逸,恐惧中国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