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楠:德国朝野如何看待乌克兰局势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6-18 08:30

王丁楠

王丁楠作者

青年博士,游学德国、埃及、伊朗

乌克兰危机爆发数月以来,零零总总听到不少德国人关于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局势的讨论。有些是茶余饭后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有些是正式的研讨,还有些是我通过半正式采访了解到的观点和信息。就本人而言,我对他们提到的问题了解有限。况且每个“发言人”都是立场明确,言之有物。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无需对几个月来的事态发展重复赘述,只将这些言论略加整理,按专题汇总,供读者辨析。

如何评估俄罗斯当前的发展趋势

在德国,普京及其治下的俄罗斯常常是各种游行和集会的恶搞对象。曾处在冷战前哨的德国对当前的俄罗斯政府普遍反感,原因是不难理解的。在德国人看来,苏联解体后俄国一度向西方靠拢,政治经济有了积极发展。但普京上台后加强了政府对社会各方面的控制,苏联解体后的改革方向自此终止,西方人感到极其失望。

然而,德国的政界和学术界谈到今天的俄罗斯,绝非仅仅基于上述意识形态分歧而武断地作出评判。通常来说,他们的讨论是务实且专注于实际操作的。有德国学者曾坦率地讲:“我承认叶利钦的改革政策(比如休克疗法)是灾难性的,且给俄罗斯日后发展带来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普京搞集中权力就能解决俄罗斯的问题。”还有人提出:“抛开意识形态的对立,单从经济上看,普京政府对私有领域的严格控制使原本已经深入肌肤的腐败更难消除,极大地抑制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大概因为我是中国人,且这几年俄罗斯和中国走得很近,因此我和几位德国官员谈话时,他们常常拿俄罗斯和中国作比较。一位长期在德国政府任职的官员对我说:“不要以为俄罗斯像中国一样,想造什么都造得出来。它的经济块头虽大,但缺乏活力。说到底不过是靠能源出口维持生计的资源大国罢了。它的制造业不行。且俄国人和亚洲人又不一样,他们更安于现状,不像在中国,整个社会都想着如何致富改善生活。”

在那些从事国际关系研究和实践的德国人眼中,“俄罗斯是日益走向衰落的大国”几乎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2013年G20峰会中,普京亲自为默克尔加衣

如何看待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外交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难想象德国人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态度。毋庸置疑,德国的政界和学术界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危机的处理方法。和他们的长辈相比,德国年轻人的言辞往往更加激烈。作为欧洲一体化的最重要推动者,德国人认为普京所采用的“现实政治(Realpolitik)主导一切”的外交思维是低级落后的,且与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比如一位公司职员就感慨说:“俄罗斯策划克里米亚公投,进而兼并他国领土。这样的行径仿佛是19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重演。一刹那间时空错位,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大国凭借强权决定小国命运的时代。与之相比,欧洲通过一体化结束几百年的内部争战。俄罗斯所采取的道路与这个时代是多么格格不入啊!”

还有政府官员爆料说,俄国政府为了在克里米亚问题上说服德国,曾拿两德统一说事儿:“他们对我们说,当年我们是支持两德统一的,我们有恩于德国,你们也应该投桃报李,帮助克里米亚回归祖国。真是岂有此理,颠倒黑白!”

不过反对归反对,德国的学生、学者和官员们还是能主动尝试换位思考,相对辩证地审视乌克兰局势。比如,有的外交官对俄国外长赞不绝口,声称“拉夫罗夫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出色的外交家。他厚颜无耻,谎话连篇,我们有时恨透了他。但你绝不能否认他在外交上的超凡才干。”

不少学者对美欧在乌克兰革命爆发初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反思,认为西方对乌克兰局势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人明明知道乌克兰是个一半亲欧、一半亲俄的分裂的国家,却还要在反政府示威开始后拼命地撕扯!”

一些大学教授进而指出:“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强硬,表面上看不可一世,其实也是(在西方压力下)迫不得已的选择。它已是强弩之末,各方面都处于无法挽回的衰落之势。”“从中长期战略全局来看,兼并克里米亚、俄乌关系彻底恶化到底对俄罗斯利弊几何,现在还很难说清楚。我感觉从长期看俄罗斯是输家。”

此外,尽管西方媒体一致谴责克里米亚公投,我采访到的德国人却很少对这次投票持完全否定态度。例如,有位大学生就表示:“克里米亚公投当然有问题,比如当地媒体一边倒的宣传和影响。但不能否认公投结果确实反映了大多数民意。一些西方媒体认为如果按照西方标准重新投票,排除那些干扰因素,公投结果就会完全改变。我认为这不过是幻想罢了。”

还有咨询师预测,虽然克里米亚大多数居民把俄罗斯视为祖国,但俄国政府必须尽快改善当地民生,才有可能将这种认同维持下去:“俄罗斯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克里米亚经济,让当地人感到回归俄罗斯比待在乌克兰强,这是摆在普京面前的难题。——也许该叫中国人去投资?——乌克兰政府一直对克里米亚不管不顾,难怪当地人要分离出去。不过那里确实也没什么资源!我想克里米亚毕竟曾是沙皇的度假胜地,开发旅游业或许前景广阔。”

 

如何解读美欧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对策

除了单纯关于乌克兰局势和俄罗斯内政外交的探讨,我们谈话的另一个主题是西方的对策。有学生在评价欧盟的外交政策时说:“一直以来,欧盟在外交上软弱失声,因而被称作‘不会叫的狗’。乌克兰革命后,大家发现欧盟终于会叫了。但谁又想到,当欧洲人在乌克兰咄咄逼人时,俄罗斯正酝酿着兼并克里米亚!俄国一打克里米亚这张牌,欧盟顿时又软了,简直比当初不会叫还要丢人!”

相比之下,长期关注俄欧关系的德国学者和官员们则以更加冷静的态度观察、解读欧洲外交政策。他们指出,“俄欧冲突正促使德国人进一步反思欧洲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德国政府会在这件事后更加努力地发展新能源。”

针对“欧盟对俄软弱是因为依赖俄国资源供给”一说,一位资深政府官员表示:“俄罗斯和欧洲谁也离不开谁。媒体总是单向解读双边关系,强调欧洲——尤其是德国——依赖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但他们不应该忘记,俄罗斯也需要欧洲市场,而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开辟新的市场以取代欧洲。能源输出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路线成本很高。从全局来看,俄欧能源合作不会受到乌克兰局势的影响。双方在能源上相互依存,说不上谁占了谁的便宜。”

在中俄天然气谈判接近尾声时,一位德国教授提出“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的今天,中俄天然气合作不会成为俄国的救命稻草”的论断。他强调:“中国或许将取代德国成为俄罗斯天然气的第一大消费国。但俄罗斯能因此放弃欧洲市场吗?绝不可能。再者说,中国人也不会那么傻,在油气供应上过分依赖俄国。”

对于俄罗斯,尽管西方各国拥有在安全、经济、价值观等方面的共同利益,但它们的内部分歧也不容小觑。在这样的背景下,乌克兰冲突爆发后,美国、英国、德国和波兰采取了不尽相同的对策。

据德国官员透露,美国和英国之所以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如此积极,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在苏联解体后极力要求乌克兰弃核。“美英以保证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为条件,最终说服了乌克兰将核武器交给俄罗斯。乌克兰弃核,对于拥有核武器的美英来说当然是好事。既然有保证在先,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美英自然不能食言。更何况,如果乌克兰当年没交出核武器,俄罗斯如今或许不敢这么咄咄逼人,克里米亚危机也许根本不会发生。”“可问题是,美国和英国有能力保卫乌克兰吗?尤其是英国,凭借它的实力想和俄罗斯打一仗,简直是笑话!不过这也不足为奇,英国人原本就很少信守诺言,他们从来是说一套做一套。”

另有外交官补充说:“和德国相比,英国在俄的商业利益没那么重要,它也不依赖俄罗斯供油供气。因此在乌克兰问题上,英国绝不会听从德国劝告,更不会屈从于欧盟的外交政策。事实上,在别的方面它也是如此。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非常不同!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为殖民历史感到羞耻,英国人却直到今天还以历史上的大英帝国为荣。这种自豪感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说到底不就是以抢劫和犯罪为荣吗!”

除英国外,论及波兰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积极表现,有官员分析说:“波兰煤矿资源丰富,因此极力说服西欧国家减少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改用波兰产的煤。且波兰与乌克兰关系密切,它希望欧盟在亚努科维奇下台后加强与乌克兰的联系,这样波兰在欧盟中的地位就会得到提升”。这位官员认为:“波兰想借俄欧冲突坐收渔利。它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异常积极,试图用国家利益绑架欧盟的整体利益,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全体之上,可自己却没那个实力!这样的做法令人不齿!”

有的大学生也表露出类似的反感情绪,半开玩笑地表示:“波兰不要总装可怜,好像自始至终都夹在俄国(苏联)和德国之间任列强宰割。它想拿受害者的无辜身份抬高自己在欧盟中的身价,其实历史上波兰也没少干侵略邻国的事。”

如何看待德国的外交政策

德国处理乌克兰危机的做法和中国相似,二者都比较务实,力求谁也不得罪。一位德国外交官指出:“事实上也原该如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德国,都没必要得罪俄乌二者中的任何一方。”

鉴于在俄的经济利益,德国虽与西方各国一道制裁俄罗斯,但程度仅限于中级。不过默克尔也表示,如果俄罗斯敢在东乌克兰继续挑衅,重演克里米亚的情形,德国将提高制裁级别。“其实她心里明白,普京也不愿意让乌克兰事态进一步恶化。”

从总体上看,德国的外交实践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人们赞同默克尔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灵活态度,因为“克里米亚已是泼出去的水,不可能指望俄罗斯把吞进去的东西吐出来”。在这种局面下,“用不着作那些表面上强硬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外交表态”。

与此同时,也有官员提出,“与其说民众认可默克尔的对俄政策,不如说德国的外交政策总是听从民意的指挥”。——“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民众对德国政府的制约力是极强的,政府的自主权却非常小,这样的制度设计在西方国家中也是少见。因此德国政府没什么战略可言,一切政策都要随民意而不断变化。考察德国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握舆论动态,哪个党派上台或是哪位总理主政,其实没那么重要。”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