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楠:柏林墙倒下30年,该对反思进行反思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19-11-08 07:30

王丁楠

王丁楠作者

青年博士,游学德国、埃及、伊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丁楠】

今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的日子。回忆起2014年冬天参加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时的情景,我不禁想到来德国已是六年有余。

与五年前的欢乐祥和比起来,如今德国社会矛盾和对立更加明显,内外形势变化也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本身带来全新挑战。或许基于这些考虑,政府今年加大力度宣传三十年前那场“和平革命”所凝聚的德国共识。早在一个月前,一些部委就在显要位置贴出海报和标语,强调民主、自由、多元、包容是德国的核心价值观。

11月4日晚上,正式的纪念活动在柏林市内的几处纪念建筑前同时启动。曾经背靠柏林墙的勃兰登堡门,身后飘起三万条祝福丝带组成的“云朵”。

勃兰登堡门身后的许愿丝带

不远处接近完工的普鲁士皇宫(东德人民议会旧址,2006年拆除,复建皇宫),墙面上投射着1989年10月东德最后一次国庆阅兵、纪念大会和一个月后新闻节目主持人宣布柏林墙边防开放的画面。

1989年10月7日,东德庆祝建国40周年

灯光秀再现原东德共和国宫,即人民议会大厦风貌

东区画廊是为数不多的一段保存完整的柏林墙,以风格各异的涂鸦壁画著称。这里的灯光秀讲述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进行政治表达。

图4 1989年柏林墙开放后,多国艺术家在墙面留下涂鸦,一年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复存在

在原东德国安部(Stasi)总部机关,观众在蒙蒙细雨中通过展览、影像和背景音里人们的哭诉,了解当年情治机关是如何肆无忌惮地监控东德人的一举一动、剥夺公民自由的。与之相对,东德的教会组织曾为统一社会党治下的反政府活动提供庇护和支持。东柏林的Gethsemane小教堂见证了这段历史,政府在此举办了相关展览和演出。

原东德国安部办公楼,投影展示柏林墙开放后的经典一幕

亚历山大广场曾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设施的样板。广场上设置了小舞台,歌手们时而演唱,时而呼喊口号。周围的楼群,以墙为幕,放映1989年11月4日东柏林市民在亚历山大广场举行抗议的监控画面。与此同时,位于西柏林主要商业街上的欧洲中心商城则向观众展示1989年冬天东德居民翻墙步入西柏林时,西方的商业兴旺、文化繁荣给他们带来怎样的震撼。

亚历山大广场夜景

置身西柏林商圈的东德一家人(图源Berlin.de)

与五年前相比,今年纪念活动的政治色彩更为强烈,庆祝和娱乐倒放在了其次——此处还姑且不论与上述开放式体验同时进行的各种研讨、读书、朗诵和音乐会,主题几乎无一例外是反思回顾历史、捍卫核心价值、声援眼下世界各地的民主抗争和民族自决。

我猜想,如果类似形式的活动放到中国举办,再被德国媒体报道,一定会被冠以“政治宣传”、“系统性洗脑”和“模式输出”等种种批驳和不屑之词吧。同样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却往往浑然不觉。从根本上说,它反映的还是德国主流精英的一种情结:一种基于自身历史经验,凭主观意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烈冲动。

柏林墙的倒塌加速了冷战的终结,成就了德意志民族的再次统一,是德国人亲历“历史终结”的一次宝贵经历。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其实很难对东德政权解体、进而被西德吞并产生什么同情。这两年利用业余时间在几个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游历,我常常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发现,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政权建立伊始,等级化、形式主义和特权思想就根深蒂固,所谓的为人民服务早已抛诸脑后。社会矛盾日积月累乃至最终人亡政息,便可想而知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亦是如此。尤其到统一社会党执政后期,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进入八十年代,国内经济形势明显恶化,执政党领导层却排斥任何变革,也不愿放下架子倾听民众诉求。

眼下,德国人纪念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非常热衷将东德的和平演变与中国同时期的政治风波作对照。言下之意无外乎是说,革命尚未完成,中国人民依旧在水深火热中寻求解放。从史料上看,当年东德统一社会党领导人确实曾对北京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动乱大加赞赏。然而今天德国政客和评论家们在引述这段史实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中国遇到的风波是在改革开放中经历的曲折,而东德政权却是一味高压维稳,拒绝改革,任凭国家在思想僵化和背离民众福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或有意或无意,德国人生搬硬套本国经验解读中国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的事情,我知道,就是DDR(东德)呗。”不等你开口,就会有人这样说。

——“中国人可以像你一样出国吗,如果不是德国政府主动帮助他们的话?”许多人发出类似的疑问,因为东德曾修筑柏林墙,禁止普通人前往西方。

——“中国为什么要更隆重地庆祝红色政权建立七十周年,而不是‘去共产化’的改革开放?”

——“香港就是当年的西柏林,共产主义环绕下的孤岛正在抗争。”

——“中国公司买下西方的App,出口摄像头到国外,就是为了像Stasi一样监控外国人的一举一动。”

……

有时我不禁怀疑:柏林墙倒塌后的这几十年,人们的思想究竟是日益开放包容,还是被一种程式化的历史叙事定格在原地,失去了探索接纳多元事物的平和、宽容和本真。

原东柏林的莫斯科咖啡厅将举办研讨:如何利用新技术推进民主化,防止敌对势力操纵网上舆论

同样的思维定式还体现在德国主流精英对俄罗斯,对中东,对发展中国家,对欧洲右翼和民粹主义兴起,对美国特朗普、英国约翰逊,甚至是对德国人自己的认知和解读上。诚然,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依旧坚守“历史终结论”,认为随着苏东共产主义集团解体,西方价值奔流向前,锐不可当。但这种迂回并不意味着德国精英对“自由民主是国家治理的最优、也是最终形式”这一定论有过任何动摇——只不过民主化的道路是曲折的,大部分国家因为人民素质不高,还无法迎来这一变革;即便是对英、美、法、德这样的成熟民主政体,也会发生一些选民因“受教育程度低”,加之“敌对势力蛊惑”,于是投票给约翰逊、特朗普、勒庞、或是德国选择党这类背离西方主流价值的个案。

11月4日,雨夜。前东德国安部部长办公楼的外墙上,投射着罗莎·卢森堡的名言:“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持不同政见者不再像从前一样因反政府言论而动辄获罪。然而在所谓言论自由的表象背后,主导德国政治的精英们又能听进多少反对者的逆耳忠言,客观看待多少体制外的平行声音呢?

雨中的前东德国安部部长办公楼

最先尝到傲慢和保守思维苦果的,其实还是德国自己。今天愈演愈烈的东西德矛盾是一个表现。前东德地区和东德居民因为有异于西方民主和市场经济的历史“出身”,一直是西德人贬低和嘲讽的对象。我记不清有多少人私下里说过无法忍受东德地区的氛围或是和东德人相处这样的话。与之相关的戏谑就更多了——“你要去XX东德城市出差呀?记得多带香蕉呦!”——仅就香蕉一事(东德社会主义时期商品短缺,人们因此把西方亲友寄来的香蕉视为珍品)就能引出无数段子,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柏林墙已经倒下三十年,今天西德人还拿此事打趣自己的同胞,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2015年开始的难民危机是个导火索,使长期积蓄的东西德矛盾集中爆发。两德统一后的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江春水向西流。在日渐空心化的东德地区,民众的国际化体验原本就有限,生活水平多处于中低端,对中东移民的涌入显然更加排斥。但当他们就接收难民一事向执政者说“不”时,得到的却是来自政治精英和主流舆论的严词痛斥:“东德人受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洗脑,所以仇视外来者。”“共产党当政以来,从没像西德政府一样对纳粹历史进行过系统反思,如今那里右翼民粹泛滥也不足为奇。”“两德统一原本就是西方接纳东德难民的历史。今天别人有难,他们却极度吝啬,袖手旁观。”

当年的历史真相究竟如何,有待学界深度挖掘。排斥接纳外国难民在道义上是否说得通,公众也可以讨论。但作为旁观者,我不得不说在难民危机爆发之初,德国主流精英的极度自信和骄傲态度,让反对者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也看不到捍卫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最终致使难民北上和德国深层次社会问题交织裹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今年10月3日,德国《时代》周刊公布了近期对前东德五个联邦州和柏林的民调结果,引发舆论哗然:41%的东德受访者表示,与1989年之前相比,他们的言论自由没有改善,甚至变得更糟。58%的人认为,如今政府决策随意而冲动,民众无助且无奈,跟东德时代没什么区别。近两年来,东德地区的政客和领导人越来越多地在对外政策上主动挑战其所属政党和默克尔政府的既定路线,尤其是呼吁改善同俄罗斯关系、放宽对俄制裁。

这些现象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背景,绝不是用什么民众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民主历练时间短,或是俄罗斯借助互联网给东德人洗脑之类的说辞就可以搪塞过去的。然而在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之际,我看到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反思极权体制和共产主义之恶,强调西方价值观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仿佛随着民主战胜专制,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不久前的10月9日,东德城市哈勒发生新纳粹主义者袭击犹太教堂的悲剧。可叹一些高举主流价值旗帜的评论者非但不去检讨问题形成的根源,却偏要生拉硬套,将此事和三十年前同一天发生在莱比锡(位于哈勒附近)的抗议共产主义专制的烛光静坐联系在一起,试图证明对东德的思想改造仍须常抓不懈……

放宽视野,放下身段,放开心态,德国的精英阶层有必要对过去三十年躺在功劳簿上的反思进行一次再检讨。政治和言论自由看似摆在那里,但距离真正实现实事求是、平等对话、包容多元,德国还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小婷
德国 柏林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