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小编进军营| 第二日:南疆利剑护国防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5-12 14:00

王世纯

王世纯作者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

【文/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 王世纯】

在离开了74集团军荣光满载的某合成旅以后,我们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4集团军某特战旅,和那支在红军时期就成立的革命血脉不同,我所在的旅十分“年轻”。该特战旅被称为南国的利剑,成立时间只有短短30年,不过“年轻”对他们而言并不意味着幼稚,相反作为我国数一数二的特战部队,南疆利剑们用他们实际的训练和科研成果向我们这些“网络名人”展示出了他们强悍的战斗力。

由于5月8日当天观察者网对于军营开放的全程进行了直播,相信不少读者对于特战旅的训练过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各个媒体用短视频和新闻稿件第一时间放出了开放过程,因此回到旅馆才姗姗写出文字的小编自然也失去了热度。对于整个训练过程,小编不会费太多笔墨详细描写,只会大概性质的介绍几句,出于保密原因,本文和上一篇文章都只能部分提及你们想看的那部分内容,本文根据5月8日小编对于特战旅的开放训练以及对于特战队员的采访整理而来。

在一片空包弹的枪声中我们到达了一处军营,不过该单位领导并没有花太多时间介绍自己,毕竟我们只是顺便来参观他们训练的。因此在我们下车以后很快就开始了第一个科目:俄罗斯小道,这是一条长达800米有多组复杂障碍的小道,拥有包括攀爬、攻楼、空包弹射击、破障、爆破和通信等一系列贴近实战化的任务。特种队员需要全副武装,负重12公斤穿越这条小道。

对于这些身着新型携行具,手持加装了空包弹助退器的95-1式步枪的精锐特战旅队员而言,这种“from Russia with love”的小道虽然比起原来的400米越障要长了很多,但是也更加贴近实战。小编看到,虽然每项动作,比如室内攻防,高细铁网,卧倒还击都是分解动作以便让嘉宾观看,但是依然十分迅速。其中有一个环节让笔者记忆深刻,在小道训练的过程导调组设置敌情:派遣一个教官摸到一个树丛中进行开火,特战队员在一秒之内就判断出了开火位置随后对敌人进行开火还击,整个过程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笔者都没有反应过来有两个方向响了枪。中间还穿插了一个狙击手600米外三发同时中靶的表演,手持国产新型12.7毫米反器材步枪的人上演了一次精确狙击以后出来和我们拍照留念。

在结束了俄罗斯小道以后笔者来到了第二个训练科目:模拟城市巷战。虽然解放军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陆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头巷战的科研攻关都较为落后,不过近些年来随着新大纲的实施以及战略思想和训练思路的改变,解放军在巷战方面也在追赶强敌。

参与巷战演练的是一个8人的特战分队,由一名班用机枪手,一名使用35毫米狙击榴弹的火力手组成,这次演练应该是巷战中的第二阶段,开始的时候通讯组和引导组引导特战单位对“敌”目标进行火力打击,随后火力手使用榴弹发射器压制敌人,之后在机枪手压制下特战队员对多方向随机显现目标进行了打击,随后演练包括两人交替火力压制射击和手枪射击消灭了敌人。

这个环节中小编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35毫米狙击榴弹发射器和携带05式微声冲锋枪的通信指挥员了,因为35狙击榴弹的命中和坦克炮、步战的30机炮很像,声音大出膛速度快,明显感觉得到弹头嵌入到了土包里头。

第三个科目是一个人质救援演练,小编我对于该环节印象不是很深刻,只是对于在一秒之内狙击手,爆破组和锁降组同时发起攻击这个镜头印象比较深,在电影中一般都是慢放这个环节,所以亲身在现场观摩这种攻击演练的时候还是很震撼的。

随后我们观看了特战单位的武装体能训练,在训练场内,和一般的陆军训练不同,教官们在训练过程中大量使用空包弹“助兴”,并且多个环节有模拟纵火和烟雾的环节,在火光和烟雾中,这些特战队员意志坚定到有些麻木——毕竟执行高危险任务的特战精锐,早些适应枪炮和烟火总是好事儿。

而且体能训练和往常的单杠或者武装越野不一样的是,该单位即使是基础的体能训练也较为贴近战场环境,多以推汽车、搬运轮胎和弹药架为主,考虑到在训练的特种营官兵都携带一体式携行具,负重达12.5公斤,这些听起来简单的科目实际上无比的累人。

在南方闷热的环境下,笔者体验了一下在这个训练场中的训练科目:即使有健身基础的笔者依然在几个回合后就感觉到力不从心。而特战以连为单位往往要训练一下午,这说明特战确实需要体能是很好的,这也从特战单位的体格能看出来:特战的人都很精壮,体重比起正常人要稍微重一些,但是身材却十分的精干。除了男兵的艰辛训练以外,女兵的力量和体能训练也十分的引人注目,不过关于女特战的部分我将写在风闻部分,本篇还是专注于特战旅的个人见解。

夕阳西下,特战部分队员结束了一天的训练,随后在特战大队的营地,小编看到了特战大队的装备——特战大队慷慨地展示了他们一个某任务组成特战小队的装备,依照特战大队的保密需求,我们对这些小队的装备进行了保密,因此本篇文章中我不会透露特战小队的装备,编制,已经具体装备的性能,这里我将写一些关于我军特战小队的个人观察。

国内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种说法:我军的特战部队都是精锐步兵,也就是俗称的“特战非特”这种说法。在众说纷纭的说法中,一种说法比较被大众所接受:“一些摩托化步兵旅,原来是配属59的,军改以后59被裁撤了,所以被强行改成了特战旅。”

由于我国的特战旅单兵装备看起来没有那么时髦,以及我国特种部队密级较高的原因,这种说法在公众当中很有市场。毕竟在2017年以前,我军特战官兵一直致力于在训练和专业上钻研,没有时间去塑造冷锋和蛟龙。而公众看见的我军特种部队,其形象往往是一个手劈砖头的装备落后的百炼精兵。出于对于特战任务的不了解以及对于国外特种单位不切实际的“超人”般的幻想,我军的特战单位常年被不切实际的拔高或故意的拉低。毕竟一个国家的特种部队,往往最好的广告是那些不切实际的电影,但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电影都仅仅是汤姆克兰西式的tactical cool(战术酷),而不是现实特战部队的真实反应。

实际上这种误区来源于大众对特种部队的编制和构成上的错误认知,越是优秀的特种部队,他所需的专业人员和高素质人才也就越多。一个特战部队执行特种任务的时候,往往要在一个特定的人数内完成情报收集,火力打击,火力引导,战场监视,战场侦察,信息化能力和自身作战能力,而除了前线作战的极少一股合成作战力量以外,特战的成功与否往往与后方的支援保障力量,该国能提供的软件硬件以及信息化力量有关。

以我们在特战营地看见的特战合成连为例子,该合成连内包括了大量的战场监视系统,无人机系统,观测系统以及整合了北斗卫星和信息链的信息化通讯系统。一个班排级的基础作战单元,往往要包含七八个专业。而这种普及的特战编制如同步兵班一样,仅仅是我国特战的基础编制。而这些模块化的特战力量会被按照任务需求重新搭建成适应各个任务的特种力量。

在这个基础上,后方的支援保障单位,每个特战旅的科研团队和学术推演单位都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学术研究。这种复杂的特战分类编组和以执行单一任务为主,营以下专业很少的摩托化步兵是完全不同的。直观一点地说,一个步兵班只有两个或者三个专业:步枪,机枪手和火箭筒手,算上班长大概4个专业,而营以下的专业则增加了通信和炮兵,指挥等一部分专业。而一个特战营或者特侦营这种单位,往往要“几十个专业”,算上更加复杂的保障系统,其复杂性是一个国家特种作战学说和技术的直接体现,还有训练体系、文化、军队荣誉等一系列因素,远非一句“精锐步兵”可以说明的。

而我们74集团军,作为南部战区重要的集团军力量,需要负责来自中南半岛以及东南某省的防务威胁,而74集团军特战旅作为南部战区的特战力量,以及我国最早建立的特战单位,可以说我军的特战旅和摩步旅,除了执行任务的基本单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外几乎毫无联系。即使在军改转隶之后,有摩托化步兵旅的部分单位存在着步兵遗风,那也无非就是和我军保留59式坦克的特种部队一样。59式坦克早晚要退役,而我军的特战部队也早晚要走上特化的道路。

虽然我军的特战部队依然在向正规化、先进化建设,特战74集团军也依然在持续出国四处学习各个国家的优点和先进经验。不过即使是74集团军特战旅也承认他们和强敌之间的差距。特战不同于其他兵种,最大的差别就是经验所占据的比重了以及人对于先进技术的学习了,自从1988年以来,30多年没有战争的我国确实缺乏一些实战的经验,远非这么多年大家看到的美国特种部队里面的那套作战体系,那是他们这些年的海外作战中不断设想、实践、总结、修改以及送人头送出来的。不过在体制上,74集团军特战旅也将走上一条“敢于超越强敌”的道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中国军队 军队建设 特种兵 特种部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