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乌克兰军队“崩溃”征兆显露?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5-29 09:56

王世纯

王世纯作者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

【导读】 2015-2022年间,供应比现在充沛得多的乌军正规军部队在顿巴斯地区执行烈度远不如现在的军事任务时,尚且要按照训练3个月——作战3个月——修整3个月的循环进行轮替。如今十几万乌军在恶劣的前线连续作战,后勤供给和装备保障也远不如前,军人中还掺杂了大量临时动员平民来组建的“壮丁部队”,而原有的所谓“职业精英”的部队则在战斗中越磨越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世纯】

本周,虽然从大幅地图上看俄乌战争的局势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但在关键的顿巴斯方向上,俄军的进攻的确取得了颇为重要的进展。在顿巴斯西线,本周三,也就是5月25日前后,俄军攻入了双方争夺多日的红利曼,击溃乌军第79空突旅和当地驻防的其他部队,俘虏其第二营,歼灭其旅部。乌军残部沿红利曼以南突围。而在顿巴斯东线,俄军在5月中旬利用一次合同攻势攻占了波帕斯纳亚地区,在向四周几个定居点延伸的同时,依托波帕斯纳亚,集中炮兵部队和乌军打击了乌军的炮兵力量。

可以看出,俄军的进展在波帕斯纳亚和红利曼、北顿涅茨克方向 图源:微博@大鹏守御千户所

相比在2月底、3月初大开大合,动用机械化部队在基辅周边多个方向展开数百公里穿插作战的形势,当下俄军的攻击在范围上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在4月份宣布顿巴斯攻势以后,没有采取伊久姆南下,包围斯拉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城市群的战役合围,而是不断在前线利用俄军优势的火力,集中有限的信息化装备,通过各类打击手段“硬啃”乌军主力部队,打开乌军各部之间的间隙,制造战术级别的包围圈,然后粉碎包围圈内乌军。这样的基本作战思想指导下,俄军当下的攻势集中在顿巴斯战线东部的波帕斯纳亚地区和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城市群方向。从双方公布的战斗信息看,俄军似乎在5月初和中旬尝试过在伊久姆南边进行突破,但最终出于稳妥考虑,俄军的主要作战力量还是被调回了北顿涅茨克当面的作战。

从政治角度看,俄军执着于这个区域有其道理。在眼下乌军据守的突出部阵地上,北顿涅茨克在地理上是卢甘斯克州内最后还由乌军夺控的地区,因此打下该地对于“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而言,算是俄军在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时履行恢复卢甘斯克疆界的承诺,同时也是俄军在顿巴斯正面的重大进展。也因为类似的情感因素,卢甘斯克当地的民兵部队在执行这一任务上的积极性和士气也相对较高。而从军事角度看,伴随着特别军事行动后头一个多月的大规模穿插作战,俄军对于乌克兰各个方向上的作战难易程度也有了初步的判断,在基辅周边的穿插部队全部撤出,同时基本肃清马里乌波尔的亚速营武装之后,以北顿涅茨克为核心的突出部虽然盘踞着乌军不少主力部队,但俄军却因为处于外线又有进攻作战的有利位置,按照“先易后难”的作战思路,在北顿涅茨克周边开展攻击,是俄军接下来比较容易获得战果的方式,客观上也有利于为攻打马里乌波尔的俄军部队补充人员、装备,同时进行修整赢得更多的时间。

由于俄军在这里的进攻形态不再是开展之初在基辅周边的机械化纵队狂飙突进,那种装备因为机械故障掉队被迫放弃,或者小规模纵队遭遇乌军偷袭全军覆没的情况在这里不再出现。装备即使出现战损或者故障,俄军也可以组织力量进行对作战部队的回收和对装备的维修,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统计到的俄军装备永久性损失显著减少,即使一些看似严重的损失,最终对俄军造成的影响也相对有限。比如在5月11日前后,俄军和卢甘斯克人民军曾尝试渡过北顿涅茨克市以西的北顿涅茨克河,结果在比洛戈里夫卡镇附近的渡口遭遇乌军的火力急袭,不仅架起的浮桥几次被乌军炮火摧毁,先头渡河的部队也因为无法坚守桥头堡被迫抛弃装备后撤。在乌军宣布的战报中,这场摧毁了70多件重型机械化装备(包括连级规模的坦克、步兵战车和舟桥设备)的战斗成了一场“大捷”。不过因为这一区域俄军也有大量的部队相互掩护,乌军既没有派出大规模地面部队改善防御态势,也很难像之前在基辅周边那样大批俘虏俄军部队。俄军中部军区74摩步旅和卢甘斯克人民军一个机械化团也损失了不少装备,但好在人员伤亡有限,俄军也有能力再次对其进行武装,恢复其战斗力。

俄军在北顿涅茨克以西渡口遭遇的损失,是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单次损失 图源:社交媒体

俄军在被顿涅茨克保证了兵力密度 图源:俄新社

对于俄军来讲,这是过去三周的事实证明,由于顿巴斯地区乌克兰军队的高兵力密度和不低的炮兵火力密度,在对乌军支援力量和后援进行彻底杀伤之前,指望战争游戏中那种“机动穿插,分割包围”的军事浪漫主义幻想立刻成真很难实现。为了突破乌军绵密的防线,俄军的作战重点也就变成了集中力量对乌军的炮兵部队进行打击,同时在正面集中兵力攻击几个狭窄方向,以期通过短促的突击逐步动摇乌军的方向。由于战线变化不大,作战样式看起来就成了“结硬寨,打呆仗”,战场的主角也就成了各种无人机的相互侦察和炮兵部队的“大显神威”。

由于完全信息化的军队建设成本巨大,俄军虽然在机械化装备上有冷战武器可以吃老本,但在信息化装备上,相比解放军或者美军这样的一流军队,俄军的装备水平只能说解决了有无问题。按照编制,俄军一个旅装备的无人机数量仅为20架,无法同时照顾到司令部、炮兵、机械化部队以及基层作战的多方面需求,如果搞全旅出动的大突破,这点无人机要么是撒芝麻啥也保障不了,要么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顾此失彼。由于乌军如今能够得到来自北约的不少情报支援,且乌军也采购了不少商用无人机列装部队,在战场感知能力上没有和俄军拉开差距。权衡之下,俄军的选择,一是通过应急生产甚至采购“大疆”之类的商用无人机,尽量充实俄军部队内的无人机规模;二是在无人机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突出重点,优先保证用炮兵火力对乌军阵地的杀伤。

如今在顿巴斯战场上,俄军兵力密度比起此前在基辅附近大幅提高,能够防止乌军小分队的穿插破袭。同时集中火力优势,保障各个炮兵和导弹部队的信息需求,对乌军有生力量,特别是后勤补给和大型技术装备进行打击。举例而言,波帕斯纳亚地区和伊久姆地区,俄军集结了不少炮兵部队乃至空天军、火箭军部队,出动了包括“龙卷风-G”和巡飞弹在内的力量,在几个区域搞优势火力作战。俄军的新作战模式不仅快速拿下了波帕斯纳亚镇,还利用新兵器在反炮兵战斗中歼灭过乌军一支美国援助的M777牵引榴弹炮部队。而对于乌军后勤的打击,则让许多原本就装备水平很差的乌军国土防御营部队陷入了困难的境地。

俄军的“猎户座”无人机在高空为“红土地”进行制导

不难看出,利用炮兵的打击作战和针对炮兵的反制作战目前已经成了顿巴斯方向俄乌两军作战的关键。乌克兰方面,乌军一方面开始将本国各种库存的老旧火炮送上前线,另一方面,各种北约援助的炮兵装备已经开始逐步交付乌军使用。这其中既有FH-70这样的冷战老兵,也有M777乃至“凯撒”这样的新时代炮兵装备。尽管乌军对这些武器的掌握远谈不上熟悉,FH-70更是一种老装备,美军还出现了把移交的M777火炮上的信息化组建拆除这样的“偷工减料”行为。但在“豆包也是干粮”的战场上,他们的存在对于俄军就是威胁。

而在俄军方面,虽然俄军采用了合理的战术,也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但不少“俄罗斯国情在此”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很难彻底解决,比如在探测对手炮兵的雷达领域,俄军装备的“动物园-M”雷达在数量和性能上都相对有限,尽管俄军通过额外调拨雷达的方法,让编制上只有炮兵旅才有,且每个旅只有一台的“动物园-M”雷达实际部署的数量和范围都有所扩大。但该型雷达在探测距离和反应速度上的不足却难以根除:面对射程较远、弹道低平的远程加农炮时,该型雷达的定位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俄军缺乏足够多的300毫米火箭炮部队,面对多支远距离上机动炮兵,难以全部作出反制。至于北约军队常用的以航空兵为主力搜索歼灭炮兵或者俄军一度使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反制炮兵的手段,则因为俄空天军和导弹部队有更重要的任务,同样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俄军打击乌军炮兵的手段依旧有限 图源:俄国防部

仗打到这个份上,虽然俄乌战争是以全面动员的乌克兰与俄罗斯常备军作为作战双方主力打起来的,但面对双方都不算小的作战伤亡和装备损失,外界也免不了开始用总体战的思维来考虑两国的战争潜力。在俄罗斯方面,在战争开始后的头一个月里,大规模的穿插突击让俄军损失了相当多的机械化装备。根据亲西方的开源信息统计,俄军损失了至少700辆主战坦克以及同样数量的装甲输送车和步兵战车。五角大楼则在5月中旬提出俄军“25%BTG失去战斗力”。如果按照这一损失的装备所匹配的部队规模来推算,自然就能得出俄军伤亡加起来好几万人的结论。

不过由于俄军这一阶段的装备损失大多是在突击中自行抛弃的受损或者故障车辆,人员损失并没有乌克兰方面宣传的那么大。以战争第一阶段在哈尔科夫和苏梅方向进行大规模穿插攻击的俄军西部军区近卫第一坦克集团军来讲,乌军缴获的俄军文件显示,从2月24日该部从苏梅方向出发,截至3月15日,整个集团军损失了多达300台(套)机械化装备,包括70多辆T80U主战坦克,按照规模足够武装一两个旅,但全军的人员损失实际上为阵亡61人、伤200人,被俘失踪98人,规模上只相当于一个营左右。

这一情况某种程度上可以算作俄军在乌克兰人员伤亡的缩影。相比乌克兰国防部“歼敌三万”的战报,对俄军伤亡统计相对严谨的西方媒体BBC在5月12日汇总的俄军阵亡总数为2338名,到5月28日估计超过2500人。外界预测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州民兵伤亡也大体相当:顿涅茨克方向阵亡就有1800人、卢甘斯克人民军则阵亡1500人。这种数千人级别的伤亡对于看惯了美国在全球捡软柿子捏,打所谓“非接触”“零伤亡”战争的公众而言的确规模巨大,相比2008年俄格战争中俄军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的损失也要大得多。但考虑到俄乌战争是一场双方投入超过70万以上兵力,规模20倍于俄格战争,作战时间已经超过3个月的高强度地面战争,俄军的伤亡依然处于可以接受的地步。对俄军而言,许多从一线撤下来的部队人员编组基本完整,只需要补充少量人员就能恢复,至于损失的装备数量虽多,但大多数都能够从俄军的“冷战库存”中加以补充。尽管当下俄军储备的坦克总数可能也只有5~6000辆,其中大多数也是性能比现役装备次一级的车辆,但对俄军而言,损失了T-72B3或者T-80U坦克,补充了足量的T-72A或者T-80BV坦克的部队,虽然在对抗北约的假想战争中要吃大亏,继续在乌克兰作战还是堪用的。

俄军在第一阶段穿插作战的装备损失不小 图源:社交媒体

相比俄军,乌军作战损失的规模则更大。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乌军在克里米亚方向的南线部队一度在俄军的穿插突击中基本瓦解,大量部队和装备在后撤到尼古拉耶夫一线之前就溃散和损失掉了。在基辅周围的作战中,虽然乌军通过正面以逸待劳,侧后大量出动轻步兵展开破袭的方式牵制了俄军,但无论乌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还是步兵力量也都受到了与俄军相当的损失。而在马里乌波尔方向的作战中,仅仅亚速钢铁厂内投降的乌军和亚速营部队就有2439人,加上此前在这一方向乌军海军陆战队第36旅投降的1387人,乌军光是整建制投降的部队就接近了4000人。加上此前战斗中被俄军消灭的部队,乌军在南线损失的部队规模显然要超过万人。而在眼下的顿巴斯方向,从2015年开始这里就布满了乌军的常备军主力,整条战线上一般都不少于10个旅,加上战争爆发后乌军临时动员并且部署了不少“国土防卫旅”。乌军在尼古拉耶夫-扎波罗热和顿巴斯漫长战线上,集结了包括25个国土防卫旅在内,超过15万人的乌军部队。但这样庞大的兵力在填补兵线的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被俘。

截至5月28日俄军已经控制了约8000名乌军俘虏(一说12000名)。目前没有开源的情报统计乌军的伤亡情况,但即使按照泽连斯基本人的说法,自开战以来乌军每日损失100人来推算,乌军阵亡数量已经达到了1万人,考虑到乌军千方百计试图隐瞒自身的损失,这一数字无疑是显著低估的。而按照俄罗斯方面的估计,乌军的兵力损失则高达5万左右。

质疑指挥部的乌军(上)和被俘后和妻子联系的乌军(下)

乌军的技术兵器也在3个月的战争后大量损失,俄军虽然对于防备“小镇里的特种部队”手段有限,但对于搜索和打击乌军的大件武器装备却颇为在行。战前乌军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状态就是“总体偏紧”,即多数机械化部队都能获得相应的坦克、装甲车和步兵战车,但型号不一,数量也达不到编制要求,而且除了火炮,乌军差不多已经将国内的“冷战遗产”挖掘殆尽。因此开战后的每一辆坦克装甲车的损失对于乌军都是不可恢复的。加上马里乌波尔等地区整体的失守,战前这一区域部署的乌军装备不论状态好坏都彻底损失,失去了进行维修再上战场的机会,反而成为了顿涅茨克人民军补充自身的来源之一。乌军上一次批量发布许多机械化部队的视频还是4月初反击从基辅方向撤退的俄军时的留影,前线部队自5月份开始则很少发布自己拥有的坦克、装甲车部队,显然是乌军一线部队的相关装备数量显著减少了。

此外,乌军战前遗留的庞大炮兵部队数量也大幅度下降。乌军战前拥有的2S19/2S3/2A65/2A36等152毫米火炮的库存数量超过2000门,最近外界却发现许多乌军前线炮兵开始用上了更加老旧落后的D-20型152毫米加榴炮。考虑同期北约也在向乌军提供各种大口径火炮援助,且各种型号的火炮也都优于D-20型,不难看出乌军的炮兵部队虽然一直在消耗俄军的作战力量,但自身在和俄军的炮战中也损失得相当严重。

与此同时,乌军虽然获得了来自北约国家援助的T-72M1等装备,但其中不少也已经被拍摄到遭遇集中损失甚至被俘。从乌军没有将北约援助的T-72M1坦克、BMP-1步兵战车、M-113装甲输送车以及各种火炮留在后方编成生力军投入战场反击,而是逐次将接收的装备编入部队送上前线“添油”的做法看,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乌军对这些外国援助需求的急迫程度,已经顾不上什么科学编组了。

俄军缴获此前被乌军缴获的俄军T-72B3坦克。

佩戴纳粹标志的乌军与冷战苏军象征的D-20合影之间,乌军在人力和装备上的颓势已显

相比乌军总规模数万人的损失,由于俄军目前只在马里乌波尔一地打成了大规模包围战,因此除了马里乌波尔附近的海军陆战队36旅、53旅、亚速营,乌军成建制地损失掉的部队并不多。俄军在红利曼方向击溃的乌军79空突旅编制尚在,依然可以补充人员装备进行重建。在顿涅茨克方向正面面对俄军的第17坦克旅,还有第58摩步旅和128山地旅虽然面临全歼的风险,但目前俄军和卢甘斯克人民军还是仅以火力封锁了乌军方面的退路,乌军并非完全的瓮中之鳖。加上各种动员起来的“国土防御旅”部队,从统帅部的角度看来,乌军可战之兵依然不少。

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却不能不注意到乌军的许多部队已经出现了可能崩溃的“苗头”。最近一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各种乌军部队录制视频,这些视频的内容大同小异,作战区域不同、编制不一的乌军部队(大多是动员起来的国土防御旅)集体出镜,称他们被丢到前线送死,整支部队没有训练,没有后勤补给,缺少武器和弹药。现在无法继续战斗。有的甚至说指挥官扔下他们不管,因此拒绝执行命令。美国《华盛顿邮报》前不久也曾经采访了在克拉马托尔斯克地区的一位连长谢尔希·拉普科。按照他的描述,指挥部向战区派遣的都是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每个人只拿到30 发子弹。而在战场上,“当乌克兰坦克从我们这边开火时,它就暴露了我们的阵地。俄罗斯人开始用各种东西炮击我们——火箭炮、迫击炮。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祈祷。”采访后几个小时,乌克兰安全局官员就逮捕了拉普科,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他说法的真实性。

对于乌军而言,这些国土防御旅虽然装备低劣,在战场上也没什么机动性可言,扮演的就是二战中无数个填满战线的步兵师的角色,但对于防御状态中的乌军而言,这些部队的存在让乌军的防线没有完全的真空,妨碍和阻止了俄军快速在乌军阵地上打开突破口,撕碎乌军防线的可能性,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如果这样的部队因为低劣的待遇和薄弱的指挥失去战斗意志,在加上俄军方面可能的攻心战策略,如果这些部队的士气继续消沉下去,面对不利的战斗态势,这些士气低迷乌军部队不仅可能拒绝参与作战,甚至可能会在后撤中夺路而逃,影响乌军真正的主力部队的有序撤退,引发乌军战场的巨大混乱,最终导致乌军的严重损失。

这种看似无法从武器装备、战术战法等纯军事问题上进行解释的士气问题恰恰就是大规模动员的军队在长期作战后可能遇到的问题。2015-2022年间,供应比现在充沛得多的乌军正规军部队在顿巴斯地区执行烈度远不如现在的军事任务时,尚且要按照训练3个月——作战3个月——修整3个月的循环进行轮替。如今十几万乌军在恶劣的前线连续作战,后勤供给和装备保障也远不如前,军人中还掺杂了大量临时动员平民来组建的“壮丁部队”,而原有的所谓“职业精英”的部队则在战斗中越磨越少……正如1917年4月一战中的尼韦勒攻势最终引发了士气低迷的法军一半部队拒绝作战的哗变,1918年德皇让公海舰队出海决战的命令也引发了基尔港水兵的暴动一样,在缺乏希望的战场上持久作战的部队的崩溃往往就发生在一瞬之间,而一旦这种崩溃发生,对于战场状况就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北约需要提供更多的火器

尽管从高层角度,乌军有继续战争的理由,俄罗斯方面也有把战争打到胜利的意志。但对于俄罗斯人来讲,这场战争还能通过用更多的精确制导兵器、更多的热成像和无人机来歼灭乌军有生力量的方式来进行下去,尽管这对于整个俄罗斯军事工业都是一种挑战,但对俄军而言,至少是一种积极取胜的机会。而对于乌军而言,乌克兰自己已经差不多动员到了极限,其战斗力的存续和维持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仰赖于北约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诚然北约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北约也愿意看到乌克兰战场成为新时代的阿富汗,尽可能多地消耗俄罗斯的国力和意志,但北约的军事库存不是无限的,它愿意为乌克兰买单的金额也不是无限的,对于乌克兰而言,他们应该已经意识到“只要北约援助到位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一种痴人说梦,面对越来越不利的战争局面,战场之外的大局势会如何发展,就要取决于乌克兰内部对于继续进行这场战争有多大意义的盘算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世怡
俄乌冲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又签合作大单!巴西:对华贸易已超美欧总和

“袭击将至?”乌克兰全民恐慌…

习近平同卢拉会谈:这是中巴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拜登批了:鲁莽的竟是我自己

这份“反华”报告果然来了,中方严厉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