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乌克兰发动赫尔松大反攻,打的是政治仗?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9-04 11:15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世纯】
本周,沉寂许久的俄乌战场,因为乌克兰方面发动的“赫尔松大反攻”而牵动了全世界的目光。
感谢微博@蜗牛柯基 的标注,战报翻译十分到位,推荐大家阅读
当地时间8月28日,乌克兰军方证实,乌军已在乌南部展开针对俄罗斯军队的反攻行动,行动目标包括夺回乌南部重镇赫尔松。乌克兰南部作战司令部发言人古梅纽克在新闻发布宣称,俄罗斯在乌南部的部队力量“相当强大”,而且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但乌军最近对其后勤路线的袭击“无疑削弱了敌人”。随后乌军宣布对所有反攻的细节——包括反攻的兵力、目标均保持噤声。
对于持续半年的俄乌冲突而言,“赫尔松”大反攻已经成为了某种社交媒体上的“段子”,但28日以后乌军的“大反攻”的规模,却远超各国军事观察家此前的估计。从28日起,乌军开始在整个接触线用火炮和“海马斯”火箭炮进行火力准备,随后乌军出动数个旅级兵力,在赫尔松方向发起了主要攻势,并在顿巴斯接触线方向进行了牵制性进攻。
乌军在本轮反攻中精锐尽出,动员了十几个旅的兵力。从乌军发布的讣告可以推测,乌军出动了西线绝大部分前线兵力参与本轮进攻。包括长期在南线消耗的乌海军陆战队35旅、摩步59旅;重组过的36旅若干个营级分队;新组建的第 66 机械化旅、第46空突旅、坦克3旅;新调动过去的山地突击128旅等精锐部队以及当地配合防守的4到6个领土防卫部队。
除了西线以外,乌军东线几乎所有部队参与了牵制性进攻,加大了对当面俄军的炮击力度并派出小股部队前往接触线附近攻击俄军。尽管经历过长期的消耗以后,乌军这些部队参与进攻的部队往往以打破建制的营级别战术群为主,但这已经是乌军自4月份追击俄军“收复失地”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斗了。
山地步兵128旅在拯救伤员 图源:社交媒体
除了动员的部队多,乌军在本次作战中投入了大量技术装备支持进攻。仅仅从俄军事后发布的摧毁照片看,乌军在本次“大反攻”中投入的装备基本上是以北约援助的机械化装备为主,包括波兰赠送的T-72M1坦克、荷兰赠送的YPR-765装甲运输车。而最离谱的装备来自于俄方的宣称,俄罗斯战报称,在苏霍伊村,乌军投入了豹2A4系列坦克。
此外,考虑到本次行动中出动的步兵战车多为BMP-1型步兵战车,有理由相信这些步兵战车也是从斯洛伐克和希腊援助而来的舶来品。除了这些机械化装备,乌军也投入了多种北约火炮,包括“凯撒”、“螃蟹”、M777,以及海马斯火箭炮等。考虑乌克兰出动的部队番号,即便乌军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折损了不少车辆装备,乌军在本轮攻势投入的坦克装甲车辆也会达到近千辆这个水平——尽管这些装备并没全部投入一线突击当中。
一辆碎掉的乌军波兰T-72M1坦克和乘坐M113准备参与冲击的乌机械化步兵 图源:社交媒体
除了机械化装备,乌军在本轮反攻中还使用了各种“新锐”的武器,包括装备美制反辐射导弹的米格-29,并加大了“海马斯”火箭炮的使用频率。在“赫尔松”大反攻之前,乌军的“海马斯”就对整个西线的桥梁、指挥所和弹药库进行了打击,取得了不少的战果。就在8月28日,乌军“海马斯”火箭炮还抵近接触线,对俄军占据的纵深节点克拉托卡马克进行了远程打击。
此外,乌军时隔若干个月,再次出动TB-2无人机,对顿巴斯方向接触线上的俄军进行了打击,攻击了俄军接触线的一些缺乏野战防空保护的坦克装甲车辆和自行火炮,以达到牵制效果。
这些TB-2无人机8月末才交付乌军
出动部队多,这次乌军反击的地域也是十分广大,几乎是沿着整个接触线发起攻势。
在赫尔松主攻方向,乌军本轮攻势主要是在赫尔松四个方向展开: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的沿海一侧,乌军试图夺回8月中旬被俄军蚕食的底盘;尼古拉耶夫—赫尔松的直线公路,乌军试图沿着主路扩大控制区;因古列次河方向的苏霍伊-斯塔沃克村方向,乌军试图打到河边公路干扰俄军南北向补给线;以及赫尔松战区东北部奥利吉涅-维索科皮利亚方。
除了这些动作以外,乌军还一度出动特种部队,试图渡河攻击近期炒作火热的扎波罗热核电站。根据俄方发布的打击录像,乌军在战线最西部、东北部和中央取得了可见的进展。
沿着尼古拉耶夫-赫尔松公路直线冲击的乌军摩步连,这个连遭受了俄空降军的打击
其中,乌军最大的进展发生在赫尔松中段的因古列次河地区。乌军在8月29日在因古列次河左罗伟渡口再次布设了浮桥,冲过因古列次河并占领了河两岸的渡口,随后向东南延伸5公里冲入了苏霍伊斯塔夫卡定居点,迫使当地的顿涅茨克民兵预备役部队撤退到高地防线。值得一提的是,乌军架设浮桥的位置恰好是他们在6月份尝试渡河并一度失败过的渡口。乌军在该地遭受火力打击以后一度攻势受阻停留在苏霍伊村,并和俄军激烈的争夺过苏霍伊斯塔夫卡定居点。
在8月31日以后,乌军通过浮桥投送了第二梯队,迫使俄军放弃苏霍伊斯塔夫卡定居点。乌军随后向南继续占领科斯特罗马定居点,后在靠近公路的布鲁斯金斯科耶村被地处高地的俄军击退。乌军在攻击失败以后,转向狭长地带的南部,试图控制夏斯利韦扩大控制区。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乌军推进的距离高达10公里,基本上已经达到营级战斗群的极限。这也是乌军“四路大军”中,唯一一支有所进展的部队。当然这个“进展”也要画上一定的问号,因为这个渡口地区由于地势原因,本来就没有太多俄军驻守。俄军的防守集中在该地北部的地势较高的比落吉尔卡地区和布鲁斯金斯科耶村,而乌军并未进攻这几个“重兵把守”的地带,而是尝试在地图上“突进更多的距离”。
截止到本文完稿的9月3日,由于乌军向南蔓延脱离与俄军的接触,俄军放开了前线轰炸的限制,俄空天军出动苏-34战机和“猎户座”无人机摧毁了因古列次河的浮桥,并开始轰炸乌军所在的地域。
在这个方向,乌军冲锋距离一度高达13公里
当然,和乌军有限的进展相比,乌军付出了不成比例的损失。在沉寂接近一个月以后,俄军各个群组账号再次发布了乌军损失装备的视频。这些视频大部分为俄军击溃乌军以后的摧毁乌军遗弃装备的现场画面。仅仅从开源信息判断,俄军至少摧毁了10辆乌军的T-72M1坦克或T-64系列坦克,以及同样数量的BMP-1战车。其中俄军空降兵甚至用“大疆无人机吊运手雷”这种奇怪的摧毁了至少4辆位于反斜面的乌军机械化装备。
而乌军方面发布歼灭俄军装备的视频则少之又少,几乎只有炮兵摧毁俄军装备或者无人机钓运榴弹击毁俄军装备人员的视频。这些视频一方面说明了战场态势,也变相说明俄罗斯国防部的战果的可信度——仅仅8月30日当天,俄国防部就宣称俄罗斯部队:“有效行动在一昼夜内摧毁48辆坦克、46辆步兵战车、37辆其它装甲战车、8辆装有重机枪的皮卡车,歼灭1200人力”。这也是俄国防部自开战以来,单日宣布击毁乌军装备最多的一天。
从军事角度讲,这次反击作战的无疑是失败的。从开源情报看,这次反攻并没有军事上的突然性。乌军对于俄军赫尔松方向的后勤节点的打击从8月份就已经开始了,虽然乌军新锐“海马斯”等武器的投入确实取得了摧毁俄军纵深弹药库、桥梁、炮兵阵地和师级指挥部等重大战果,但这并没有彻底改变俄军在赫尔松方向的整体防御态势,同时也暴露了乌军的意图。而乌军数个旅级部队的集结也进一步导致进攻丧失了突然性,成为某种“明牌”。
从8月份开始,这些旅一级部队的集结地也遭遇了俄军远程导弹的打击,遭到了一定程度的重创。此外俄空天军和远程炮兵部队开始打击乌军的弹药库和后勤节点,进一步阻碍了攻势,乌军为此不得不将攻势推迟到8月底才进行发动。在这期间,俄军也通过克里米亚向赫尔松方向增兵,进一步加大了乌军反攻的难度。
在丧失了突然性以后,乌军的反击并没有太多成效。当下流传在社交媒体上的视频都是大部分是由负责引导炮兵的俄罗斯无人机操纵员发布的,这初步证明了战场态势:即乌军的远程火力并未压制俄军炮兵,而俄军的远程火力让暴露在荒野中进攻部队遭到了“灭顶之灾”。
根据社交媒体流传的照片,大部分乌军甚至没有抵近接触线,就被炮火拦阻从而承受较大伤亡。而俄军的讣告,比如岸防126旅一名步兵连长的讣告也证实,即便当面乌军有炮火支援和兵力优势,乌军突部队对于架设有“短号”反坦克导弹的俄军预设阵地打击效能有限。乌军前出的机械化部队往往会被俄军普及到连的反坦克火器压制在高地反斜面,随后被俄军炮兵“点名”,被摧毁或者被迫骑车。而乌军对于俄军的打击,也只能仅限于对一线预设工事俄军的造成伤亡,但远不足以支持乌军突破一线阵地并向纵深发展。
被220毫米火箭弹覆盖的乌军摩步排
大反攻期间被俄军T-90M坦克拖走的M113
在没有改变战场态势的情况下,乌军在本次行动中遭受了不成比例的损失。目前乌军的总体损失不明,俄军宣称乌军在4天的反攻中遭受了2500人以上的伤亡,但这一数字有待考证。
其中能够确定就是乌克兰的精锐部队——第128山地突击旅在“赫尔松大反攻”中出现了严重的伤亡。该旅设在外喀尔巴阡州的网站一直在更新该旅官兵的讣告,因此是乌克兰方面少数几支伤亡可查的部队。在过去3天中,该旅遭受了100人以上的阵亡损失以及数量不明的失踪和受伤,有消息称该旅总损失达700人。山地128旅此前一直在扎波罗热-马里乌波尔北部的俄乌接触线上和俄军打消耗战,并没有严重损失。直到在北顿涅茨克的攻防中,该旅才在泽洛特的包围圈中损失了第15山地营。此后该旅从外喀尔巴阡州补充兵源并在8月中旬调往赫尔松方向。之后就投入到赫尔松方面的正面攻势中并遭受损失。由于损失过大,兵源地外喀尔巴阡州发宣布9月2日为第128旅阵亡人员纪念日。
截止到本文发稿时,“赫尔松大反攻”还在继续,乌克兰似乎还在投入后续兵力尝试控制据点改善态势,但整体战线已经没有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损失状况下,如果乌军继续这样的攻势,那么乌军的技术装备储备、人力资源和部队士气都会面临毁灭性的打击。但我们讲,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俄乌冲突自战争爆发第一天起就充满了各种政治主导军事的决策,而这一次“赫尔松”大反攻的根本原因,我们还是要从政治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对于乌克兰和北约而言,俄罗斯方面正表现出“逐步适应这场战争”的态势。俄军的这种“战争拖延下去对我有利”自信,一方面体现在自身的装备人力损耗的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精确制导武器的顺利投产。
过去3个月时间里,俄军的每日损失开始降低。自撤出基辅方向以后,俄军第二阶段的的进攻形态不再是开展之初在基辅周边的机械化纵队狂飙突进,而是利用信息化和小体系不断利用非接触作战磨损乌军。俄军装备因为机械故障掉队被迫放弃,或者小规模纵队遭遇乌军偷袭全军覆没的情况在过去3个月几乎不再出现。装备即使出现战损或者故障,俄军也可以组织力量进行对作战部队的回收和对装备的维修,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统计到的俄军装备永久性损失显著减少。
在俄罗斯开始“结硬寨,打呆仗”以后,乌克兰方面的应对手法就只能回到传统“体系打体系”的常规作战当中。对于背靠北约的乌克兰而言,乌军在面对这样的“硬碰硬”也有一战之力。
相较于北约国家,军费较少的俄罗斯是一支缺乏远程炮兵、航空兵精导以及纵深察打体系的军队。举例而言,比如在探测对手炮兵的雷达领域,俄军装备的“动物园-M”雷达在数量和性能上都相对有限,尽管俄军通过额外调拨雷达的方法,让前线的“动物园-M”雷达实际部署的数量和范围超过了已有的编制。但该型雷达在探测距离和反应速度上的不足却难以根除北约现代化的自行火炮。
除此之外,俄军缺乏足够多的远程火箭炮部队,面对“尽远打击”的乌克兰炮兵。而俄罗斯空天军受限于自身体系建设水平,在乌军仍然拥有大量野战防空力量的情况难以到乌克兰广大的后方纵深“猎杀”这些远程炮兵。
俄军打掉的M777经常距离前线只有10公里
而“伊斯坎德尔”型弹道导弹这样的精导武器,俄罗斯人确实面临储备量不够等问题。笔者了解到,俄罗斯在5月份以后确实遇到了精确制导弹药上的生产问题。这一点也体现在当时的乌克兰战场上,整个5月份,俄军使用的各种精导急剧下降。而乌克兰则开始获得北约源源不断的精确制导武器支援(以海马斯为主),双方态势出现“此消彼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背靠北约卫星雷达情报支持的乌军,可以通过北约技术装备的性能优越性,和俄军打“消耗战”。乌军顿巴斯地区拥有非常充足的兵力密度和工事密度,使得俄罗斯人的突击力量很难越过乌军前线部队,对其支援力量和后援进行彻底杀伤。在这样的情况下,乌军“天灵盖”在前,“狼牙棒”在后的布阵,确实能给俄军造成可信杀伤,甚至彻底改变战场态势。
笔者曾经在7月份的军评中对俄军作出过悲观的估计:根据北约方面当时“画下的大饼”,笔者一度认为,乌军到了7月份,至少会获得10个营的52倍径自行火炮和5个营的“海马斯”火箭炮,这对于俄前线30个营左右的榴弹炮兵和同样数量的短程火箭炮兵将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北约方面的援助却并未按照笔者设想的那样“足质足量”的提供给乌克兰方面。截止到今天,北约方面仅仅提供了3个营的52倍径火炮和1个营的海马斯火箭炮,同时在远程弹药方面,北约也根本向乌军没有提供大量的底排火箭增程155毫米炮弹,而是大量使用射程不足的普通弹药。大量使用普通弹的结果就是乌军的几乎所有北约火炮都必须放到距离接触线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距离去打。
进入7月份以后,被俄罗斯人持续摧毁的M777型牵引火炮大部分距离前线交火地点只有10公里左右。而到了8月中旬,甚至出现乌军宝贵的“凯撒”自行火炮被顿涅茨克的牵引加农炮兵部队摧毁的战例。
而在过去几个月时间里,俄罗斯人也中止住了精确制导弹药使用量下降的颓势,在精确制导弹药生产这一问题有了较为乐观的进展。进入8月份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空天军加大了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量,空天军开始大量使用“产品305”等精确弹药补炸各种开战第一周就应该打掉的仓库。而俄罗斯人在“口径”等重点弹药的生产上也实现了突破,在确保弹药投送量的同时补充了库存,实现了对北约干涉的战备。
亡羊补牢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乌战场态势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换:自8月份起,俄罗斯方面几乎停止了大规模攻坚,完全依靠炮兵火力远程杀伤乌军。在整个8月份,俄罗斯仅仅额外控制了460公里的土地,远远小于上个月。
与此同时,俄军开始在前线大量修筑工事,并有计划性的撤军:包括将各集团军属的高级指挥人员撤回前线,投入到“东方-2022”这样的练兵性质演习当中。俄罗斯方面还通过组建“第3集团军”这样全新架构的部队,测试己方动员能力:这个集团军完全是从0开始组建的,集团军的合同兵人员配备了T-90M、2S19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目前已经投入到赫尔松方向的作战中。
而北约方面的反应也变相证实了俄罗斯人为何自信。进入7月份以后,西欧国家不断缩减的援助规模也变相证实了他们对于战争的态度,而在经济层面,影响似乎更大:笔者不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无法判断持续通胀对西方继续战争意志的影响。但西方主流媒体对于凛冬将至的警告也绝非耸人听闻。
还有心情搞个国际军事竞赛和东方-2022
对于乌克兰集团而言,北约方面的退却会严重动摇乌克兰军队的继续作战的意志。乌克兰的人力资源已经差不多动员到了极限,而苏联留下的丰厚遗产到了今天也面临消耗殆尽的风险。当下,乌克兰继续战争的能力几乎全部仰赖于北约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赫尔松大反攻中乌军大量使用荷兰装甲输送车和波兰T-72坦克中看出来。
当下,乌克兰人已经无法从体系上取得对俄罗斯的优势,当我们讨论俄罗斯人遇到的那些问题,比如后勤不畅、步兵不足、突击兵力损失过大、火力受限、缺乏远程侦察打击能力的时候,乌克兰面临的问题指挥更加艰巨。俄军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乌克兰人无法自由的引导无人机去攻击俄军,但性能不佳的海鹰10确有办法时时刻刻翱翔在乌军头顶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泽连斯基集团还是北约,都有发动这场攻势的理由。这次攻势无论失败与否都是有利的:如果成功,那么自然说明乌克兰有能力继续战争,北约的“经济适用仗”仍然可以继续,如果“惨败”,则逼迫北约方面人认清了一个事实:乌军无法通过现有的兵力赢得战争,如果北约想要在冬天之前赢得战争,那么北约集团至少要摧毁俄罗斯前线绝大部分兵力,而这显然要北约集团做出实质性的举动,比如更大规模的军事援助乃至直接下场。
尽管乌克兰的年轻人们倒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的前线战壕里,为他们的亲人们留下了永久的悲伤,但对于泽连斯基集团而言,战争中没有那么多的人情和亲情可言,这样的“试错”对于战争的继续至关重要。
在赫尔松阵亡的乌军,他的阵亡有没有意义?有,也没有 图源:社交媒体
对于北约集团而言,诚然北约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北约也愿意看到乌克兰战场成为新时代的“越战”“苏阿战争”,能尽可能多地消耗俄罗斯的国力和意志,但北约的军事库存不是无限的,它愿意为乌克兰买单的金额也不是无限的。因此,北约有理由在夏秋之交同意并支持乌军发动这样一场攻势:这一方面是检验乌军继续战争的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北约集团评估“打赢俄罗斯人”所需的物质基础。
无论结果如何,本轮赫尔松攻势都将让泽连斯基集团和北约集团再次审视自己“继续战争”的意愿和能力。而这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讲,北约对于乌克兰未来的态度也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信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