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当美国打不赢“核实战”……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9-01 10:28

王世纯

王世纯作者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世纯】

本周比较重要的军事新闻,都和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有关。

《纽约时报》本周独家报道称,美国总统拜登于今年3月批准了未来4年的《核应用指南》(U.S. nuclear employment guidance),这版《指南》重新调整了美国核威慑战略的方向,“首次聚焦中国核武库的扩大”。

同时,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26日报道称,美国陆基核威慑的基石——450座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民兵”导弹发射井及相关基础设施已严重老化,很多发射井的状态已“达到极限”,难以继续有效承担起战斗值班任务。五角大楼和国防承包商面临着“噩梦般”的升级维护,预算费用屡创新高,达到1410亿美元,而完成维护的期限也要继续延宕5年——这意味着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也将推迟5年。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社交媒体

这些涉及美国核武力的新闻,说明了美国核力量的现状与未来。当然,一旦涉及到核领域,公众舆论界的反应总是千篇一律。关于拜登“核秘密报告”的评论一般都会总结为“要钱”或“意欲何为”。尽管核武器是每个合法拥核大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维护大国地位的战略基石,但就笔者观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普通民众都对于本国或外国的核政策不甚了解。很多时候,全世界普通民众只是粗暴地认为“美俄的核弹可以毁灭世界”,然后就没有更多认知。

当然,笔者认为,一般民众对核政策保持不了解状态,对本国核武力发展和世界和平终归是个好事儿,否则他们一定会惊讶于现行核政策与核学说,本国核力量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大相径庭。

舆论总是非理性的。一个踏实做事的政府尽管会基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发展核力量,但在具体决策上往往是脱离民众的。美国方面更是如此,很多报道将《核应用指南》称作秘密核战略,但该指南的存在本身不是什么秘密。尽管只有白宫和五角大楼高官能够翻阅这一指南,但美国国内法律明确要求白宫和军方向美国国会说明核应用指南的调整情况。

在美国这样一个自诩民主的国家,如此“公开的机密决策”确实不多见。尽管核政策是美国核心政治议题之一,但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核政策不再像上世纪60年代那样具备很强的公共政策属性。现有的美国核政策完全是基于政府高层和军方的非公开决策制定的。也因此,《核应用指南》成为了美国当下少数几个可以绕开公众舆论而制定的重大政治决策。

当然,民间人士过于了解也不行社交媒体

《核应用指南》也不是突然制定的。每届美国政府都会在任期内出台《核态势评估报告》(NPR),随后2年内根据《核态势评估报告》撰写新的《核应用指南》,详细说明核武器使用政策、目标、优先事项和场景。从冷战结束开始,这一流程就走了至少7遍。过去30年间美国政府只需要应对朝鲜和伊朗,恐怖主义拥核以及台海危机带来的潜在热战风险就可以,不需要对本国核理论和核存量进行伤筋动骨的大改革,因此每届美国政府的《核应用指南》大多是换汤不换药。

但到了拜登政府,他们需要制定的《核应用指南》远比小布什、奥巴马以及特朗普时期要复杂。首先是因为拜登任期内发生了美国政府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也就是“东方大国”的核突破。美国的智库从2021年拜登上任伊始就开始鼓吹中国大规模扩核。从2021年7月1日开始,美国各路智库不断援引商业卫星照片宣称,中国正在建造的陆基核载具数量急速增长,将超过美俄目前部署的总量,使得中国的核武力规模达到和美俄并驾齐驱的水平。

尽管这一消息震惊了公众舆论界,但笔者判断,在2024年年度的《核应用指南》中,美国不会对中国的核力量规模和核地位作出大规模修改。虽然是猜测,但至少《纽约时报》采访的专家也承认,目前俄罗斯的核武器体量“仍然大于中国”。

这并不奇怪,面对中国的潜在核武器规模,白宫和美国军方在过去3年时间内都保持了相对低调,只是在道德层面指责中国扩核,并没有对智库的OSINT观测进行背书。在2022年的《2022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美国方面刻意低估甚至刻意模糊化中国的核规模和核目标。而在同年出版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和次年出版的《2023年军力报告》中,美国军方只是模糊地宣称中国核目标是“2030年代部署1000枚核弹头”,这一数据甚至远远小于开源情报(OSINT)观测到的数量。

对于美国这种忽视“房子里的大象”的行为,国内有观点认为,可能是美军要求公众继续保持“中国无法在核实力上匹敌美国”的认知,为本届白宫班子对抗中国的激烈政治军事和经济行动寻求合法性和支持。此外,也有人认为,拜登政府面对目前不愿意承认自己核地位的中国,倾向于把问题留给后人的智慧。这两种观点笔者都部分同意,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拜登政府在核决策上的犹豫不定,源自美国工业基础导致的核理论与核现实之间的脱节。

核理论与核现实

美国的核建军由军方主导,但核政策则由政客主导;而在美国学术界,70年代以前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核学说。这导致美国核力量处于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状态,并直接影响了冷战前期诸多热战和对抗的结果。不过,到了尼克松时代,美国的政界、学术界终于统一意见,认为在美苏同时达到“确保相互摧毁”(MutualAssured Destruction,MAD)的情况下,核大战“没有赢家”。因此,美国当局放弃了原有的“先发制人”核战略和“大规模报复”核战略,转而选择“互相确保核摧毁”战略。

尽管五角大楼同意“核大战没有赢家”这一政治决策,但具体到核武器发展和建军上,美国在建造新一代核载具时的首要思路还是立足于在美苏核战争中的全面核实战。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核武力不仅仅局限于“确保对敌国大规模杀伤”(WMD),而是要保证己方的核力量能实现一个“战略胜利目标”,也就是“打赢核决战”。

美国在欧洲大量部署的中导,也是针对苏联“核制胜”的手段图源:知乎萌虎鲸

对于美军而言,这一战略从来不是模糊的,而是可以量化的。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核打击计划“美国统一联合作战计划”(SIOP)中,美国认为“核战争”的胜利可以被定义为“摧毁‘苏联-中国’集团的核投送能力以及政治军事指挥核心;摧毁‘苏联-中国’的军事力量;摧毁‘苏联-中国’的城市工业能力”。

但这一战略胜利目标到上世纪60年代末得到了进一步量化。美国认为,在一场核实战中,美国需要摧毁20%-25%的苏联人口和50%-75%的苏联工业能力,以对苏联实现“最终惩戒”。到70年代以后,为了避免苏联在核战争中生存下来并迅速恢复,美国进一步加大在持续核战争中摧毁苏联人口和工业能力的比例,并且为一场“持续数年的核打击”做好准备。

具体到核载具上,美国在70年代确定了“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并在核实战理论中让这三种载具“各司其职”。

其中,美国海基核力量将利用美军布武全球的海军优势,抵近到靠近苏联的位置实现“核突击”,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实现突防并对苏联的核反击能力进行削减。而陆基核导弹井则作为“战略基石”力量,既可以在核实战中充当“核弹磁铁”吸引苏军核弹,又可以利用其准备时间短,指挥链路短的优势进行“核突击”。

在这些首轮核突击载具的基础上,美国空军保持一支较为庞大的核轰炸机部队。美空军计划在首轮核突击以后,出动远胜于弹道导弹的投掷量的轰炸机部队轰炸已经被核武力削减过防空的苏联城市,以实现其“核致胜”的目标。

一架临空轰炸的B-52的核投掷量相当于一整支东风-31A旅

在这一思路之上,美国最激进的核实战学派认为,在全面核决战的基础上,即便苏联摧毁了美国2000万人口,但美国在战争最后仍保持有以轰炸机部队和弹道导弹部队为主的强大的核投送兵力,这种“最后一颗核弹”的能力能够保证美国在核爆的烟云散去后获得最终的军事胜利。

这种追求核胜利的狂热建军理论的巅峰是里根时代。到了里根时代,尽管全球几乎统一了“核战争打不赢”的政治认识,但在美苏冷战最高峰和美军新军事革命带来的革新浪潮下,美军在“星球大战”计划的引领下,开始朝着“打赢核实战”的建军方向狂奔。

这一时期,美军的三位一体核项目都在为新的“战略决战”追求极高的指标。无论是“和平卫士”(PX)系列弹道导弹堪称匪夷所思的部署方式,还是俄亥俄级与“三叉戟-D5”带来的极强核突击优势,亦或是B-2轰炸机对于核战理论的颠覆,美军都希望用压倒性的核武力优势,为自己在可能的核交换中抢占先机。

总之,在冷战末期美苏缓和的大背景下,美军最终没有把核三位一体能力建设到他们设想的疯狂状态。但在B-2轰炸机、俄亥俄级核潜艇以及“和平卫士”加持下,美军确实认为他们能在一场公平的较量中战胜苏联核武力。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核毁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似乎远离了人们的头顶。美俄签署了《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双方的载具数量和弹头数量削减到一个较低水平。但即便如此,坐拥核载具优势的美军在核问题上仍坚持过去的核决战学说,在各种潜在的推演中依然以彻底打赢对方核决战为基础,依旧随时随地挥舞着“核大棒”,维护自身霸权。

对于美国而言,从台海危机开始,美国的核力量应该保持能够同时针对中俄两个核拥有国。根据美国的设想,美国的核力量应该追求对华的“核决战”胜利,同时继续保持针对俄罗斯的核威慑。面对长期只有“250弹头”的中国大陆核力量,美军的将领们也从来不避讳讨论对华“先手核升级”——不管是美国智库CSIS的推演还是美国退役海军上将撰写的小说,“核升级”最终还是成为了美军最后的“法宝”,只要美军坐拥这个法宝就可以无视解放军常规军力和战略地位建设的突飞猛进。美军从来不认为一场台湾战役的失败就会让美军失去一切,因为他们依旧可以依仗“核优势”维护其全球霸权。

然而,事情在2022年前后发生了变化。无论美国高层如何抱怨“生米煮成熟饭”,随着太平洋对岸的大国开始大量部署以加固核导弹井为主的核力量,美国人过去的核决战的参谋作业都要重新书写。

就美国来说,2020年代末的核实战处于一个“理论上打不赢”的情况。这种打不赢首先来自物质条件的不丰沛。在美国“俄亥俄”级长期只有3到4艘值班,平均每艇只携带12枚弹头和60个再入弹头(MIRV)的前提下,美军目前首轮核突击也只能刚刚好彻底摧毁中国庞大的井基核载具力量。这意味着,美军在最乐观的“梭哈”情况下,依然要面临对岸“基于预警发射”的报复行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杀伤(WMD)。

此外,考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地理位置普遍位于中国西部腹地,此时的美军依然需要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各种核心节点进行包括核打击手段在内的大规模打击,才能进一步保障轰炸机从本土起飞对华实施核轰炸。而当美国底牌尽出之时,他们无法忽视另一个虎视眈眈的北方核大国——要知道,俄罗斯的弹头投送能力更强,且俄罗斯依然保有一支规模不小的空天军核轰炸机机队。

当然,这一切假设目前还是建立在解放军不具备类似B-21隐身核轰炸机的前提下。笔者相信,随着未来几年我国空基战略核力量进一步革新,美军将不得不面临自1945年以来从未遇到的核态势。

这也是轰-20最大的意义所在

对美军来说,想要打赢核实战,首先就需要扩充核载具。美军一方面需要类似于“俄亥俄”级核潜艇那样的数量优势,也需要B-2轰炸机那样的质量优势。但问题是,美军的全部下一代核载具都处于研发状态,均需要至少到2025年才能入役部署。而其中最关键的两种载具:核潜艇和陆基井射弹道导弹,都处于延宕状态。

按照2020年的规划,目前规划的12艘“哥伦比亚”级潜艇到2036年前才会全部建造完毕,“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则将于20年代中期开始退役。即便美军能提高“哥伦比亚”级的建造频率,从原来的“三年一艘”,提高到“两年一艘”,美军的核潜艇部队数量也要到2026年才能维持现状,在2030年也仅仅增加4艘左右——何况,事到如今,“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已被官宣延宕,延宕时期虽不算长,但美军依然无法在2027年前拿到第一艘“哥伦比亚”级核潜艇。

相比于核潜艇,“哨兵”(LGM-35)洲际导弹系统的延期更为致命。当下,“哨兵”导弹由于研发人力短缺、疫情导致的进出口进度延迟以及美国空军更改设计等问题,其服役时间已确定要延后一年至2029年。在美国近日通过的2025年国防授权法案中,确定“哨兵”导弹的首次试射将延后到2026年。导弹本体不顺利,美国国内450座“民兵”导弹井的翻修计划则面临更大延期。原计划今年夏天在内布拉斯加州金博尔启动的“哨兵”(Sentinel)加固井翻修项目,可能需要推迟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海陆进展都不顺利,当前进展比较顺利的就是B-21项目了。B-21目前作为美国空军的骄傲,各种节点基本稳定,没有遇到明显延期。美国空军计划购买至少100架B-21,并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部署。美国也在《报告》中对B-21项目予以厚望,希望未来B-21加上B-52改进型的搭配,能替换掉现有的B-2和B-1B轰炸机队。

讽刺的是,B-21是美军在本世纪20年代末扩充核载具数量的唯一手段,如果B-52机队的延寿较为顺利,美国的轰炸机队整体规模在20年代末可以扩大一倍,从目前的66架(46架B-52,20架B-2)扩充到120架以上。但是B-21永远是“砧板”,而两种核弹道导弹才是“锤子”——如果弹道导弹数量不够,没有“锤子”开路的核轰炸机,是无法按照美军的理论实现核制胜的。

可见,如果美军战略部队的资源没有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目前三大核项目的进度,到2030年代之时,其核载具的规模几乎等同于今天的美国。这是美国当下资源能做到的上限,如果说在2010年,美国的可部署战略武器储量还勉强等于中俄之和,那么到了2027年,最不乐观的情况下美军的核力量几乎只有中俄之和的60%。

总的来说,当下两个美国涉核新闻放在一起,确实让笔者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历史微妙感:一方面,中国“核突破”让中美俄三国核力量即将在未来几年实现均等,美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核态势;另一方面,傲慢的美国人发现自身的工业基础,不再支持它们的核力量像过去30年那样“轻而易举”地超越另外两个核大国之和。

就两则新闻所透露的消息来看,目前我们尚不清楚美国接下来对华的战略应对手段。因为从核实战的角度考虑,未来几年内最适合打赢核决战的时间永远是昨天。

当然,笔者相信,当下的美军没有一个针对我国核力量发展的总体解决方案。随着拜登政府进入倒计时,我们可以猜测的是,拜登政府会把“扩核”这一难题留给哈里斯或特朗普,而拜登政府修改过的《核应用指南》即便不适用于2024年-2028年的全球核局势,美军也不会在这4年内作出过于夸张的改变,因为世界是物质的。

但美军找不到解决方法不代表美军会就此坐以待毙,美国未来几年在我国扩核问题上的兴风作浪将只多不少。笔者目前能联想到的美军手段就包括,美军极有可能试图用核武器武装日韩,妄图将战术核存量拿来当牌打,以试图抵消我国的战略核增量;亦或,美军会在2026年《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到期以后,不断提出耸人听闻的核扩军计划,以威胁我国。当然,对于美军可能的一系列“咋呼”,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像教员同志的《西江月·井冈山》的名句那样:“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中国成为和美俄比肩的核大国”这句话,在几年前还是美国核学术界耸人听闻的鼓吹,如今正逐渐变成迫在眉睫的军事事实。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本周在撰写军评时翻看自己四年前——2020年年初写的军评,颇感唏嘘。很明显,2020年以后我国核力量的发展打脸了笔者,让笔者当时的判断成了某种笑谈。同时,近期的局势也让笔者感慨于我们提前规划布局,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英明决策。

但笔者当时的一个想法是对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正常人想回到那个核阴云笼罩世界的岁月。而当世界最大核霸权主义的权柄不是由期许和平的正常人把持时,势均力敌永远是以斗争求团结的最好砝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王世怡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之所以此时引爆,是因为担心被发现了”

“以方在5000台寻呼机内装炸药,几个月没被发现”

“中国正绕过限制,美国不太可能成功”

都2024年了,真主党为何还在用寻呼机?

“美国施压越南别用中企海底电缆,好难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