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兴教寺:又一次中国式的纠结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4-11 16:59

王文

王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昨日,媒体报道称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此文登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争议。据了解,拆迁的范围并不涉及古建筑,而只是拆掉距离申遗的兴教塔太近的一些生活建筑,这些都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僧人们自建的。今日,身在西安的观察者网专栏作者王文恰好前往了兴教寺,经了解,发现真实情况与网上反映的出入很大。观察者网为此专访王文,给读者多一个思考的角度。

 王文微博截图

观察者网:王文老师您好,看到您刚刚发布了微博,说在西安兴教寺吃了斋饭,我们想就目前读者和网友都非常关心的兴教寺拆迁改造问题向您了解下情况。您怎么会想到前往兴教寺的?

王文:我正好在西安授课,听说这个事情就前去看看。

观察者网:六小龄童先生在微博上发布了兴教寺因拆迁产生问题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您对此事件怎么看?

王文: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游客前往,我也看到六小龄童的那条微博,但是各个操作单位之间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还是问了几个寺庙里的僧侣、法师、普通的香客及当地的居民,他们反映的情况可能跟微博上所反映出来的不是很一致。

现在寺庙中的僧人说具体兴教寺拆不拆还没有具体定下来,那有些人就主张,如果要拆的话就把后期新建的建筑拆掉,初步方案是说可能会把新建的部分建筑拆掉变成绿地,这样的话也便于申遗。

观察者网:那么当地人包括寺庙中的僧侣,他们在具体拆迁上的矛盾在哪里?

王文:这个矛盾的话再一次体现了当下中国的纠结,我就我所见到的情况来和观察者网的读者们分享下。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这种纠结。

第一个纠结: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怎样改造历史文物的纠结。

当地的兴教寺处在长安区,离城区还是比较偏远的,大约有30公里左右。长安区原来就是西安的长安县,兴教寺就在这个长安区的一个县里。从市里过去交通也不方便,但是这个寺又非常的重要。同时那里也是一个比较穷的地方,我们沿途走的是104县道,一路过去这两年的变化很大,都在拆迁改造,拆迁之后农民得到补偿,有的补偿还有店面,店面可以出租,路两旁的出租房一个月两三百,三四百也是一笔收入。在当地我一路过去,长安县十来公里左右都在拆迁改造。当地人觉得拆迁改造还是不错的。自然,兴教寺的改造还是在大的改造维修的范围之内。

这就成了一个纠结,因为当地也没有什么苹果、梨之类的特产,怎样发展当地经济呢?兴教寺就是一个很好文化资源,通过申遗寺庙就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自然就有很多游客来。游客来了自然就可以发展旅游经济。但是现在去兴教寺之后发现,寺庙很荒芜,寺庙年久失修,虽然也有一些新建筑,但是整体来讲兴教寺根本就没有得到开发:里面没有导游,也没有多少游客,只有零星几十个游客。这么好的一个寺庙,安葬着玄奘法师,这么好的文化资源,没有开发让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是很遗憾的一个事情。现在,通过申遗、通过配备导游、开发店面等一系列的旅游景点开发措施的方式以吸引游客,这个初衷是没有错的。这样的确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

但是,一说要拆,当地开发部门却没有跟当地人沟通。初衷是好的,但毕竟当地是一个佛门圣地,没有把这种赚钱的方式和意义和当地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是一个纠结。其实,许多当地人还是希望拆的,因为拆了之后能够改建,能够给当地居民百姓带来收益,但是,没有事先进行很好的沟通,如何处置改造当地的历史文物,这个是第一个纠结。

第二个纠结:如何满足僧侣和信众需求的纠结。

实际上这个寺庙并不大,是个佛门清净的地方,也没有多少人去,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建筑规模来看,寺庙不更多地吸引游客就很难维持。兴教寺又建在小山坡上,不去进行一定的规划改造的话,兴教寺的接待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如果一下子去了很多人,对兴教寺来讲,不改造反而会对寺庙造成破坏,比如用水啊餐饮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对兴教寺的改造,这个是合理的,但问题是怎么改造才能符合僧侣和信众的需求?据说,现在的规划是:把僧侣吃饭的地方搬到山坡下面去,使整个寺庙能够交给相关运营部门管理,这个不符合当地僧侣和信众的实际生活情况。

就拿我今天去吃斋饭来讲。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斋饭。我们吃饭的地方非常得宁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地方。前来的信众较少,导游根本就没有,当然也没有大批的游客。我们吃斋饭的地方可以容纳百来个人,但吃饭的时候也就几十号人,不要钱,你去吃就可以了,当然我用完斋饭以后往寺庙的捐香油的箱子里塞了一百块钱。佛门清净是本来就应该的事情,你要改造扩建申遗都没有问题,都没有错,但是怎么做才能符合当地僧侣和信众的利益和需求?当地有意见说:寺庙是不可以拆的,但是可以扩建,可以通过扩建来解决这个问题。僧侣在寺庙里住得好好地为什么要搬到山下?食堂为什么要搬到山下去?这个也不方便寺庙本身的管理,但这样一搬又容易给网络上的一些公知落下“侵占寺庙资源”的口实。怎样去针对寺庙中的僧侣和信众的需求做一些长远规划,这个是需要考虑的。

第三个纠结:寺庙的香火钱也很纠结。

兴教寺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他们的牌匾、香火、香油的钱大多是由韩国人、日本人捐的,当地人说这些韩国、日本的信众比中国人还虔诚,大老远的来兴教寺看唐僧,现在由于国际关系上中韩、中日关系不好,这部分来自韩国日本信众的香火钱也少了,这个让兴教寺的僧侣们也觉得很纠结。

我看到的情况是这样,所以感觉上,实际情况要比网络上流传得要复杂一点。通过我作为一个普通游客身份的走访,包括问了兴教寺里的五六名法师、包括边上的游客,确确实实,从表面上看,兴教寺当地的情况要比网络上一边倒的说不拆、夷为平地的全拆都不一样,实际情况要比网络上所能看到的情况要复杂。无论如何,现在的舆情是非常复杂的,这个对于当地政府是一个提醒,无论如何要更加耐心、更加透明、更加考虑到当地民众的需求和利益,去解决僧侣、信众、当地民众及地方部门之间差异化的分歧。

兴教寺的确是一个非常宁静,非常古朴的寺庙,但是兴教寺在宗教界也拥有德高望重的地位,拥有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关于兴教寺的争议,当地政府应该主动出来进行说明。当地老百姓有发展经济的需求,僧侣和信众也有他们的需求,兴教寺本身也有它自己的需求,一个重要的寺庙如果破破烂烂的,最终对它的保护也没有什么益处。

当然不可能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实现,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考验当地政府平衡能力的时机:如何将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兴教寺僧侣的利益、包括当地政府自身的长远发展、国家文化遗产的长远利益,以及一些舆论领袖的利益和声音结合在一块进行决策。

观察者网:感谢王文老师与我们观察者网的读者分享此次西安兴教寺之行,希望此番问答能够为关注兴教寺拆迁事件的网友、关心兴教寺的维护、关切兴教寺所在的长安区地方百姓经济生活的人们带来帮助。同时,我们也期待有关兴教寺更多信息的披露。

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被访者提供)

兴教寺里的唐三藏塔(被访者提供)

兴教寺里的三藏院(被访者提供)

(本文为观察者网电话采访实录,未经被访者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冰焰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