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中国在帮助埃及“改革开放”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3-28 13:23

王文

王文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文】

埃及是尼罗河流域、拥有着七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与黄河流域的中国、恒河流域的印度、两河流域的巴比伦被史学界视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爆发在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使埃及政权更迭、社会失序,原本是中东大国的埃及也一度陷入衰退。

近年来,埃及逐渐恢复元气,中埃两国关系也得以升温,中国经验与经济投资给埃及发展带来了新希望。近日,笔者访问埃及,调研开罗、红海沿岸等地,着实感觉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给予埃及带来的实际利益,无疑是一轮对埃及版“改革开放”的大帮扶。

“1%的中国海外游客到埃及,埃及就有救了”

笔者乘坐航班午夜降落埃及。20多分钟的降落过程,鸟瞰首都开罗,灯火通明,街市如昼,世界最长河流尼罗河两岸霓虹闪烁,如一条火龙穿城而过。全团人员纷纷感叹,开罗比想像中更繁华、更气派,而此时有人提醒才想起,开罗是阿拉伯世界与整个非洲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从国际太空站拍摄到的夜晚中的尼罗河

不过,接机朋友很快提醒道,开罗是“夜晚比白天好,地下比地上好”的城市,意思是“晚上看像香港,白天看像砖厂”,且文明古国埃及仍有大量文物深埋地下,尚未发掘,也暗喻这个国家还有待开发。

果不其然,第二天就看到了开罗年久失修的一面:除了尼罗河两边少数的酒店建筑外,全城几乎都是不超过十层的老房矮楼。而外交部领保中心发来的短信“近期埃及北西奈地区发生多次政府军与恐怖分子激战,暂勿前往北西奈、达阿卜地区。如遇紧急情况 ……”,也提醒着这个国家仍未从“阿拉伯之春”中完全走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埃及在前总统穆巴拉克的长期执政下,一度是“中东一霸”,保持着连续30年平均增长5%左右的增长率。不过,埃及深陷“拉美陷阱”,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飙升、官商勾结,2011年国家动荡更是严重冲击了国民经济。更糟糕的是,过去10多年埃及人口猛增,近1亿人口却挤在仅占国土(多为沙漠)5%的可居住土地上(面积略大于中国海南),贫困人口高达40%。

新任总统塞西推进改革,政局恢复稳定,经济逐渐从下滑阴影中走出,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1.8%回升到2015年的4.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评估,埃及在2016年一度赶超南非,跃升为非洲第二大经济体,并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非洲第一经济体。埃及官员对笔者说,塞西积极“向东看”是国家发展恢复正轨的重要原因。

塞西总统2014年6月上任不久,就在年内两次访问中国,与习近平主席签署建立中埃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据一位当时随访埃及外交官回忆,塞西当面向习近平主席感谢中国在埃及最困难时期伸出援手,希望决心同中方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强政治、经济、人文、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友好合作。

埃及总统塞西

塞西希望一同与中国合作开发苏伊士运河走廊和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项目,吸引中国企业赴埃及投资,希望更多埃及学生来中国留学、更多中国公民到埃及旅游,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和谦虚地向中国学习的意愿。

这位外交官透露,塞西总统见到习主席时有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中国人口比埃及多10多倍,习主席是怎样治国理政的?”他还告诉笔者,2015年塞西访华出席了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2016年再次访华参加G20领导人峰会,2017年还将访问中国。

每一次访华结束,带回的不仅是许多对华交流合作的务实项目,还有许多中国发展经验,“比如打击腐败、改善民生、招商引资、设开发区等,都是从中国学的。”这位曾担任过埃及驻多国大使的资深外交者虽已退休,但近年来还在努力学习汉语,他悄悄告诉笔者,“这就像中国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埃及也在改革开放,埃及人很努力,但这还需要中国人的帮助。”

正是由于塞西的全力推动,中国已跃升为埃及人心目中最受欢迎、最重要的国家之一。2011年至2015年,埃及吸引外资额从负4.8亿美元增长到68.8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达6.6亿美元;埃及商品进出口从793.6亿美元增长到976.4亿美元,其中中国达128.7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埃及最大的贸易伙伴。

在开罗各大景区,到处都能看到中国游客。随行的导游是一位地道的埃及姑娘,在本国学的汉语,但讲得相当流利,各类历史名词典故用汉语表达得如数家珍。她说,“至少一半旅游者都来自中国,全开罗有300位会讲汉语的埃及导游,但据说还缺1000位”。在埃及国家博物馆内唯一的仿制品(真品珍藏在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罗赛塔碑前,这位导游顺势控诉道:“太多国家占领过埃及了,但中国没有。中国人旅游与投资带来埃及发展。没有中国人,我就没饭吃了。”

在开罗市郊景区,随处有埃及小贩用“你好”、“便宜”、“朋友”等中文词与你打招呼;小朋友们像是见了明星一样,奔拥过来要与中国人合影。更令人惊讶的是,人民币是硬通货,直接给10元可以找人帮助取景,拍到像“手抓金字塔”、“身卧狮身人面像”的摆拍照片,直接给100元,可以买到七八件不错的纪念品。

图片来自网络

开罗一位官员似乎很了解中国旅游业。他有点“抱怨”: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有1.2亿人次,来埃及的才12万,不到0.1%,“太少啦!如果有1%,那埃及就有救。”笔者横向比较,2015年中国赴日游客约500万人次,在日本消费约123亿美元,约占埃及当年GDP的3.7%。以此推算,如果1%中国出境游客赴埃及,将使埃及GDP额外增长近1个百分点。开罗官员此言不虚啊。

埃及官员像领市长指示一样地听讲

在开罗的埃及外交官俱乐部,笔者参加了一整天的中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国-西非北非合作”国际研讨会。埃及前总理沙拉夫到场主旨演讲,他专门做了数十页的PPT,系统地讲述“一带一路”的全球重要性:“一带一路不只是经济项目,更是一种发展哲学”,并以数轴模型的方式论证,“一带一路将从文化、生活质量、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等多个方面调适全球化,推进古老文明的复兴。”

在开幕式上,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伊扎特大使更是热情洋溢。他说:“一带一路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范式,成为所有参与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一带一路不只是表达了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集体决心,更是通过实现互联互通、进一步实现不同区域间和谐与深度全球化的世界强烈意愿。”

来自埃及外交界、智库界、产业界的许多高层代表都在研讨会上,最关心的问题是,“一带一路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对埃及来讲,一带一路的项目哪些能对接?”“中国有哪些方面值得埃及学习甚至复制的?”还有人问道:“埃及怎么做,才能像巴基斯坦那样得到那么多的中国投资?”

笔者在研讨会上讲了近20分钟,介绍一带一路的理念,尤其是讲述到“强大政府”、“有效市场”、“基建先行”等三个中国发展的有效经验时,在场所有人都纷纷点头并认真做了记录。

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会议闭幕环节,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博士做了近一个小时的总结。他用埃方能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从中国为什么倡导“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带来哪些机遇、中国哪些发展经验可以与沿线国家分享等多个角度,生动鲜活地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和世界意义,并对埃及政府部门、经济开发区、工商界、智库如何与一带一路进行有效对接,共同把中埃合作的蛋糕做大做优提出了诚恳建议。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

一位埃及外交官很了解中国情况,也知道金鑫博士曾当过地方官的经历。他调侃道,此情此景很像是“中国某市长在做工作部署,各部门官员在领指示”,足见埃及方面对融入一带一路、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的盼望与重视。

更重要的还是会后次日,笔者与同行者赴120公里外的红海沿岸经济区调研。埃及三位老大使提前一个小时就在酒店大堂等候,这对生活习惯常会不守时的非洲人来讲,是相当难得的事情。整整一天的车程颠覆,三位埃及老大使一路相随,介绍着埃及最新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讲述着近年来埃及国内先后经历了两次“革命”、六次公投的前因后因,但那并不影响中埃两国的合作关系和埃及的前景,希望中国投资能重拾对埃及的信心。直到笔者回京后几天,他们还发信送来埃及相关的最新资料。

在红海岸边、埃及第三大海港因苏哈纳港紧邻区,我们惊讶地发现了一个与中国国内多数成功的经济开发区的复制样板“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远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以工业项目为主,涵盖加工制造、物流、保税、技术开发、商贸和现代服务等主要产业,融居住、商业、金融等功能区为一体的国际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类似这种全盘复制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商贸区最早始于1994年。当时埃及政府多次访华提出希望中国能帮助埃及建立经济自由区,1997年两国商定后中国逐渐开始为埃及提供经济特区建设经验。2008年中国商务部通过公开招标,决定在非洲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整个园区有商务商业综合服务中心,餐厅、商场、超市、体育场一应俱全,已有中国制造型企业32家、服务企业33家入驻,累计投资超过9亿美元,为当地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其中10%左右的中国人基本都以企业高管为主。尤其是新苏伊士运河改造完成后,“一带一路”与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开展的项目将全面对接,正如塞西总统所说,“(一带一路)宏伟蓝图是对伟大的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同时也为中埃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走进全球最大玻纤生产制造企业巨石集团在这个经贸区的硕大车间,看到数百位非洲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继巨石埃及副总经理杨继祥介绍,自2014年投产以来,巨石埃及已成为本集团第4大生产基地,近1000名员工,90%是埃及本地人,产品直接销往欧盟,覆盖整个中东和非洲地区,且在劳工、关税等方面降低了15-30%的成本。“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发自内心要感谢中国人的地方!”埃及前驻日本大使希萨姆不禁感叹道。

埃及人觉醒,在重新思考中国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迅速,令埃及人民十分惊讶。埃及意识到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才能走出经济持续下滑的困境,并开始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经验。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相似的生活习性、历史底蕴以及地缘关系等,为埃及借鉴中国发展模式做了很好的铺垫。

埃及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曾说过,埃及是资本主义边缘地带第一个试图崛起的国家,早在日本和中国之前,19世纪初,埃及就制定了国家振兴的改革计划。在西方的压制与干预下,埃及“几起几落”。在阿明看来,目前埃及人民与广大第三世界人民一样,都处在继20世纪初反对帝国主义之后的第二次觉醒浪潮中。

前埃及驻华大使马杰迪·阿米尔则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这恰恰是非常值得埃及借鉴和学习。

埃及学术界正在总结如何借鉴中国的方式。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玛吉达·萨利赫总结道,一是改革要有连续性。改革一旦停止就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二是改革要有渐进性。她用了中国古话“欲速则不达”来形容改革。她还认为,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好大喜功,必须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现状,坚持可持续的渐进式发展。

埃及的努力得到了其他国家官员的思想共振。前坦桑尼亚驻华大使查尔斯·桑加说,非洲发展需要像中国这样的改革,而不是像2011年那样的革命。非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需要通过革命,而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现有措施,不断发展。

事实上,不只是包括埃及在内的所有非洲国家在反思西方模式与中国经验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差异,美国学术界也在反思。几年前,美国学者黛博拉·布罗蒂加姆在《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讲道,中国龙的礼物是一个象征,实际上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本身。

这种模式的特征就是中国式的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通过市场竞争突破传统的落后体制,并借用优胜劣汰与榜样示范来激发市场活力,同时通过政府主导确保改革能够打破个体利益的阻碍。对此,西方舆论很焦虑,早在201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就刊文称,非洲有许多国家都在模仿中国发展模式,强调国家带动经济增长,这与美国推行的自由市场民主形成了鲜明对照。

不过,公道自在人心。2016年下半年,非洲知名民调机构“非洲风向标”发布《中国在非形象调查报告》,从地域、国别、影响因素等多个角度对中国在非影响力和形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覆盖非洲大陆36个国家,受访民众达54000人。

调查显示,中国在非洲影响力与日俱增,形象总体积极正面。63%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本国的影响力是积极的。约54%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对非发展援助起到了很好或者较好成效。中国发展模式得到了1/4受访民众的肯定。很明显,哪个国家在真正帮助非洲,非洲民众心里有一杠秤。

埃及的大学中出现“中国热”

(任巍对此文有贡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马密坤
非洲 埃及 阿拉伯之春 一带一路 改革开放 经济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