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淅:艰难复工的日企,短期受困但长期仍有惯性和信心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5-13 07:25

王淅

王淅作者

上海颢文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导读】 上海这座停摆月余的城市正在加紧复工复产。据上海市经信委5月5日的消息,上海市1800多家重点企业,目前复工率超过70%,其中首批660多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90%。 这是一个好消息,不过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近日,由上海市静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众和中日投资服务平台主办的“倾听在沪日企困难”在线研讨会顺利举办。研讨会的专家团队由来自众和集团(赖军董事长)的营业总监石塚广晓、上海奥特睦财务咨询公司的周群总经理、上海申浩律所的李强顾问、上海颢文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淅女士等顾问组成。众和平台主要为中日双方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对华投资和对日投资的综合咨询服务。 观察者网邀请到常年服务在沪日企的王淅女士,就目前在沪日企的困难、中日经贸现状、日企对中国市场的预期等问题谈些看法。

观察者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在沪日企的情况。

王淅: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上海日本工商俱乐部这两家机构的统计,目前在沪日企有11,000多家。根据2020年日本外务省的统计,日本海外企业总共有56,300多家,在中国的日企总共有33,000多家,在沪日企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而华东地区日企有近25,000家,因此在世界排名第一。

去年中国进博会已办到了第四届,日企的出展数量超过300家,在所有外资企业中是最高的,并且在虹桥品汇设立了面积一千平米的常设馆“Japan Mall”。总体来说,在沪日企在外企中的占比和存在感都是非常高的。

从行业分布上来讲,由于上海的成本还是相当高,所以制造业不多;上海起到了一个总部经济的作用,在沪日企很多是企业的中国总部、亚洲总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日企中的商贸企业相对占比高,目前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口,国际金融城市地位不断上升,日本最大的3家银行都在上海设立了业务机构。

第三点,从2016-19年,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又迎来了一个小高潮,研发机构在上海不断落地,上海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总部经济地位、国际港口和金融地位都在不断上升。

前面提到的11,000多家在沪日企中制造业企业占比不算很高,但是上海周边城市,比方说苏州工业园区的制造业日企大概有600家,昆山、无锡、常州的日企也非常多。

上海推动复工复产,主干道车辆渐增。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这次研讨会在前期收集整理了日企的调研和问题,目前在沪日企的复工复产情况如何?

王淅:中国的政策相对来讲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沪日企的代表们都尽量想把这些政策把握得精细一点。像我们第三方服务机构和政府合作,帮忙去确认政策细节,比如日企会关心“动态清零”和“社会面清零”的区别等这样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日企在中国已经投资多年,他们很关注政策的指导角度,也很希望把握政策和业务的平衡,这在我们的线上讲座上也是有具体沟通解释的。相较于欧美企业,日企反应比较敏捷,可能受限于比较封闭的文化,信息传达要滞后一些,对管理上有一定的担心,所以会反复确认核对。

在我们这次讲座中,众和集团日本的石塚广晓总监也讲,疫情也是一次契机,是重新审视管理经营的好时机。言下之意,就是要日企提高反应速度,发挥中国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为什么日企对中国的政策解读这么关心?因为中国市场对他们的影响非常明显,日企在中国布局非常大,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中国的经济地位决定的。据日本国内新闻报道,因为上海疫情,日本有些城市的垃圾袋供应都断档了。

再比如,日本车企四大天王——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我看到有报道称其中三家因为上海这次疫情,日本国内停产或者大幅减产。

日本车企在中国布局多年,丰田1995年来中国投资都算晚的了。日本汽车产业链深深嵌入中国市场,只要是上海工厂、苏州工厂或者昆山工厂做不了东西或者发不了货,日本国内的汽车厂马上就会断供,只能停产。汽车行业是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次上海封控给日本汽车行业带来的打击确实非常大。据我了解,日本国内针对上海疫情的报道非常多,说明他们很关注这个事情。因为中国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既是重要的供应商也是重要的客户。

以前日本有这么一句话,日本跟美国经济绑定比较深,美国只要一咳嗽,日本就要得肺炎。后来这句话换成了,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只要一咳嗽,日本就要得肺炎。此前,中国连续12年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经济对其影响非常大。

目前,上海正在加速复工复产,对于企业来说,复工复产取决于疫情管控、人员和物流等外部因素。上海发布了一个企业复工复产指南,要求工厂做封闭管理,但很多日企反馈做不到,因为工厂里面没有宿舍和餐厅,这些工作都没法安排。另外,一些小区目前仍处于封控中,所以员工无法到岗,有些岗位可以找人替代,但一些关键岗位的员工不在场,生产就没法启动。

物流也是一个难点。通行证需要审批,目前物流恢复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像有些化工企业、生物医药企业,他们前几年把研发中心从日本搬到上海,由于化学品、特殊制剂没法进入上海,所以工作也无法展开。同时,卡车司机数量也严重不足,拥有通行证能够动的车辆比较少。这些因素都导致物流不通畅,物流费用也涨了很多。

产业链就像一个网络,谁也离不了谁,也分不了先后顺序。比如产业机器人行业的一些下游企业是中国本土企业,如果日企不能复产,那么本土企业也不能正常复工复产。

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一开始是666家重点企业白名单,后续开放了1800家,日企的反应不同;有条件复工的企业想尽快申请进入白名单,有些企业想了解是否可以申请绿色通道,更普遍的情况是企业不具备复工复产的条件。当然,在沪日企中的大型制造企业,比如大金、林内等主动做表率,积极配合复工复产。

我看到一个统计是,在上海的日本制造业目前实际复工率在10%左右。目前在沪日企制造业有30%复工复产,这些复工复产的公司能恢复的产能只有30%左右,整体上差不多是10%的复工比率。

总的来说,日企还是在积极地想办法。因为企业手里的订单不能一直压着,不然会有违约的风险或者流失客户,企业必须要想办法把订单消化掉。一些企业的替代方案,是把生产订单的一部分放到日本国内,或者转移到中国国内其他城市,有些订单就交给东南亚工厂做。

如果复工复产推行得不顺利,恐怕真的会导致产业链外流、订单外流。暂时性的订单外流不可怕,但如果形成趋势、订单拿不回来了这种情况可能就很麻烦。

目前复工复产的日企中大概有30%的企业采取了替代方案,把订单回流到日本国内,因为现在日元贬值得很厉害,日本国内生产也有足够优势,一来是成本便宜,二来是品质管理会更方便。

观察者网:我看到日企也关心财务和法律问题,您在这方面收到了哪些反馈?

王淅:是的,很多企业关心这两方面的问题。日本的财务制度和我们不一样,日企财年是从4月份开始,那么3-4月份恰好是人员交替高峰,有些人员要回日本了,有些人员会派到中国来。同时,由于银行关门,有些子公司的三月份和2021财年的会计报告都不能发送到日本总部,也不能接收从总部划拨来的经费预算,导致员工工资和供应商的费用不能支付。

我们的线上讲座也收到比较多的这类问题,比如中国对于外国人的入境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有些日企驻在员签证到期,他们担心以后入境会不会受影响?我们尝试着从法律上给一些建议,要保留证据,解封之后要充分证明引起滞留的原因,我们只能给到这种防守型的建议。

还有关于劳务的问题,中国的《劳动合同法》2008年颁布,旨在保护员工权利,对企业要求比较严格。那么有些企业会问,新招的员工在试用期,且试用期没办法延长,但是员工一直处于居家办公,用人单位没法对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了解,那么用人单位是否能够辞退、如何合理合法地做岗位安置等等。

中新社:上海零售企业陆续开始恢复线下营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疫情以来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一直比较乐观,如何评估日企对2022财年的态度?

王淅:2021年整体日企的盈利状况都很不错,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调查表明比2020年有大幅提升。日企认为中国市场非常不错,疫情管控得很好,市场足够大且总量不断上升。很多海外订单去年都回流到中国来了。

2022年,日本企业本来也是比较乐观的,但没想到奥密克戎让人措手不及,所以日企普遍有一种谨慎乐观甚至悲观情绪;但同时中国市场对他们太重要了,他们不想轻易放弃。

很多日企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目睹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腾飞。虽然中日经贸合作也经历过低谷,但是很快就恢复正常了。近年,中国涌现出大量的独角兽企业和创新企业,给日本的震撼非常大;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他们中的乐观派也越来越多。

2012年发生中日钓鱼岛争端,当时看空的人增加不少,日本提出了“中国+1”的经济政策,想要摆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去开发一部分东南亚的产业链。但最终这个计划进展并不顺利,因为东南亚也需要中国供应链的支持。

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可以说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中国和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对日本来说是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中国既是日本最大的一个市场,又是最大、最重要的供应链,部分日企马上受到影响,比如在中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拿到美国去组装销售,中美贸易摩擦使得这些日企要支付高昂的关税。

2020年的疫情,中国政府表现非常亮眼,90%的在华日企都看好中国。2022年疫情形势严峻,但日企仍有这种惯性和信心。日本企业已经看到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制度有其优越性,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效率。

我个人认为要服务好这些支持中国、看好中国的日本企业和日本企业家;我和我们的平台,也愿意为此尽绵薄之力。同时,今年是中日建交50周年,上海日本总领事馆也计划了很多纪念活动,中日经贸交流的心态和对未来的信心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刘惠
复工复产 上海 上海经济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日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