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扬:中亚之后,中东也向东看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6-08 10:48

王熙扬

王熙扬作者

时政观察者

6月5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主旨演讲,中阿未来十年合作初见端倪。

这是近期掀起的中阿外交高潮之一。6月3日到4日,科威特首相贾比尔刚刚对我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就在此前的6月1日至2日,科威特埃米尔萨巴赫对伊朗进行了访问。

向东,还是向东。继中亚国家开始与中国携手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相对富裕而稳定的海湾国家作为阿拉伯国家的先行者,正迅速地调整对外关系策略,抢占先机。

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前来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的外国领导人及各国代表团团长

科威特试水或成海湾国家变化先声

我们将伊朗和中国的态度结合来看,就明白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在对外扩展上的战略考虑。

首先,伊朗在中东东部,中国在伊朗东部,从地理上看,了解伊朗的立场和合作可能是科威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扩大同中国合作的起点之一。科威特的两次外交活动是有海湾国家背后支持的,代表着打通中东——中国这条东方之路的愿望。

其次,以科威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寻求同伊朗缓和关系是有经济原因的,即以和平加速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在海湾地区的落地。

再次,科威特虽然对中国希望其开发油气开发上游领域的希望表示理解,但并未急于求成,也未完全回绝。科威特在伊朗谈判时,强调了作为产油国的共同利益,这显示出海湾国家一方面需要中国,另一方面又想做好制衡。

第四,伊朗在科威特外交攻势下的柔性姿态,显示了它们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愿意参与同中国和海湾国家合作的姿态。这就为中国在波斯湾的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中国能带给科威特的,也能够带给绝大部分海湾国家。中阿合作论坛氛围良好,阿拉伯国家在对东方的态度上,可能出现集体变化。

中国经济机遇的诱惑

以科威特为代表的海湾国家做出重大调整的首要原因非常明显,就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带来的机遇诱惑。

2013年,中国对世界GDP发展的贡献达到30%,任何有经济发展目标的组织都不得不寻找自己的中国路径。中国借着李克强的非洲之行和习近平在亚信峰会前后的外交攻势推销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实质上已经公布了其他国家同中国合作的公选方案。

这个方案对海湾六国的吸引力相当高。它们都是亚欧大陆国家,处于欧亚腹部,组成世界石油咽喉,具备发展物流经济的优势。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的欧亚大铁路已经成为欧亚大陆最大的新蛋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非洲的新型航道,这吸引了一切有合作条件的国家,连部分美国资本都表达了浓厚的出资意愿。海湾国家科威特作为地理利益相关方,自然不想被排除在这个改变世界物流状况和经济布局的大事之外。

铁路是线性交通工具,只能沿着特定方向延伸。中国目前主要将中亚作为欧亚铁路走出去的第一站。科威特不愿仅仅等待铁路上门,它愿意发挥资金优势,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为高铁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投资。这可以看成部分海湾国家的战略选择,他们不仅仅像中亚一样提供道路建设的方便,愿意从资本上深度参与到“一带一路”的互利共赢中。

 

这背后是世界经济危机后海湾国家在发达国家投资的难度加大,石油美元回流推动的。危机后,海湾国家政府依托数万亿石油美元收入,加快道路、桥梁、铁路建设。其中连接海湾六国的铁路网项目将在2017年建成,该铁路网全长2200公里,耗资1060亿美元。这个铁路是成为地区小铁路网还是成为欧亚大铁路的一部分更好?答案不言而喻。如果这种连接还能够为其他的石油美元找到能够获利的资本项目则更好。科威特是重要的海湾国家,但不是地区大国,由它牵头替沙特等国进行这次资本探路非常合适。海湾外长会议对科威特访伊的支持是对科威特整个东方外交行动的背书,未来很可能引申到同中国的合作上来。

除了投资问题,对海湾国家来说,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难以增长的今天,抓好中国这个金主事关生存。能源市场面临两个局面,一是总消费量的增长有限,依靠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支持;二是全球舆论高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能源消费结构可能发生巨变。海湾国家还面临这样的困局:既要做好石油产品出口,保证经济运行,又不得不考虑国内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以科威特为例,它已经是个能源消费大国,过去10年本国石油需求增长了67%,为了保证石油出口,科威特石油公司与多个石油公司签订了液化天然气供应合同,消费相对低价的天然气,调整了能源消费结构。

这种调整导致财政负担沉重,科威特今年计划在两年内将削减15%的各类补贴,而首先涉及的领域可能就是能源。从趋势来看,2000-2012年,海湾地区主要国家(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的天然气消费总量由1634亿立方米增长至365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率约6.9%,远高于全球天然气消费2.3%的年均增长率。科威特和阿联酋不但建造了浮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而且都有建造陆上永久接收站的计划。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上升,海湾石油富国可能面临精打细算的时代。中国既是能源进口大国,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大国,更是全球能源革命的积极倡导者。这三重属性对海湾国家来说弥足珍贵,抓住中国伸出的橄榄枝可能抓住了离开风险的救命稻草。

中国的发展已经为世界展示了一个不同的工业体系和发展道路。自从中国和伊朗达成200亿欧元的工业系统还石油款协议以后,伊斯兰世界受到的震动很大。海湾各国都明白中国已经成为潜在的技术输出国。海湾国家一直存在实现自身工业化、摆脱对石油依赖的急切心理。就在科威特埃米尔访伊时,在德黑兰一家最大的科威特私营制铁企业已经与伊朗工业部副部长签署协议,将由伊朗向科威特提供钢铁。这显示出中国—伊朗—阿拉伯半岛这一工业发展传输的可能性。今年5月11日,科方向中方表示希望中国公司积极参与建设住房、机场、桥梁等项目。从成本、技术、工程实施能力来看,中国工业体系已经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海湾国家更多的想象力。

因为这些明面上和潜在的因素,作为阿拉伯国家中最有力量的海湾国家是倾向于同中国合作的。向东看,不但是个市场问题,也是发展问题、生存问题。

海湾钥匙含金量十足

对于中国来说,加强同中东的合作好处也很多。

近期能源界最热的话题无疑是中俄天然气大单。有了这样的能源供给是件好事,但是仍旧不能放松能源来源多样化的努力。中东能源的进口能够加强中国和俄罗斯能源议价的能力,也能够加强中国同美国引进页岩气产业技术的议价能力,有利于稳定中国的国内能源价格,为国内能源结构调整争取到更大的活动空间。

引入海湾国家的资金有利于降低欧亚高铁建设的地缘难度和风险,也显示出中国的高铁计划不是吃独食的霸道行为。中阿合作论坛提出在未来10年,把中阿贸易额从去年的2400亿美元增至6000亿美元,把中国对阿非金融类投资存量从去年的100亿美元增至600亿美元以上的两个目标。贸易合作的加强必然导致货币领域的合作,两个目标如果能实现,中阿经济关系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在中东扩大影响,帮助孕育“石油人民币”,并有利于中国调整外贸结构。

相比中科会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上进一步提出,中阿合作要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这是用中国的工业能力的精华部分,回应阿拉伯国家的工业梦想。用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带动以资本充足的海湾六国领头的阿拉伯国家建设民族工业。

正如习近平所说,中阿合作,要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在国际上结交朋友,共同富裕的开放之举。中阿论坛的热烈气氛,使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被孤立的形象模糊了。宣传的调子再高,也改变不了经济领域真金白银的召唤和共同致富带来的友谊。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西方媒体,看清你们了!”拜登“走后门”也没躲过

“TikTok只是烟雾弹,美情报机构才无时无刻不在…”

获得军援后以色列不会违反国际法?美国多部门:不可信

最后通牒?以色列放话“要么签,要么打”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