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拉美对华态度复杂 背后有十大根源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1-09 09:58

王义桅

王义桅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世界是通的》

中拉之间的误解仍然是中拉合作的最大软肋。图为2011年中国“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访问拉美

2015年1月8日,中国—拉美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06年中非论坛之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整体对话、交流的重要机制创新。然而中国和拉美之间的相互认知仍是未来中拉合作共同发展的软肋。

“对拉美而言,中国是新贵”;“对中国而言,拉美是新大陆”,这两句话形象概括了中拉相互认知的现状。这是笔者日前参加第三届中拉高层学术论坛得到的初步印象,其后智利、巴西之行,更印证、丰富了这一看法。

论坛上,阿根廷科尔多瓦国立大学历史系古斯塔沃·桑迪兰(Gustavo Santillán)教授总结出拉美人对中国的五大成见:帝国主义倾向;中国的“侵略”;“威权主义”体制;资本主义的“复辟”/新自由主义的掠夺;文化不了解,异国情调,认知冷漠。

第一次访问拉美,听到这种言论,笔者很沮丧。通过走访,乃渐渐悟出拉美人对华认知的逻辑。拉美对华认知从日常关于中国的西班牙语辞汇即可见一斑:

(1)un pais en la luna(中国遥不可及,很神秘);

(2)Estoy en china, No se nada(我在中国,什么也不知道,意思中国很大,神秘,难以认识);

(3)trabajar como chinos(像中国人那样工作);

(4)Paciencia como chinos(像中国人那样有耐心);

(5)Co-Chinos(像中国人那样脏);

(6)Cuantos Chinos(中国的假货多)。

回顾中拉交往史,除了丝绸、香料的东方文明认知之外,拉美对中国的负面说法比比皆是:在古巴,“你后面有个中国人”(tener chino atras)的其意思是,你将会倒霉。

中国人(Chino)本身在拉美有很多负面的含义,比如说,很“无知、愚蠢”等。墨西哥有一个说法是“engana como chinos”,意思是,“像中国一样容易欺骗”。生活中的词语是真实的,是拉美对华误解的鲜明写照。

拉美对华态度十大根源

当然,拉美国家差异大,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与中国差异不小,对华认知不能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拉美国家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发展中国家色彩浓厚,对华认知有共通性。

综合起来,拉美对华认知误解有十大根源:

(一)移情:把对欧美的感觉移到中国。拉美曾是欧洲的殖民地,现在是美国的后院,仅仅是因为中国对拉美的投资方式采取了粗放式的,即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品,复制了历史上欧美对拉贸易模式,拉美人不自觉将今天的中国与过去的殖民者类比,将历史悲情转移到今天的中国身上。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中帝国主义”(Imperialism Chino)就是这种移情的宣泄。

(二)想象: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往来近年发展迅速。拉美人视中国为“新贵”,一些国家欢迎中国投资,一些国家则想象中国控制拉美经济的可怕前景而有意无意加以抵制。因此,拉美人或夸大中国实力,或贬抑中国成就,皆源于他们对中国国力的想象。

(三)恐惧:拉美一些国家经济靠大宗商品拉动,其中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和中国企业在拉美能源和矿产方面的的投资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就让拉美人回忆起进口替代工业化之前的经济模式,担心非工业化及对中国形成经济依附。

用哈佛大学发展问题专家达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的话说,中国对拉美的影响是“过早去工业化”,阻断了它发展经济的常规路径。自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每个国家都遵循了这样的常规路径。(见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急坏了拉美国家,《纽约时报》2014年12月17日)。

(四)期待:中国是拉美国家在美欧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期待:或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唤起美国对拉美更多的关注;或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或希望中国能在对拉贸易和投资方面成为一个潜在的“替代者”,帮助拉美国家消除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或希望能与中国结成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联盟,对抗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束缚;或希望加强与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战略层面的合作,提升自身国际地位,同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不一而足。

一些拉美国家还希望中国转移卫星、核能技术。智利前外长费尔南多·马塔论坛上感慨:“二十个中拉学术论坛不如中国帮助委内瑞拉发卫星,更能改变拉美对华认知”。

(五)属性:拉美既是南方国家,又是西方文化,这种双重属性,导致中国在拉美左右不是:左派批评中国,右派攻击中国。左派思想在拉美较流行,尽管形态各异,但其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不认同;右派又以新自由主义不认可中国政治体制与发展模式。因此,中方认为中拉合作是南南合作,而一些拉美国家视为北南合作。

(六)民粹:拉美对华认知,精英起决定性影响,但拉美民主较具民粹色彩,这使得,即便对华较为了解的精英无法向民众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民粹主义因素还使得拉美人对中国强政府-弱社会的模式难以理解、不予认同。

(七)媒体:中国与拉美之间缺乏信息的直接沟通,尤其拉美民众更多的从欧美媒体了解中国,更容易受西方观点的左右。中国企业做得不好,受到当地媒体指责;中国企业做得太好了以至于挑战欧美企业,又遭到西方舆论的指责。这就是中国的两难处境。

很多中国企业在投资拉美时,缺乏对当地国情了解,尤其是对当地劳工、环保、税收等政策不甚了解,往往对当地的行政审批和法律诉讼头痛,与当地工会、土著社团、非政府组织打交道时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水土不服往往很容易被媒体夸大宣传,加剧了拉美人对华的整体负面认知。

(八)国际:比如,中国考虑西方关切,反复强调不推翻国际秩序,让拉美国家失望。巴西等拉美大国希望借中国刺激美国,增加新兴国家地位,如果得不到满足,常常抱怨中国。

(九)宗教:认知始源于经济利益的关切,而根植于深厚的人文关怀。拉美人对中国的认知正由经济利益交融向社会方面转移。拉美人多信仰天主教,对世俗的中国社会多不了解,对共产党倡导的无神论十分抵触,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节育、堕胎现象颇为反感,因为天主教对生命的看法与世俗社会差异巨大。

(十)种族:作为欧洲前殖民地,拉美国家也折射出欧洲的中国历史印象,难免夹杂“黄祸论”情结,并为太平天国余部、华工来到拉美的历史记忆而强化。比如,一万名被贩卖到秘鲁的太平天国军,联合智利“解放者”发动起义。这是智利人对华人看法正面而秘鲁负面的历史根源。另,中国在拉美的移民结构也影响拉美人对华认知。

中国与拉美地理相距遥远,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语言习俗差异较大,加上签证不便,游客不多,了解不够,因此所谓误解,准确说是不了解。从想象的异邦到真实的友邦,从道听途说到准确理解,从断章取义到全面理解,是检验中国对拉美公共外交成效的指标。要帮助拉美人纠正偏见、消除成见、树立主见,可谓任重道远。

通过拉美认识世界

必须指出的是,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换届与政局不稳影响对华态度,使得对华友好具有不稳定性。拉美原材料出口中国,一方面带来收入,一方面带来依附。这是对华矛盾心态的现实写照。

拉美地区既盛行中国机遇论,又流行中国威胁论,既对中国充满期待,又对中国充满担心,导致中国在拉美国家左右不是,产生所谓拉美对华认知悖论。这种拉美对华认识悖论其实也折射出拉美自身认识悖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拉美悖论”:拉美地区新兴经济体集中,但贫富差距巨大,既是欧洲的作品,又是南方的缩影。

“拉美悖论”是与“中等收入陷阱”、“拉美病”等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一点就是“二元性”:

一是南方国家,欧洲文化。拉美国家普遍存在政治超前、经济滞后的现象,物价偏高而贫富差距大,未能处理好社会、国家、市场关系。

二是国家化滞后于全球化。以城市化为例,拉美城市化率可与世界最高的北美相媲美,高出欧洲十多个百分点,但城市畸形发展,贫民窟鳞次栉比,城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未实现现代化。

三是地区化未发展为一体化。三大类地区化思路在分裂拉美:一类是以委内瑞拉、古巴为代表的左派、反美色彩浓厚的国家,致力于建立意识形态联盟;第二类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地区大国组成的具有地区保护主义色彩的南方共同市场;第三类以墨西哥、智利、秘鲁组建的太平洋联盟国家,推行与亚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这三股一体化思路不聚焦,拉共体就远不及欧盟。

如何克服拉美的中国悖论?关键是中拉关系的包容性发展,而这又是建立在各自包容性发展基础上。中拉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包容发展,是中拉民心相通的希望。中国走向世界,要加强对拉美研究,不只是了解拉美,而且通过拉美更好认识欧美,认识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转型发展经验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更好认识世界。

拉美研究不只是拉美专家的事,也是全体国民的事。为此,笔者在此倡导大拉美研究观,探讨中欧合作共同开发拉美市场、共同研究拉美,通过拉美认清世界,通过世界认清中国。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苏堤
拉美 拉美国家 中拉论坛 巴西 新兴经济体 中国 委内瑞拉 阿根廷 美国 欧洲 拉美左翼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