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曹远征:7%的增长目标 今年能完成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0-04 08:33

汪涛

汪涛作者

瑞士银行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董事总经理

曹远征

曹远征作者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小,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例如最近的数据,8月中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骤降8.8%,比7月扩大5.9%

祸不单行,6-7月份的股灾,以及因美元加息导致的人民币汇率贬值,令外媒唱空中国达到新高度,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当地时间9月22日西雅图晚宴的演讲,一开头就是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海外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

9月25日,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财新合办的2015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观察者网对参加会议的两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一位是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一位是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董事总经理汪涛。

稍稍出乎意料,来自中外两家机构的知名学者,都对中国经济不约而同表示乐观:他们认为,GDP增长7%,即便是向左,中国经济也不会有问题。

汪涛就表示,中国经济下行,被海外媒体夸大了。作为具有IMF高级经济学家履历的经济学者,汪涛还澄清了舆论对人民币加入SDR的误解,那就是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是人民币加入SDR篮子的要求之一;而且她认为,从技术上来讲,人民币目前可以自由获得和使用。也就是说,人民币加入SDR的条件已经具备。

曹远征认为,人民币贬值,确是汇改应有之意。对人民币贬值大感意外的是政府,而不是别人,人民币贬值的意图并非出口,更不是货币战争。


美元升值过快,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事实上人民币兑其他货币汇率都在升值。

以下是观察者网的采访全文。

7%的经济目标能实现吗?

观察者网:对于下半年经济走势,及全年的经济增长,7%的目标能不能完成,业界比较担忧,你怎么判断?

曹远征:下半年,经济增长略低于7%是可能的,但是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劳动力水平有没有提高,每年是不是能够产生一千万个就业机会。我们注意到在2010年,GDP每增长1%,创造就业机会110万个,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服务业的发展,到2014年则可创造180万个。如此看来,只要GDP不跌破6%,就能创造一千万个就业机会。由此,GDP对中国经济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中短期中国经济增长维持在6%-7%,不会有问题。

汪涛:年初公布的今年增长目标是7%左右,就是说7%往左也可以,不一定要正好7%。我们瑞银的预测是6.8%。

观察者网:国际上可能会比较担心,尤其是股灾、人民币贬值这段时间以来。

汪涛:国际上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忧有点夸大了。很多海外投资者并不太担心关心中国经济增长是7,还是6.5,他们觉得实打实的增长5%都比其他国家强多了。海外资本担忧的是,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是不是会继续进行,经济是不是会出现硬着陆,出现金融动荡。

观察者网:那你的看法呢?

汪涛:我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发生金融风险的几率并不大。政府有很多政策手段来调控经济。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希望改革或者调整过于痛苦,肯定还是会控制节奏,而中国能用的政策工具还是比较多的。短期的经济风险是被国际上放大了,并不是真正说我们增长有什么大的问题。

有些海外投资者看到股市下跌,就联系到经济增长是否出了大问题,但是他们忘了前一段股市大涨的时候,实体经济也不好。股市下跌一定程度上是价值回归。

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也是被媒体放大了。特别是境外的一些英文媒体,其实他们不了解中国。

所以我们不用去太在意这些看法,只要我们把实体经济搞好了,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也没有多大问题。

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最大贡献者

观察者网:那么在你看来,这次从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下调,从10%以上一直慢慢下行到现在7%。问题出在哪里?

汪涛:10%以上的增长,本来就是不可持续的,这是有经济周期的。10%以上并不是常态,就像一个小孩,年纪小的时候,长的特别快,年龄大一点就长的慢了,本来就是这样的,但是你不能说他就有问题。

现在中国经济赶超的空间变小了,人口结构也变化了,增长速度相应也会慢下来。再加上我们处于“三期叠加”,处于向新常态过度的阶段,增长不可能还是那么快。

世界没有一个国家,GDP总量超过5万亿美元还有我们这么高的增长。我们GDP总量已经10万亿美元以上了(2014年,中国GDP总量63.6万亿元,约10万亿美元),还有7%的增长,对全世界GDP增长贡献30%以上,绝对是全球GDP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旁听者:会不会走上日本的路?(经济就此低迷下去)

汪涛:我觉得有这个风险,但是不一定就走这条路。

旁听者:每年我们的利息是GDP的15%,以前,我们通过印钞票稀释……

汪涛:光靠印钞票是没用的,增加货币供应还要看实体经济是否有需求,没有需求印钞票也带动不了通胀。增加货币供应还要带动企业投资,现在的问题是企业不愿意投资,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了。

观察者网:你认为,根子还在于产能过剩?不过,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在基础设施,环保、新能源等等领域还需要大量投资,只有投资做起来,才能缓解那些钢铁等领域的过剩?

汪涛:基础设施可以弥补一部分企业投资的下降。但是本来除了基建还有企业自有投资,还有房地产投资,有两条腿走路。现在只靠基建投资,难以完全弥补其他部门投资的疲软。而且,不能老是靠基础设施等投资,这些短期内可以来弥补,但长期来说基础设施投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服务,根本在这里,不是为了投资而投资。

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 不是加入SDR的必要条件

观察者网:李迅雷在会上提到,创新要谨慎,开放要加快。股灾过后,有舆论讲,幸亏我们的A股没有对外资开放,还说下一步我们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开放也要要慢一点,你怎么看?

汪涛:李迅雷的意思是,资本市场开放要有控制有节奏,比如沪港通,资金其实是内部循环,还没有走出去,比如外资在A股市场仅占资本市场的2%,还可以多引进点,这个我同意。

不能因为市场波动,资本市场就不开放了。但开放并不是所有的都开放,不管了,而是要有序的开放。有的方面也要加强监管,资本账户完全可兑换的步伐也可能需要审慎。不能简单地说,外资就要加强监管,内资就可以扩大可兑换。

现在一谈资本项目开放,舆论会以为主要是管制对冲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准入,其实真正能够腾挪境内外的大资金,往往是我们国内的资金,包括国企的资金。事实上资本都是逐利的,要从跨境资本流动的性质上来监管。

观察者网:那么从加入SDR的角度讲,中国一直在努力加入。很多学者就提到,加入SDR的条件之一,我们得要实现资本项目开放。

汪涛:IMF对加入SDR有两个条件,一,是我们的贸易要足够大,就是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这条早就已经达到了。第二条,人民币自由使用。

人民币自由使用,是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的,也不需要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可兑换。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近年来已经做了很多了,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对其他国家储备管理者来说,人民币可以自由获得和使用。并不是说需要完全可兑换(比如个人投资完全进出自由)才可以进SDR。

SDR篮子机制建立的时候,很多国家都还在实行外汇管制呢,日本也是80年代实现资本账户全面可兑换的。

资本外流更多的是中国海外投资大增

观察者网:近期以来,外汇占款持续下降,你怎么看?

曹远征:从去年开始,中国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第一次出现逆差,对外投资大于外商对华投资,说明我们外汇储备从一味的增长,可能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外汇占款就不会再持续增长。这也意味着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必然调整,从长期看外汇不再是央行最重要的资产,相应的,货币政策的使用工具也会发生变化。

短期来看,外汇占款下降了,于是就用降准来对冲。但这并不表明货币政策的转向,事实上,中国的货币政策仍是稳健的。

观察者网:很多评论说,这背后是因为美元要加息了,资本都在外流?你认为这值得担忧吗?

曹远征:首先弄清楚,究竟是什么资本外流,是美元还是人民币?如果是人民币大幅出境,这是政府鼓励的、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应有之意。人民币有大量外流,对方手上有人民币,咱们才能在海外跟外国人做生意。

我们观察到,外汇方面变动并不大,最多是央行和居民资产负债表之间,重做了一个分配,老百姓持有更多的现汇,央行持有的外汇在减少。

那种资本大举走出去,并没有以美元方向出去,也就是说兑换大量的外汇拿到国外去,并没有发生。更多是正常现象,也就是我们的海外投资数额增大了。

人民币贬值 把政府吓了一跳

观察者网:8月11日宣布下调人民币中间价的时候,学者们觉得这次人民币贬值比较突然,一些人也认为这是为了应对美元加息;有些说是为了刺激出口;不过,官方口径说这是汇改的举措。

曹远征:不突然,的确是我们汇改的举动,是改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的机制,回顾一下中间价的历史,我们看到,在2006年1月4日,央行在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当日开市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向做市商询价,去掉最高和最低价后得到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当日的基准价格,即中间价,并对外公布。其中央行的权重考虑,一直为市场所诟病,认为不透明。

鉴于此,8月11日,央行说不再干预中间价了,由做市商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这显然是符合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的。但由于市场预期美元9月会加息,人民币不再会维持升值势头,人民币汇率因此而往下走。而人民币市场汇率超调的结果,把大家都吓了一跳。于是议论纷纷。

我们认为,这次汇改不是为了扩大出口。中国出口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每年上升1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用贬值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贬值幅度必须超过10%,而这是不可想象的,会引发各国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战。从这个意义上,政府没有以贬值带动出口的动机。

观察者网:怎么看人民币汇率下一步的走势,耶伦9月25日说年底还是要加息。

曹远征:汇率的变动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即取决于本币也取决于外币。从本币的角度看,人民币不具有持续贬值的基础。

一、长期来看,一个货币升值与否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过去相比,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有所减缓,从而升值的势头不如过去快,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还在持续提高中,从而也不会持续贬值。

二,短期来看,一个货币贬值与否取决于购买力。目前中国的PPI已经连续42个月负增长,CPI才2%,资产价格也在下跌,购买力平价没有发生变化,甚至是在上升,这在宏观经济上不是很好的事情,甚至意味出现了通缩。但从币值上讲,购买力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就意味着汇率不可能有持续性贬值。

这两条决定了人民币没有持续贬值的可能。由上,人民币发生波动,很大原因是在于外币的变化。

人们观察到,这几年,人民币对全球货币都在升值,仅仅是对美元贬值。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人民币在升值,美元也在升值,只不过美元升值更快,所以人民币兑美元在贬值。换言之,美元稳定是全球汇率稳定的关键,我想这也是美国九月不加息的原因之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观察者网财经微信公众号:羽扇观经(guanchacaijing)专享每日重磅财经新闻解读、财经大咖辣评,还有福利送。

责任编辑:苏堤
中国经济 人民币贬值 资本外流 股市 A股市场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