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导演 生在福中不知福

来源:观察者网

2012-12-04 20:59

魏峰

魏峰作者

财经从业人士,观察者网特约作者

贺岁档一向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档期。各路影人凡是对自己作品有点信心,或是有点野心的,无不想尽办法往里钻,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开档的大戏二中一外,李安的《少年PI》,冯小刚的《一九四二》和陆川的《王的盛宴》,在各自信满满的宣传中,几乎同时登场。

比赛刚刚开打,最大的赢家还没有影子,第一个输家却已经产生,在《少年PI》和《一九四二》大卖的映托下,《王的盛宴》在一片“既没王也没宴”的吐槽声中,从口碑到票房的全盘惨败无疑已成定局。陆川开始还坚称“首日票房不丢脸,很满意”,但在事实面前,终于承认“票房并不理想,让他很愤怒也很无奈”。

苦心经营的作品全盘失败,任何人感到懊恼都不足为奇。不过,从用“愤怒”来形容当下的心情,可见陆川显然不认为,观众不肯买“盛宴”的单是因为自己的缘故。从霸气四溢的“拍的不是普通的爆米花电影”,到耳熟能详的“体制限制问题”,从电影局到观众,对于影片失败“必须负起的责任”,陆川都已经给安排好了。这倒让自认也算是个影迷的笔者,同样生出两分愤愤不平,几句欲忍还说的话来。

《王的盛宴》剧照

陆川这批中国内地电影人才是现电影体制的最大受益者

众所周知,很多其他内地电影人,尤其是象陆川这样的,在国内电影制作流程中据有中心地位的导演们,一遇到被问及中国电影的症结时,总是把责任多半推到“现行电影体制”上。不是电影局的审查捆住了他们想象的翅膀,就是院线排片时崇洋媚外不给他们好档期,要不就是观众们只愿看盗版。总而言之,错误主要都在于体制,他们本身最大的责任,大概也就是不得不与体制妥协了。

坦率的说,这种论调不仅是在推卸责任,更是得了便宜还要卖乖的最佳范例——因为陆川们才是现行电影体制的最大受益者。

今年8月27日,中国电影市场上发生了一件世界影史上都罕见的“奇迹”,本年度公认全球最强的几部商业大作中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和《超凡蜘蛛侠》,在这一天同时在中国内地市场上开映。而仅隔几天后,另两部被重点关注的好莱坞大片《普罗米修斯》和《敢死队2》也被安排在了9月2日和4日连续上映。于是一周之内,竟有四部刚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在国内影市上互相打得你死我活,比美国本土厮杀得更加惨烈。而在这之前,却是7、8两个月的整个暑假档完全没有引进大片的身影。

这个“奇迹”发生的背景,是今年上半年国内票房再次大幅飚升,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国产片却遭遇惨败,占票房总额猛跌到不足三分之一。虽然,无论是电影局,还是独拥海外电影发行权的中影、华夏公司,都不承认自己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是新的保护国产电影的方法,但实际效果却是所有人都一目了然的。

在这种安排下,电影局被生气的美国人痛斥为“阴谋家”(洛杉矶时报语),中影、华夏狠狠削到了自己的荷包,各地院线抱怨排片困难,“有时饿死,有时撑死”,而普罗大众,尤其是真正的影迷们,更是刚刚享受了好莱坞大片国内基本同步上映的待遇没几天,就又被打回了原形,必须耐心等待几个月后才能在大银幕看到自己心仪的影片。

谁在之中得益了?除了国内电影人,也就是陆川们之外,还能有谁呢!

中国电影发展的条件其实非常充足

其实,中国电影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甚至可以说,全球除了北美之外,中国电影本是拥有最好发展环境的。

首先是中国电影市场容量庞大,如上所述,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市场,而且仍然在高速增长之中,足以容纳各种类型和风格的影片。全球拥有这样大的本土电影市场者,屈指可数,而且无一不是电影强国。

其次,中国电影市场还相当优质,这所谓优质,其实对于观众来说并不是单纯的好事,指的是中国电影的平均价格相对是很昂贵的,几乎与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的绝对价格相等,远远超过了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票价。这对于电影业来说,这意味着从每名观众身上得到的利润也要大的多,这对于回收投资,特别是当代大制作必需的高成本特效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更重要的是,这个市场还受到了国家尽可能的保护。用曾以严格保护国家电影业而闻名的韩国来比较,它的保护制度原是要求影厅每年必须放映146天的国产电影,2006年不顾韩国电影人的反对,这一限制被削减到每年73天,其它就没有了。而中国直到今年2月前,每年只允许引入20部分账式大片,中美电影新协议后才再增加14部3D或IMAX大片,而暑期国产片保护月(今年可称暑假保护季)这样,在排档排片上的保护手段,倚仗着国有公司垄断海外大片发行权,和院线对于电影局政策的配合,更是其它国家影人连做梦都不敢想的美事。

中国电影疲弱的核心不在其它,就在于大批电影人的心态和作风

还是陆川,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谈感想说,“这次拍《王的盛宴》触动特别大,通过这一部戏学到很多东西,我不能再有撒娇心态,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钢铁巨人(好莱坞),我们必须强大。我会用工业的方式、不撒娇地去做下一部戏。”

笔者真是被惊到了,一部投资过亿的电影,掌握着包括最后剪辑权的导演,都已经将全片拍完了,还在以“不能再有撒娇心态”为傲,不明白主流商业电影早就是一门成熟的工业产业,只能说,至今为止,中国当代的电影人实在是过得太幸福了,被方方面面宠得根本没有真正的压力和责任感。

就拿最被诟病的电影审查制度来说,笔者也不赞成现在这种不分级,打统包的审查制,但是,论事要公平,这几年来,审片制对于电影人的约束早就没有世纪初,以及更早年代那样的力量了。以贾樟柯、王小帅等原“地下导演”们被全面解禁“上浮”为标志,原来审查制封人封片的权力虽然名义上还在,但实际已经相当萎缩。现在真还不过了审查关的,无非就是露点太多的纯色情,能直接引发心理不适的超血腥或恶心场景,还有就是过于敏感的政治话题。

是的,作为一名自称的资深影迷,我也知道,这些对于部分电影来说,有时确实是很有用的噱头,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健的电影业,都从来不是以这几类题材为主的。或者更直白的说,如果沦落到不靠这些就没法拍出观众要看的电影来,那这种电影只能称为是猎奇向的,根本就不会有远大的前途。

在笔者看来,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多中国电影人,直率的说,是中国电影人的主流,太热衷于强调和维护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对于纯粹的商业电影,至今仍然是既不懂还不屑。甚至即使是拍摄所谓“文艺片”时,很多中国电影人大概还觉得,如果让绝大多数观众在电影院里都直接看懂了电影,自己就丢了份,于是怎么能让观众迷糊,就怎么拍。

这方面,从第五代导演开始,中国当代大多数著名导演都是靠着先在海外艺术电影节上拿大奖出名,实际上起了非常恶劣的导向作用。他们中,除了张艺谋、姜文等少数人能凭借着自觉和天赋等个人特殊原因,跨出了“艺术片”的困笼外,其他人往往不但已经无力突围,甚至都不愿意尝试,只会将责任都推给永远的体制问题。

难道是体制强迫陆川,打着鸿门宴的名片招揽影迷,却把所有楚汉战争的著名故事全都当作点缀,让观众们大呼上当?

难道是体制强迫陆川,以“还原历史”为理由,完全依据自己个人的想象,随意编排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还让古人们都说上了一口现代潮话?

都不是,诚实点,坦率的承认吧,这些都完全是因为,陆川导演虽然明明是受托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商业电影,却又“想做一部对中国当下和未来有用的电影”的艺术家癖发作,拿着投资人希望能回本并生利的钱,专心致志的打造自己个人的理想世界。就比如,在花了巨资打造了精美的布景和道具、戏服后,就因为自己的电影理念“不能妥协”,就把古装历史题材,一向最受观众们期待的战争戏砍个精光。

无视观众者,必然会被观众抛弃

说到公平,笔者必须承认,其实陆川已经是国内电影人中愿意引吭“下里巴人”的少数主动转型者了。至少他还能在投资人的要求下,重新剪辑了影片,让剧情多了一些连贯。更多的,仍然是如某著名的电影大师那样,独断专行的将一部公认的好本子,拍得令人目瞪口呆的晦涩难懂,在让投资人血本无归后,却毫不羞愧的宣称,指望自己拍的电影能赚钱是污辱艺术。又或是如某位拿海外电影大奖拿到手软的当代中坚导演,代表作在国内上映票房是个位数后,恼羞成怒到斥责国内观众不懂鉴赏文艺,没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心。

笔者们这些普通观众,确实没有能力,更没有心情,在繁重的工作生活之余,付出几十上百大洋走进电影院后,是为了深刻领会诸位大艺术家们的深刻思想,尤其是这些深刻的思想还是包藏一个个同样深奥的暗示和意识流之中的。所以,我们只能用脚投票,对诸位大师们的心血力作敬谢不敏。

小文中本不想搞出什么正面和反面典型对立的花样,但如果不写,似乎对于中国电影的评价太过阴暗,还是举一个“好导演”吧。想来想去,似乎还是正与李安一起,把陆川压得喘不过气的冯小刚最合适。

笔者其实并不太偏好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风格,但有一点不容否认,冯小刚拍摄电影时,是想着观众们会不会喜欢自己的作品,按着大多数观众的喜好方向而努力,虽然多年来中国电影圈一直不怎么待见冯小刚,总是有他作品“庸俗”的批评流传,但依笔者看来,既然冯氏作品既没有伤风败俗,也没有导人歧途,那用陆川的话:“电影是文化不是政治更不是宣传工具,我希望有一天能够把电影做为一种娱乐媒介,真正还给大众。”一部电影,能让很多人开心的度过一天,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才是正道。不然,有资格首先愤怒的,就应该是我们这些买了票又花了时间的观众。

责任编辑:唐绪回
旧文资料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防部和国会摊牌:就是摆脱不了华为”

习近平会见普京:不断涵养中俄关系的独特价值

“在这个AI领域,中国遥遥领先,是美国的六倍”

“中亚政商精英努力学习中文:中国是未来”

“中菲会谈前,菲律宾正打算要回被收缴的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