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终于开张了,3个月后怎么办?

来源:观察者网

2013-10-17 11:24

魏峰

魏峰作者

财经从业人士,观察者网特约作者

危机一直只在唬人?

这几周来,围绕着即将到来的国债上限,美国两党的恶斗一再打破了所有人的想象下限。联邦政府被部分关闭已长达半月,直到最后一天前,共和与民主两党还在轮流否决对方的提议,指望着对方会在最后时刻前先眨眼认输。

鉴于美国国债一旦违约,对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极可能产生大海啸般的冲击,因此不光是美国国内的方方面面,各大经济体——中国、日本、欧洲、G2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国际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主流媒体,都一致强烈呼吁美国政界立即停止这种俄罗斯轮盘赌游戏,不要给已经相当虚弱的全球经济再制造恐慌因素。但是呼吁的效果显然不佳,正如德国《柏林日报》所说的那样,“美国把整个世界当成了人质”。

不过就在今天早晨传来消息,在几乎耗尽最后一点时间前,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领袖们终于达成了暂时妥协,宣布即将通过法案,提高美国国债上限,并尽快恢复联邦政府的运作。只是“好”消息中还有坏消息:上限的下次截止期限仅仅被延长到了2014年2月7日。很多人肯定不禁担心,难道3个月后还要如此这般再来一次吗,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不过有一批人却一直稳坐钓鱼台——华尔街的银行家就似乎没怎么担心过。就在全世界都紧张得要窒息时,金融市场依旧相当平静。美国国债收益率虽然在近期有所上涨,但仍是全世界最低的品种之一,而且也仍处于历史记录的低位区间。各种衍生品市场同样没有出现疯狂出逃,或狂买对冲保险的情况。考虑到华尔街在美国政界的影响力,以及国债市场对于华尔街的意义,也许这个结果才是唯一顺理成章的。笔者相信,即使在三个月或者一年半载后,共和党又要“勒索赎金”(奥巴马语),但在最后关头、甚至最后一分钟批准增加国债上限的戏码,还是会一样上演。

债务危机在慢性化

不过,现在有惊无险并不意味着未来都可以高枕无忧。且不说一直以违约的边缘政策相威胁,会严重损伤投资者们对美元的信任。即使从经济基本面看,只要查阅几个公开数据就能发现,美债的中长期风险已经并仍在急剧积累。

众所周知,克林顿时期是美国近几十年来最为“黄金”的一段时间。乘着经济有力增长的东风,克林顿扭转了长期的巨额赤字,实现了多年未见的财政盈余。在他2001年卸任时美国国债约为5.7万亿美元,占GDP比例下降到56.4%,比1996年的高峰值大幅下降近10%。但其实这个比例仍然不低,依旧很接近60%的警戒线。而经过小布什、奥巴马的13年治理后,美国国债现在已经飚升到16.4万亿,占GDP比例更逼近100%大关,创下了二战后的新高。并且短期内扭转这种债务暴涨趋势的可能性很低。

尽管目前对于政府债务比例达到多高,才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尚无定论。但根据历史经验,在没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政府债务超过GDP总额肯定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而美国两党空前的对立和分裂,更意味着美国解决长期债务危机的政治能力大打折扣。从去年的“财政悬崖”到这次的政府关门,美国的政治体制越来越显得是美国的负资产,不但不能解决旧问题,反而为了党争而制造出新问题。

从此推断,虽然美国仍然占据着世界金融、高科技和军事的大多数制高点,美元的世界通货地位也依旧显得十分稳固,但至少未来几年内,美国难以摆脱债务问题的折磨,甚至很可能因此陷入某种慢性经济萧条中。

奥巴马总算可以暂时松口气了

借多少不是关键,乱挥霍才是关键

其实,如果只是政府债务比例偏高,并非一定会造成经济失速、危机蔓延。美国对解决类似债务问题有相当丰富的历史经验。在美国开国初、南北战争和二战期间,联邦政府都曾经欠下过天文数字(按当时的标准看)的债务。尤其在二战刚结束的1946年,美国国债相当于该年度GDP的122%,这一纪录在美国财政史上至今尚未被打破。

不过,前几次国债高峰,都是美国几乎全身心投入战争的后果,而且那些战争都给美国带来了丰厚无比的回报。所以战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和随之而来的税收大幅增加,美国都能很快把国债比例降到安全线内。以二战后为例,到70年代初,美国国债占GDP的比例已经降了到26%左右。也是在50-70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真正壮大成为社会主流。

 

 

 

应该承认,美国曾经很善于利用国债资金为未来投资。19世纪中叶前美国组织人力物力,不断向西开拓,最终席卷了北美的精华之地,十多万公里的铁路线让美国至今受益无穷。更打下了日后超级大国的根本。二战后在与苏联的争霸中,美国一方面建设如州际高速公路那样的巨型基础设施,一方面在教育、科技领域大举投入。积累起的庞大国力最终使美国赢得了冷战。

当年的美国,至少是一个有远见、有气度的国家。仅以《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为例,在1944年通过后的10年里,由于公共资金(很大部分依靠国债筹集)的资助,美国增加了45万名训练有素的工程师、24万名会计师、23.8万名教师、9.1万名科学家、6.7万名医生、2.2万名牙医,以及其他领域的100多万名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还有数百万人获得了良好的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1600万人得以购买自己的住房。整整1500万退役军人被顺利转入了和平时代的生活——而其中大多数人由于大萧条的影响,原本都缺乏足够的工作技能。这些反过来又极大地促成了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的繁荣。从而解决了高比例国债问题。

对比如今,美国政府每年要新借上万亿美元的债务。但大多花在了共和党心爱的军事和情报项目,以及民主党借以巩固票仓的医疗等福利开支项目上。大部分都是纯粹消费,而不是对未来的投资。美国的大多数基础设施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逐步进入老化期,但无论是推崇平衡预算、小政府主义的共和党人,还是倾向自由主义“大政府”的民主党人,都对大规模翻修基建能避则避。奥巴马执政以来提出好几个看似宏伟的计划,包括建设“全美高铁网”,几乎全部落空。在他2009年的近8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拨给基建的仅有100亿。

而美国曾经领先全球的教育体系更是问题成堆。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普遍达不到基本要求,在各种国际比较测试中屡屡靠后,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大学学费的暴涨则让学生债愈发沉重,许多人已经开始放弃大学梦,其余人也纷纷涌向金融、法学、医学等能挣快钱大钱的专业。加上实际研究经费连年被削减导致的就业机会减少,美国本土学生因而避开理工科学类,对美国最引以为傲的科研优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谓是釜底抽薪。对此,美国的反应雷声大雨点小,在每年数万亿的财政蛋糕里,始终舍不得切出一大块来投入这些方面。

有竞争就有压力

所有金融从业者都知道,美国国债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基石,与美元共同锁定金融霸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的国债市场规模和整体经济规模全球第一。市场越大则流动性越强,而巨大的整体经济规模又保证了国债市场扩大后的安全性。对于很多大客户来说,只有美国国债,以及建立在美国国债基础上的美元金融市场,才同时具备流动性和安全性的两大要素。

尤其是欧元区统一债券迟迟不见踪影,甚至连欧元本身也屡受冲击,美元和美债就更无实际意义的竞争对手。美债在一次次“人造违约危机”的刺激下却依然坚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它真的“优质”,而是它还算“比较不烂”。

短期内,美债这个优势尚不会动摇,但发行过度的风险在中长期迅速积蓄,加之中国崛起的变数,美债在10年以后也许会遇到双重挑战。按目前的发展速度,10年后中国经济规模可能达到美国的八成以上、甚至更加接近。而上海自贸区等深层次改革的坚定推进,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更深刻地与世界交融、互动。

也许只有当一个真正同等级的对手出现,美国动辄就把世界经济当人质的作风,才能得以收敛。用经济自由主义者最喜欢的话说:打破垄断一定会带来进步,如果这确实是真理,那对美国来说也必定适用。

责任编辑:小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国内矿藏价值万亿,马来西亚向中国寻求稀土合作

“中国电车给美国普通消费者带来希望,老牌车企难眠”

再干6年,普京能带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吗?

芬兰企业力推中企参与:别谈政治,中国技术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