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台海“政冷经热”何时休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1-18 09:14

魏峰

魏峰作者

财经从业人士,观察者网特约作者

忍受逆差就能拉近台湾?

近日,海关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两岸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972.81亿美元。其中台湾向大陆的出口占了1566.37亿美元,同比增加18.5%,贸易顺差更猛增了21.6%,达到11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造成这种巨额逆差的原因之一,就是台湾专门针对大陆的贸易歧视政策,它甚至至今禁止或限制2000多种大陆商品进口,在WTO体制下绝无仅有。同时,根据台湾“经济部”的数据,台湾2013年出口总额达3032.2亿美元,进口2700.7亿美元,全年出超为331.4亿美元。也就是说,现今对大陆的出口已占台湾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贸易顺差更是彻底依赖于两岸贸易。

作为一个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体,2012年度台湾GDP是14035亿新台币,约合4740亿美元,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超过了100%。2013年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不到2%,同时新台币又对美元走贬,因此可以预估,现在仅对大陆的出口就相当于其GDP总额的三分之一。基本上,以上这几个数字和比例关系清楚地告诉所有人,台湾经济对两岸贸易,或者更确切地说,对向大陆出口的依赖程度之深,已经达到了一日不可或缺的地步。

许多人士一直期望通过两岸经济的密切往来与合作,加深两岸人民的相互交流与理解,从而最终推动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看到以上数据,这些人大概心情会更加放松。

不过,近日还有一则新闻却让人放松不起来: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在台陆生抗议无法纳入健保,希望台湾官方把陆生当人看。在陆台歧视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以为靠每年忍受几百上千亿美元的逆差,就能一步步拉近,最终把台湾拉回祖国的怀抱,这种乐观似乎还是太早了。

近日,在台陆生抗议无法享有健康保险

众所周知,如今至少有百万台湾民众实际定居在大陆,他们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都能获得平等的待遇,如果不是享受到超国民待遇的话。而从2010年8月台湾通过“陆生三法”,2011年首批正式陆生(2008年开始有交换生赴台)入学开始,陆生在台也已有近三年的历史、数千人的规模,却始终受到“三限六不”(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响招生名额、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续留台湾就业);不能获得健保(外籍生却能在居留4个月后自动获得);不得参与导师的研究计划等等严格限制。这种长期持续的全面性歧视,终于让陆生们喊出了“把陆生当人看”的悲鸣。

正常来说,所有社会对于正在求学的学子们都是比较宽容的。出于培养亲善自己的未来精英等考虑,对于留学生往往更有优待,或至少是同等对待。台湾对待其他留学生的态度、给予的待遇就很正常。对比之下,唯独针对陆生的苛刻,更加凸显出台湾对于大陆难以自遏的歧视和抵触。一叶而知秋,认为经济联系的紧密就会自动推动两岸走向统一的看法,在台湾社会顽固坚持默认“大陆人最靠后”的事实面前,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只予不取”反让台湾更加离心

关于陆生,还有一个故事。2011年首批陆生赴台时,有位求学台师大的陆生获得机会面见时任台湾“高教司司长”的何卓飞,曾抱怨过与现今同样的问题,何卓飞当时回答的颇为动人,“陆生要取得健保就先要修法,修法就意味着还要打架。但即便打架也要争取,这是对人权的尊重!”而台师大时任校长张国恩也帮腔说,“你来到我们学校,就是我师大的学生,哪分大陆学生、外籍生”,表态会以学校名义帮陆生争取基本的权益,不需他们自己辛苦。这位学生于是欣然“期待在读书的两年中,见证这些隔阂的消失”。然而三年过去了,期待早已落空。

其实大陆所顾虑的,可能无非是担心过于“强硬”,会让台湾民众觉得大陆“以大欺小”,造成抵触情绪而疏远大陆。不过,就是完全不考虑长期“以贫济富”的不合理性;也不顾及这么做给大陆自己内部造成了“闹分裂受优待”的印象,深远影响极其恶劣;还有一个最讽刺的现实摆在面前——对岸显然已经看穿了我们急于“招安”的心理,主流人群比没得到优惠前更抵触跨向统一了。

即使大陆已经尽力“以大事小”,尽可能避免任何与台湾的矛盾激化,尽量送利到台湾各个阶层、各个地方,甚至很多时候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然而多数台湾媒体和民众总是表示还不满意、还不放心。重要的是借助这种理由,国民党这样的“统”派可以向大陆要求更多的让利,而民进党那样的“独”派则可以抵制对大陆应有的回馈,台湾所谓“统”“独”二派看似水火不容,实际上却合作无间地为台湾从大陆争取到了利益的最大化。

台湾的好时光还能有多久

当然,尽管大陆基本未加利用,但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度奇高,本身仍然是其在两岸关系中无法遮蔽的最大弱点。台湾比较清醒的精英也一再提醒岛内民众,如果支持切香肠式的“渐进台独”切过头,真把大陆逼入墙角愤然反击的话,完全无需动武,台湾就根本受不了。所以尽管马英九在首个任期里,除了向大陆讨要让利外几乎毫无建树,但凭着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的绝对优势,还是获得了连任。以马英九优柔寡断、推脱责任的个性,在2016年前两岸关系不会有实质性突破,但急转直下的可能性也不大,由此预估,台湾再在大陆的让利上多躺两年倒也不难。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台湾却像是传说中被温水煮着的青蛙,正在慢慢失去已经不多的锐气和动力。在去年全球贸易都有所恢复的背景下,台湾对美、日、欧出口却出现了全面下降(分别减少了1.5%、0.3%和3.8%),这是很难简单用台湾产业转向大陆市场来解释的。尤其是曾长期是台湾主要市场的美国,去年东亚另外三个主要经济体中日韩,对其出口还都有了显著增长(日本因为日元贬值,名义出口额下降,但实物出口量是大增的),这主要是由于台湾原有的优势产业在不断受到地区竞争对手的侵蚀。

例如与台湾一直有激烈产业竞争关系的韩国,原来发展水平还略差于台湾。但这几年来利用台湾的固步自封,在经济各方面都完成对其的全面超越。不仅在汽车、船舶等台湾原本薄弱的行业上,而且在双方都极为重视的IT、硅晶、面板等产业的直接交锋上,韩企从经营模式到行业地位全都取得了对台企的压倒性优势。台湾引以为傲的第一高科技企业台积电,与韩国三星公司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盈利水平,更早就不在同一个级别之上了。

原本,台湾有很好的机会与大陆在几个关键产业上实现联合,进而在未来世界最大的市场里占据几乎主场之利。作为后发者,大陆在重视这些产业的同时,也希望能引入两家战略合作者。而为了同一血脉,曾经选择的对象便是台企。但是从台湾当局到台企共同的偏见加短视,不但以法规形式严格限制相关产业技术向大陆转移,而且还与日韩企业暗中组织卡特尔向大陆下游企业勒索高价。而在此同时,大陆官方还专门组织过多次赴台大采购,每次采购规模都达数十亿美元之巨。这种两面派行径即使对于以盈利为目的商界来说,也是极不光彩的。

结果2011年液晶面板垄断案东窗事发后,不仅参与的台企受到了美欧中等国监管机构的重罚,更重要的是大陆终于失去了对台企整个的信任,坚定了靠自己发展的决心。后果就是台企在产业新版图中不但更加孤立,而且还受到新崛起的陆企在背后猛烈夹击。对此,台湾前“副总统”,长期主管经济产业发展的萧万长去年末在大陆参加论坛活动时公开抱怨,“两岸产业协调不够,分工渐渐竞争大于互补,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一方面是矫情,似乎真觉得台企划定了自留地,陆企便去不得;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危机感加重,看到台企面对中日韩几国各自整合的“国家队”,胜算越来越小,希望能重新拉回大陆的信任与配合。当然,萧万长的抱怨被礼貌但坚决地驳回了,怪谁呢?

可从近期《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谈判与签署过程看,少数精英的清醒却说服不了台湾主流民众,用理性的眼光重新看待大陆。在大陆对台政策已经有了微妙变化,不再无条件地有求必应后,他们还是习惯以往对大陆只拿不予,对任何一点向大陆的对等回馈都极不情愿,甚至上纲到“卖台”。导致这份台湾占了大便宜的协议,却在台湾自己的立法机构中卡壳至今。民粹到了这种地步,大概也只能用“作茧自缚”来形容了。

再看得远些,马英九政府自上台以来,朝令夕改,奇葩不断,最终在第二任期才开始一年左右,就创下了支持率仅有9.2%的“奇迹”,一举打破陈水扁在第二任期末才创下的10%记录。如果不出意外,在马英九的主持下,今年末的台“七合一”选举,国民党极有可能惨败。而其影响延续之下,2016年民进党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已经相当高了。考虑届时周边和国际大形势应该仍然不适合痛下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并不能排除新台湾当局利令智昏进行一些冒险活动。那时手上握有一根够粗的经济大棒,并敢于真的动用,便更有必要了。

责任编辑:张苗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是对西方的警告”,欧洲听到了

逮不逮捕?美西方“裂”得更严重了

不藏了?美防长自曝有“仁爱礁特遣队”

普京回应:是新型中程高超音速导弹

“中国在量子领域专利数第一,中美未来竞争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