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外资的阿里巴巴还是中国的阿里巴巴?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9-20 10:02

魏峰

魏峰作者

财经从业人士,观察者网特约作者

最近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最大的盛事,毫无疑问一定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阿里巴巴集团打破了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创下的221亿美元的全球IPO纪录,同时也会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互联网公司,仅次于已经上市十年之久的谷歌。如果说,让投行们兴奋不已的是阿里巴巴IPO成功后巨额的服务收入,全球投资人普遍的热烈反应,就不能简单地用“这是一桩‘大买卖’”来解释了。

投资者追捧的热情程度,让阿里巴巴在路演的最后几天里决定,冲破原有定价区间,再度调高自身估价。现在阿里巴巴的估值比仅仅一年前开始准备上市时已经高出了一倍左右,而市场普遍认为它的新发行价仍然很有吸引力。在2012年FACEBOOK(脸谱)的IPO(当时是历史上最大的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IPO)让投资者一度陷入噩梦之后,阿里巴巴能受到如此欢迎,尤其表明了人们对它光明前景的信任。当然,从所有公开信息看,阿里巴巴确实配得上这份热情。

马云与高管们庆祝

西方媒体多年来总是把中国描绘成“缺乏创新型公司成长的环境”,完全在中国土生土长起来的阿里巴巴,却给了这种陈词滥调极为有力的一击——阿里巴巴在经营风格上的特色,连习惯于贬低中国企业的西方主流财经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很难找到一家它们的公司,可以被封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原型模板。

阿里巴巴是全球主要互联网市场中,唯一能同时在B2B、B2C和在线支付领域都居于绝对领先地位的公司,而且与大多数IPO时仍巨额亏损的互联网公司不同,阿里巴巴现在已经是一家非常赚钱的公司,而且几乎毫无疑问,“钱景”还将更加广阔。用资本市场最喜欢的术语说就是:它有着明确而且成功的“盈利模式”。仅凭这一点,就将被勉强拿来与其比较的几家海外互联网巨头,如亚马逊、易贝们甩在了身后。

而从影响力看,由阿里巴巴、淘宝网和支付宝引发的中国批发、零售、物流等多个重要产业巨大的面貌变化,以及无计其数的小微或者个人企业随之集体崛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马云当年“改变中国”的豪言。这种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在整个全球互联网经济史上,也只有极少数几家企业曾做到过,更非一般上市公司可比。

错过马云的并不一定是因为短视

不过与阿里巴巴、淘宝帮助无数国人圆了自行创业的梦想相比,阿里巴巴的IPO虽然也得到了国内传统和非传统舆论近乎一致的热烈祝贺,可惜除了其集团内拥有股权、期权的一万多名员工之外,能够直接分享这次IPO大蛋糕的,尤其是获益最大的早期股东们,却基本都是海外的风险投资商们。新华网因此发文感叹,阿里巴巴创业和经营所在的浙江,向以民间资本实力雄厚又敢于冒险而著称,尤其是温州等一些地方以籍贯为纽带的商团,多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投入巨资,从囤房、炒矿,到投机贵金属甚至农产品,无所不与。然而对阿里巴巴这座就在身边的最大宝藏,却完全是过门而不入。

从公开信息中便可以了解到,马云创业时仅有自己团队凑集的50万元资金,之后虽然身处国内民间资本最充沛的地区之一,却一直得不到国内资本的青睐。阿里巴巴在IPO之前进行的四轮融资,引入的完全都是海外风投(创投)资金。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

普遍的总结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很不成熟。与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各个环节都还不完善,尤其是在退出机制上,严重缺乏让早期风投资本正常获利离场的渠道,从而严重堵塞了国内资金向创投领域的流动。这最终导致一边民间游资泛滥,甚至恶炒涉及国计民生的物资,另一边阿里巴巴们等创业公司们急需资金,却只能向海外风投求助。

应该承认,这些批评相当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尤其是回溯到阿里巴巴集团草创和初步壮大的本世纪初的那个时期,当时的中国不仅缺少本土的风投公司,更对如何监督接受风投的创业公司经营缺乏经验和制度。

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参与风投,由于一般拥有较为深厚的背景,还有一定的博弈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对创业公司本身了解很少的民间资本则面临完全不同的局面。如果轻易作为小股东投入资金,如何及时获得企业重要信息以合理评估投资状况,最后如何转让沽售,几乎都需要靠“拼人品”。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浙江乃至全国的绝大多数民间资本,宁愿游动于各种“炒”与“囤”的投机之中,也不愿轻易进入一家看上去前景大好的新兴行业公司,其实也有着合理的一面。

 

 

 

中国魅力依旧难挡

毫无疑问,尽管并不会直接分享到切身的好处,阿里巴巴上市的盛况还是让无数国人深感骄傲,然则在网上甚至正规媒体中,却时不时会蹦出一些言论,就着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对这种国人朴素的感情大肆冷嘲热讽。说来说去,无非是声称阿里巴巴集团就其股东分布和控股公司注册地而言,其实是一家外资拥有的企业,只不过在中国经营而已。所以“中国人因为‘外国人的阿里巴巴’而自豪”是一种带有病态的亢奋情绪。

这种河殇流的谬论可以休矣。不仅在法律上,即使在美国上市后,阿里巴巴集团的数家核心公司仍然无一例外是毫无疑问的中国公司,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之所以成为如今全球焦点所在,有很多重要的因素,但最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一条——因为它在中国。

在阿里巴巴的IPO全球路演中,面对那些见惯了各种动人概念的投资人,最能够打动他们的,还是那个众所周知到比常识还要常识的概念——中国现在有5亿网民!而且中国有14亿人口!14亿经济飞速发展,每年都在拿下新的世界经济项目冠军的中国人!FT中文网的一篇分析干脆如此总结:因为中国,阿里巴巴才如此成功。

如果细细琢磨品味,阿里巴巴带来的这股热潮其实还带着些讽刺意味。时常看西方媒体涉华报道的读者,如果没有犯上严重的失忆症的话,显然应该还记得,直到几天前,它们的版面上还挂着各种报道、分析、评论,坚持告诉读者,中国一切的经济奇迹都建立在过度投资之上。相较之下,实际的国内消费却在一年年地持续萎缩,以至于已经列到了全世界所有可计量统计的经济体中最末一类,“清算之日”就在不远之前。

然而,为了满足读者们对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集团的强烈好奇,它们现在又不得不刊载那些立场中立的技术分析家的报告,而在这些报告中,作者们纷纷喜气洋洋地告诉读者,他们确认阿里巴巴所服务的中国消费者们,为了满足自己越来越多的爱好,每年都会花掉远超上一年的开支。所以,快点买进股票吧!

阿里巴巴仅仅是一个特例?就像20世纪大萧条时期独善其身的可乐可乐公司?那为什么针对海外金融机构的QFII额度(观察者网注:QFII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在经过证监会的审核之后,它们可以在外管局允许的额度内将外汇换成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现下紧销异常,今年迄今累计已经批出了超过6400亿元,市场上却还处处都感到额度供不应求呢?

对比历史,中国与美国、德国、日本……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是在基础科学研究、实用应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结构、管理效能上,或是掌握、应用最新知识和方法上,以及自我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上,都领先于它们在同等发展阶段时的表现。

坦率地说,以中国缺乏创新能力为理由,推断中国的经济赶超之路已经接近尾声,这种分析再多,声音再大,也只是出于主观希望的一厢情愿。也许是有意的,也许是潜意识所驱动,但那都无关紧要。阿里巴巴这样的响亮巴掌,以后只会越来越多。虽然从一般的概率和常识出发,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不太可能隔三五年就冒出几家,但是十五年前又有谁会相信,一家连名字都显得有点滑稽的中国新公司,有一天会让神话成真呢。

责任编辑:陈轩甫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