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博:如何识破高利贷陷阱?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7-24 08:07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闻博】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浙江绍兴警方去年破获的一起典型网络套路货案件:
轻信网络上“利率低、无抵押、放款快”的小广告,浙江绍兴26岁的张女士向某贷款平台借款5000元,约定5日后偿还,不料到手仅3500元——每天利息300元,合计1500元被提前扣除。借款到期后,她无力偿还,便向对方提出以相同形式借款。对方向张女士推荐所谓“过桥借款”:借款1万元,到手5000元,并且要求当日借、次日还。第二次“过桥借款”时,对方要求张女士发送手持身份证的借款视频及裸照,方能放款。
就这样,张女士一步步陷入对方的套路中,4个月时间里,其所签借条高达550万元,扣除“砍头息”实际到手200多万元,这笔钱主要用于填补最初借款5000元产生的“巨洞”。
现实生活中,与张女士遭遇相似的案例层出不穷。单单最近几天,微博上就接连出现“大学生为买一双球鞋最终负债5万”“贷款10万元被收了2.9万元服务费”“间谍用校园贷逼迫大学生窃取国家秘密”等热搜词条。
马克思一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无非是一个寻租的制度,它可以是地租、房租,也可以是资金成本——也就是利息。而现代生活中利息又无处不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需要利息的现代经济如何长期运作。作为个人,我们只能把利息作为工具,最大化收益,同时避免因为错误理解利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
常见的高利贷陷阱
什么是利息?一句话:利息就是金钱的时间价值。
既然金钱具有时间价值,那就带来两个结论:现在的钱和未来的钱不能相提并论;即使不考虑违约风险,借贷也需要付出成本。
如果把第一条结论数学化,就是计算利息与折现的问题,而计算利息最基础的条件无非三个,即本金、利息和计息周期。奸商和不法之徒要设下高利贷陷阱,背后所依靠的花招也无非是从这几个地方着手。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高利贷陷阱,常见的套路有三个。
一是在实际借款额上设置陷阱,比如“砍头息”。
举个案例,小王借款2万元,签合同后只收到1.8万元,放贷人解释1万元中的2000元作为“服务费”扣除,但小王仍需按2万元还款。
这种手法的特征往往为隐瞒实际借款成本,常见的如放贷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不明确告知借款人会扣除砍头息,只是在放款时才通知借款人。且利用合同条款模糊,在合同中使用含糊不清的语言,借款人往往未能完全理解条款中的费用扣除内容。比如,放贷人会声称砍头息是第二笔贷款或是需要支付的“保证金”,然后通过另一笔借款让借款人偿还这部分费用。
二是在借贷利率和期限上设置陷阱,比如“套路贷”。
再举个案例,小张借了3万元,但合同条款非常复杂。几个月后,小张被告知因为一个小错误已经违约,需支付高额罚款,总还款金额大大超过了借款金额。
这种手法特征首先是隐藏高利率:在借款合同中隐藏高额利率和费用,使借款人表面上看到的利率很低,但实际还款金额远超预期。
其次,这种陷阱还会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借款人的违约,如提前还款被视为违约、未按时支付某些额外费用被视为违约等,目的就是企图单方面延长借款期限和故意增加违约罚息,一旦借款人违约,放贷人立即通过法律手段申请执行,收取高额违约金和罚息。
三是故意降低贷款门槛的非法借贷,例如“裸贷”。
正常贷款往往需要资金证明、收入证明、资产证明或者担保抵押等。而为了骗贷,常见的套路就是诱导胁迫:
放贷人在借款前要求借款人提供裸照或视频作为抵押,声称这是为了防止借款人不还款。等借款人拿到贷款后,发现实际利率非常高,但由于担心隐私泄露,只能不断借新贷还旧贷。一旦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放贷人会威胁将裸照或视频发送给借款人的家人、朋友或公开在网络上,迫使借款人还款。
此种方式除了对付女性受害者,还有针对男性受害者的“暴力催收”。这种套路一般先用前面举例的“套路贷”。催收人员有的会通过电话、短信、上门等方式频繁骚扰借款人及其家人朋友,对借款人施以极大的精神压力;有的则使用侮辱性、威胁性的话语逼迫借款人还款,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催收人员可能采取实际的暴力手段,如曾经造成轰动的“刺死辱母者”于欢案。
此处特别科普一下,我国法律对于民间借贷的最高利率是有限制的。依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修订版):
在年利率24%(包含24%)以下的借贷利率,法律保护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借款人需按合同约定支付利息。
在年利率24%至36%(不包含36%)之间的部分,法律上并不强制保护,但如果借款人已经支付,法律也不会追回这部分利息。
在年利率36%(包含36%)以上的借贷利率,法律明确规定不予保护,借款人有权拒绝支付超过部分的利息,且如果已经支付,可以要求返还。
这里再次警示:这些贷款欺诈和高利贷陷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借款人尤其是经济困难和金融知识不足的群体容易上当受骗,需提高警惕,谨慎选择贷款渠道。
可能有人会说上面这些高利贷陷阱没啥新鲜的,大家都知道。对,本来高利贷行业就是具有千年历史的老戏码了,虽然至今换了不少新花样,但是新瓶装旧酒,万变不离其宗。奈何人性的弱点也是千年未变,不断有人上套。
如何避免掉坑
说了这么多典型的陷阱,也有必要说说如何避免掉坑。
除了呼吁减少攀比、理性消费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说一遍:量入为出!
具体来看,以我们接触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贷款类型——房贷为例。
房贷作为商品住房的一部分,其实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大概也就30年不到,因此围绕着它充满了很多误解。一种常见但是错误的说法是:等额本息的房贷,如果把所有利息加起来,等于把本金又再支付了一倍,所以房贷就是利息的陷阱。
资料图来源:新华社
关于房贷的利率计算,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反直觉的问题——单利还是复利?
作为中学数学知识点,想必大部分人对于单利和复利的计算并不陌生,而且往往也都知道复利经常是作为高利贷出现的。现在假设房贷利率为每年6%,由于还款周期为月,这里必然涉及到年利率折算月利率的问题,请问究竟是按照单利还是复利来计算呢?哪个对于还款人来说更加划算?
可能大部分人凭直觉都会选择单利,因为复利往往被联系到高利贷上面。但是在这个问题上,选择复利确实对还款人有利的。只要经过简单计算,如果以100万30年贷款,那以复利计算的话,月供则会比单利少101.8元,这对于每月接近6千的月供来讲也不是一笔可以完全忽略的差额。
究其原因,复利可以以更低的月利率实现和单利相同的年化利率,所以以复利计算的还款实际利率就会得出更少的月供额,这个差异与贷款金额和利息成正比。
然而,现实中一方面银行是不会给你单利还是复利的选择,更不会主动告诉你其中的差异(当然可能帮你办贷款的工作人员自己也讲不清,或者绝大多数借款人根本也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就和期房、公摊以及要求买房人承担全部中介费等所谓“行规”混在一起,长期被作为习以为常不需要解释的东西糊弄过去了。
而在控制房贷还款风险方面,一般国际常规的房贷审核都会要求月供不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且对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定义也比较严格,对于一次性收入例如投资等,都不认可,只认可工资性和可持续性的收入。这样一方面是控制银行自己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购房者的保护,防止他们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背上巨额债务。
回想房地产热潮的那些年,在最疯狂的时期,银行根本不会仔细考察贷款人的收入证明,在购房者满足一些基础的限购条件比如首付款之后,往往就轻易放贷给了购房者。
当时之所以管得松,一方面还是由于我们国家尚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对金融风险还缺乏切身体会;而且房贷作为抵押贷款,以房屋本身作为抵押物,在不断上涨的房价背景下,银行也根本不担心因为断供导致的损失——因为房子再涨其实银行根本不会有损失,相反还可能因为违约带来的罚息再赚一笔。这种脱离购买力的杠杆投资行为,最终让不少金融机构和买房人在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周期中都被上了一课。
回归到个体层面,日常消费虽与房贷不是一个量级,但都要做好“量入为出”,比如确定有“工资性和可持续性的收入”,同时看清对方的套路、做好利率计算,超出自己的“钞能力”的就果断避开,不然只会如入泥淖,越挣扎,陷得越深。
当然,政府层面也要加强对这类花样贷款的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预防性地减少其后续“暴力催债”导致的社会问题。这是另一个话题,在此就不赘述了。
结语
一年高考刚过去不久,选专业的热度还没过,不论读者您当年选择了什么专业或者是刚刚以及未来准备选什么专业,这里作为过来人建议,学好基本的数学只会有益无害。
忘掉那些号称“数学无用论”和“数学学到初中就够了”之类的歪理邪说,先不说数学是否能给你带来收入,起码学好它能让你识破不少骗局,少花很多冤枉钱。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