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萍:这次,欧洲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4-25 07:33

伍慧萍

伍慧萍作者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3月底以来,欧洲领导人、政客相继来华;其中,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访华之旅,尤其掀起一股小高潮。而相比之下,欧盟主席和德国外长的声量几乎消失在舆论场中。

同时,马克龙的“欧洲战略自主”,在中国受到极大讨论、不乏称赞,但在欧美则回应寥寥、多是批评。一冷一热对照之下,如何理解欧盟的纠结心态?

俄乌冲突之下,欧美既希望中国有所参与,又不希望中国参与过高;既关注俄乌,又不忘牵扯台海;欧美之间不时校准双方步伐,在诸多问题上针对中国“发难”,但双方也存在微妙差异。怎么看待欧洲的挣扎?如何客观判断欧盟的实力,以及欧洲在世界多极化秩序演变过程中的角色?对此,观察者网对话了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

4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准备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工作会议。图自路透社

观察者网:近一个月以来,欧洲领导人、政要相继访华,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高呼欧洲战略自主,引发较大热潮。其实马克龙谈欧洲战略自主不是新鲜事,但为什么这次在中国、甚至一路大谈此事,俄乌战争打了快一年也未见他如此大声强调欧洲战略自主,所以应该怎么理解或推测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逻辑?当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国内状况有关,退休、通胀等棘手事件,需要有其他更大的声音来盖过国内政治的不利?

伍慧萍:其实马克龙在访华背景下,特别强调欧洲战略自主并不奇怪,符合他一贯的风格。马克龙是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里面比较高调地谈论欧洲战略自主的一位,而且我个人觉得,他的这些发言并不是为了转移国内罢工等话题的注意力。对他而言,访问中国相当于是在国际舞台的一次重要亮相,是进一步阐述个人主张理念的好机会。

此次访华,马克龙是带着非常明确的意图来的,希望能更加清晰地阐述自己对欧洲战略自主问题的考量,最主要的就是尽可能改变欧洲追随美国现状,尤其是欧洲尽量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并且反复强调不能对华脱钩。这些都他一贯的论调。

此外,马克龙访华,本身也是期望帮助法国企业重返中国市场。最近几年,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投资势头非常良好,相比之下法国经济界、企业界与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马克龙这次帮空客拿到大单,同时在多个领域签署合作文件等等。

马克龙在中国的确说了一些中国人乐于听到的话,比如欧洲战略自主,比如在台海问题上相对积极的表态,但这并没有和他过往的行事逻辑相悖。

马克龙确实因为法国养老改革一事,在这段时期承受了巨大压力,但他还是按照自己原本的设想来传达个人观点,所以他可能并不介意国内政治中的那些反对声音,更多的是希望贯彻自己在大国外交、战略自主等方面的重要设想,并通过这个机会向中国示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法国企业重返中国市场。

观察者网:这样看起来,马克龙的这些言论似乎并不是投机行为。

伍慧萍:从过往的言行来看,马克龙还是比较坚持欧洲一体化的,相对而言他算得上是一个比较有战略思想的领导人,只不过能否在实际中将这些战略思想化为具体政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马克龙表示对“附庸”一说和台湾问题的立场并不后悔 图自美国政客新闻网

观察者网:但马克龙的这番言论在欧洲呼应寥寥,反倒招致大量批评。他既没提俄乌也没提台海,对美欧盟友关系不是附庸关系的阐述,令不少美欧人士失望。这两天德媒像德国之声、明镜、南德意志报等都指责这是给欧洲带来“灾难”。您最近在观察欧洲的一些反馈时有些什么感受,怎么看待欧洲内部对马克龙的评价?尤其是德国,法德一向被认为欧盟两架马车,法德之间也有竞争,俄乌战争更是让德国有些灰头土脸,此时马克龙出来唱高调,对德国意味着什么?

伍慧萍:马克龙这番言论在欧洲、美国招来大量批评是毫不意外的。

首先美国对他的表态极为不满,其次德国的主要媒体、政党也是以批评为主,因为按照他们的设想,欧盟应当有一致对华的立场,但马克龙跟中国打交道的方式恰恰是在加深西方的分裂。

再者,马克龙的发言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认真考虑过后才这么讲的。除了你提到的几家德媒之外,像商报、编辑部网站(RND)的报道大多比较负面,德国各党派也是如此。

不过,最近几天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在德国、欧洲内部还是有人力挺,当然主要是从强调欧洲战略自主的角度支持马克龙。比如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他认为马克龙并不是孤立于欧洲领导人之外,强调欧洲战略自主是反映了欧洲领导人的某些转变。

再比如德国左翼党,坚持欧洲战略自主是该党的理想目标,欧洲应该成为世界和平的力量。最近这两天我还比较关注德国主要执政党社民党的表态,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米策尼希也支持马克龙的战略自主表态,认为欧洲应当尽可能避免成为中美之间的冲突方,且尽可能要有自身独立的角色;对于相关事件的看法应当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味以美国马首是瞻。所以,从这点来看,欧洲内部也并非声调一致。

另外,马克龙此次访华中还有一个明显的比照,跟他同行的还有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但就我们国内的报道来看,冯德莱恩仿佛消失了一般;马克龙的那些言论的确更加符合我们的部分设想,于是两人之间有了这样的差异。这也说明欧洲在对华问题上是存在微妙的差异性的,在欧洲媒体、政要看来这一情况不符合欧洲利益,没有传递一致对华的声音。

对于法德轴心而言,这时候明显看得出来双方近期在重要问题上的分歧很多,包括对华问题。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跟德法在中美欧这组三角关系中一向的区别性立场有关。法德轴心本来应该是欧洲一体化的引擎,双方也都强调战略自主,但法国更倾向于强调在安全、军事、防务领域,欧洲人要有自己的独立力量,而德国在中美欧之间更偏向于跟美国保持密切的同盟关系,包括在俄乌战争中,德国虽然也强调欧洲要自主防务,但更多的是在北约框架下,本质上还是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架构之下。所以,俄乌冲突让法德矛盾有增无减,在对华问题上同样如此。

还可以补充两个例子,像核能利用,法国作为一个核大国,主张核电应该作为清洁能源,目前在欧盟层面上有了实质性推动。最近欧盟出台《净零工业法案》,这是欧盟绿色协议工业计划的关键部分,在关于气候环境保护的政策方面,法国主张打造核工业联盟,而德国在今年4月15日完全弃核。因为德国一直不主张核能作为碳中和过程中的过渡能源,而法国则力主核能作为过渡能源,并且该主张在欧盟得到了支持——将核能列入清洁能源。

再比如防务安全,马克龙此前还主张建立欧洲军队,公开批评北约脑死亡,但是俄乌战争的爆发,增强了北约的团结性和行动力,收紧了跨大西洋关系,欧洲的安全防务反而进一步受制于美国。不过,当德国提出要建立欧洲的导弹防御体系时,法国没有参加,因为德国发起的这一倡议是在北约框架下。

所以,马克龙的战略自主是有心无力,只能说有这样的意愿,但能力不够;单独的力量无法改变现状。

观察者网:欧洲外交委员会杰里米·夏皮罗的一个评价很有趣,他说马克龙是一个好的分析师,但是一个坏的外交官,您认同这个说法吗?马克龙的此番言行是否会引起美国政府的警惕,尤其是俄乌战争久拖不决、外界期待转折点出现的时候,同时欧洲内部、中东地区、南方国家等不同程度出现变化,马克龙的言行是否会松动欧盟内部、以及跨大西洋关系好不容易借战争重新校准的步调?

伍慧萍:夏皮罗的这个评价恰如其分。马克龙比较擅长提出一些宏大设想,但这些设想能否落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对他的这些表态,外界也不能过度解读。比如,他对台海问题的表态,也只是讲了一半而已,法国坚持一中原则,但希望维持现状,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

法国在台海问题的基本立场难道跟美国没有保持一致吗?怎么可能嘛,马克龙不久前访美时还提出进一步强化法美盟友关系,法国的军舰照样穿行于台湾海峡,也在印太强化自己的军事部署。

结束访华行程后,马克龙访问了荷兰,一方面坚称欧洲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意思是欧洲不能追随美国盟友就失去独立思考的权力,相当于坚持过往论调了,另一方面法国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不变,和欧洲保持一致。

所以,我觉得国内有些学者的分析挺有道理,千万不能被他“忽悠”了,有些表态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当然,美国人对马克龙的此番言行应该也不会感到奇怪,对外他们会表示批评,但私下也清楚这就是他的一贯论调,所以美欧关系不会出现实质性变化。

在俄乌战争之下,欧洲人发现自己并没有争取到南方国家的支持,自己也没有能力解决本土的安全危机,现在把一部分希望投射到中国。而且我们确实看到希望中国在冲突解决中发挥作用的声音越来越多,包括一些南方国家,比如近期访华的巴西总统卢拉,提出建立“停战G20”等。

其实欧洲也在关注国际地缘政治的动向,关于中国斡旋沙特和伊朗复交,德国外交部还有一个正式表态,大意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发挥国际作用方面是负有责任的。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在这些重大问题中能发挥多大作用,欧洲持观望态度;但与此同时,在俄乌冲突久拖不决的状况下,他们一定程度上期待中国可以发挥自己对俄罗斯的影响力。因为在欧洲人的认知中,俄罗斯当前处于不利局面,已经成了中国的“小伙伴”,所以中国对俄罗斯有很强的影响力,无论是马克龙、冯德莱恩还是刚到过中国的德国外长贝尔伯克,都有类似想法。

4月14日,秦刚外长赶赴天津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一道参观当地德国企业,随后两人一同乘坐高铁抵达北京。图自中国外交部网站

观察者网:上周末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访问中国,与秦刚外长共同主持第六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毫不意外她提了台海议题。其实去年以来炒作“今天乌克兰明天台湾”的声音很大,欧盟的这些行为可以被视为配合美国、继乌克兰危机之后的台海布局吗?最近德媒有几篇报道的标题挺有趣,“台湾是欧洲需要面对的问题吗”,“台湾有事,关欧洲什么事”,所以普通欧洲人对台湾问题的敏感度有那么高吗?

伍慧萍:现在我们国内基本给贝尔伯克、冯德莱恩贴好标签了,就是亲美、对华强硬,所以批评声比较多;相较之下,米歇尔、朔尔茨、马克龙给国人的印象是相对容易打交道。

普通的欧洲老百姓其实对台湾问题没有太高的敏感度,主要是部分媒体、政客或者智库在炒作台海话题,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了乌克兰危机的刺激,进一步强化了民主和威权的对峙,因为俄乌冲突是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于是进一步推演中国大陆有可能出兵台湾。尽管我们过去反复强调台湾问题和乌克兰问题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事情。

这次贝尔伯克访华前,德国外交部就公开表示会强调欧盟在台海政策上的统一立场,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军事升级是不可接受的。但这个声明其实跟我们保留各种可能手段的立场是不一样的。

在我们看来,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你一个德国外长或欧盟领导人怎么可以指手画脚?但对欧盟来讲,他们在访华过程中,会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且西方对于台海局势进一步升级作过沙盘推演,如果发生战争,会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这应该已经包括在他们推演的可能场景之中了。

观察者网: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台海话题立刻就炒热了,很多国际地缘政治问题好像都联动起来。

伍慧萍:是的,这里面有恶意带节奏的成分。包括此前美国一直炒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主动地恶意挑起一些对华不利的话题。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而这可能是欧美还不太一样的地方。美国看中国,始终认为中国是一个不断挑战守成大国的力量,但欧盟肯定没有要维持自己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野心,所以欧美在对华政策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但需要强调一点,目前欧盟在对华政策上还是有共识的,比如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冯德莱恩此前数次提到这个协议自达成意向后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需要重新评估。背后的意思其实就是中欧投资协议在短期内很难激活,已经陷入僵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欧盟内部的共识。台海问题也是如此,欧盟是有基本共识的,只不过马克龙可能强调合作这一面,但基本立场是不会脱离欧盟。

观察者网:其实国内有学者也分析认为,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两人同行,前者主要着重中法双边,后者则在一些场合强调欧盟的一致性。

伍慧萍: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分工。一方面要展现不脱钩、争取中国的态度,另一方面该传递的信号都不会少,台海、俄乌、中欧投资等等都包括在内。我们可以看到,欧盟在投资审查机制方面的防御性措施、工具箱越来越严格,这是分工的产物,也体现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复杂性。

比如,就在贝尔伯克访华前,德国将汉堡港列为关键基础设施,所以中资入股汉堡港一事相当于要重新评估了。冯德莱恩访华之前在欧洲智库做演讲,她称欧洲对中国不搞脱钩,而是降低风险,也就是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性,尤其在一些敏感领域,这其实代表了欧洲对华政策的主要调整方向。

汉堡港“福地”码头被列入关键基础设施,德国重审中企投资。图自《南德意志报》

观察者网:近来对这一点的体会越来越明显,有时候我们对欧盟国家的分析认识过于笼统,总觉得欧盟内部主要是新老欧洲的鸿沟,但现在看来即便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执政政府、同一党派内部,对某个问题的立场的分裂很大;如果是这样的话,有望实现马克龙所梦想的“欧洲作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吗?还是如部分人预期的那样,欧盟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

伍慧萍:我长期关注德国政治,对这种分裂的感受还是非常深刻的,且不说欧洲一体化,哪怕是外界认为比较团结的德法轴心也是三心二意。德国执政联盟社民党、绿党、自民党之间存在严重分歧,不同政府部委之间也是如此,像德国外交部和总理府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分歧很大;再退一步,哪怕像社民党内部也没有保持高度团结,比如对马克龙访华表态就有不同看法。

不仅是对华政策,在对美政策上也有不同之处,到底是更加亲美,还是更加强调欧洲战略自主?其实也是分裂的。

至于外界判断的欧盟衰落问题,我觉得要看放在一个什么样的时间窗口来看。以欧盟的整体实力,相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一体化初期的6个国家到现在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洲联盟,欧洲通过一体化进程改变内部单个地区性小国家的地位,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提升自身话语权——这是单个地区小国在国际层面难以企及的目标。

同时,在中美之间,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希望争取欧洲;如果离开了欧洲的合作,整个国际格局也不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欧洲作为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已经是一个事实了;只是说如果从军事防务的角度来讲,欧洲这一极还比较弱,仍高度依赖美国。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欧洲比较松散、有时有些混乱,而低估了欧洲的能量。在规则塑造、标准制定方面,欧洲具备强大实力,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防御性政策工具箱,现在想要突破还是比较困难的。

对此,有位美国学者曾提出一个概念“布鲁塞尔效应”,如果以单纯的军事实力来看,欧洲是疲弱的,尤其是俄乌冲突进一步暴露了欧洲的短板,而且欧洲人最终选择了加强对北约的依赖;但如果去观察标准、规范、理念推广,欧洲不容小视。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能忽视了这个层面。

再说,欧洲对美国的依赖,也并不意味美国可以对欧洲为所欲为。比如在援乌问题上,美国要求德国向乌克兰提供豹式坦克,但德国也会提出美国先提供自己的主战坦克以后,德国才会跟进,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各作妥协。此外,在一些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和欧洲也是互不相让的。

观察者网:其实通过这场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提高了中东欧地区的重要性和曝光度。

伍慧萍:有这个迹象,现在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欧洲政治已经开始中东欧化了;像波兰、捷克、波罗的海三国在安全方面更需要美国,它们出于各种因素会更容易感受俄罗斯的威胁,所以在战争中会大力发声。

其实,欧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一直对外宣传自己是多元一体,可能我们平时更多地注意到了它的矛盾,但通过一体化所达到的、仅凭单个国家无法形成的合力,有时被我们忽略了。尤其是一些后发国家,即便欧盟内部要搞民主评估、要削减财政补贴等等,它们还是愿意留在欧盟,因为获益更大。

观察者网:最后,回到当下现实,欧洲人对乌克兰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是希望这场战争快点结束,还是受美国、北约压力继续拖延下去?

伍慧萍:其实现在也很难形成一个专业的看法。美国的立场不好说,大家看得出来美国从俄乌冲突中得到的好处还是很大的,不仅极大地强化自己在美欧同盟中的优势地位、让跨大西洋联盟空前团结,还在欧洲能源危机中趁机成为欧洲天然气的最大供应商——美国原本是全球液化天然气的最大生产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其中最多的就是出口欧洲。之前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公开抱怨美国坐地起价。从这些角度来看,美国是否希望战争快点结束,还真不好说。

但对欧洲而言,战争没有任何好处,希望能尽快结束。无论如何这是在欧洲本土作战,而且乌克兰还有欧洲最大的核电站,万一核电站发生泄漏或是情况失控动用核武,在欧洲人看来这是具有现实性且极其恐惧的场景。更何况战争之下,能源短缺、物价上涨,各种罢工潮从去年一直涌现,战争难民也是一个重大难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欧洲正在直接面临的。

现在比较关键的是,战争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各种可能的情况暂时都无法排除。

所以,我们现在看欧洲,能清楚地看到它的挣扎。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又签合作大单!巴西:对华贸易已超美欧总和

“袭击将至?”乌克兰全民恐慌…

习近平同卢拉会谈:这是中巴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拜登批了:鲁莽的竟是我自己

这份“反华”报告果然来了,中方严厉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