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新华:在新疆考古,寻找中国文化的底层要素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0-12 07:59

巫新华

巫新华作者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队长、研究员

2017年8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举办了主题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端论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巫新华研究员应邀发言,列举近年的考古成果,指出中亚文化和中国内地文化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过想象,足以为中华民族概念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下为演讲实录及采访内容:

巫新华

今天的会议主题,我个人有一个简单化的归纳,就是国族共同体构建或者是国民共同体构建。在边疆区域不存在地域和民族文化直接对应的问题,可能整个地域文化是一回事,区域现有人群的文化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从自己关注的话题说起,距今4000年前马被驯化和使用,早期人类社会开启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天山地区随之进入大游牧时代,成为古代亚欧大陆多文明背景、丰富多元文化交流极为活跃的时期。

距今3000年左右,天山出现中亚最大规模和最为精美的女神崇拜(早期西王母)原始宗教祭坛(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这一早期文化沿天山向东、向南广泛传播进入中国文明腹心地带。

距今2300-2000年之间四川盆地出现西王母崇拜文化(以盐源青铜枝形器为代表),进而发展成为汉晋时期风行中国的西王母崇拜文化。

整个山体像一个柱子和大树,这是西王母岩画的画面。岩画当中的最核心的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人体构形。三角形自史前时代直至当今一直都是一种中心性象征,代表女神——给予生命和再生。这样的东西我们在四川找到了对应。


康家石门子岩画

康家石门子岩画主要人物形象(西王母形象起源)

四川盐源青铜树形器(四川早期西王母)

青铜摇钱树局部树枝(西王母崇拜文化成型)

这是西南地区出现的摇钱树,是以西王母为核心、为主神的文物。在神树崇拜里面体现的东西,展示了大量的太阳崇拜,以及对兽(的崇拜)。而类似文化很早通过黄河、长城地带早就进入中原了,形成西王母文化。反而在(汉族地区)西边,还存在丝绸之路之外的另外一条路,从亚欧草原直接进入云贵川。


青铜摇钱树西王母形象

这是西王母头顶顶着日轮。在西王母崇拜发展过程中,日轮变成了铜钱,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铜钱还带着光芒,显然是日轮的发展。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西王母还有一句话,西王母自称是帝女,和我们东王宫、穆天子完全对应的,这样的东西在新疆就表现出来核心文化底下的东西——天命观意识。这是决定社会文化性质的东西,而草原地带生活形态和农耕地带生活形态,只是生活的形态。

(这种文化相通的)背景就是大欧亚区域的交流。最早我们(中国人)发明小米种植、猪的养殖也是我们发明的,这1万年前就有了。在另一个方向,叙利亚和伊拉克发明了小麦和大麦的种植,两者相互影响的通过区域就是新疆。

马的驯化是4000年前开始,天山所在的新疆河域是东亚文明交流的陆路通道。天山是一条高速通道,因为水草丰美。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核心影响深入新疆,天山这个名字用的是“tianshan”汉语发音,这个名字是中国“天命观”概念影响下直接影响结果,而祁连山是音译。这些历史事实说明,。在今天的主要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上,历史、社会哲学等类似的学科是可以出力的。

天山祭天祭坛(封堆直径:50米 、石构图案外围直径:70.7米 、外环内侧直径:100米、70.7米、50米,三环直径之比形成等差数列;

《周髀算经》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我们在天山发现的一个祭坛,跟北京天坛的数学结果完全一致,类似祭坛也在辽河流域被发现,5000年以来。天山这个亚高原草场从来没有出现过农业,到现在一直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中国风格的)祭坛呢,这是整个东亚区域相互影响的结果,类似的遗址只分布在中国北部、蒙古高原。汉武帝派出张骞为代表的汉使,在西域见到西域南山、葱岭,就确定这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圣地昆仑山;把玉河(白玉河、墨玉河)、葱岭河(叶尔羌河)、蒲昌海(罗布泊)确认为黄河河源。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新疆的早期历史文化需要重新认识,西域古代中国史前文化的主导性存在需要重新认识。边疆治理首要在中国文化认同,而后方能做到主权认同!文化认同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不能忽视!

观察者网:您的发言和之前的文章都提到新疆是这个大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

巫新华:是核心部分。

观察者网:您说新疆文化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您是汉族人吗?在新疆长大?

巫新华:汉族,在新疆出生和长大,是新疆土著。

观察者网:根据您的观察,您儿时的朋友们,他们是如何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

巫新华:疆独问题、极端伊斯兰等问题的文化根源,实际上是在中国核心文化或者东亚文明核心文化的共同认识上存在误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没有到位,我们国家某些方面文化政策缺憾的。

我们的国家需要统一的文化认同,应该存在对国家主权文化的设计、推行和相关建设的规划,在这方面我们是有缺失的。

比如:在新疆,如果你进哈萨克人的毡房,他们把你当贵宾招待,一定会拿出手把肉。他们会先上个羊头,在羊头上用刀刻划一个十字。不少哈萨克朋友,包括著名作家叫叶科西,现在是新疆文联的负责人,也是作协的副主席,他们都问我这个十字什么意思,我说这不是你们哈萨克人的东西吗?你们是怎么解释的?

他说通常的解释是吉祥、祝福一类,深层的文化含义不清楚。我说这反映了东亚早期文化的实质,也就是我刚才发言所讲的“太阳崇拜与天地崇拜”。蕴含的东西是什么呢?生命的赋予、万物的生长、食物富足这一类文化含义。里面确实含有吉祥祝福的意思,但是真正根本的东西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早期历史阶段,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成果,或者说是一种原始宗教文化意涵。

这种宗教形态和文化,在亚欧大陆,尤其在东亚,是一种共性的东西。甚至也是中国文明的早期共性的东西。只是当我们(中原文明)走了很远,把这种文化发展成一种高端的思想精神社会文化成果的时候,他们(哈萨克牧民)还保留着那个早期阶段文化。

观察者网:他们没有跟咱一起发展?

巫新华:他们还停留在我们过去的古代文化里。比如说天命观,就是对天的一种崇拜和认同,这跟我们现在整个东亚依然存在的萨满文化是一致的。萨满就是天的崇拜——腾格里崇拜,腾格里就是天。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天命观思想和新疆当地的萨满思想是一体的东西,只不过是发展的高度不同,基础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整个中国文明所在的东亚区域,它有这个共同核心的或者基础性的文化共通性,这是现代国家。我认为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最基础性的东西,就是文化认同。类似的文化认同会消除比如说所谓的民族之间的区隔、区分导致的误区,这是很关键要素。

这次会议主题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我理解就是现代中国国民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中国人彼此认同的问题,这里面需要寻找主导性文化,而整个东亚文明区域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明。

所以说中国的边疆治理,包括我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实际上是现代中国人共同体构建,现代中国人彼此认同的问题,这里基础还是文化认同,我们有深层文化认同。

观察者网:您的朋友应该有很多是少数民族,比如哈萨克族,他们小的时候意识到这种差别吗?或者说他们是是怎么寻找文化认同的?

巫新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上,我们实际上存在历史文化的一致性,只是我们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揭示和宣传不够。比如像那个羊头上用刀划十字,你如果把十字符号的事情说明白,它是中国古代天命观文化,是共通的东西。刚才我说到西王母最早的形态出现在天山,3000年前就有了,这个西王母文化表现的是什么?表现了太阳崇拜与天地崇拜,这是祈求万物生长,生命赋予和生命再生的文化,类似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天命观不是很熟悉吗?

西王母自称是帝女、天帝之女,我们的皇帝叫什么天子、天帝之子,完全是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两种称呼。

你直接问我小时候的哈萨克朋友怎么看文化认同,这个太直观、太强求了。但是我们确实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文化底蕴。眼下迫切需要把这样的东西、把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的东西体现出来,这种文化共性就是兄弟民族之间彼此的认同的基础。

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汉人”。汉人的名称出现得非常晚,在整个西域,在新疆,快到唐代了,内地去的人还被称之为秦人呢。秦人是谁啊?这是秦始皇的爷爷们弄出来的影响力!

秦始皇的爷爷——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在整个中国西部称霸的时候,那还是先秦时期,国家的名声就到那儿(西域之外)了,一直到了印度和伊朗。那时的伊朗和印度称整个东方、这个大的文明体或说文明区域为“秦”,这说明秦国当时控制着丝绸之路,这就是影响力。所以说,汉人文化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区域民族不完全是冲突的,实际上是一体的东西。

当时很多从甘肃从宁夏、天水这一带,离开中国东亚文明核心区的人群,比如说当时迁走的大月氏、西戎等。这些人离开东亚向亚欧大陆西侧迁徙的时候,你知道他们自称什么吗?他们离开这里以后,比如说到了新疆或者新疆以西的地方,必然要和其他人群接触。人家问你们是谁?他们通常说“我们是秦人”。这就是“秦”、“秦人”名称怎么传出去的历史事实。

当时离开东亚文明核心区的这些人,自称是东亚文明核心区的代表——秦,并以之自豪!所以说到现在印度和伊朗还称我们为“秦”,这就是大的文化背景。所以说,文化认同里面一定有主体文化的力量,就像国家构成里面有主体人群一样。

观察者网:您和少数民族朋友一同成长?这对您看待民族认同有多大的影响?

巫新华:我是在新疆草原地带——天山草原出生的,大学学的是维吾尔语。我有很多少数民族朋友,现在依然有很多。我觉得我们总的文化背景底蕴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人为把这些民族区别为一个个单独的文化群体,甚至有意识地把他们的文化描绘出跟中国文化的诸多不同,这是有问题的。

现在反映出来的很多边疆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区分导致的弊端或者是遗憾,我觉得在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要予以纠正了。

观察者网:您从事考古工作很长时间了,在工作期间,有没有什么发现对您的民族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

巫新华:比如说蒙古包,包括哈萨克毡房。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我的图片里面就有圆形的(顶),我们的考古学文化上叫赫列克苏尔遗址。你去看看蒙古包的顶子,可以掀开见太阳,跟它是一样的构型,两个双环加中间一个十字神道,完全是一样的结构。这是什么呢?是太阳崇拜与天地崇拜。

为什么说“十字”是太阳崇拜?你用裸眼去看太阳,就是一道十字光。这些标志都是类似的东西。

“蒙古包”古代称为穹庐。中国的北方区域存在着一个游牧文化或者畜牧文化为主的社会群体,黄河地带、黄河以南地带,又存在一个农耕区域的社会群体,这实际上是文化相通的兄弟俩。所以说,我们在新疆能感受到很多文化底蕴一致性的认识。但我们现在对这些东西说的不够和宣传的不够,反而被有些人恶意操弄了。

再比如说历史时期,汉代开始,在西域有很多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思想性的东西,主导性的一些科技,这全是中国的东西。汉代整个西域,塔克拉玛干很多小的绿洲居民都用汉姓。连于阗国国王都最后姓李了,这不是一个历史传统的强势文化影响吗?也是文化认同。

所以我有一个观念:汉文、汉族或者汉人的这个名称所代表的整个东亚文明的核心文化,即中国文化实际上一直是新疆历史的主流文化,从来没有离开过,不管政权的形势变化或者历史上有什么大的人群变化,它一直在这里。

我刚才说的3000年前的那个祭坛、天坛,完全是辽河流域最早起源的红山文化里祭天的东西。红山文化祭坛是祭天的遗址,它的功能还包括判别农时。十字神道的东方指向就是春分和秋分(的太阳位置)。最后这个文化传播到了完全不种地的亚高原草原地方——天山巴音布鲁克草原,变成了纯粹祭天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建筑设施。这就是东方古代中国文化在西域在天山的精神层面实证性存在。这种赫列克苏尔遗址成千上万地分布在整个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而且是只在东亚的区域内存在,过了天山、过了阿尔泰山就没了,说明东亚早期文化在新疆这个地方有着普遍的共同基础和广泛影响。

观察者网:您刚才说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新疆区域文化和广大的中原文化有比较深的联系?

巫新华:那不叫中原文化,叫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包含我们的中原地带,包括古代农作地带,黄河长江流域农作地带的文化,也包含黄河以北的草原地带和西域天山南北的文化。

整个中国文明,即我们现在的中国文明是农业和游牧两个区域文化互动融合,然后形成的,同时大量的通过丝绸之路——新疆这个陆路交通地带,从其他区域文明里面吸收优秀文化。

比如说中国印,“印”和早期中国文化没有任何关联,现在却是中国文化极具代表性的特质核心,这文化哪来的?叙利亚那个地方最早有个苏美尔文明,把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泥板文字是什么?就是印章。在印度还有一个古印文化,印章就是就是其文化特点之一。印文化和物理形态的东西都是从那边传过来的。5000年前那边就非常发达,5000年前我们有印吗?没有。但是现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印”称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文化,这完全是通过丝绸之路完成的一个文化交流与吸收。这种吸收外来的东西变成了中国文化核心内容。

佛教也是一样,佛教是外来文化,但是并没有影响中国文化自身的思想性和特点。没有影响说明什么?说明中国文化有着非常好的开放和吸收的能力。吸收的同时,它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点或者自身的文化精神。

我个人有总结,就是中国文明是熔炉式的文明,它把所有的外来影响吸收变为自己的营养,同时发展自己,不丢掉自己。

古代人类文明、文明区域、著名的文明多了去了。古埃及现在有吗?没有了,古希腊也没有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什么的、西亚的这些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地现在全没了。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要么被强势的消灭,要么就是在受到别人影响的时候,被人家给消融了。

而我们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吸收,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吸收学习,但是自己还在,这就是5000年中国文明。五千年中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根本性原因,里面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这样的东西,我觉得一定是我们构建现代中国国民的最主要的文化财富或者历史文化基础。

观察者网:您刚才说的天山以南这些文化可以明显地看出和中国文化是一脉,那么天山以北呢?

巫新华:天山以北对中国影响大了。所有的汉族人都保留祖坟,这个埋葬先人堆土起坟丘的风俗是哪来的?那是源于草原的东西,主要在天山以北或者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起源,也就是受前面说过的“赫列克苏尔”一类早期草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化,你没法否认。

现在这一丧葬文化习俗点,所谓的汉文化背景的人群坚守的最多,但它的来源恰恰是草原,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整个东亚区域的文化,包括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不能机械地、简单地和现在生活在当前区域的人群直接对应,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说,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意味着早期历史上的全球化发展,就像“一带一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个全球化的方案。古代人的发展也是这样,在不断的全球化过程中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最好。

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到这个阶段会提出“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公共产品?类似的事情,古代就有无数次,汉武帝就有一次。

在人类文明或者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我觉得这是有历史必然性。我们可以去反思,可以进一步认识很多中国文明,这就是习总书记提出来要全面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要点就是如何去把文化自信做出来。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认同也就有了。

观察者网:今天这个会议上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实际上就是现在中国人的共同体的构建,文化上就是这个意思?

巫新华:对。这里面很多误区是人为操作的,而且这一方面的人为错误很明显。一、二百年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为他们的国际强权和世纪霸权服务。用一些现在(西方)学科的东西来解释中国国家主权构建和中国国民共同体构建,为中国社会发展做规划或者是分析是有局限性的。

(文字整理 观察者网 奕含)

责任编辑:奕含
民族 中华民族 新疆 命运共同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