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将被忘却的纪录片

来源:观察者网

2013-11-16 10:08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放了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讲述抗美援朝战史。

光是这个片名,就足以让人振奋。一位笔者很尊敬的长辈看后还兴奋地说,片中有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甚至有美军从散兵坑里拍摄的中美士兵肉搏的场景。

然而,当笔者看到这个场景时不禁哑然,肉搏战确实有,但镜头前晃过的那个美国军官居然是格里高利·派克(这个镜头来自美国朝鲜战争影片《猪排山》)。本片将大量影视作品片段剪接在历史镜头中,营造战争气氛。这虽然是国内近年来小成本纪录片常用的手法,但作为一部向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献礼,甚至肩负着扫清对朝鲜战争误解和歪解使命的纪录片,这样处理未免太粗陋了些。

此外,该片几乎没有什么配乐,主动放弃了这一重要“阵地”。相比之下,央视去年引进的俄罗斯纪录片《伟大卫国战争》的制作就非常用心,对大量二战纪录片进行了数码修复,制作了许多3D战斗场景,甚至动用演员十分认真地“重演”,连配乐都是找大师汉斯·季墨(《黑鹰坠落》、《勇闯夺命岛》、《盗梦空间》等知名影片的配乐作者)制作。

虽然《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里大量老战士的访谈让观众有所收获,但全片制作水平显然无法令对它颇有期待的人们感到满意,似乎所有的亮点都放在了片名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平平,也证明了这一点。

长津湖之战的著名照片,美国陆战队士兵冒雪行军

依旧靠浑厚男中音朗读作为向观众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不是大问题;解说词如同中规中矩的八股文,也不是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该片制作者思想上不时暴露出“八股”,而且遵循的不仅是“老八股”,还有西方媒体的“洋八股”……

何以见得?笔者就以第二次战役为例。

第二次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线。东线最重要的战事,就是一直为西方媒体热炒,近年来也频频登上中国媒体的“被遗忘的长津湖之战”。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也以大篇幅讲述了长津湖之战,看似与国际接轨,殊不知,西方媒体之所以常谈长津湖,其实另有奥妙。他们宣传的重点是美国陆战一师的“向后进攻”,营造出一种虽败犹荣的感觉,以“志愿军人海战术”反衬美军的“坚韧不拔”。

相比之下,与长津湖之战几乎同时发生的“清川江之战”,则被西方媒体刻意“选择性遗忘”,从不提这场战役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使他们遭受了多少损失。《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人云亦云,也没有对此战给予应有的关注,仅朗读一遍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述的战斗场景而一笔带过,笔者觉得有必要为该片补漏拾遗。

被忘却的伟大胜利:清川江之战

麦克阿瑟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国志愿军与美军主动脱离接触的情况,轻率判断中国“少数志愿者”已经被美军击退。在这位“远东专家”眼中,数十万大军只要再向鸭绿江挺进一次,就可以解决这场战争。结果,美军一头钻进了中国军队的口袋中。

美方史载,战役开始前“伪联合国军”(联合国已多次正式否认朝鲜战争“联合国军”的合法性,详见观察者网报道)的状态是这样的:“尽管人手不足,但美国第八集团军拥有中国军队三倍半的火力……在进攻前一夜,所有士兵都得到了一顿丰盛的感恩节大餐,其中包括肥美的烤火鸡……然而高昂的士气却也导致了军纪的涣散……美国第九军的一个步枪连甚至在开始推进前丢掉了他们的钢盔和刺刀,每人平均只有一颗手榴弹和50发子弹……”可以说,麦克阿瑟的傲慢已经浸透了“伪联合国军”上下。

1950年11月25日,美军的进攻陷入停滞。当晚子夜,位于伪联合国军右翼的南朝鲜第二军突然发现,中国军队已经穿插到自己身后。两天后,以南朝鲜第二军为主的“伪联合国军”右翼就彻底崩溃了。完成这一任务的主力正是38军——“万岁军”。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美第八集团军军长沃克似乎完全没把南朝鲜军队的崩溃当回事,仍在命令全力向北进攻。他一厢情愿地认为,那不过是中国人的一次小规模反击,仅仅命令美军第一军和第九军向东延展战线,以填补南朝鲜第二军崩溃后留下的空白。

而此时,美军也已经与志愿军交战两天,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所以这一“补漏”命令没有得到执行,各部队实际已经开始陆续撤退。其中,美第二步兵师的行军车队在撤退途中与志愿军短兵相接。志愿军用火箭筒摧毁了大量车辆,爬上坦克向里面扔手榴弹。狼狈不堪的第二师花了一天才撤退到军隅里。然而,他们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27日这天,当沃克仍在命令美军向北进攻的时候,彭德怀已经先一步命令38军插到美军后方重镇军隅里。下午,麦克阿瑟终于意识到战局已经扭转,把沃克从朝鲜召到东京开会,这意味着美军前线最高指挥官在生死攸关的两天内远在东京。

11月28日,各路美军陆续撤向军隅里,美第九军把倒霉的土耳其旅当炮灰扔出来,阻挡志愿军的追击。以土耳其旅被打残为代价,美第九军及时逃到了军隅里。当天,仍在东京的沃克意识到这里的重要性,命令后撤的美军在此重整防线。

但29日,沃克失去信心,又命令被志愿军围攻了整整一天的第八集团军放弃军隅里,继续南撤。撤退总要挑一个后卫,美第二步兵师因为多在军隅里“休整”了一天,便被选中殿后。

“伪联合国军”撤退途中,38军突然半路杀出,在道路上设置防线,截住了美军第二步兵师。据美方记载:“当第二师进入后来被称为‘刀山火海谷’的山谷后,中国人的机枪和迫击炮就像雨点般落了下来,敌军防线的纵深出乎意料,道路上很快布满了汽车残骸和伤亡的士兵。有些士兵企图在山沟里隐蔽,他们马上就被车队给丢下。作战部队一个接一个被击溃。在白天,空中掩护还能够压制中国人的阵地。但到了晚间,中国人的进攻再次加强。最后,中国军队在摧毁美军第38团和第503炮兵营后彻底截断了公路,第二师残余部队丢弃了全部重武器和车辆继续徒步撤退。”

美方史料承认,第八集团军的伤亡数字初步统计为11000人(这其中没有包括南朝鲜南朝鲜和土耳其军队的伤亡。此战中,土耳其旅丧失作战能力,南朝鲜两个军被歼灭),被俘2050人。

美军缴获的一门92式步兵炮,这是当时志愿军少有的重武器,图片拍摄于1951年第四次战役期间

由于美军第二步兵师和第25步兵师第24团的指挥部在战斗中被攻破,因此战场记录全部丢失。这使历史学家们很难分析这场战役中被打得最惨的这两支美军部队究竟伤亡损失情况如何。经后来统计,一般认为美军第二步兵师伤亡数字为4037人。该师绝大多数的火炮、40%的通讯设备、45%的班组武器(重机枪、迫击炮等)、30%的车辆在战斗中被摧毁或抛弃。美军承认第二步兵师已被“瘫痪”(按照解放战争中的统计习惯,打到这个程度算是“歼灭”也无不可,当然美军的补给恢复能力远超国民党军,这是当时的志愿军还没有感性认识的),师长凯赛尔在战斗结束后即被撤职。

 

 

 

 

 

其余美军部队的损失情况也十分惨重,其中第25步兵师死伤1313人。土耳其旅在战斗中死伤936人,损失了90%的装备、90%的车辆和50%的炮兵,该旅不得不退出战斗序列。南朝鲜军队的伤亡难以统计,因为在志愿军的进攻得手后大部分南朝鲜军就地逃散,南朝鲜第二军番号在战斗结束后被撤销。

然而美军的“灾难”还未结束。在遭迎头痛击后,沃克和麦克阿瑟都有些失去理智。实际上,此时中国志愿军的作战能力也已经到了极限,但美军在混乱的撤退中没有组织任何侦察行动,以至于恐慌如滚雪球般扩大。最终,沃克于12月3日下令全面放弃北朝鲜。随后190公里的撤退被称为“美军历史上最长的撤退”,整个第八集团军几乎完全丧失组织。一片争相逃亡的混乱中,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本人死于车祸。美国在12月11日首次向中国建议在三八线上实现停火,以作为缓兵之计。麦克阿瑟不久后黯然离开东京,这位“亚洲王”此前一直被认为是下一届总统的有力候选人。

虽然西方媒体热衷宣传长津湖战役,但美国史学界主流认为,清川江之战是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军事胜利的巅峰。

在清川江之战中,美军第八集团军被打得仓皇逃窜,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相比之下,陆战一师在长津湖之战中,一直到从兴南港上船撤离,部队组织都未出现如第八集团军那样的混乱,实际上表现要好得多。

朝鲜战争之初,美国两位前线指挥官,沃克和迪安的合影,迪安被朝鲜人民军俘虏,沃克死于车祸

长津湖的血战虽然残酷,但从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战役对战争全局的影响来看,该战都处于从属地位。从交战结果来看,九兵团在长津湖的交换比也不如38军等西线主要部队。因此,长津湖之战长期以来在我军战史中地位较低,而美方也在战史中主要总结西线战役的教训。

但在西方大众媒体上,则是另一番场景。尽管美军在东线损失也很大,但和西线痛快淋漓的“被歼灭战”相比,“向后进攻”的长津湖之战显然更让美国人觉得“脸上有光”。于是乎,对陆战一师的吹嘘充斥西方舆论和大众读物。

当然,这里并非要否定志愿军九兵团在冰天雪地的朝鲜表现出来的英雄精神,那些几乎被冻僵仍坚持进攻,甚至被冻死在伏击阵地上的战士们当然同样浩气长存。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在构筑我们的价值认同时,主流媒体仍畏缩在当年敌人的话语中?

当然,央视不是“厚东薄西”的始作俑者。1999年,《远东朝鲜战争》一书出版。作为一本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中引用大量美方史料,与我方公开史料相互对照印证,并引用了大量战争亲历者的个人故事,这些做法在国内当时不多见,一时间洛阳纸贵。

可《远东朝鲜战争》本身并非权威史学著作,书中对若干重要事件的描绘有失严谨。其中对一些事件的煽情描绘多于客观陈述。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从那之后,中国媒体不断引述“被遗忘的长津湖之战”,反而遗忘其他重要战役。

央视没有值此良机匡正视听,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第二次战役对美国内政的巨大影响

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精神层面的立国之战,对美国国内政治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国内媒体上也很少被提及。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杜鲁门总统将麦克阿瑟解职一事。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前就已是美国的“远东王”。这个老将身上的光环难以胜数: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20年代镇压老兵运动的急先锋,二战中被日本人从菲律宾赶走、又一路杀回来的英雄。朝鲜战争中,在仁川登陆成功后,他更是被捧上神坛。而且,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公众形象,也善于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例如,为了拍摄那张著名的“重返菲律宾”照片,他就不辞辛劳地好几次从登陆艇上跳进海水里。

麦克阿瑟最著名的照片“麦克阿瑟重返菲律宾”

相比之下,杜鲁门在美国的“人望”差得很远。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孚众望的总统罗斯福突然去世后“继承大统”的。在他任上,美国“丢掉”了中国。即使到今天,美国人也往往把这位总统描绘成阴谋家,优柔寡断、没有容人之量……这也和他在朝鲜战争中与麦克阿瑟的一系列冲突有关。

如前所述,麦克阿瑟的第八集团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仓皇撤退,连号称巴顿将军精神继承者的“猛犬”沃克都在这场混乱的撤退中丧生。尽管美国报纸努力吹嘘长津湖陆战一师的“向后进攻”,美国政府甚至把一些志愿军俘虏拉到美国各地“巡回展示”,但都已无法掩盖麦克阿瑟“圣诞节回家”攻势的惨败。

偏偏麦克阿瑟在第二次战役后继续大放厥词,要求动用原子弹,扩大朝鲜战争,甚至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声称只有杜鲁门可以做到这些,他才能保证打赢朝鲜战争。这些言论无疑是把失败的责任推给白宫,推给杜鲁门。

相比之下,杜鲁门的公众形象似乎就要平面得多

他的这番推脱居然奏效了!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已经横行,以麦卡锡、尼克松等参议员为核心,右翼劲吹反共风,连为美国贡献了原子弹的奥本海默都差点被打成“共谍”。在朝鲜问题上,美国国会和民众中也掀起了一股支持麦克阿瑟、反对总统的风潮,要求扩大朝鲜战争的呼声不断。

 

 

 

 

 

杜鲁门为解除麦克阿瑟职务一事犹豫再三,担心他在美国国民和议员心中的形象过于高大。据说,杜鲁门总统特地查阅林肯和波尔克总统的事迹——这两人分别在南北战争和美墨战争中顶住国内政治压力,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将领解职。

麦克阿瑟最终被解职,但回国后获得了英雄凯旋般的待遇。纽约欢迎麦克阿瑟的游行者达700万,用去的彩带、纸屑、飘带数以吨计。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全国有69%的人支持麦克阿瑟,只有29%的人支持总统的行动。

从1951年5月开始,美国国会开始就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责任问题举行听证会。人们渐渐认清,他对“亚洲人”的傲慢和偏见如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他的巡回演讲也风光不再。达拉斯的一次集会只有2.7万名听众,有人嘲笑说还不如一场中学生橄榄球赛有吸引力。

与深孚众望的罗斯福相比,杜鲁门在二战各国领袖人物中显得有些“弱气”

相比之下麦克阿瑟的形象就高大得多,当时他如参加竞选,获胜的希望很大

此时朝鲜战争仍在进行,李奇微顶住了志愿军的进攻,将战争拖入阵地战、消耗战阶段。大部分人已经不再赞同麦克阿瑟关于自己战败的托辞。至此,他终于无奈地说出了他那句酸溜溜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失……”

有人说,抗美援朝打掉了美国两个总统,一方面是呼声很高的潜在候选人麦克阿瑟黯然去职,一方面杜鲁门的声望大幅降低。1952年,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鹬蚌相争这出好戏背后的渔夫出场了,他就是美国的另一个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

作为反共老手,尼克松是麦卡锡主义的推手之一

1952年美国竞选徽章,上书“艾克(艾森豪威尔的昵称)与尼克松”

艾森豪威尔任内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见证了这一刻:新生的中国已瞬间崛起为一个可以改变冷战平衡的重要砝码。考虑到他本人是“麦卡锡主义”的重要推手、反共老手,或许正是朝鲜战争在他的内心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20年后他自己的总统任期内,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催发下,终于生根发芽开花,促成了“跨过大洋的握手”?

结语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朝鲜战争是牵动了中美苏三个大国神经的重要事件,对于世界局势有着全局性的影响。

抗美援朝胜利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红利,美国此后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均以不与中国发生新的全面战争为底线。美军在越战中也未敢对北方发动地面进攻。甚至可以说,中美关系恢复的基础也是朝鲜、越南等一系列战争“打”出来的。没有这个巨大的和平红利,建国后的所有建设成果就很难想象。

抗美援朝的胜利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与作用,也影响了中苏关系。可以发现,斯大林对于那些用刺刀扶植起来的东欧国家的态度,与朝鲜战争后对中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抗美援朝都是极为必要和战略受益极大的决策。

上述政治利益的获取正来源于军事上的成功。而从军事上看,第二次战役无疑是抗美援朝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清川江之战更是重中之重。

然而,非但清川江之战被很多媒体“遗忘”,就是朝鲜战争本身,也在国内屡屡遭人妄议。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抗美援朝“得不偿失”、“耽误了解放台湾”、“破坏中美关系”等误读国际政治和美国国内政治的说法甚嚣尘上,网上甚至出现“养了一个白眼狼”、“志愿军流血牺牲,就为了他金家王朝”等谬论。

近几年,受到“朝鲜战争质疑论”的影响,国产影视作品视朝鲜战争题材为畏途。自200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高投资电视剧《抗美援朝》杀青至今已经13年,这部作品仍被锁在片库中,令人颇为遗憾。

对朝鲜战争的讨论和记忆本身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这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也更能看清,我们要到哪儿去。客观地说,《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对于扫除那些杂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该片只能算差强人意,不仅制作远非精良,而且未能跳脱西方媒体“拟定”的叙事路线。从某种程度上讲,该片说的是精神立国的大事件,可制作人员本身的精神还没有完完全全地立起来。

我们的文艺界,虽然已经“补”了些钙,但仅仅敢拍、敢播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的大脑和眼睛。“钙”,不能停。

责任编辑:堵开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