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身处中美之间,韩国好纠结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3-22 09:08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本周,全世界都关注着因美国“大表哥”出人意料倒戈要求加入亚投行所引发的外交地震。然而有意思的是,一帮欧洲国家争先恐后加入“亚洲投资银行”的时候,平时一直自诩亚洲举足轻重国家的韩国和日本却再三踌躇,举棋不定。政治、经济和军事三者从来都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方式,韩国本周面对的亚投行问题和“萨阿德”问题同样令人头痛,THAAD这柄战战兢兢举起的小伞应对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风雨”?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此外,本周有一种新的国产大飞机有了新进展,可是与C919或者运-20的一举一动都引起媒体热评不同,这架外形奇特、性能特别的大飞机似乎要冷清一些。但还是有媒体人点起煤球炉,颠起小炒勺,做出了“蛟龙-600,超越日本,世界最大水上飞机,潜艇克星,南海守护神”的小菜。那么,中国的水上飞机到底意义何在,它的未来路在何方呢?这将是本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面对暴雨的“小伞”

本周,韩国和日本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让两国政要伤透了脑筋,不过他们的伤脑筋的原因却不尽相同。对于日本来说,看看他们在中美建交问题上被美国“耍弄”的历史就不难理解安倍和麻生两位现在的心理。而对于青瓦台的女主人而言,则是在“未来”和“当前”两个选项间难以决断。可以说,韩国的未来不论是经济还是安全领域,对中国表现出“恭顺”都是最好的选择——去年韩国国家报纸就出现过“韩国应与朝鲜在中国面前争宠”的说法,说明韩国早已注意到了中朝韩三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微妙”关系。但另一方面,现实却不允许韩国彻底倒向中国,毕竟它仍是中美“凉战”前线,还必须紧跟“现任”白头鹰的脚步不能放松。

可以说,韩国现在心理颇为复杂,有点小女人“欲东家食,西家宿”的意思。

这种心理虽然可以理解,但终非长久之计,韩国若想摆脱“非完全主权”国家的地位,它的选择应该只有一个。韩国自“黄海演习”事件后就已经看清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态度和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不久后想着“北进统一”的李明博就灰溜溜的下台了,换上与中国颇有渊源的朴氏“公主”,这说明韩国决策层对形势还是有认识的。

但大趋势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现实中美国对韩国的控制并未放松。如果说在政治经济问题上韩国有时候还可以稍稍违拗美国,那么在军事领域韩国就几乎完全没有底气了。君不见当初美军要减少在韩国驻军,就有恐慌的韩国民众跑到美军基地门口剁手指高呼“不要走”吗?

要求美军留在韩国的游行队伍,表情好销魂……

毕竟中国还没有明确给予韩国安全保证,身处“世界上最后的冷战活化石”三八线之南,韩国自然不敢放松。

然而就是看准了韩国绝不敢让美军稍离——朝鲜武器装备再落后,打烂距离三八线仅40公里的汉城依然是毫无压力的——美国就可以把韩国当做一张牌,用来对付中国。

在最近这一轮中美角力中,美国欲在韩国部署THAAD战区反导系统就成了军事领域美国打出的一张“王牌”。作为对抗手段,中国正争取韩国,作为交换条件,中国提出只要韩国能避免美国在其境内部署THAAD,就愿意在经贸上给韩国相当的利益。韩国在这个问题上犹豫再三,至今其国防部只能表态说“韩国自己不会购买THAAD”。言下之意,美国是否在韩国部署THAAD,他们也无法保证。

THAAD反导系统导弹发射车

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把THAAD部署在韩国,对于提高韩国本身的安全水平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

首先,THAAD导弹系统作为一种“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按照中国军语系统,可以叫做“战役级导弹防御系统”),设计上主要作为末端拦截系统,对付的主要是中程导弹。朝鲜所拥有的导弹,能达到这个射程的主要是“舞水端”导弹和“芦洞”(西方以首次发现朝鲜导弹的地点命名导弹,部分中文媒体根据英文“音译”,将这种导弹称为“劳动”,同样还有“化城”导弹,被叫做“火星”)导弹,然而韩国最南端的济州岛距离三八线也不过500公里,朝鲜的“化城”系列导弹就足以覆盖韩国大部分领土,甚至射程更短的KN-02战术导弹也能覆盖韩国主要经济区域。THAAD对这两种导弹的拦截能力并不比“爱国者”PAC-3导弹更好,反而由于导弹更贵,拦截起来更不经济。况且,朝鲜现在还有多种型号的火箭弹也可以打到汉城,如果说从单纯军事和经济角度而言,韩国更应该找以色列购买大量的“铁穹”导弹,来保护汉城的安全,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寻求美国在韩国部署THAAD导弹。

可以说,从军事角度而言,韩国现在撑起的“爱国者3”系统的“小伞”在面对朝鲜技术水平较低的导弹“小雨”的时候,至少能避免自己被淋成落汤鸡,也算够用。但如果面对的是“骤雨东风”,撑起THAAD这柄“大伞”也完全没有意义,反而可能连打伞的人一起被大风吹上天去。

更有趣的是,THAAD导弹并不具备中段拦截能力,如果朝鲜要打击位于日本的美军基地,或者日本的目标,THAAD也就用雷达看个热闹。当然,获得的信息对提高日本的反导能力倒是很有帮助……可是那和韩国有啥关系呢?

就算中美“吹灯拔蜡,万事皆休”,部署在韩国的THAAD系统也是看不到中国中部、西南部基地发射,飞过北极点去美国本土的“东风快递”的。其意义与美国在台湾部署的“铺路爪”远程雷达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但看看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就知道指望通过“允许美国在自己领土上部署更大的雷达”能“让美国高看你一眼”都是不可能的。

THAAD导弹系统部署在韩国,只有一种情况下最有用,就是在中美发生局部冲突的时候。比如,中国部署在东北地区的“东风-21”导弹飞向冲绳美军基地或者佐世保军港的时候,前沿部署的THAAD可以提供最早的精确预警。美国在前几年的反导演习中已经证实了这种部署方法对于提高拦截效率的作用。此外,如果美国舰艇在黄海或者日本海上活动,面对中国反舰导弹时,部署在韩国的THAAD甚至还可以参与拦截。

左侧为东风-21导弹发射筒和发射车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合理选择当然是首先拔掉韩国的THAAD导弹基地,那时,韩国又该如何应对?

美国在韩国部署反导系统和在东欧国家部署“陆上宙斯盾”系统的区别在于,东欧这些国家担忧的是来自俄罗斯的直接进攻,所以他们都是哭着喊着求美国尽快部署反导系统——毕竟平时招惹大熊最积极的就是他们,不论如何熊掌肯定首先要拍到他们的。

而韩国,如果没有THAAD,某种程度上,只要把握好平衡,它是有可能在中美冲突中“走钢丝”的。但有了THAAD,韩国就保持不了平衡了,不论赶走美国的导弹,还是允许美国用这个设施拦截中国导弹,必然要和中国或美国“撕破脸”。这游戏对于韩国来说真是一点也不好玩。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看出,美国在韩国部署“战区反导系统”确实是一张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的“牌”。

然而,有一点在中国对韩国展开“反反导”战役的时候也是很明白的,那就是韩国是个主权不完整的国家。美韩官员都表示“反导系统部署问题要由两国共同决定”,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决心无视韩国的反对,强行把它绑上自己的战车,是韩国无力反抗的。

中美在亚洲掰手腕,韩国如何自处——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水上飞机,意义何在?

本周,中国第一架水陆两栖飞机“蛟龙-600”的机头在成飞下线,文宣资料甚至称这种飞机是和C919、运-20并列的“中国三种大飞机”之一。有媒体联想丰富,认为这种飞机可以用来反潜作战,然后就顺理成章的联想到它可以成为“潜艇杀手”什么的。

其实这种想法虽然和“蛟龙-600”实际用途没什么关系,但倒是日本自卫队为新明和US-2水上飞机(也就是媒体上常拿来和“蛟龙600”对比的那种型号)想到的用途相近,US-2水上飞机被加装了红外热像仪和英国“海上霸王”雷达,然后就号称具备了“反潜”能力。

“蛟龙-600”下线现场

然而上述说法,并不靠谱。

我国早在70年代就研制了“水轰5”型水上飞机,只不过那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和负责总体设计蛟龙600的珠海通航公司并无直接关系,厂商在做宣传的时候故意玩文字游戏,说是“第一家专为民用设计的水上飞机”,然后又被非专业媒体一知半解的给夸大了而已。

水轰-5笔者也不用多介绍,这是中国长期来唯一装备的水上飞机,它的性能也和日本同时期的水上飞机——新明和PS-1相似。不过水轰-5飞机在研制阶段还是很受重视的,因为这是当时中国海军提高海上巡逻能力的最佳选择——当时国产运-8飞机作为空军运输机都还不够稳定,谈不上改为海上巡逻用途。

可以说当时水轰-5寄托了海军巨大的期望。水轰-5采用了我国首型无源相控阵原理的机载雷达,用于对海搜索,而且还计划作为“鹰击-1”(后来转为出口型,代号改为C-101)导弹的载机——60年代开始研制的国内第一种反舰导弹载机轰-6丁和配套的导弹系统直到1984年才实用,而水轰-5能携带超音速反舰导弹是当时该机的一个重要优势。不过后来水轰-5的研制也是拖了相当的时间,直到1986年才服役。实际服役的水轰-5飞机没能安装最初计划中的那款“高大上”的搜索雷达,也没能实际配备鹰击-1导弹。结果它成为了一种地位相当尴尬的飞机。既没有反潜能力,又没有大范围搜索能力,也没有攻舰能力。唯一实际能使用的武器就只有机翼下挂架上挂载的铁炸弹。理论上它也能携带自导鱼雷、深水炸弹等反潜武器,但因为并没有有效的反潜探测手段(资料称该机有磁异探测器和声纳浮标,但实际装备的飞机上并未见到声纳浮标,而磁异探测仪也无法大范围搜潜),并不能真的使用这些武器。

水轰-5

海军也试过让水轰5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比如为潜艇或岛礁提供物资补给等,但也并不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该机作为一种轰炸机设计的底子使它携带物资能力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该机设计时由于配套技术水平不高,无法采用复杂的机翼气动设计,导致起降距离非常长。而且,该机没有在陆上机场起降的能力,它只能在水上降落后通过滑道开上地面,以便进行维护保养,只有很少几个专门的地点能部署这种飞机。

中国海军前后接收的水轰5数量很少,实际长期服役的只有4架,这些飞机被用来作为海上目视搜索巡逻机用。偶尔也用于在遥远的海域执行轰炸演习,显示我军的军事存在——它曾在类似的任务中创造留空11小时的记录,创造了当时的国内记录。

我军也曾努力寻找水轰5的其他用途,比如其中可能有1架被用于改装为电子侦察机(可见我军当时对特种用途大飞机的渴求),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后,还有一架水轰-5接受改装用来试验空中灭火。虽然效果不错,但由于该机起降所需长度较大等问题,并不实用。

到了现在,随着中国运-8、运-9平台特种用途飞机大量服役,先是有了运-8“海上霸王”搜索机,又有了运-8、运-9电子侦察和电子战飞机、再加上高新型反潜机。而对海攻击任务也更是在歼轰-7和轰-6M服役后也没有必要再用笨拙又缓慢的水上飞机来实施……水轰-5在服役30年后终于开始逐步退出现役。

反观日本,日本战后开发PS-1等水上飞机的时候主要是为了规避当时对日本的一些军力限制,计划用它们来执行水上巡逻、反潜任务。不过等到PS-1服役的时候,这方面的限制已经放开,日本后来大量装备了P-3反潜巡逻机,也就不再在意PS-1,该机于1990年全部退役,不再研制后续型号。顺便提一句,PS-1的声呐系统是一种类似直升机的吊放式声呐,它在探测潜艇的时候会降落到海面上,然后放出声呐进行监听,是一种极为繁琐而低效率的搜潜手段。

既然日本对水上飞机反潜不再重视,这种飞机的用途逐渐转为海上救生,其代号也从PS-1改为US-1(P代表反潜,U代表杂务,US-2有使用小型炸弹的能力,虽然其实没什么意义)。如今,US-2水上飞机实际上就是运用新型材料、新型发动机、新型航电等先进技术全面改造后的US-1飞机。US-2飞机的最大优势是起降距离非常短,这得益于它的4台英国罗罗发动机,这4台发动机的动力相当于前代US-1飞机所用的发动机的6台。因此该机只要在水面滑跑280米即可起飞(此时起飞重量43吨),这确实非常先进,尤其是当需要在狭窄水域起降的情况下。相比之下,蛟龙600的相应数据是需要1500米的起降水域长度。

日本的US-1水上飞机

不过在最大飞行速度,最大留空时间等方面,蛟龙600和US-2仍属同一档次。

笔者有幸登上过蛟龙600飞机的机头模型,该机采用了玻璃化座舱,这方面是当代的时代要求,也没什么可多说的。值得一提的是模型中在驾驶舱后方就是乘员舱,乘员舱内有多个“卧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主要是用来运送伤员的,说明蛟龙-600的最初首要设计用途就是海上搜救。这一点和日本US-2也一致,日本US-2飞机目前最为自豪的一次“实战经验”就是救起海上漂流的船员,当时出事地点距离日本海岸1200公里,而且事故海域风高浪大。这样的救援任务用直升机就很难执行了,因为这个距离远超出现代直升机的作业半径。

水上飞机在现代的另一个主要用途是救火,在动画片《飞机总动员2》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对水上飞机救火的描写,虽然是动画片,但片中也展示了水上飞机灭火的主要优势——可迅速装载大量水前往森林起火地点实施扑火。蛟龙600由于性能比当年的水轰-5大有提高,自然也可适应这个任务。此外,蛟龙-600的起落架系统也改进了设计,该机可以在陆上机场通过跑道起降,大大提高了机场适应性,也因此被称为国产第一种“水陆两栖飞机”。

至于有媒体热炒称蛟龙-600未来可以用来对远离祖国大陆的小岛进行快速运补的说法,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在这些岛屿上已有可供普通大型运输机起降的机场,没有必要再使用水上飞机来执行补给任务。

蛟龙-600想象图

不过这种说法也并非完全荒谬,我国拥有6000个岛屿,其中还是有不少不值得投入巨资建设机场的,那么蛟龙600在这些岛屿上就可以发挥作用,甚至可作客机——日本US-2也有相似的客机方案。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从水轰-5 Vs PS-1开始的世界最好水上飞机的竞赛到今天仍在继续,而且,日本US-2因为其短距起降能力暂时领先,不过蛟龙600一开始就作为民用机开发,不论国际国内客户都不会遇到购买军机的麻烦,未来若是有足够后续订单,那么通过改用国产新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或者进口发动机,其性能也一样可以大幅度提升。

相比之下日本US-2因为一开始就是作为日本自卫队的飞机,在出口方面就收到了多种限制,目前也只有印度表示了购买意向。

如果蛟龙600一切顺利,我们将会看到这种飞机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型机制造工作。

责任编辑:靖恒
韩国 反导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