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如何评价美国“哨兵”导弹?

来源:观察者网

2022-04-11 07:51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席亚洲】

本周,我们关注两件事,一件是美国的“哨兵”洲际导弹正式定名,我们从美国新一代陆基洲际导弹的发展延伸谈谈当代核大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发展布局。另一件是德国宣布采购以色列“箭3”,也就放弃了在美国“爱国者”系统基础上自行研发新一代反导系统,这又反映了德国怎样的一种心态呢?

为什么不”续”民兵导弹?

4月5日美国空军宣布,正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的洲际导弹,此前叫做GBSD项目,正式命名为LGM-35A“哨兵”。并且宣布这种导弹将会装备W87核弹头,在2029年后按照1:1的方式取代现役“民兵3”导弹。

不过除此之外,美国没有公布关于“哨兵”导弹的任何更多细节,射程、精度、制导技术等方面都没有新的内容发布。

当然这也正常,美国冷战后通过大肆宣传各种先进武器做出一副“公开透明”样子,同时也实现了一种让其他国家即使了解也难以追赶的态势,实际上是一种更加高级的保密手段。

但是现在时过境迁,他们发现自己在冷战后耗时多年开发的许多“次世代”武器装备都遇到了因为此前宣传太过分,导致各种性能参数和技术原理被对手新一代对标装备“针对性压制”的问题。

所以现在美军也不敢再像过去那样托大,到处吹自己新一代武器装备如何如何,而是也开始虚虚实实,重视起保密问题来了。

然而保密归保密,这并不能影响大家通过研制“哨兵”导弹的目的和对现役“民兵3”导弹的相关吐槽,来推测“哨兵”导弹可能要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目前关于“哨兵”能确定的就是它要携带多个MK.21再入器

首先,就是“民兵3”为什么不继续“续命”。其实笔者2021年的时候做过一期视频《“民兵3”导弹又要续命,你也要用100年?》。

当时的新闻是说美国国会认真讨论为“民兵3”导弹“续命”,以取代耗资巨大的GBSD项目。

按照当时国会的讨论,“民兵3”续命计划包括更新导弹上已经完全过时的电子系统和制导系统,比如陀螺仪,但弹体可能会继续沿用,只是进行翻新。

但是民兵3导弹如果不换新的弹体和发动机,就意味着射程、投射重量方面的数据无法有大的改进。

那这就解决不了美国空军最大的痛点了,那就是“民兵3”导弹装载多弹头时射程不足的问题。

其实今天的“民兵3”导弹本身就已经是冷战末年取消“和平卫士”导弹后被拿来“临时过渡”的产物。

图中可以看出“和平卫士”(左),比民兵3、民兵2(中、右)导弹大了多少

我们知道,洲际导弹上的“弹头”其实不仅仅包括核炸弹本身,还有用于在再入大气层的时候保护核弹的装置,同时这个装置的设计水平也和导弹的命中精度直接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再入飞行器”。

“民兵3”导弹的再入飞行器,今天主要是两种,一种是MK.12A型,一种是MK.21型。

MK.12A型再入飞行器当中配备有W78型核弹头,当量33.5万吨,装填核弹的再入飞行器重量约为317.5千克,圆概率误差219米,它是民兵3导弹设计时的“原配”弹头。

而MK.21型实际上是为原本应该取代民兵3的“和平卫士”开发的,它装备了新设计的W87核弹头,总重量在362千克以上,圆概率误差缩小到MK.12的一半,约为121米,当量为30万吨。

但是这是为适应多弹头设计的“减重”版,实际上由于W87弹头采用三相弹原理,通过增加其外部的高浓缩铀外壳重量,威力就可以提升到50万吨,不过弹头重量会有较大增加,所以计划由专门携带单弹头的“侏儒”导弹携带。

而今天的民兵3导弹,根据美俄条约,有200枚携带MK.21再入飞行器,只携带50万吨的“加重型”单弹头,其余250枚携带MK.12A再入飞行器,虽然按照条约只携带了单弹头,但实际上美国为这些导弹都准备了3枚弹头,其中两枚列入“库存”数字——因为按照条约,双方各自有约2000枚弹头的限额,这个限额可以用来做“库存”弹头,也可以做战术弹头,美国因为财大气粗,主要以“库存"弹头来填满这个限额,为此每年要付出百亿美元以上的维护成本。

毕竟MK.12A已经非常老旧,精度也差,所以不管是开发新一代导弹,还是老弹升级,都已经不大可能继续使用下去,要替换成MK.21型。

但是如果给“民兵3”导弹装MK.21再入器,即使是减重版,三枚弹头加上一个分导式的母舱,相比使用MK.12A就要增加相当一部分重量。冷战时期就已经有人指出,这样干的话,“民兵3”导弹就无法攻击俄罗斯南部的一些关键目标了,而俄罗斯南部的纬度,显然还高于目前美国想要威慑的另一个大国的大部分国土呢。

所以美国实际上面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民兵3导弹如果不大幅度改动,就无法有效用多弹头威慑某大国的很多关键目标。

目前“哨兵”也就几张想象图,具体采用什么技术,大家不得而知

尤其是这个大国的核反击实力迅速增长,更加剧了美国导弹总数相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即使撕毁美俄协议,也由于经费问题不可能再大规模增加部署导弹了,美国只能设法让每枚导弹都携带多弹头,以提高其核武器投送能力。

因此,美国陆基洲际导弹系统必须具备比民兵3更远的射程,也就是说,它必须具备将若干数量的MK.21再入飞行器发射到13000公里之外的能力,而这是民兵3无法做到的事情——或者说如果要把民兵3改进到能够实现这个任务,那其实和研制一种全新的导弹就没区别了。

当然,目前来看,由于要沿用民兵3导弹的发射井以节约成本,“哨兵”也不可能是“和平卫士”那样能携带最多11个MK.21再入飞行器,起飞重量高达88吨的怪物级导弹,而沿用民兵3的发射井就意味着它的尺寸重量不能大幅度超过民兵3,也就是起飞重量不会在“民兵3”36吨的基础上增长太多,预计其最大重量不会超过50吨。

这样看的话,从目前网上的“开源”消息数据来说,虽然发射方式不同,俄罗斯的“亚尔斯“是机动式部署,美国的“哨兵”是发射井部署,但两国陆基洲际导弹的起飞重量大致都是50吨左右,能携带多个弹头飞行12000-14000公里。

当然了,按照美国人的说法,DF-41可就不一样了,那是与“和平卫士”同档次的“怪物”导弹,起飞重量80吨,他们又推测我们拥有不亚于W87和MK.21水平的弹头和再入飞行器,所以就有了DF-41携带10个弹头的说法。

且不说他们对DF-41的看法是不是符合实际吧,但今年他们的涉华军力报告又声称,目前为“风力发电厂”配套的还有一种DF-45导弹,估计起飞重量会更重,投射能力更强,那就至少也是“红色和平卫士”水平了,如果是真的的话,咱们就挺高兴,是吧。

这么一看,似乎美国现有的400枚民兵即使1:1替换成“哨兵”,也就那么回事儿,也就相当于从发射井里发射东风-31AG嘛。

但我们别忘了美国的“三叉戟”和中俄不一样,它最长的那一根是它的海基核力量,美国海军核潜艇上的“三叉戟”导弹能够携带最多12个50万吨当量的W88弹头 ,而且由于“俄亥俄”级核潜艇本身就和中俄的核潜艇属于“二次反击”武器不同,它是美军的核进攻力量,设计上就是凭借静音性能悄悄靠近对手发射。所以它的威胁远比发射井里的400枚“民兵3”或者未来的"哨兵“重要。

从这一点上来说,可以说美国海军核潜艇本身的性能,尤其是静音性,要比导弹的射程重要得多,相比之下,中国追求的是在相对安全的海域能够向美国本土发射,所以关键的是导弹射程,潜艇本身可以凑合一点。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要研制新一代“哥伦比亚”级核潜艇而继续沿用“三叉戟”D5导弹,而我们则为性能差强人意的094型核潜艇配备了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巨浪3”导弹的逻辑所在。

不过好东西谁不想要啊?况且094也很多年了,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呢?当然这件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最后要在哥伦比亚级服役后一段时间,足以改变目前水下核力量格局的新消息才会出来吧。

按照美国人的说法,DF-41是和MX同级的重型固体燃料洲际导弹,“哨兵”还是赶不上的

当然美国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和中国概念完全不同,它是奉行核进攻战略的,强调第一波核打击,而我们是奉行核反击战略,只要具备反击能力,顶多做到“按预警发射”,这就带来了双方在很多概念上的不同,不能拿美国人的概念来往我们的核力量身上套,那样出来的结果就成鸡同鸭讲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现在“风力发电厂”和东风-41机动式洲际导弹的发展让美国的“哨兵”显得有些LOW了,但这还是谈不上让战略平衡的天平倾向于我们这一侧。

总体来说,我们未来也就是能够改变过去“你要消灭我,自己也要受点损失”的情况,让那些叫嚣“让机关枪和大炮去辩论吧”的美国人坐下来谈而已。因为现在美国政治领域的疯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动不动就叫嚣要“核实战”,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防。但是现在还远到不了美国部分人耸人听闻地说中国已经要取得对美国和俄罗斯核优势的地步,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所以“哨兵”虽然会相比“民兵3”有比较大幅度的进步,但也一样未能改变美国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基本布局,只是其中较短的那一根给补了一补,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等着看,他们的空射核武器,也就是未来远程核巡航导弹LRSO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了。

德国选择“箭3”是明智之举吗?

本周,德国宣布采购以色列“箭3”反导拦截弹,这被认为是德国增强军事力量,应对俄乌冲突后欧洲紧张程度升高的反应。

那么“箭3”本身什么水平呢?

虽然“箭3”号称是以色列开发, 实际上主要技术还是来自美国,以色列IAI主要就是提出要求和对美国提供的先进技术做个整合,当然要完成这个整合,也还得是在波音公司的指导下,以及美国政府默认以色列可以参与到他们的科研体系里面。

对于以色列这样体量的国家来说,能够完成这个整合,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东方的以色列”和“美国的某国”,某种角度上说,确实是越来越像了,都是小国心气高的典范了。

“箭3”从采用技术路线角度而言,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那可能和红旗某型空天防御导弹相近,都是基于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使用数据链引导到接近目标之后,再用可在大气层内外工作的红外导引头自主搜索捕捉目标,通过推力矢量发动机控制进行高过载机动,最后对目标进行直接碰撞。

以色列“箭3”发射车

“东方以色列”也很有武德嘛

这比俄罗斯S-400、S-500系统仍然依赖导弹本身的雷达导引头,或者地面控制站进行精确控制要先进一个层次。其实美国的“萨德”系统也具备类似的能力,甚至导引头还更加先进,只是因为导弹本身尺寸太小,无法对弹道中段的目标进行大气层外拦截,只能进行末段高空拦截。

实际上美国的导弹防御思路是将大气层外中段拦截和大气层内末段高空拦截分给四种不同类型的导弹分别实施,大气层外拦截由标准3和GBI拦截弹实施,大气层内拦截由萨德和爱国者3实施。

这种思路呢,其实也不能说有错,只是耗资翻倍,而达到的效果也就和用一种导弹兼顾大气层内外拦截相比其实大差不差,只有在一件事上比较麻烦,就是在对付那些“临近空间”飞行的目标,尤其是那种水漂弹或者滑翔弹道时,无法兼顾大气层内外的两种拦截弹就显得比较尴尬了。

应该说,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当年开发反导系统的时候,没有预料到技术发展到了今天这个程度吧。

其实德国之前也考虑过购买爱国者3导弹用来拦截俄罗斯“伊斯坎德尔”,但因为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是大气层内“水漂"飞行,这正好是”爱国者3“这类系统的软肋。

于是就出现了前几年出名的事情:德国人抱怨美国拒绝提供他们自己进行的“爱国者3”拦截“伊斯坎德尔”的模拟数据——可想而知,如果“爱国者3”能拦截“水漂弹”,为什么美国人不提供数据呢?

客观来讲,美国反导系统在近年来中东的实战和美国自身的测试中表现都是不错的,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最初的设想,比如爱国者3实际上在中东多次拦截了中程弹道导弹,而美国自己的测试中也用标准3拦截了洲际导弹。

但是这些没有采用滑翔、水漂技术的导弹,对于中俄、乃至于“东方以色列”来说,都已经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装备了,这几个国家的“次世代”导弹无一例外都是瞄准美国反导系统的软肋设计的,其实问题不在于美国不重视保密工作,更多地还是因为美国的技术换代周期和技术路线调整周期远远赶不上现实需要。

毕竟以色列能做出一个和“红旗某型空天防御导弹”相似的“箭3”,靠的也还是美国的技术,美国完全没有理由搞不出类似的东西,但是计划中完美的“萨德-ER”现在在哪儿呢?

冷战时代美国之所以在空天技术领域相比苏联始终稳稳占据优势,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其科研体制上市场化的优势。因为技术可以转化成经济收益,因此美国的科研体系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动机,相比之下,苏联当时开发出个俄罗斯方块还得卖给西方公司才能赚到钱,科研纯靠国家投入,然而国家投入再大也赶不上高科技产业市场本身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逐渐走火入魔,市场导向成为了科研体系唯一的方向,国家投资的科研体系几乎变成了养闲人的地方——比如美国的“航天国家队”,“联合发射公司”,花了巨额的经费,工作却拖沓而又官僚,问题丛生,且难以解决。

反而是以色列,虽然钱都是美国援助的,但总额毕竟还是有限嘛,所以还是得正经地讲讲科学决策,风险评估……

顺便一提,美国最近宣布试验成功了HAWC高超声速吸气式飞行器,对于他们来说也算是一次重大的成功了,只是这东西究竟水平如何,现在连个图和详细信息都没,咱们也没法多加猜测,而且测试成功到实际投入使用这中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呢。

不过这件事倒是也让我们看到美国还是在高超声速领域进行了一些广泛的试错,目前可行的几种技术路线他们也都尝试了,虽然因为一些无论什么技术方案都要面临的瓶颈问题,比如耐高温材料,还是会有卡脖子的情况,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对手永远卡在一个难题上。毕竟体制问题这事儿吧,世界各国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无非是看你在发现自己存在体制问题的时候,能否及时有效地调整了。

从这个角度看德国购买“箭3”,也就是说明了德国人还是那个一板一眼,抠技术细节的性格,美国人忽悠不动,但美国在这件事上的表现,倒是非常接近于那些垄断公司了,他们能不能克服自己的大公司病,重新让美国科研体系焕发生机呢?这谁知道呢,咱们看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堵开源
美国 核武器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同样遭受“超级风暴”,为何美国伤亡远多于中国?

财政部:推出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

美国在南海部署军舰战机,他竟有脸“谴责”中国?

“中国赶上SpaceX,只是时间问题”

美国得州高铁烂尾,日本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