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江:质疑GDP前,至少请先搞清楚这几个问题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2-18 10:58

夏长江

夏长江作者

高级经济师,曾从事政府统计和经济研究工作

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境内外从不乏质疑之声,但国际权威组织,如联合国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数据,却与中国国统局的相近。学过统计学和国民经济核算学的,特别是在统计岗位工作过的当然清楚:国际权威组织之间,或与国统局的数据稍有差别,并不影响中国经济数据的可靠性。对中国经济形势有不同的认识、有质疑是很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除国统局公布的数据较少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质疑者没有弄懂GDP核算原理及实际核算方法,特别是中国统计的有关规定【1】。

中国GDP平减指数是怎么回事?

常见的质疑之一是,中国平减指数明显低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低估了通胀,刻意拉高GDP实际增长速度。

面对质疑,国统局回应说,GDP的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西方很多国家核算GDP采用的是支出法,中国GDP核算方法是用生产法,不能按支出法的逻辑,判断生产法的逻辑。对于中国平减指数的疑问,实际上反映出对中国核算方法上存在理解不到位的现象。

中国的平减指数是加权平均各行业价格指数。经过谨慎的核对,中国并不存在平减指数被低估和GDP被高估的情况。

我们知道,GDP平减指数,又译GDP价格缩减指数(以下简称平减指数),实际是全行业或全社会的总价格指数。一些媒体文章的观点确实不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用支出法平减指数质疑生产法平减指数。两种方法核算的GDP实际增长率相同,但各类价格指数不同,GDP现价增长率也不同,平减指数自然就不同。中国生产法的平减指数常常是低于支出法的。

二是用不完全平均价格指数代替平减指数。国统局规定平减指数是加权平均的,生产法至少需要26个价格指数【2】;支出法GDP平减指数至少也要6个,即:

1.固定资本形成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2.存货变动价格指数=生产者工厂价格指数。

3.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由海关总署发布。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括:

(1)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自住房服务价格指数

(3)金融服务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

5.政府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计算平减指数必需的各类价格指数和占GDP的比重,国统局并不全部公布,或不按季(月)公布,有的只能是自己采集,基础数据不同,统计结果很难与国统局的完全一至。

三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评判平减指数。发达国家最终消费率在7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重大;而中国最终消费率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比例较大,2015年,固定资产、出厂价格、进出口价格指数都是负增长,平减指数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很正常的。有人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替代是平减指数,是很可笑的。

四是计算顺序不妥。有人认为核算季度的GDP程序是,先算现价GDP增长速度,再剔除价格因素,得GDP实际增长速度。而中国季度GDP核算顺序是,先算GDP各类的实际增长速度。在具体的核算方法中,很多实际增长是以实际物量增长计算的,如运输业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总周转量,邮政业是业务总量,通信业是电信业务总量,房地产业是销售商品房的面积,等等。

计算的第二步是,各类实际增长速度乘各类价格指数,得现价GDP各类增长速度,最后计算出GDP现价增长速度。GDP现价增长率=平减指数×实际增长率,假设被低估的平减指数为1,GDP现价增长率为6.9%;如果平减指数未低估数值设为1.01,GDP名义增长率反而会更高为8%。

以GDP基本比重加权计算,可以验证中国GDP平减指数与增长率是符合逻辑的。

工业增长与利润有必然联系吗?

2015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低速增长(0.8%),实现利润下降(2.3%),而工业增加值为中速增长(6.1%)。有人质疑工业增长速度,进而质疑GDP增长。首先,工业增加值是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而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是现价的。2015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94.8,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5%,与工业增加值增长差一点,这是GDP核算原理决定的。

我们知道,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三种方法的统计数据大体一致,从不同角度反映经济。生产法GDP是各行业的全部产出,支出法GDP是全部用途,两者的关系是,国内全部产出=国内最终消费+存货变动+固定资产形成+(货物和服务)出口-进口。生产法GDP则是=(各个行业)生产+(各个行业)固定资产形成+(各个行业)存货+(各个行业)进出口净值。

GDP核算体系是上世纪经济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GDP之父查理德·斯通等发明GDP核算的方法是在企业利润分析的基础上,扩展到全行业的。我们知道:

增加值=营业利润+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现价)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它混合收入)。

营业利润=销售产值-(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中间消耗。

假设中间消耗不变,销售产值同等的情况下,从行业及企业损益角度分析,劳动报酬上升、固定资产折旧上升,营业利润下降;从GDP核算角度分析,由于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占增加值的比重大于营业利润的比例,在一定增长幅度下,虽然营业利润减少,但劳动报酬和固定资产折旧上升,GDP也会增加。这里要注意,工业固定资本收益与全行业的关系。从全行业看,无论工业是否生产,矿藏勘探、土地改良、科研都在进行。2008年以来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陆续完成并开始折旧;同时,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持续低速正增长,双重因素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增加。

用电量与经济增长不同步是怎么回事?

有人质疑,2015年,中国用电量增长与GDP增长不同步,因此数据“有问题”。2015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1%,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为-1.4%。以用电量分析经济形势,有一定合理性,但要明确,由于工业是产业用电的最大部门(占83%左右),用电量与工业联系度高,与第三产业联系度低。考察用电量与工业经济关系,比第三产业与用电量的关系更为可靠。

即使考虑工业增长,也要同时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用电量与产值关系密切且简单,因为单位耗能产值率的决定因素是设备的效率,不同生产效率用不同电量,如果市场机制健全(管理者有能),那么产值与市场大体同步,当工资等上升时,销售减少时,则减少生产,用电量就会减少。

二是用电量与增加值关系是复杂的。因为,增加值中的劳动报酬受人为的调控,在产值同样的条件下,工资增加,用电量并不一定增加,导致产值不增加;但工资增加,增加值肯定会增加(详见下节分析)。

经计算得知,2014年千瓦工业销售产值约27.4左右,剔除价格因素,2015年千瓦产值提高6%左右,与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是相应的。效益提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业产出有一部分是上年存货实现的,2015年新增存货大大减少,上年存货本身不耗电能。二是耗能行业减产,工业结构变化,引起用电量变化。

再从经济总量来看,根据新的《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将现金消费变为全部消费支出(即加上了非现金消费支出,含网购);再将武器系统计入固定资产形成;等等。这些GDP核算方法的增长,本身就不需要用电量。

出口与国内消费和GDP的关系

有人质疑质疑GDP的增长速度,论据是中国出口额下降。

我们知道,GDP核算有两个关键,一是进出口净值为正值,GDP增加,且是可控的。近十几年,中国进出口货物和服务净值占GDP的比例在2-3%之间。二是出口额。出口商品的特点是,任何货物出口都记入GDP,但内销并不确定,同一种产品用在不同统计不同,最终产品记入GDP,用在别处或为固定资产或为中间消耗。

据国统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比上年下降1.8%。工业产品减少类(增长类不计)合计不超过2300亿元,行业比重分别为金属冶压24%、化学化纤塑料19%、机械设备用品18.6%、纸和文教美品16.7%、纺织、服饰10%、机电器材4%、石油采加3.7%、非金属制品3%、非石油矿产品1%。

2015年外贸形势最明显特征是价格总体下降,出口减少分四种情况,一是价格下降,但销量上升,如钢材等。二是价量齐跌,如家电类。三是本行业上升,但具体产品下降,如通信、计算机和电子产品行业总体稍增长,但液晶显示板减少。四是国际市场需求持平,但订单转移,在劳动密集类产品较为明显。

出口减少与国内经济的关联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对工业的影响。据估算,工业品出口减少影响工业主营收入约0.2个百分点,影响工业增加值约0.8个百分点(部分转为中间消耗或固定资产)。

二是国内消化情况。出口减少产品分消费品和生产资料。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为10.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去年增长了31.6%),有市场的商品国内部分消化。问题突出的是生产资料,部分产品(钢材、设备、化纤)难以消化,建筑业、钢铁、机械设备等行业的经营情况是相互印证的。

中国近几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持续境外转移,但也有企业用非法外籍劳工,政府采取了遣送的政策,可否学习新加坡、台湾等地区经验,放开外籍劳工,稳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现在的情况,很像上世纪70年代美国,也会出现重工业境外转移。美国后工业化的较长时期,货物和服务常为负值,但GDP也在低速增长,重要原因是最终消费的增长,或第三产业的增长。即使企业外迁,但肯定部分收入流回国内,促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台湾等地区的情况就是如此。

政府消费的增长

中国的政府消费口径与《SNA2008》不同,包括政府转移居民消费和非盈利组织提供的服务。政府消费是真金白银,2015年,一般公共财政支出(老口径)增长18.9%,是近4年的最高;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约14%左右,直接拉动GDP约1.2个百分点。政府固定资产以2%的速度递增,剔除固定资产折旧后,政府消费占广义政府操作的45%左右,主要体现在两张表,即一般公共财政支出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2015年政府消费增长的原因,在压缩行政经费情况下,除加大民生支出外,更主要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科级(正副)中位增长26%左右(由于市县乡工作人员最多,科级以下人员占70%以上),加上各省、市机关事业养老基金机构并未运转(如基金运转,离退人员的养老金由基金支出,资金来源为在职缴纳和政府为雇员缴纳),养老金仍由财政支出,这是财政支出较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2】。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

中国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非常大,近十几年间,GDP增长速度贡献率平均在50%左右,平均拉动GDP5个百分点。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高于上年,第三产业好于工业。下列行业带动了增长,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特别是卫生、公共设施、道路、水利、运仓邮等。同时,固定资产形成率也高于上年,主要是商品房销售额增长大大高于上年,今年18%以上,上年为负7.8%。

有人质疑,中国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有水份,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与固定形成数据不匹配,论据是资本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土地出让金,数据有较大的差额。实际上,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并不是这个关系。

根据国统局规定,固定资本形成统计分七类,即住宅、非住宅建筑物、机器设备、土地改良、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武器系统。按照《SNA2008》的规定,中国还有部分没统计。根据《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生产总值核算方法2010》【3】,固定资本形成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关系是: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没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土地购置(或征用)-购置旧建筑物-购置旧设备+商品建筑物销售增值+除房产外的500万元以下固定资产零星投资+土地改良+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武器系统

商品建筑销售增值=商品建筑实际销售额-建安成本-前期费用(土地已减)。

须注意,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形成的关系有几点,一是以形成为标准。房地产业是以销售为标准,不论是楼花、在建、还是现房;单位自建的建筑物以竣工为标准(并通过验收),不符合的记入存货。

二是两者统计口径不同。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除房地产500万以下零散投资,不包括知识产权、土地改良、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而固定资本形成则包括。

三是剔除不计。固定资产形成要减去土地价值(因是资产转移,不增加价值)。

四是剔除重计。计算固定资产形成时,固定资产投资已包含的,不必重复。

我们知道,投资有一个过程,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可能当年全部投资都完成,一般规律是,经济景气时,投资大、在建多,除房地产销售较好外,非房地产多在建,记入GDP并不一定多。过一段时期,经济或不很景气,但这时很多投资项目完成,或是销售好转,记入GDP反而多。2015年,固定资产形成率高于上年,主要原因是以前建造的商品房销售出去了。

固定资产投资与固定资产形成有比例关系,即固定资本形成率(即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5年间,波动较大,在25个百分点之间(最高约80%,最低约55%,中位数约67%左右)。影响比例变化的因素很多,按影响程度排序,主要有,一是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竣工没销售的,按建设成本记入;销售的再记增加值)。二是资金到位情况,这与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以及投资者意愿和融资能力有关,不同的投资项目形成率不同。三是施工和安装企业的效率。四是投资结构。五是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投资决策,是继续投资,还是减少投资,或是停止投资。六是政府效率。

国统局数据与各省、市数据打架了吗?

有人质疑质疑GDP的增长速度,论据是各省、市、自治区GDP数据合计大于国统局的。我们知道,国统局有自己的统计体系,各级统计也各有统计体系,全国数据并不是各省份的总合,省份数据也不是市县的总合。

上述情况有三种可能,一是某地区(主要是县级单位)或某几项数据肯定有水分。二是重复计算。大型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的重报。三是各省份较实,全国数据少统。国统局的规限以上企业直报制度,为规模以下漏统提供了可能,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出接近全部工业总产出,或者说年产2000万以下的工业企业产出在1%左右,这与众多登记在册的小型工业企业的数量和实际经营情况不符,许多省市县详细统计规模以下企业,这是省市总计大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此外,特别是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各地统计不统一,也是一个原因。

总之,中国GDP主要还是少统问题,按《SNA2008》,中国统计数据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一是按国际规定应统计记为GDP的,如科技研发、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无形资产、贵重物品处置。二是规定企业转移居民消费。三是发达国家已统计的非法生产,如赌博、毒品、走私、卖淫等。四是规模以下的漏统。五是机关、事业单位转移居民的实物消费。六是居民自有住房虚似租金的计算方法,等等。

2015年的官方统计数据,不排除进一步向《SNA2008》靠拢的可能,如完全按《SNA2008》核算,中国GDP还会有一个很大的增长。

70后小严解读:
GDP的统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要说完全准确是不可能的,我赞成作者的判断,中国的统计主要是漏统的问题,最大的漏统我觉得应该就是规模以上这个规定了,年产2000万以上,这在一般中小城市就算是不小的企业了,还有多少企业产值在2000万以下啊,特别是现在大量的新创业企业,个体经营,我一同学开一广告制作小厂,年产值实际在三四百万,雇佣人员十来个,他连税都不用交,更没向任何政府部门上报过产值!这样的情形太多了,别小看这些小厂,单个来说产值都不大,可是架不住数量巨大啊。

参考文献和注释

【1】参见联合国统计局等编写的《国民帐户体系SNA200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季度国民经济核算手册》、国统局《中国年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及说明(支出法和生产法)、《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案》及说明(生产法和支出法)、《2013年支出法GDP数据修订的说明》、《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2014》

许宪春《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

【2】国统局规定的生产法平减指数有关的价格指数

1、农林牧渔业,加权平均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林牧渔服务业价格指数。

2、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3、建筑业,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4、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加权平均城市间交通费价格指数、通信服务价格指数。

5、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6、住宿业,(宾馆住宿价格指数+其他住宿价格指数)÷2。

7、餐饮业,在外用膳食品价格指数。

8、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

9、房地产业,加权平均以下三个价格指数。

(1)房地产开发业,简单平均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住宅租赁价格指数。

(2)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其它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3)居民自住房服务,商品住宅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

10、金融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

11、营利性服务业,平均以下价格指数。

(1)旅游业服务价格指数。

(2)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通信服务价格指数;

(3)居民其它服务价格指数,包括衣鞋缝补、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洗浴等)。

(4)家用电器和用品维修价格指数。

(5)机动车辆维修价格指数。

(6)房屋维修业价格指数

(7)租赁业服务价格指数

(8)营利性文化业价格指数,

(9)营利性教育价格指数

(10)营业性娱乐业价格指数

(11)其它行业营利性价格指数

12、非营利性服务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包括非营利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福利;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3】2015年,中央财政基本支出预算,政府消费中的工资福利支出,中央本级财政占40%,(地方财政至少50%)。购买商品占25%左右(购买服务约12%)。个人和家庭补助23%左右。

【4】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准确理解中国经济统计,正确分析宏观经济形势》2010年中国统计学年会演讲提纲

作者夏长江,高级经济师,曾从事政府统计和经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核算与购买力平价。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GDP 增长率 用电量 进出口 居民消费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