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作为农村娃,我知道粮食来得太不容易了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8-31 07:50

夏日

夏日作者

武大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夏日】

近日,“呼吁节约粮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为此网络平台上不少“吃播”节目相应整改,线下各个商家把戏频出。

当前中国餐饮业浪费行为确实触目惊心。一位在酒店工作的朋友向笔者闲聊其做服务员的经历:“我在一五星酒店端盘子,有时一桌酒席,很多菜品就只是动一下筷子,甚至有的连尝都没有尝一口,最后都是直接倒进垃圾桶。”

实际上笔者对此也有深刻体会,尤其是公共聚餐时,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对于订购酒席的人来讲,聚餐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理需要,实际上更多是为了社交,“如果菜品太少,感觉就招待不周,没面子。”从餐饮酒店方面来看,这是一种市场化经营行为。“我们不仅要保证菜品质量到位,菜品的数量也要足够,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订单。”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农村出身的娃,二十几年来对这话感受深刻。

笔者的家乡位于鄂东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水田沙土多。当地有句话,“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超过十亩。”其中每户水田约2亩,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在2007年上下,村庄就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青壮年几乎都进城务工,中老年人留守在家务农。

2000年初,10岁左右的笔者就喜欢跟着父母到田里“打酱油”,找乐子。稍微长大一点,家里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几乎都直接体验过,时不时还会好奇地问父母几个为什么。直到大学毕业,笔者每年都会回家帮父母收割稻子。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笔者不仅知晓了村庄农民生产水稻的所有环节,还见证了中国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种稻不易

在2005年前,村庄中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非常有限。为了地尽其用,增加水稻的亩产量,村民一般都是种植双季稻。每年4月1日前后,杜鹃鸣叫飞过之时,村民开始用牛犁田,一亩水田通常会折腾一整天。半个月后,村民就开始使用薄膜技术育秧,四月底开始插早稻秧,七月下旬收割早稻,紧接着晚稻插秧。

2005年后,受到水源与劳动力的限制,留守农民普遍只愿意种一季中稻。此时,旋耕机的声响已在农田响起,一亩田20分钟就结束了,收费100元。在5月1日到15日之间,农户开始忙着中稻育秧,一亩田,需要一斤稻种育秧。

育秧是个细致的活儿。“播种后,前面一个星期,每天都要去田里看一看,走一走。要观察种植的发芽情况,判断水量的合适程度。”一个有着30年务农经验的农户同笔者谈道。

农民的育秧田块白天要放满水,晚上要放干水。“这既是为了便利稻种的快速生长,也是防止鸟类的随意啄食。”一位农户解释道。有些被偷吃的鸟儿啄倒的发芽稻种,细心的村民还会一一扶正。

此外,面对生长不均匀的情况,“过稀就需要移栽,过密就直接拔掉了。”稻种发芽后,农户去田里的次数就减少了,每次去就主要是查看农田的水量。

在2010年左右,村里开始出现撒播技术。“相比于育秧,撒播就比较轻松,一上午就可以撒播十几亩。”一个农户得意洋洋地说道。

同时他说出了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一是撒播不均匀,就会出现秧苗过密或过稀的情况;二是撒播的种子容易被鸟类啄食,导致很多地方几乎没有秧苗。”

由于经验不足,农户们在应用撒播技术的第一年遭受了不少损失,后面才慢慢积累了些经验。“第二年,我们在撒播过程中就会细致些,并且在农田安插一些驱赶鸟类的装置。”

不过,因为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农户认为过去的育秧方式更方便些,可以避免后期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结果就是使用撒播技术的农户有限。

一般在6月15日前后,村民就开始准备插中稻了。

插秧的热情和天气的炎热一样高昂。男人们快速地扯秧苗,捆扎成一把把,不断地往农田里挑;女人们则一字排开,熟练地插起秧来,你追我赶。几个小时后,泥巴黄的农田就逐渐被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点缀。

他们一般早上5点多就起床到水田里忙活,晚上6点多才结束,中午吃饭休息3小时。“一天下来,每个人都被炙热的太阳晒黑了。”村民笑道。在这期间,有不少小孩也跟着去田里观摩,或欢快地运送秧把,或认真学习插秧技术。等兴奋劲儿过后,他们就跑到田边树下休息乘凉去了。

2007年后,雇人插秧开始兴起。

那时村民自主成立了几支插秧队,为农户提供插秧服务,当地价100-150元/亩,同时主人家还会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犒劳他们。直到现在,雇人插秧与自家插秧仍然并存。至于插秧机,本地未见农户使用过,很多村民也调侃只在央视七套见过。

根据笔者调研,皖南的农户2010年就开始使用插秧机了,80—100元/亩,一天轻轻松松插秧十几亩。一位农民说出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我们这边规模太小且田地分散,没有必要使用;另一方面插秧机对农田平整度有较高要求,如果达不到,使用时容易出现秧苗倒掉的情况。”

“刚插好的秧苗比较脆弱,就像小孩子,需要经常照看。”笔者父亲谈道,“一方面可能出现倒伏现象,如果面积大就需要补插秧苗;另一方面需要控制好水量,水源充足很重要。”秧苗逐渐泛青后,就开始三个多月的生长期。

“水是水稻的生命,尤其在抽穗时期,水源极其关键。”一位农民说道,“去年大旱,由于水不够,有的粮田每亩产量降到500斤。”因此,“田边密密走”成了村民的常态。

一般干旱年份,农户主要使用戽斗,依靠堰塘进行人工灌溉,每年会有2—3次。“一亩田,两三个人轮流替换,需要忙乎一下午。”遇到大干旱年份,村庄泵站会集中抽水灌溉,“我们隔段时间就要看看,是否存在漏水,甚至还要防止偷水。”2010年后,戽斗基本上没有人使用了,小型的抽水机成了农户的新宠,价格并不高,一台约400元。

水稻种植,除了插秧、引水,“除草除虫也不可忽视,否则功亏一篑。”

2005年前,秧苗插好六七天后,需要除草一次,稗草是其中的主角。“小株直接踩到田泥里,大株则拔出来扔到田埂上。”除虫则使用手动打药桶,一桶药水约40斤重,喷洒完需要半个小时,而一亩田一般需要一桶半的药水。正常年份,农户喷药2次就够了;如果当年雨水多,就需要多喷洒1—2次。

资料图来源:中国广播网

2005年后,除草就直接使用除草剂,但也需要少量人工辅助。“由于多次使用除草剂,杂草都产生抗体了,不易除尽。”一位善于引进新技术的农户说道。

2010年后,村民开始使用智能打药桶,同等容量的药水只需要十几分钟喷洒完。“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是药桶多增加20斤,对体力要求很大。秧苗长高后,喷洒起来更加吃力。”此外,由于水稻经营的规模小且分散化,无人机喷药在当地无用武之地。

“要想粮食保产增产,每年至少要施肥2次。”施肥是水稻产量增加的要素之一。

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当地农户一亩田施肥约100斤,分为两次,一次是插秧前,半个月后再追一次肥。施肥相对比较轻松,20分钟一亩田。在施完第二次肥后,农户见机行动。“我们一般个把星期去田里一次。如果天气干旱,四五天就要去一次,看是否发病,是否有害虫。”

在国庆节前后,一眼望去,一片金黄。当累累稻穗压弯枝头时,农户开始收割了。

在2010年前,镰刀一直是收割水稻的唯一工具。为了完成收割,村民起早贪黑。“有一家姐弟三人一上午就收割完0.8亩水稻。”农户向我说起这件事时,高兴得仿佛是自家孩子达成这一成就。收割水稻时,水稻的高度和太阳的烈度相互配合,虽然让人透不过气来,但是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收割完并不意味着结束。第二天一大早,村民就把收割好的水稻挑到打谷场,每隔一个小时就翻动一次。下午就开始使用石磙轧场,一圈圈地碾轧,直到谷物全部脱粒。最后用传统的风车除去杂质,装袋后一车车地运送回家。再经过二三次的晾晒,最后才能放入仓库储存。

2014年后,农户开始雇收割机收割水稻。收割一亩水稻仅需20分钟,且收割、脱粒和除杂一次性解决。由于经营规模小、分散化,又没有宽阔的机耕道,“收割机只会在闲时,才会勉强过来收割。”收割过程中,现场必须有两到三人,将稻谷快速装袋,背到田埂放好。“搬完几十袋稻谷,人都累瘫了。”

总结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笔者家乡的水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节节攀升,从2000年的800—900斤/亩涨到1100—1200斤/亩;另一方面,农民从农业生产中逐步解放出来。

根据笔者在村庄的实践和调研经验,之所以如此,除了种子品种改良外,主要源于先进农业技术的逐步使用:

一是灌溉工具,从完全人力到依靠电动。农户现在只需要看护抽水泵,基本不需要亲自动手。

二是除虫除草技术。各种药剂和智能喷洒设备的使用,比人工更加高效省时。

三是收割技术。收割机的普遍使用可谓农业的革命,让收割、脱粒、除杂一次性完成。

不过,还是有一些先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遭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或延伸出其他问题:

一是虽然播撒技术减少了漫长的育秧过程,但是撒播后的均匀性不足无法避免,鸟类的破坏也难以预防;

二是先进的插秧技术受到当地农田规模大小和平整程度影响,很难使用;

三是除草除虫药剂的普遍使用,使得草虫抗体增强,药剂的作用弱化;

四是药剂的喷洒工具有进步,但是对体力的要求相应有所增加。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7%的土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这是世界奇迹。这奇迹与科学家们的艰辛研究密切相关,也离不开农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株水稻,需要他们三个月的精心守护。“粒粒皆辛苦”,若亲身体验过,便知这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疫情未过,洪水来袭,即使今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但中长期来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换而言之,粮食危机意识仍不能松懈。从这背景来看,节约粮食,拒绝浪费,这份自我约束,既展示了个人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传统美德,也是在为缓解粮食危机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粮食安全 粮食 中国粮食 水稻 水稻产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