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世豪 |后疫情时代下的武汉:哪怕拼尽全力,也要重回往昔

来源:观察者网

2020-06-12 07:33

熊世豪

熊世豪作者

兼修历史、经济的青年撰稿人,公众号“世说豪语”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熊世豪】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在我的印象中,武汉是一座大城市,可能不那么时尚精致,也不那么光彩照人,但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充满着可爱的烟火气。

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这座城市举行,我有很多朋友都去当了志愿者。当晚,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写到这是武汉的高光时刻,它终于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绽放了更加夺目的光彩。那个时候的一切,仿佛都带着滤镜,被美好和幸福所包裹。但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让武汉被更多人熟知和铭记的,不是这场军运会,而是之后爆发的新冠肺炎。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加速运转的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在过去的这几个月里,武汉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和病毒进行着抗争。在当下的后疫情时代,武汉也正拼尽全力,争取早日重回昔日时光!

核酸检测,既是为了心安,也是一切美好的基础

久居武汉的张可一家三口,从未曾预料到2020年所发生的的一切。张可是一名大学老师,老公在国企工作,儿子在上小学。处于风暴中心的他们,每天看着不断增加的确诊和死亡人数,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当病毒在武汉肆虐,这个小家每天都面临着巨大挑战,格外煎熬。张可老公需要下沉社区,进行患者排查、安排入院等工作;张可在家需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儿子则居家学习。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张可老公搬到原本给父母准备的另外一套公寓里。那段时间的每个夜晚,一家三口能齐整地出现在视频群聊当中,就是彼此最大的心安。

3月底,收到武汉4月即将解封的消息,张可一家人喜出望外,因为他们深爱着的武汉,终于又要重新打开大门了。张可老公所在的单位最先召集员工进行核酸检测,检测地点安排在一所社区医院里。张可对老公开玩笑道:“你做完核酸检测,估计过段时间就会轮到我了,所有人都会去做核酸检测。”

因为担心医院交叉感染,张可老公穿着一次性雨衣、帽子和鞋套,完成了武汉解封后的第一次核酸检测。几天后,结果显示是阴性,于是张可老公便重新回到家中,与张可和儿子团聚。长达70天的隔空对话,除了让张可慨叹生命的无常,也更加让她觉得,任何一个小小的家庭,都要承担起整个社会失序的后果。

随着“网格员”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各项防控工作秩序井然地开展着。武汉总体防控要求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5月24日上午,硚口区长寿社区,工作人员入户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做核酸检测。 图自长江日报。

对于从境外返回武汉的人员,不能直接返回小区,而是需要进行健康信息申报,统一到集中隔离点进行隔离,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对于小区住户而言,张可老公每次进出小区,都需要扫码、测温,居家的张可则每天都需要在网格群里汇报自己的体温和身体状况,网格员也会时常做提醒和督促,并建议大家尽量少出门;对于今年第一次返回小区入住的人员,需要严格落实登记制度和跟踪监测制度。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向好,申报体温的要求逐步取消,但工作人员消杀的现场照片和防范新冠肺炎的政策信息,依然每日出现在网格微信群里。张可知道,这是想让大家都安心。

5月中下旬,微信群里轮番传来全员核酸检测的消息,张可没想到之前和老公开的玩笑真的发生了。网格员反复通知大家进行信息登记,配合做好全员核酸检测,前后总共持续近一个星期。张可在收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就主动填写了申报信息。后来,她和老公便带着儿子,根据网格员排列的时间,到小区的指定地点进行核酸检测,这也是张可老公所做的第二次核酸检测。

远远地看着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儿子突然向张可问道:“妈妈,我有点害怕,会很疼吗?待会医生会捅我的鼻子还是嘴巴?”张可眼睛一下湿润了,心里像被剪刀猛地刺痛了一下,不是滋味。她强忍着说:“不怕,就一下,你和前面叔叔一样,张开嘴巴,根据医生的指示做就可以了。”因为担心儿子害怕,张可还先给儿子做了示范。但即便如此,儿子还是在做的过程中,干呕了一下,眼泪也跟着溅了出来,显得有些难受。不过好在采样成功了,张可松了口气。

6月2日,官方正式发出通告,宣布武汉完成全员核酸检测。李兰娟院士介绍到,武汉这次近990万人集中做了检测,加上之前已经做过检测的人员,累计有1090.9万人做过检测,这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一件事,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是健康的。

这样的消息,对于像张可这样的武汉家庭,甚至对全国人民来说,就像是一剂强心针,直入心底,让人心安,这是一切美好的基础。

想方设法复工复产,重启发展按钮

个体户服装定制店老板石晓晓,除了配合小区做好常态化防控和核酸检测之外,还得赶紧想办法复工复产。终于等到了复工的那天,她无比激动,觉得悬着的心总算有着落了,生活又重新开始有了奔头。

可疫情过后,武汉光谷步行街的人流量大不如以前。从春节前关门后,再营业已是武汉的夏天——服装行业的淡季。她无时无刻不在祈祷,秋冬季节疫情不要反复,否则很难挨过去,要不然恐怕自己真得要砸锅卖铁了。

石晓晓说:“政府在3月份已经向社会发布了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方案,以及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要求武汉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六个方面。”

我问石晓晓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说这关系到服装店的生死存亡。

她接着说到:“这些举措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减轻企业经营负担、提供金融支持、保障企业用工以及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等。我比较关心的是金融支持,武汉市建立了共600亿元的纾困专项资金,对中小微企业提供1年期的无息贷款,对个体工商户发放优惠贷款。”石晓晓也收到了社区的通知,但她还不太愿意申请贷款,因为担心到了行业淡季,销售没有起色,又背上了贷款压力,到时偿还本息,又会让她喘不过气来。“最根本的,还得通过各种途径,扩大销售。”所以,摆在她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扩大销售,增加客流。

随着全员核酸检测的不断推进,石晓晓看到附近的餐饮店都在外面摆起了地摊,既降低了风险,又吸引了顾客。石晓晓决定在不影响路人通行的情况下,把自家店的服装分门别类的放在门外。果不其然,顾客渐渐多了起来,石晓晓紧绷的心渐渐舒缓了起来。

杨峰是武汉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老板,公司不大,公司员工本就不多。因为武汉复工时间较晚,企业原有工人已就近或者已去沿海就业,另外,部分员工对武汉仍旧有排斥情绪,不愿返岗,杨峰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招工难题。同时,因为前期离汉离鄂通道每次进出都要审批,加上航运、空运的不便,部分货品囤积,前期需要多道中转,货运价格上升,增加了企业成本。杨峰说他因为疫情停工停产,有时候着急得连饭都吃不下。心里就像野草在大风里翻滚成田,不知明日之事,感觉前方的路生死未卜,备受煎熬。

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不断开展,杨峰提交了疫情防控承诺书、复工审批表。帮扶企业的干部专门到公司现场指导,帮助完善防疫措施、配齐防控物资。后来,还询问了公司面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式,帮助杨峰的公司减免了办公地和员工公寓部分租金,还加快畅通了货品运输渠道。”同时,他还带领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参与了线上招聘,为公司补充了新鲜血液。

复工复产以来,杨峰所遇到的一切,让他看到了希望。杨峰说:“中小微企业受这次新冠疫情的打击太大了,我认识的好几个创业者都在另谋出路。自己的公司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功复工,又能够在园区大门、楼栋大厅、企业前台的三层防疫封闭管理下,实现无疫情的目标,我已经很知足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郁积和化解,城市也是。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武汉排名第四。长期来看,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支点城市的整体战略定位不会发生改变,将仍然是推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加快复工复产的步伐,为的就是找回疫情前那勇往直前的发展之光!

瘟疫是无法预料的杀手,内心创伤如何修复?

虽然武汉在复工复产后,经济发展逐步恢复,但距离人们心理上的真正平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欧洲中世纪麻风病爆发期间,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急剧变化甚至扭曲。愚人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些被时代和时空抛弃的病人,被终身流放在大海上,没有任何港口接收。之后到来的鼠疫,更是让人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写到,对抗麻风病主要用的是“驱逐”模式,到近代逐渐转变为对鼠疫的“规训”模式。疾控体系通过“地区”、“街区”、“街道”直至家家户户的“窗口”,逐级深入地进行“排查”,形成“一座大金字塔”,对全部人口实行“细致而持续的观察”,进而是严密监视和管控。

瘟疫是无法预料的杀手。有些人晚上上床睡觉时也许身体还很健康,次日清晨就死掉了。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曾写道:

“这瘟疫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健康者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会被感染上,那情形很像干柴靠近烈火,只要一接近就会燃烧起来。”

在那个死神笼罩的时代,人人自危,死亡成了每个人甩不掉的阴影,它是那时整个欧洲社会驱散不了的恐怖阴霾。很多学者坚持,即使瘟疫退去,人们情感的伤痕和心理的恐慌依然存在。

意大利一位见证瘟疫的作家——彼得拉克,曾用大量诗作留下了丰富的心灵记载。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瘟疫、死亡的种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幸存者的思想,他们开始了更深入的追问,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资料图

相比于黑死病时代,如今的医疗和卫生体系更为发达。但对传染病的恐惧,依旧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将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在疫情发生后的一个月内入睡困难,10%的人连着做了一个月噩梦,梦的内容总是与感染病毒、连累家人、没有医院接收、死亡等有关。

胡鑫与妻子是湖北黄石人,在一月底双双被感染新冠肺炎。

妻子被收治入院三天后,医院多次下发病危通知书,胡鑫当时就崩溃了。反而是在自己照顾妻子时也被感染后,他没有了“退路”:“如果我彻底倒下了,谁来照顾她?这也是支撑我走到最后的信念,要不然,我们就真的倒下了。”

胡鑫回忆,当时一些病友的去世也有自身心理无法承受的因素,“对病毒投降了,不想再治疗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与胡鑫相比,妻子的心态目前仍有一些问题。“之前在医院的时候,她就极度焦虑,经常睡不着觉,只要监测的仪器数值有点儿变化,她就会立刻要求找医生。虽然她原来身体不错,但毕竟是大病初愈,现在她还是会时不时胸口发闷。因为身体状态不好,她的睡眠也受影响,精神状态也不如以前,不像以前那么乐观和积极。这个病在身心上留给她的‘后劲’还是挺大的。”

自出院至酒店14天隔离后,他们夫妻俩回家先是单独住了一个多星期,后面才与与父母同住,虽然已经“阳转阴”,但胡鑫夫妻仍然会抑制不住地担心,甚至不愿意和父母同桌就餐,“万一又‘转阳’了呢?会不会传染给他们?那我们不成了罪人!”

此外,还有心理认知上的变化,胡鑫说:“很多以往似乎很重要的东西,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学业、工作、钱、表面的人际关系。可能疫情过去它们又开始重要,但无论如何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后疫情时代,走在街上,依然随处可见拿着酒精喷壶的人们。戴口罩、消毒、频繁洗手、尽量少出门已然成为生活的常态,而每一个习惯的养成,其实都是一次经历伤痛的体现。

为帮助人们吹散心中的阴霾,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政府实施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所以,在武汉,我们能够看到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心理服务志愿组织建立的合作机制,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心理热线、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链条式地提供心理服务。

据胡鑫介绍,他之前因为妻子心理健康问题,求助过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如壹点灵、幸福谋方等,服务的方式是将此服务上线互联网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在全国用户量较大的大众点评上建立了“心理援助”服务项目,利用平台的动员力和号召力,召集了咨询师开展援助。胡鑫说他和妻子是新冠肺炎的受害者,也是这些政策措施的受益者。而现在,他们依旧会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求助社区机构或者网上服务平台。

还要多久,才会不再谈“汉”色变?

前不久,杜兰带着一家三口,从武汉回河南老家探望父母。让杜兰心酸的不是一路上的检测和证明,而是抵达河南老家后,隔壁邻居家的小孩指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喊道:“你是从武汉来的,身上有病毒,我才不要和你玩!”

一部分人对于病毒的恐惧和排斥,早已演变成对武汉人的惧怕与敌意。杜兰一把抱起女儿,一时间竟不知道说什么好,一边用零食转移女儿的注意力,一边在角落里摸了下眼泪。那感觉说不出来,有委屈,有生气,又有点自责。为了避免遭人反感,杜兰甚至都不敢把带鄂A牌照的车放在外面。

疫情过后,一些武汉人的身份证信息、电话号码和家庭住址等被泄露,甚至还接到骚扰电话,遭遇网络暴力。这些过激的行为侵犯了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仿佛顶着“防范疫情”的名号,就显得正当起来。

在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社会认同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认同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当面对与自己同样社会属性的人,人们就会认为是自己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面对不同身份和社会属性的人群,人们会有疏离感和戒备心。

此次疫情爆发,加剧了这种社会同一性。在很多人眼里,武汉人(乃至湖北人)几乎就是病毒携带与传播者的代名词,避之唯恐不及。人与人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健康者排斥感染者,强势集团排斥弱势集团,非武汉人排斥武汉人。

为了减少和缓解这种歧视与偏见,武汉和各界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最振奋人心的是,6月5日,北京解除武汉人进京民航、铁路购票和公路进京证限制;并且武汉进京人员不再实行14天居家或集中观察,对正在居家或集中观察人员解除观察。这一举措为真正消除谈“汉”色变的现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利用名人效应给武汉优质产品直播带货、通过媒体宣扬平等对待武汉人等,也是正在付诸的努力。

但现实情况是,距离所有人都放下心中芥蒂去接纳武汉人的目标,真正消除对武汉人的异样眼光,让整个社会完全恢复昔日常态,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向往的生活》,其中展示了一份来自武汉医护人员刘凯护士的信,她在抗击肺炎的一线中,不幸感染新冠。在和死神搏斗后,她的一个心愿就是能够吃到黄磊做的饭。

蘑菇屋人员在读信以后,贴心地给这名医护人员打去了视频电话,黄磊还向她承诺,一早就给她做红烧肉,将红烧肉从西双版纳送去武汉。

每一份付出和承担过后,千里之外的回应总能温暖人心,给人力量。每一个微小的个体,都嵌在生活的秩序当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但无论如何,从黑暗、苦难中走出来的人们,都将在生活的挑战中找回勇气,开启新的征程。

(本文受访人姓名均为化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吴立群
武汉 后疫情时代 复工复产 社区管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