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比较:从哈佛招生官司到北京高考改革(下)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1-29 11:35

徐令予

徐令予作者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研究员

【日前,浙江英语高考成绩被修改引发了巨大争议。不久前,北京宣布的高考改革方案同样在国内引起一波舆情,而哈佛大学因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首次被告上法庭也在美国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和媒体的讨论。教育、考试制度的公平性,一直是大家关注的。

我们此前邀请到了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徐令予老师,在编辑部用1个小时的时间从哈佛招生官司谈起,比较并评论中美两国高等教育、人才选拔中的一些问题。

以下为这期节目文字实录的下篇,关于中美教育比较和北京高考改革的评论部分。或许在高考又一次被关注的当下,可供大家参考。】


美国人不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政坛产生了伪精英

现在我们讲了那么多,告哈佛大学入学的组织和反驳原告的哈佛大学,他们讲来讲去讲族裔,讲多元化,兜圈子讲来讲去都没有牵涉到一个重要的观点上面,我们华裔和我们中国人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们老是不拿这句话出来的,就是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他们总是不谈这个问题。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入学考试上,就会少掉很多这样的麻烦,但是我觉得他们不可能用这个办法。这中间当然也有他们的各种考量,但重要的原因可能他们会觉得,考试,你们是亚裔的学生,我们肯定考不过你们。但是以后做出工作,做出创造性的成就,你们并不如我们,我们看看历史,你们做出多少成绩,我们为什么就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结果难道真会做出很多以后科学各方面的成就吗?

我觉得他们这样的回答是不对的,是错误的。亚裔现在确实在科学文化上面做出了杰出的成绩,但现在不能跟白人的来比较,这有很长的历史的原因。不能说考试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错的。

考试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拔人的办法。考试有很多缺点,但是好像还找不到一个比考试更好的办法。现在我们来考虑如果不用考试的办法,他们的主要一个反驳的观点就是说,考试好的人工作做的并不一定好,这就是一个没有逻辑的说法。

确实,考试好的人成绩好的人,以后工作不一定好。但是我们要知道,工作好以后做出成绩的人,大多数都是以前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说一个成绩都不好,学习读书都有困难的人,你怎么以后能够在学术上做出杰出的贡献,我觉得这个是很成问题的论点。

我的一个好朋友,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的姬扬研究员,他就经常讲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读书是最容易的,做出研究工作,做出杰出成绩才是难的。你读书都读不好,怎么可能做出杰出的研究成绩呢?有很多人把这个东西搞混淆,就是说创造要有创造性思维,确实要有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没有基本技能的训练,没有基本的知识结构,你怎么有可能做出创造性成绩,这是这不太可能的。

就是说我们还是应该按照学业成绩作为选拔,把最好的学生选拔出来。考试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应该做的现在不是说放弃考试,弱化考试,我们反而应该做的是强化考试,改善考试,改革考试,把考试的办法改好,以前的考试办法里面有很多有问题的地方。我们应该把各级人才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逐步的选拔出来,然后加以培养,成为社会上面的精英人物。

刚才已经讲到问题不在考试,问题不在考试是错的,而是怎么改革考试,把考试成为一个重要的选拔人才的一个方法。

以前错在哪里?错在是一考定终身,这个是错的,一考定终身以后,使得把考试、把高考好像作为目标,而不是把它作为选拔人才的办法,这才是产生了错误的源头。

我们这个错误,也有我们以前中华文化长时期的一个影响。我们是一直采取科举考试的一个民族。我们总是想把考试弄成像科举取士的办法,实际上这已经是不对了,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再把考试当作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样,一考我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以后就是飞黄腾达,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这是错的。考试错在这上面,不是考试是错的。

我们要不断地考试,高考以后作为一次选拔,我们一次选拔以后,以后还要不断地考试选拔,你越是好的学校,我越要对你以后考试严格,而且我们要在两年以后做一次考试,来看看你是不是应该留在好的学校里面。

还有要允许第一次高考入学考试有点失误的学生,给他们一次机会。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说我就觉得美国的学校里面像我的母校,我工作的学校UC系统,它就采用一个很好的办法。

它采用什么办法?就是说我们高考两年以后,任何当时在美国的社区学校读书,所谓社区学校读书的高中生,不要任何要求,可以在你的家庭边上就去读一个社区学校,价钱又便宜,又没有入学要求,你去修满你的学分。

然后加州州法上就写明,你只要在社区学校里面,你能够考你的班上,能够做到百分之五的,最上面的5%的学生,我就保证你进入UC的任何学校里面,包括伯克利、LA和圣地亚哥这一些很好的学校里面,这样就是说你给人家一次机会。

而且不仅这样,像伯克利这个学校真是非常好的学校,伯克利大学的计算机和EE这种系,到两年结束以后,淘汰率基本上是50%,甚至50%以上,就基本上不让你再念下去了,就是说高考一考你觉得不是定终身了,你进入了伯克利大学的EE了,你认为你了不起,但是两年以后跟不上,他早就把你踢出去。踢出去以后,或者只好到其它学校去或者换系,就是说这个办法,不是说考试不好,而是说不能一考定终身。

考试这是选拔,高考是选拔的第一步,我们就像要选拔登喜马拉雅山的选手。你说第一关我把你选拔进来加以培养,你以后登不上喜马拉雅山山顶,你拿了第一次选拔以后的一个证书,你到处去跟你的亲友,你的学友说,我第一次选拔的时候到喜马拉雅山,我通过的,我有个选拔证的,你这有多少意思吗?

你没爬到喜马拉雅山,那个基地都没爬上去,更不要说你没有爬到喜马拉雅山的山顶了,你夸耀你第一次被选拔进去,你有意思吗这样做。

如果大家有这样的心态,社会上都是这么做的,我觉得高考走独木桥那个情况就会好得多,所以要防止高考一考定终身和走独木桥的,一方面要改良改革高考的办法,还是要以考试为重,要改革考试。

更重要的就是要不断的考试,我们在高中要考试,我们在进入大学以后要考试,然后我们在两年以后要做一次总的评估,你是不是再继续适合留在这个团队里面继续进行培养,也要让以前在其他学校的学生成绩很好的,让他进入到好的学校里面进行培养,这个才是公平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我跟人家开玩笑说,美国有些高校,不是说所有高校,就是说美国有些高校的这些做法,从某些角度来看,有些像逆向歧视。逆向歧视谁?逆向歧视你第一次高考成绩好的。为什么?

我举个例子,像我女儿从哈佛毕业以后进了医学院,她那时候的同学很多在哈佛和耶鲁大学毕业以后,考医学院的时候没有考取,很后悔的,为什么没有考取?因为它进入医学院的时候要有两个重要的考量,一个就是医学院的全国统考,这个统考是所有人要考的。第二个重要评估就是你在大学里面的GPA平均成绩。

另外,进入哈佛、伯克利和MIT这种第一流大学的,因为它里面的分数抓得比较紧,你的GPA就不容易高。你到一些中等的学校,甚至到地方大学,你的GPA就很容易到3.8以上,你到好的大学你只有3出头,你这样进医学院很多给淘汰掉了。

这个是逆向淘汰,有很多人说不公平,我觉得很公平,这个做法为什么是公平?因为你想想,你经过第一次选拔,你说你是属于很好的选手,对你做了很好的培养,有很多的资源投入到你的身上,最后你的统考不比人家高很多,然后不仅不高或者甚至差不多,你的GPA成绩比人家低,我就当然刷掉你了,因为你不是以后能变得很强的选手,因为这么好多资源投在你身上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我觉得如果在以后的选拔,从研究生的选拔,从进一步工作的选拔上面做逆向歧视,就更会使得大家考虑,家长你是不是还要去买几千万、几百万的学区房,你还要不要你的子女第一考就考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你觉得你是不是这个料,还有这样做你是不是真正划算?

因为所有进好的学校或者你要进好的系,最终不是说你一考进以后,就给你很多待遇,给你很多权利,不是的,是让你有好的环境,是继续进行各级选拔和培养,你以后的路很长,你进入这样的学校,你有意思吗?

如果这样做,我觉得从某个程度上能够来帮助,能够来解决一些高考里面的困扰,而并不是废除高考。

考试是对的,是以后要不断地考试,考试的方法要改变。我这样讲并不是说美国的高考是对的,而是说美国它有很多各种不同的方案和做法,它是多元化的,有些东西要学习,有些东西我们要把它放弃,我们不能学习它很多错误的地方。

它一些私立名校的一些做法上面就是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使得最后高校里面很多私立名校里面产生了很多人,我把这种过程,称作是逆向淘汰产生了伪精英。

今天美国政治上面新选出这样的一个总统,是什么原因?从背后来说,我为什么觉得这次选举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伪精英在美国政坛上面太多了,他们霸占了美国政坛,使得我们心里很不高兴。我觉得即使像特朗普这样的上台,也比这些伪精英可能还好一点,是这样的因素产生了最近美国政坛上发生的一些变化。

我觉得美国政坛的选拔比中国差很多,但是,我要讲一个但是,我们中国在科学教育卫生这些领域上,我们的选拔,我们的考试方面,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的观察可能不对,跟大家一起讨论。

从我的观察来说,在科学教育和医学卫生领域,我们中美两国比较来看,我们的精英团队比美国的精英要差一截。而我们底层的工程师和我们国家的工程工作人员量多质好,是远远优于美国的科学、教育和医学的底层。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说,我们有很多路要走,有很长路要走,中国文明要超越西方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必定不是放弃考试,而是要强化考试,改革考试,把更多的精英挑选出来。在科学、技术、教育、医疗、卫生,真正产生出国家文明需要的精英团队,而不是产生伪精英。

我们各级选拔出来的精英,不是给他们特权,不是给他们好处,最多我们给他们点荣誉就够了。从来最好的精英,是不需要金钱,不需要很多好处的。这只会害了他们。

我老是跟我的朋友谈,我觉得中国评出的那么多科学院院士,给了他们太多的权力了。我觉得做得有点过分,这一点我觉得也不如美国的科学院士选拔和他们的做法。

我举一个例子,我最佩服的一个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大学的,也在我生活的城市洛杉矶,费曼,我最佩服他了。这个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评院士,给他一份证书寄给他,他把这份证书贴了邮票,原封退回去。他说,对不起,我不要做科学院院士,我没有兴趣,而且我也没有时间。真

正的精英,真正能够做出大事业的人,他们怎么会计较我是不是院士,还有我是什么级别的,我是部级的,我是局级的,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给了他们,把权力给了他们,把好处都给了他们,最大的坏处就是,使得很多真正在工作的年轻人的心态、心理都会扭曲掉,而且把资源配置也会扭曲掉,是非常不利于产生真正的精英团队,产生出领导我们文明和国家前进的一个真正的精英团队的。

谈北京高考改革:点赞文理不分科

好,下面这是最后一部分,我们讲了哈佛大学的案子以后,我们最近正好在讨论北京高考的改革,我也谈一些对北京高考改革的看法。首先我对北京高考有一个非常的赞同,我觉得要表扬一个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文理不再分科。

文理不再分科太重要了。我们不要再在高考的过程中间,在高考以前,在高中阶段就把文理分科,这件事情做得太错了。当然文理分科在50年代、60年代,当时有当时的历史原因,当时太缺乏技术人员,工程人员了,当时我们需要那么多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要工业化,没有办法的事情,当时这种做法是完全对的。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第二个时代了,我们并不是再去跟在人家后面去抄袭人家,按照人家的办法再去做工业化前期的工作,而是要做超越的事情,如果我们再把文理分科,这就不能产生出真正我们需要的一流的精英人才。

钱学森之问,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我们后来就出不出那么多的精英,出不出这样的大的学问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总是觉得是文理太早分科。我老是用这样的例子跟大家谈,就是说文理分科就像把土壤的土和水分开,一棵树,一朵花,他要在水和土壤多,湿润的土壤里面生活,你把土壤分开,你把水分开,用老话来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你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失去了人文的训练,他就失去了大的视野,他失去了抱负、理想。而一个文科的人失去了应该的逻辑训练和数理方面的培养,他就很难看清复杂的问题和复杂的要研究的一些对象。

文理的区别,是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研究的方法的区别。我们培养的是方法,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学生怎么样去解决各种各样面对的问题,这些方法是不能分开文科和理工的。这是目标的不一样,而不是方法的不一样,现在的文科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需要很多的数学和大数据一些逻辑的分析。

我老举这个例子,我很佩服一个人,就是我们学校UCLA一个文科的教授,我不知道大家知道吗,贾雷德·戴蒙德,他写过一本书,叫《枪炮、病菌和钢铁》,这本书就是他写的。我非常佩服他,我和他见过面。他就是一个文科的教授,但他总是用理科的思维,用数据用逻辑来分析在人文上面碰到的一些问题。

他产生的一个地理决定论是我非常欣赏非常赞同的,因为很多原因,各个文明不一样,是地理决定的,我非常赞同,因为他有很多数据,他有很多逻辑推理,你就觉得很赞同。所以这样的大师他们就是文理合在一起的,不要把土壤和水分开。

再看我们另外一个例子,像于敏我也是很佩服的,于敏和邓稼先,氢弹和原子弹的大师。他们就是文理都合一的。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1965年的秋天,当时氢弹制造攻关到了最紧张的关头。于敏在华东计算所的计算出了一点苗头,马上用暗号告诉在北京的邓稼先,邓稼先赶快赶到上海的嘉定华东所跟他会合,两个人很激动,一看数据一看模型觉得有苗头了。

两个人激动地跑到外面,那时候在秋天稻田就在华东所的边上,他们两个人在一大片稻田上走,兴奋得不能自已。然后回到宿舍,两个人睡在一个宿舍里面,两个床上,那天月光如水,他们睡不着,太激动了。就说怎么办?好,那我们就背唐诗,他们两个人一人一首唐诗,就一首一首背,背到快要天明,最后他们背了一首唐诗,就是那时候大家都喜欢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首唐诗。

1984年于敏和邓稼先在一起

你想有这种胸怀的人,才能做出这么伟大的成绩,否则是不可能的。我觉得理工的学生一定要有好的人文的训练,而人文的以后的工作者,一定要经过很强的理工方面的逻辑训练。顺便我讲一点,我对崔永元这个人还是比较正面看的。我觉得如果崔永元他能够受过很好的理工教育,他应该比今天还会做出更好的工作。我估计他当时就没有受过很强的理工方面的教育。

美国有这样一些学校,就叫文理学院,都是文理合一的学校,他们这些学校跟哈佛耶鲁这种学校不一样,但是完全不比他们差。他们就是重在素质教学,就重在人文和数理一起全面的培养,而且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学校培养了很多第一流的真正的精英。

我觉得中国的高校也要有自己的这样类型的学校,不一定全部一窝蜂去追求,要把自己建成一个大的研究型大学。实际上就是在美国,在西方也有两个学派,一个是英美的学派,以前是重视这种小的学院,素质教学,人文和数理一起的,很加强的。

还有是大陆的,以德国为主的,是研究型的大学,是一些大师在做研究,带了一些学生,他自己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博士研究生,然后在它的周围产生一些大学,这样形成一个研究型大学。

这两条路,美国后来走了很多,最近100年,慢慢就偏过来学习德国的办法建立,像哈佛和耶鲁实际上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一个college,也是学习英国以前开始的素质教育,这样的一个教育体系的,现在当然他两方面都有。

我要讲的就是希望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应该有多元化,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多元的,我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要都是一个方法去培养他们,训练他们,不要都是一窝蜂产生一样的学校,让多种的培养方案一起竞赛一起比较,可能这更有效一点。

我希望中国能够产生出更多的重在素质教育,重在文理的素质方面的教育,说穿了大学教育还是一个素质教学。大学不是培养某一个大师的地方,他还到不了那个地步。因为这还有很长的一段过程,要做学问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

所以这个是我对北京高考改革的表扬和我觉得赞同的一个方面。我们要培养一个综合素质,人文数理兼有的学生,它的好处太多了。不仅是培养精英团队,以后培养更高素质人才需要,就是培养一般人也是需要这么做。

就是说以前我们老是这样宣传,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合格的建设者,我要加一点我自己的看法,以后有了人工智能,各方面真正要建设,工作的人并不需要很多,我们也要培养很多合格的高素质的消费者。

如果一个人他没有很好的人文的教育,那么他都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消费者,消费什么?我们出去看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听一场好的音乐会,我们看一张好的画,如果没有经过好的素质培养,他都看不懂,他都不能享受。那不是很可惜的吗?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我们还要培养合格的消费者。这样我们从学校出来以后,我们的人生才会饱满,才会幸福。就像我老跟人家说,你去看一个球赛,你去听一场音乐会,你如果没有经过乐器的训练,你如果自己小时候没有踢过足球,你看得懂吗?你看得好吗?

我在小学中学一直踢足球的,我到大学还是在足球队,在复旦里面还是校队。我现在看起足球就比人家懂得多,为什么?因为有过自己的训练,这个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事情,就是说我们培养一个全面的人才,对国家对文明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提高整个一代人的素质。他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同时他退休了或者还没有退休以前,他都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素质的消费者,文明国家就上了一个台阶。

我们不知道下面会怎么变,人工智能产生了千年大变局,我们都不知道以后怎么变,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怎么来应万变?什么是不变?不变就是我们培养高素质的人文理工人才,我们就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不管以后怎么发展,如果有这样素质的人,那么不管人工智能不管以后又会出什么新的东西出来,我们都会走得比较稳步,可以走得比较高,走得比较远。

最后我还是要讲到我有点不同意北京高考的就是,它在三门考试的分数是数学语文和外语。一共每门150分,加起来450分。我觉得外文分数放150分我觉得太过分了。外文根本没有这么重要到要算成150分。

第一是非常不公平的,对少数边远地区的学生,对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我就是从一个苏州东山一个山村走出来的学生,我的普通话、我的外语的发音就比人家差很多,因为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在山区生活,不像大城市,它跟各种语言各种音调的人交流,他的语言能力天然比人家高一点。

我们山村出来的人,我的普通话讲得很差,为什么?我的语调就学不来,因为小时候在山村长大,所以你把外文放在150分,你对边远地区,你对山村的学生,你对困难的家庭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他们就没有外教,没有办法付很多钱,跟外教一起生活,甚至暑假到外国人的家庭里面去生活。他的外语的口音,他的讲法肯定是不如城市里面家庭条件好的,这是第一不公平,你这样做不公平。

第二你没有必要。你说外文有这么重要吗?以后人工智能发展,你觉得会讲几句英文有什么重要吗?你觉得听英文也重要吗?你看不懂外语资料吗?你带一个这种软件什么讲英文什么听英文都不成问题,对不对?这个必要性不存在。

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过语言跟逻辑思维的关系。中国学者,包括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语言跟逻辑是有关系的。就是说汉语或者其他语种的人,为什么他们不太成功?因为他们的数理逻辑发展不起来是跟语言有关系。

但是有很多论文,我查过很多论文,也有很多专家,第一流专家否定这种说法。有个专家就在我们UCLA,我专门去访问过他,他就否定,从脑子里面的结构的分析来证明,讲汉语或者讲不是西方语言的,数理逻辑上面不会比人家差的,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至少是不成相关性的。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早一点训练外文就会提高思维,提高数理逻辑?这没有关系的。

很好的一个例子,我们的于敏他没有出过国,他的数理逻辑比人家差在哪里? 我们的杨振宁在物理学家里面他是很高层次的,他的语言母语是汉语,对吧?他的物理的成就高,是可以在物理学家里面,在最高一个层次里面可以进入到最前面的10名或者20名里面的这样的物理学家,对吧?我刚才讲的像费曼,他们都是10个20个里面这样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差在哪里?

所以把外语放到三门考试里面,甚至150分,我非常不同意,我希望能够改进。希望中国高考里面把外语的分数要放低,这第一不公平,对山区农村和穷困家庭的学生不公平。第二没有必要。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一定要在高考的成绩里面把物理放进去,并不是因为我是物理出身,我就老是要讲把物理放进去,不是这么回事情。

物理没有用。物理在日常生活上面可以说是最没用的东西。最有用的是化学,或者更有用的是生物或者计算机,都没有错。但是在训练学生时物理很有用。所有好的化学家,好的生物学家,都应该受过很好的物理教育。因为物理从原理上面告诉人家怎么思考,怎么思维,怎么抽象思维,怎么做模型,这些训练,它是化学生物都需要的。

我有时候跟人家开玩笑,当然是物理学系的学生,我说化学只是物理的一个应用而已,而生物是化学的一个应用而已。至少要有一个物理的基础,你才能化学和生物学得好才能往上爬。

所以我建议要把物理的分数放得高一点,至少不能把物理放掉,在高考分数里面。这是我对北京高考改革的一些看法,当然主要我还是赞同的,就是说要文理不分科。

但是高考分数才占60%,我也基本上不同意的,我觉得还是高考分数应该更重要一点,高考还是重要的。但是我们要改革考试,而不是说我们要强化考试,同时我们要改善考试,这是我总的一个看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科工力量

责任编辑:宙斯
高考改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

NASA局长抹黑中国登月,连专业常识都不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