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凯桓:带着85辆车出行,拜登在气候峰会上连“作秀”都不愿意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1-11 08:13

薛凯桓

薛凯桓作者

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生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薛凯桓】

“我是吉尔·拜登的丈夫”,美国总统拜登这样向梵蒂冈教会人士介绍自己。从乔·拜登与欧洲各国领导人的会晤再到为期两天的G20峰会,这个冷笑话给梵蒂冈这座宗教“永恒之城”平添了一种荒谬的气氛。

这一切都始于拜登总统护卫队穿越梵蒂冈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通道,看起来像是“美国归来”的象征。原本拥挤的罗马街道此时却是空荡荡的,如同战争中轰炸的城市一般寂寥。

图片来源:美通社

人行道上站着很多保安人员,引入瞩目的装甲大篷车沿着道路缓缓移动,美国总统拜登和他的随从们乘坐85辆大排量汽车前往梵蒂冈会见教皇,准备参加旨在解决气候变化的会议。有人可能会问,要谈论的碳排放等气候变化议题又在何处体现?很明显,拜登并不打算“知行合一”,甚至不愿意在这场会议上以身作则。

在欧洲能源危机持续发酵、严重程度众所周知的情况下,拜登在国际会议上用这番举动试图解决欧洲能源难题,虽然这看起来没有任何诚意。

德国总理默克尔仍然在奉命“支持乌克兰”,企图挑动俄罗斯的敏感神经。事实却是西欧的能源生命线掌握在俄罗斯的手中,在俄罗斯没有提供天然气管道的情况下,西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从下手,毕竟天然气总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美国政要精英却和欧洲的高官们互相推诿,不知如何是好。

9月份,德美两国的领导人似乎达成一项“非同寻常”的协议。默克尔(或她的继任总理)将“禁止”俄罗斯利用天然气议题向乌克兰施压,为此,美国将允许德国通过北溪二号来接收天然气,最迟在2034年以前。

2034这个年份看起来是不是颇有魔幻的荒谬感?事实上,俄罗斯民众早就笑成一团了:“这一切曾经被我们定位为‘自由市场’。我们曾经渴望加入WTO、希望参与一个简单透明的规则体系从而融入全球经济,但我们勉强加入后,就不断面临歧视、保护主义和行政的指责打压。现在也该轮到这些德国人感受一下真正的天然气保护主义是何滋味了。”

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命令”德国炒作乌克兰问题、挑衅俄罗斯的目的何在,重要的是,美国再一次在事关欧洲利益的问题上“损欧补美”了,美德之间的协议违反了欧盟所有有关能源的市场规范,如“第三能源一揽子计划”。

在欧盟及其他欧洲国家能源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最迟2034年才被“允许”的北溪二天然气管道,显然不能穿越时空来拯救现在的能源危机。

拜登与西方领导人的会晤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方向:美国将各种协定、承诺、合同、条约强加于其他国家。然后以难以置信的轻松姿态来“命令”其他国家完成这些协议,然而自己却无视这些公约与承诺,只想“挥一挥手”,以“手动模式”命令他国解决问题。

近年来,即使是最亲密的盟友也因美国根本没有谈判余地的强势姿态而吃了不少苦头。美国在伊朗核协议谈判和《巴黎气候协议》上不断地反悔退群, 接着又申请加入。“我进来了,我又出去了,我又来啦!”美国“反复横跳”,让人丝毫看不出其有任何参与国际治理的诚意。

与此同时,很多参加此类国际协定、承诺的国家都诚实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例如,中国参与了《京都议定书》与《巴黎气候协定》,中国的减碳行动卓有成效。

相反,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浪费国、潜在的水污染大国,对全球变暖的“人类噩梦”嗤之以鼻,没有认真考虑任何能源转型,甚至连在峰会上“作秀”都不愿意花费精力。

让欧洲盟国在家里受冻,排队买汽油,面对真正的饥饿威胁,却指责俄罗斯打天然气牌,指责中国人吃肉使气候变化的情况进一步恶化。

而美国自己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开采石油、生产液化天然气并贩卖赚取利润。美国当局正在以一种错误、奇妙的方式对抗全球变暖。美国各州都没有环保税种,也从未征收过任何碳税,但他们却强迫欧洲人、俄罗斯人、中国人这样做。

美国是第一次这样做吗?根本不是,气候变化话题早在1960年代的后期就已经出现了,美国当时以与今天相同的强度进行宣传。

《纽约时报》于1969年某天的头版打出了:“人类还有二十年时间”的惊悚标题,英国《卫报》1974年的标题更令人瞩目:“冰河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文中说,“很快,所有的谷物都会枯竭,我们将没有食物可吃。威尼斯城将会沉没,马尔代夫将沉没,纽约将像新亚特兰蒂斯一样沉入海底。到 2000 年,整个地球将被冰川覆盖。”

彼时的西方科学家也似乎没有什么“节操”,他们撰写专著、举办研讨会并向当局呼吁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1972年布朗大学的教授们更是联名给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封骇人听闻的信:“尊敬的总统先生!我们知道您对整个世界的未来充满关注,而我们必须通知您,我们大概率会发生文明人类尚未遇到的大规模的全球气候变化……如若我们不关注这一情况,那降温就会迅速发展……人类将会灭亡。”

风行于上世纪60年代的“气候变化”议题似乎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情况不太相符:现在说是“气候变暖”,而彼时的西方却疯狂宣传“冰河灭世”。气候变化在半个世纪里由“冰河灭世”转向“全球变暖”,短短五十年翻天覆地,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真相就是“全球降温”只是冷战的利器而已。彼时,苏联以创纪录的速度发展其石油工业并开始生产天然气,而西方世界在196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中深受其害。

那时,苏联在西伯利亚开采石油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卖到全世界创造外汇。而总统尼克松只能无奈地教导美国人要节俭,比如每隔数天给汽车加少量的油,高速公路的时速不要超过100公里每小时,要保持室内温度不高于18℃,少乘坐飞机等等。

西方创造“冰河灭世”的谎言作用何在?它在明确地暗示苏联这些自然资源的“邪恶本质”。苏联人在冬天有温暖的家,而美国人没有,这是不公平的。苏联人把持着这些自然资源,窃取了这些自然资源“坑害善良民主世界的人民”。这种言论显然对于塑造苏联“邪恶本质”的工作颇有帮助。

“核冬天”后来成为这个传说的一个分支。世界覆盖着放射性灰烬和致命云层,变种人爬行在大城市的废墟上,这类漫画并不是毫无理由地出现的。“核冬天”成功地对苏联了施加政治压力,美国把“核冬天”的恐怖责任全都甩给苏联的军备竞赛,却对自己的数千枚核武器只字不提。

讽刺地是,在冷战结束后,关于“冰河灭世”的言论迅速地在世界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则是“全球变暖”的话题,也许是苏联解体使得“冰河灭世”再无作用了吧。

2006年,《明日之后》首映仅仅两年后,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戛纳电影节上亮相。它的赞助者是美国一个高贵的政治家族的代表: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次年,他因这部电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图片来源:豆瓣

而这部电影揭露的所谓“真相”正是:突然之间,我们所有的麻烦都源于全球变暖。像是接到了暗示一样,《纽约时报》、CNN等美国媒体开始纷纷炒作美国政府设置的新议题: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这会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不好的原因在哪里?美国至今都没有给出真正令人信服的理由,其结果又是“我们都会死”。

2009年,美国的一些气象学家再次联合声明“人类只有八年的时间去治理全球变暖了”。2013 年,《卫报》透露北极将在两年内融化。

至今,笔者仍未看到这八年后的“严重后果”,也没有看到北极在2015年的全部融化,美国根本不关心这些。显然,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欧洲能源危机,这些内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人类共同的痛苦”来为美国和美国政客谋利。如果欧盟这种“封臣”胆敢私下窃语、表达不满,美国就会直接威胁。

目光转回到现在,在拜登访欧前夕,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些匿名人士的意见,称欧盟国家要求美国不要以任何方式放弃首次核打击的概念。他们说,欧洲离不开美国的核保护伞。撤去保护伞的焦虑从何而来?欧洲当然说是 “邪恶的俄罗斯”的威胁,至于这其中的美国因素,只能讳莫如深。

在格拉斯哥气候峰会上,拜登讲述了美国的气候政策。他在美国颇有影响力的杂志《外交》中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它将由美国人管理,一些职位可以保留给欧洲盟友,主要是英国而非欧盟。美国最有意义的发现是资源不是某个国家的国家财产,它们应该属于全世界。如果一个主权国家以某种方式错误地处置其自然资源,它应该得到外国的干预”,这不是笔者的理解加工,而就是拜登撰文的原文。

美国新气候政策的魅力何在?它的适用对象已经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签署了各种国际环境协定的国家。

整个气候议程和拜登的表态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事实,美国人还是想要通过任何“世界性公理问题”和“人类共同的痛苦”来达到其干涉他国内政、掌握他国主权的目的,美国可以要求他们的欧洲“封臣”们参与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围堵和“抢劫”,也可以转头就不顾欧洲盟友们的死活,一切都以美国的利益为先。这种美式“国际主义”的粉墨登场我们也已见识多次,不足为奇。

英国格拉斯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持续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没有任何筹码来实施这一政策。中俄领导人在罗马和格拉斯哥的“线下缺席”,已经被视为一种信号。没有中俄的深度参与,整个谈话都不会有什么前景。也许更重要的是西方诸国根本没有认真谈判的能力和意愿。

“我们会签新的协议,老老实实地去执行,然后我们就会看到一些国家跳下了这趟火车,而华盛顿根本就没有上过车。到最后不知何故,所有协议的主要受益者就成了美国,某些东西将转移给欧洲,而其他国家将一如既往地被迫付出代价。”

这则经典的讽刺美式全球治理的笑话,也成为了此次气候峰会的真实写照。这种没有诚意、没有付出、只愿摘桃的美式全球治理,也只会自食其果,加速他国全球治理方案的自主提出与联合,加速美式霸权的危亡。而“支棱不起来”的欧盟诸国,也只能无奈吞下能源危机持续发酵的恶果。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刘惠
气候峰会 拜登 全球治理 气候变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

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

31.5公斤,中国航天员带回“太空特产”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