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宇:腾讯10亿的“科学探索奖”,怎样才能真正雪中送炭

来源:科学网薛宇博客

2018-11-19 07:57

薛宇

薛宇作者

华中科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闲话几句。国内科研的评价体系,差不多十年一变。

2000年前后基本上是数文章数量,文章发得越多那就越牛。所以2001年在科大高分子系读书,那时候系里招人,有位学者应聘教授,当时系里的领导们就很头大:说做得不好吧,人家有200多篇论文;说做得好吧,这200篇论文里有40多篇中文的《X省化学》,这招还是不招?

系主任是很正统的学者,说那按照现行的评价体系,人家文章发得多我们得招啊!其他人不干了,说不能简单粗暴数文章啊,评价体系有问题啊,云云。所以此事后来不了了之,没招。

2000年之后逐渐的就不是简单数文章了,而是数SCI论文,发的SCI文章越多越牛。所以那时候全国人民都是疯狂的发文章,一年刷个几十篇文章的实验室多了去了,等到年底实验室出个年鉴,把一年发表的文章打印出来,汇编成册,实验室人手一本,隔壁实验室也送送。硬壳深色的封面,摸起来有质感,翻过来当鼠标垫用起来倍儿好使。擦屁股不行,太硬。

大约2009、2010年前后,这么个玩法就不太行了,主要是大家都学会了一个单词:“灌水”(Pouring Water)。小灌怡情,大灌那就太水了,所以后来就改成数10分以上的文章,得讲究发表论文的质量。

这套评价体系在某些领域有些小小的调整,例如只数NCS文章,或者数NCS加上重要子刊文章。当然这里面长期争论的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Nature Communications要不要被踢出去。

这个玩法有问题,因为各个学科发展的情况不一样,比方说搞天文望远镜的,造航母火箭的,研究高铁的,人家不发NCS莫不成要给人关了门?所以这几年逐渐发现各个学科、领域应当有自己的评价体系,这就又开始变了。

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不知道,但第一,国内整体科研水平越来越好,这个没有争议;第二,我们这代人读小学拿的可都是试用本,改来改去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习惯了就好;第三,不管评价体系怎么变,认真做科研总不会是错的。

=====================================

废话讲完咱讲正题。话说前几天朋友圈里被《知识分子》的两篇文章刷了屏,《中国最大科学奖出炉:首期10亿元,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和《10个亿的科学探索奖,能改变什么?》,科学网上也有报道:《“科学探索奖”:首期十亿元大奖将带来哪些改变》。这几篇文章我读来读去,就看懂一个意思:企业和社会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绝对应当鼓励和拍手叫好。

至于其他内容,我没读懂,总体感觉,就是这个奖设立的没有逻辑。

科学探索奖的官宣

第一,“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这个说法理论上不成立。

为什么不成立?因为这个奖的年龄上限是45岁。话说国家对40和45岁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才支持,机制上来说比较成熟,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对于45岁及以下有长江、杰青、万人杰出和领军等;40岁及以下有四青;除了国家的各项人才计划,省市、高校通常还有自己的各种山河湖海的人才计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帽子”。

帽子为什么这么多?说白了就是领导们在努力想办法增加科学家们的待遇和科研条件,让大家安心做研究。

所以,这就有问题了:40、45的科学家,还需要人类来选吗?把国家各个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名单打印出来贴地上,动物园里抓只猴子,给个西瓜吃完瓜皮往地上一扔,猴子滑哪儿选哪儿,反正选谁都有道理,不选谁也不觉得委屈。对吧,猴子能干的事儿,就犯不上让人类来做了。

当然评审委员会可以说:OK,那我们玩儿互斥吧,已经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那就不选了。这里面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国家的人才计划还是比较能与时俱进的,选得少了?那没关系,过两年加点儿指标就得了;第二,现在其实比较忌讳重复资助,所以您既然拿了民间的支持,那国家极有可能就不再支持了,领导们不会算数的?

所以,不考虑已经入选国家计划的人,一是这个奖的公信力估计很够呛,二是水平足够的学者未必肯入选;如果考虑的话,那还需要选吗?所以,“通过设立这个奖项,确确实实地找到一批有胆魄的年轻人”,不需要您找,国家已经找过了。

既然选谁不选谁都是个问题,这炭如何送得出去?如何还得是在雪中?对吧,国家已经雪中送炭好多年了,别给添堵就行了。那这个奖能做到锦上添花吗?您想多了,基本也没有可能,因为还有地方和高校自己的计划,比方说我校有“华中学者”,隔壁学校有“珞珈学者”,基本上每个高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人才支持计划。这些计划是干啥的?发人民币。这叫不叫雪中送炭?那是必须的。

第二,“支持青年科学家能够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工作”这个说法理论上不成立。

为什么不成立?因为国家、地方和高校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做、并且现在也还是在继续做这个事情。举个“栗子”,一般来说海外引进的“青千”,除了国家的经费之外,通常地方和高校还有配套,1:1通常不算过分,并且我校对青千通常是六年免考评,这样青年科学家已经能够很从容不迫的做研究。这样的政策应当不是我校独有,全国都差不多的。

当然您可以讲这个是针对海龟,土鳖们能有支持吗?有的,比方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是三年,经费一般是120-240万不等,不需要写项目结题报告,没有什么任务,经费使用也比较灵活,拿到了之后单位基本上也是聘期内不考评。

当然您可以讲这是针对帽子们,那没帽子的能有支持吗?当然必须是有的,例如我校就有一个《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支持计划》,主要是三条,一是聘期五年给人民币,这里的人民币是研究经费;二是团队负责人享受“华中学者”特聘岗待遇,这是干啥的?还是给人民币,当然这里的人民币就是工资了;三是每年给一个博士生指标。这个计划里是注明了的:帽子们边儿呆着去,不能申请。

这样的计划估计不会是我校独有,全国高校估计应该都是有的。啥?贵校没有?那还愣着干啥的,赶紧把我校这份文件打印了给校长送去撒。对吧?所以国家在支持40、45岁这两个年龄段的青年科学家方面,做的其实不错了。大家既然选择做科研,就应当清楚发大财估计是没什么可能呢,能有个小康已经不错了。

第三,“为科技奖励和评价机制的改变做出些尝试”这个说法理论上不成立。

为什么不成立?我建议诸君再认真读读国家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贵单位近期难道没有在清理四唯吗?国家不正在尝试着改变吗?啥意思?难道是说这文件里写的不够全面、不够充分?这个文件出台之前,可是广泛征求了科学家们意见的,很多人都收到过邮件按要求认真填写。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尝试,而是落实。先把提出来的问题解决了再说,对吧,办事儿要有个逻辑。另外,这个奖据说“坚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则”,貌似现在全国各种项目、人才计划之类的,都是这个评审要求吧?

这个奖项的发起人,很多是非常资深的科学家,理论上各种项目也评审不少。那么,问题就来了:腾讯的项目您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国家的项目您打算怎么评?还能评出花来不成?

所以,雪中送炭做不到,支持从容不迫没有必要,搞尝试又没有逻辑,马老板不是忽悠型,问题在于科学家也不能拿人当傻子来忽悠是不?再者,企业的本质就是逐利,人家掏10个亿出来,还是需要给人有足够回报的。这样问题就来了:这个奖怎么发才能不打水漂?很简单:把45改成30。年龄上限为30岁。

为什么是30岁,不是35?因为四青虽然通常要求40岁以内,但还是有不少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能够获得资助;此外,基金委的青年项目貌似是改成人才计划了,限龄35,这个是好事情。

国家的反应通常没有那么慢,如果这个奖项的限龄是35岁,可能短时间之内国家就会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这样这个奖项迅速就会变成鸡肋。

那如果这个奖项改成限龄30,会有什么不同?有,第一,万事开头难,青椒们起步都很艰难。不考虑少年班,通常大家18岁读大学,22读研究生,27、28左右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国内招PI通常要求有博后的经历,这样再做个1-2年博后,30岁左右就面临人生的重要抉择:继续做博后,还是独立做研究?想独立做研究,哪儿来的资助?没钱谈什么独立?对吧。

所以青年学者最缺钱、缺支持的时候,就是刚刚开始独立做研究的时候。美国对新PI貌似是有特殊支持的,一般第一个RO1项目拿起来不那么困难,这样能够熬过生存期,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支持,所以青椒们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状态。这帮人事实上是最最需要支持的。

第二,判断30岁以下学者的潜力,从中选拔出未来能够成为杰出科学家的青年人才,这个可不是猴子能做的事情,还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当然喽,科学家们得选择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既然忽悠了企业家的钱,那就得干有分量的事情。

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困难,举个“栗子”,当年nyouyou混水木的BBS,看她贴的人多了去了,那时候nyouyou可远没有到30岁,问题是版上所有人都相信nyouyou能成为非常出色的科学家。

再一个就是华大基因的王俊博士,咱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是所有人都知道他研究做得好。

其他的例子那就多了,比方说,咱生信圈儿的王MM(参见《N6-甲基腺苷的调控功能:那些27岁的教授们》),再有就是兄弟我有很多十几年的同行好友,为什么会是好友?当然是早就看出潜力来了。

咱就一个菜鸟,还是个大菜鸟,20多岁的时都能看清楚谁谁能有前途,国内最杰出的一帮战略科学家们,这样的事情还不小菜一碟?

第三,企业是可以拿到回报的。比方说,这个奖设立10年,如果能够选出一个nyouyou级别的青年科学家,那这钱花的是不是超值?当然喽,如果一不小心选出个尹希(2017年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得主,参见《少年班:来自天顶星的超级赛亚人们》)或是张锋(不用解释吧?),那估计腾讯从此不需要做广告了。

另外,关于这个奖,邵斌博主两天前有评论《也谈腾讯的科学探索奖》,可供参看。

责任编辑:陈轩甫
科研 腾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