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越:沙皇俄国出售阿拉斯加是卖国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4-02 07:50

荀越

荀越作者

外交、军事观察员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荀越】

150年前的3月30日,世界上最便宜的一笔土地出让合同签订。沙皇俄国与美国在华盛顿签署了以720万美元出售阿拉斯加的协议。根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派委托人在华盛顿签署的协议,阿拉斯加以720万金美元的价格脱离俄罗斯帝国。当时,这约合1100万卢布。同时,美国在9个月内付清这笔钱。

阿拉斯加转让条约签订

以现在人的眼光看,这笔交易实在是太便宜美国了。平均才4.47美元一平方公里,更不用说后来阿拉斯加发现了黄金以及石油等战略物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这是傻了么,平白给美国狂送大礼包?

究竟谁傻谁卖国?

实际上在当时,真正被骂成违禁词汇的是美国国务卿威廉·西华德和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在淘金热还没兴起,石油更是连影子都没有的阿拉斯加,当时有价值的出产大概也就是各种动物皮毛这些玩意。所以美国人民实在是觉得主持这一交易的西华德脑子跟雪橇三傻有的一拼,或者是总统大人吃饱了撑想养北极熊玩。直接把阿拉斯加叫“西华德的冰箱”或者是“约翰逊总统的北极熊花园”。

当时的阿拉斯加有什么?海豹,水獭,木材,鳕鱼,黄金和石油还没出现也没有能力开采,就事论事的话确实不值这个价

当然,这一切风评后来都转了过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骂成了出卖土地的大傻X。但是真实情况远远不是沙皇脑子一抽就签字了这么简单。当时的阿拉斯加就算是沙皇俄国想保都保不住。

实际上早在协议签订的十几年前,沙皇俄国就想把阿拉斯加卖了。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俄军开入奥斯曼帝国属地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然后英法等国相继向俄罗斯宣战,从俄土战争扩大成俄国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和黑海的国际战争。

虽然战争开始在欧洲,但是战场可不仅仅在欧洲。英法海军几乎是全方位地袭击俄国。从欧洲的黑海英法舰队和陆军猛攻塞瓦斯托波尔、波罗的海英法舰队炮轰博马松要塞,到亚洲的勘察加半岛,英法亚洲舰队运送水兵登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甚至英军军舰直接冲进白海,堵着港口对300艘商船进行了检查,临走还炮击了科拉半岛。

又一个3月30日,1856年3月30日,战争双方签订《巴黎和约》。沙皇俄国放弃所有占领区域,黑海领域不得驻军,打了败仗,丢了面子,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一场挑战全世界的战争让沙俄帝国跌下神坛,尼古拉一世在行将战败之际病情恶化去世

仗打输了,但事情没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克里米亚战争一战打掉了8亿卢布,等同于俄国四年中央财政收入。这一笔巨大支出给沙皇留下了一屁股烂事,首先是国库债台高筑,没钱了。再次俄国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原本俄国就穷,农奴被压榨得怨气沸腾。兵败之后起义更是频繁,去给沙皇当兵也是死,反抗也是死,那还不如反抗好了。

而俄国知识分子们也认识到,俄国不是什么大国上邦了,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弱,要搞改革才对。催着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学习英法,打造海军。林林总总这些玩意归结到沙皇的案头,都需要一个东西——钱。

钱从哪儿来呢?1857年4月3日,俄国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当时主管海军事务的康斯坦丁·尼古拉维奇大公正式向外交大臣戈尔查科夫提出建议,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


康斯坦丁·尼古拉维奇大公

这位大公是何许人也呢,可以说,沙皇俄国的海军在他的手里脱胎换骨。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大公在喀琅施塔得要塞与英法舰队交战,看到英法舰队的优势,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聘请工程师设计蒸汽炮舰。大公倾家荡产造军舰没有白费,俄军在战争期间研制成功潜艇,成功地布置了水雷。1856年建成了被誉为俄国海军巨舰摇篮的波罗的海造船厂。

大公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海军建设者,在俄国的改革中也发挥了相当巨大的作用,被守旧分子攻击成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激进派,这种指控相当于在纳粹德国说谁是共产党,而且还是个犹太人)。作为沙皇的亲弟弟他一手促成了这笔生意的成功。说他傻或者卖国,都是笑谈。

在美洲的俄罗斯人

沙皇俄国卖地时面临的实际情况就是,阿拉斯加必然会丢,不是英国就是美国,还不如卖出去换笔钱花。

出售阿拉斯加并不仅仅是一块地的事情,这其实代表着沙皇俄国放弃了在美洲的所有殖民地。俄国人实际上是最早探索美洲的一批人之一,如同英国用东印度公司控制印度一样,俄国以俄美公司的名义进行美洲探索开发。而俄美公司最大的股东和得利者就是沙皇本人。

从1790年成立,到19世纪中期接近60年的时间里面,俄美公司从阿拉斯加一路往南沿着北美太平洋沿岸建立了殖民点。一时间在美洲建立了一个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的美洲俄罗斯帝国。

俄国殖民者在旧金山以北建立的罗斯堡草图

不过,跟英国人对印度的彻底控制,所有土邦主都得在东印度公司的武力和经济辖制下俯首听命不同。俄国人对阿拉斯加的统治只能说是蜻蜓点水,根本没有深入阿拉斯加腹地。

首要的问题是人手不足,俄美公司招募俄罗斯人去北美,但响应的人很少,当时的阿拉斯加根本是穷山恶水,而俄国还是农奴制国家,大多数农奴都是农奴主财产,不可能自由迁移。俄美公司给去北美的狩猎工人的待遇又奇差,工资又低,医药治疗也几乎没有。

考察过移民区的俄国人笔记里面记载。“……从各地挑选了150名年轻力壮的人派到锡特卡来,到二月份已死去8人,有60多人患病躺在集体宿舍里。在这些房子里既无火炉,又无壁炉,取暖靠的是许多人呼出的带病菌的气。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卫生。每晚工人们回来时,他们全身透湿,穿着潮湿的衣服和衣而卧,或者就把衣服挂在自己屋里晾干。患坏血病的人则被迫去站岗巡逻,直到再也站不住为止,直到寒冷、潮湿及体力枯竭终于使他们倒下。”

雇佣来的人,数量少死得快,俄美公司只能靠给当地土人酋长一些小恩小惠,奴役或者雇佣土人去猎杀海獭或者海豹,进行皮毛贸易。而对土人的待遇比对自己人都更苛刻,

1842年,美国哈德逊湾公司经理在访问过美洲俄罗斯人据点后得出结论说,当时阿留申人的数量未能达到当初俄国人征服该地时土著居民数量的十分之一。俄美公司几乎把自己掌控的地盘搞成了无人区。

殖民地争夺最主要的就是人口数量。俄美公司搞的人丁稀落,俄属阿拉斯加即使鼎盛时期也不超过800人。而美国方面,轰轰烈烈西进运动正在高潮,从19世纪初开始每年去美国的欧洲移民以几十万计。这些人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一路把美国的国土拓展到了太平洋沿岸。1844年加利福尼亚发现大金矿,俄美公司还和汹涌而来的美国掘金者们争夺过。结果实在扛不住人潮被打退了。

左轮,马刀,牛仔,铁路,无论墨西哥人还是英国人法国人印第安人都实在扛不住这滚滚洪流,美墨战争墨西哥全国不过3万余,美国参战武装接近十万

之前提到的美国哈得逊湾公司,跟俄美公司的性质差不多,属于拿大炮经商的毛皮商人。当时已经占据了英属加拿大的大部分。那是连英国驻扎加拿大的8000驻军都惹不起的豪杰。哈德逊湾公司经理去访问俄国人显然不是去搞什么共同开发,而是知己知彼去的。就算俄国人不想卖,早晚也得被潮水一般北上的美国人挤出去。

对于这一点康斯坦丁大公非常清楚,在1857年4月给外交大臣的信中,大公强调:俄国财政需要钱,而那块殖民地的收益太少了。他指出:“我们不要再自己骗自己了,必须看到,美国一直强调在北美的所有权,想要控制整个北美,他们早晚要把阿拉斯加夺走,我们没有能力保住它。”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美国人潮水一般的挤压下俄美公司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到出售阿拉斯加当时,俄美公司已经不再是沙皇陛下的一个财源,而是一个包袱了。1797—1821年俄美公司从移民区运出了123万多张海狗皮,而1842年—1861年只运出了33.8万张,同一时期运出的海獭皮从7.2万张减少到2.5万张。

俄国武装猎人绘画

毛皮越来越少的原因,一是长时期的捕猎,北美沿岸海域的渔猎资源已掠夺殆尽,造成了毛皮来源的枯竭。

另一个是毛皮资源的大客户中国的进口量剧减。十八世纪开始,俄国使团每隔三年来北京一次,其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开发西伯利亚获得的毛皮向中国倾销。而鸦片战争之后,一方面被强迫开关,外国货物倾销,中国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消费能力下降,这批人正好是这些毛皮的客户。另一方面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毛皮商人也将皮货运往中国,大大缩减了俄国毛皮在中国的销售量。俄美公司逐渐债台高筑。

1863年由政府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审查了俄美公司得出结论说:俄罗斯美洲移民区的活动,“不仅在移民区的开拓方面,而且在工业、商业和人口发展方面,也都处于完全停滞状态。总之,公司完全辜负了政府对它的期望。一方面,这正是无条件的专营权所造成的直接后果,这种专营权取消了一切同公司竞争的可能,因而不能激发公司去积极进行活动,但是另一方面,造成公司现状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该地区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俄美公司已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如果俄国还想维持阿拉斯加的现有统治,至少还要每年持续投入25万卢布,如果还想深入统治,这笔钱无论如何是负担不起的。

美洲殖民地已经是俄国的负资产,而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舰队攻击勘察加半岛也证明了一件事情,面对优势的英法海军,沙俄当时根本无法保护自己的海外领地。

而且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也向沙俄政府通风报信,说他们有足够证据表明,只要俄英双方处于敌对状态,英国即使不夺取阿拉斯加,也会封锁阿拉斯加的主要港口。当时俄国在阿拉斯加只有少量武装侨民驻守着几个用来防御土著的木制堡垒,英军一旦进攻俄国人根本没有防御能力。

罗斯堡遗址,殖民探险队更多的要求是居住,而不是修建防御工事,在阿拉斯加地区恐怕比这种防御都不如

既然保不住已是定局,就想想怎么止损吧。丢给英国毫无作用,而近百年来俄美之间关系都很不错,双方和英国的关系都敌对,将阿拉斯加给予美国既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关系,也能够免除英国进攻阿拉斯加的可能性。

因此,在卖出阿拉斯加这一方面,着急的是想卖地的俄国,不着急的是想买地的美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为了防止阿拉斯加被英国人夺取,俄国驻旧金山副领事、俄美公司代表康斯特拉米尼诺夫曾提出,制造一个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加利福尼亚“美俄贸易公司”的假象。签一个假合同宣布这里是美国领土,就可以阻止英国人入侵了。

这个假合同提交俄国驻美国使馆后,俄国大使表示赞同,并开始与美国有关人员商量。但是,美国国务院马西等人认为,这种把戏没人会相信,简直是自欺欺人,事情不但办不成,反而会把美国也牵扯进去。

着急卖地的沙皇和疑神疑鬼的美国国会

美国人不想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惹一身骚,那战后总该没问题了。因此康斯坦丁大公一提出建议,沙皇就火急火燎地同意了,并且于1857年4月29日批示,卖地一事最好做成,而且价钱好商量。

从1857-1860年,俄国驻美大使斯杰科一直与美国人接触,力图促成此事。热心于购买阿拉斯加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戈文也一直在努力。在他的游说下,美国总统布坎南也已接受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想法。

但是着急也没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阿拉斯加问题暂时搁置。

等到南北战争结束,1866年9月,财务大臣赖滕给沙皇呈上一份报告,一句话,要钱。尽快筹集450万卢布偿还旧债。偿还了这部分债务,沙皇俄国才有良好的信用能够进行国际贷款借新债还旧债。

因此沙皇火急火燎的催促赶快把地卖出去。此时沙皇的心理价位不过是500万美元,而美国方面张口开了720万美元的价格。这笔钱在当时约等于美国当年财政总支出的5%,也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全年花的钱二十分之一砸在一块不毛之地上,所以也难怪美国人民不遗余力的黑总统了。

720万美元支票

而换在俄国这笔钱等于沙俄当年每年关税收入的三分之一,政府财政支出的三十分之一,还能少掉大笔支出,这实在是飞来横财。1866年12月16日,沙皇,外交大臣戈尔查科夫、海军大臣康斯坦丁大公、财政大臣列伊金,驻美大使斯杰科,以及海军部了解阿拉斯加情况的一个军官科拉贝六人开会。会议上当场拍板。驻美大使斯杰科马上回美国运作。

这时候起了疑心的反而是美国了。美国国会议员质疑俄国卖阿拉斯加的目的。1868年4月8日下午,当时的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索姆奈曾在国会参议院向议员们宣读了他的一个长达3个小时的答辩讲演。其中的问题之一就是“俄国出售阿拉斯加的原因”。

索姆奈没有正面说明出售原因。他指出:“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秘密可以告诉大家。但我不会忘记当年拿破仑一世出售路易斯安那是出于如下3种考虑:第一,他的国库需要钱;第二,他不愿让那块遥远的、疏于防范的领土落入英国人之手;第三,用拿破仑自己的名言说,他很高兴使美国永远成为英国的海上竞争对手,以削弱英国的锐气。”

就这样,在心照不宣联合抗英的目的下,两国签订合约,150万平方公里国土易手。沙俄拿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地盘换了一笔钱,而且甩掉了一个大包袱。美国方面得到了土地,双方皆大欢喜。

阿拉斯加的逐步发展

而阿拉斯加的初步开发还要等到十几年后的淘金潮,1880年在朱诺发现了黄金,20年来18万淘金者奔赴阿拉斯加,其中大多数空手而归。不过,在整个19世纪下半叶太平洋沿岸各州都发现了金矿,阿拉斯加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比起同期大规模的加利福尼亚掘金潮无论是收入还是实际建设都要小得多。因此直到20世纪初,阿拉斯加还是籍籍无名,1912年,直到美国购买阿拉斯加45年后,阿拉斯加才正式设立行政机构,成为了美国国土。直到二战后1959年,阿拉斯加才正式成为美国一个州。

就算如此,长期以来阿拉斯加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军事方面。在美国海军向太平洋发展的时候,阿拉斯加对于北太平洋航线的影响作用才体现出来。原本是捕鱼港口的荷兰港在大力建设下变成了重要的海空基地。在1942年,日本发动阿留申群岛作战时,阿拉斯加范围内驻扎的美军兵力多达14万,日军只敢对荷兰港虚晃一枪,然后占据了两个无足轻重的小岛撤退。

这个时候的阿拉斯加一共才有50万人口,才刚修好一条通向加拿大的近2000公里的砂石公路。这是阿拉斯加第一条陆上交通枢纽,此前根本陆路不通。这时候的阿拉斯加还谈不上什么建设。

冷战时期,在核战争双方数千枚核导弹互指的时代,苏联洲际导弹穿越北极上空打到美国只有7000公里,不到半小时时间就能飞临美国上空。阿拉斯加作为冷战最前沿,其布置的预警雷达能够在第一时间监控到苏联的导弹发射,为美军的拦截和核反击争取时间。也因此,美国持续在阿拉斯加加强远程预警雷达的部署和地基拦截弹的设计。

美军还优先将最先进的战斗机部署到阿拉斯加。最先装备F-15、最先装备F-22的都是在阿拉斯加的联队。

部署在阿拉斯加的地基GBI拦截弹

而阿拉斯加令人津津乐道的石油资源要等到1969年了。1923年起对阿拉斯加的石油勘探就已经开始,但是在阿拉斯加这种冰天雪地的地方勘探和采取石油显然不是当年的技术能搞定的。1944~1953年开展系统勘探,探井打了36口,一无所获。1962年恢复勘探,打了9口钻井还是一无所获,直到1969年,全美当时最大的油田普拉德霍湾油田发现,距离沙皇俄国出售阿拉斯加已经过了102年。沙俄都没了,阿拉斯加的石油资源才真正得见天日。

不过即使发展到现在,阿拉斯加人口不过才72万。第一大城市安克雷奇才30万人口。

150年时间,150万平方公里

150年后的3月30日,俄美签署《转让阿拉斯加条约》150周年的纪念日,美国当天举行了多场庆祝活动。然而,部分俄罗斯网民发出了“归还阿拉斯加”的说法。

实际上就算是在当年,也不是所有俄国官员都赞成出卖阿拉斯加的。直接管理太平洋地区这几个殖民地点的远东官员和俄美公司的股东当然不赞成。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比不了沙俄的战略改变了。而且即使沙俄反悔,也实在抢不回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俄国战略上一直专注于欧洲地区,与奥斯曼帝国争夺黑海出海口,东方几乎完全依靠武装移民自行抢掠。19世纪中期,沙俄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基本只有武装侨民和探险队的存在。从黑龙江北到阿拉斯加全都是大片无人区,里面点缀着几个居住移民点。

即使是二次鸦片战争沙俄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抢夺了中国大片地区,但是这些地方可以说完全是无人区,完全是清政府没有任何反应,才坐视了这些地方丢失。

俄国人掠夺外东北的开始,是在1850年一支沙俄探险队乘坐汽船,沿着黑龙江探险,最后建立了几个商站、贸易点。这件事情直到1852年俄国贸易团到北京贸易,才被清政府知道。

而沙俄帝国真正重视远东,也是在克里米亚英军攻击勘察加半岛之后,俄国人闯过黑龙江,向勘察加运输补给。

1854年4月,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以克里米亚战争为借口,向北京提出要求借道通过黑龙江去太平洋沿岸防备英国攻击。7月照会到达北京。清政府批复允许借道,后来接到吉林奏折,首次报告在黑龙江下游俄国设立了屯据点,有“大铜炮二位,小铜炮二位,枪炮弓箭俱全”,但清廷对此并无反应。

穆拉维约夫可谓是沙俄对外侵略的急先锋,对俄国扩张的功劳之大让他堂而皇之地登上了5000卢布的钞票

1855年初穆拉维约夫再次提出借道。带领一支包括七千屯民,内含两千五百名武装男丁的船队顺江直下,并占领了阔吞屯(今俄马林斯克)。而吉林将军报告库伦地方兵力不过四百,一切粮饷装备都需借垫,对俄人无能为力。然后穆拉维约夫向清廷提出要求割让黑龙江以北,当地居民一律南迁,但立即被拒绝。在两边扯皮过程中七千俄国移民就在黑龙江不走了。

第二年吉林将军上报,因为路途遥远并不清楚俄英战争,并且黑龙江下游“旷邈无涯”,渺无人烟,根本不清楚到底丢了什么地方。吉林全省兵力不足三千根本不敢与俄国武装侨民交战,向北京求取援兵。而清廷当时忙于围剿太平天国,没有回复。当年六月,俄方又派出一支有1660名武装人员的船队,基本上可以说到当年年底,俄国对黑龙江江北已经形成了实际占领。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俄国在远东地区就这么万把人,几千武装,靠清朝的反应迟钝和畏敌如虎强赖了外东北。甲午战争之前,从西伯利亚过黑龙江到远东一直是这个样子。俄国人只拥有零零散散的居住点。

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建立以前,俄国如果真的想派兵去驻守阿拉斯加跟英军或者浩浩荡荡的美国牛仔们开战,要从莫斯科出发翻越乌拉尔山,经过几千公里的无人区,坐船在英法舰队的威胁下横渡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在冰天雪地里面修堡垒作战。当然后续的弹药粮食补给也要走相同的一条道路。这基本等同于自杀。

与其如此,对于俄国而言显然争夺气候条件更好、更适宜居住的中国东北才是“上策”。于是在1900年,已经在远东拥有足够人口的俄国人悍然制造海兰泡惨案,制造真空区,着手开始了他们的黄俄罗斯计划。

在历史上俄罗斯占据阿拉斯加,既无能力,也无需要;而今天,阿拉斯加已经变成了美军重要的前沿基地,俄罗斯人面对的也不是清政府,在这个时候的叫嚣无非是发泄一下民族情绪。与其想着对面的阿拉斯加,不如想想每年流失2万人口的远东地区怎么解决。

历史上最便宜的这一笔大规模土地转让。对俄国而言其实并没有什么亏本,反而是止损的上策。一个并没有实际控制,完全没有开发能力,上百年都不见得能回本的远方殖民地地区,把它称之为领土,跟现代国家声称对月球拥有主权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喊口号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果真要细究的话,阿拉斯加是应该归还给俄国人,还是归还给被俄美公司奴役到死的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的亡灵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荀越
俄罗斯 阿拉斯加州 美国 清朝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心智对话》直播:世界科创的旧中心与新势力

12年造20公里,这条日本承建的越南地铁终于投运

沙利文放话:特朗普跟中国谈不成“大买卖”

“全球钻石价格暴跌,怪中国?”

临近卸任,美商务部长:对华芯片禁令是“白费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