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初:小布什的火神内阁与伊战爆发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1-12 07:57

杨如初

杨如初作者

复旦大学国关学院硕士

2015年11月10日,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的传记《命运与权力: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美国之旅》正式发售。据《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披露,老布什在书中对小布什内阁的两位高官——副总统切尼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点名批评,称切尼是“强硬的蠢货”、拉姆斯菲尔德“傲慢无礼”。正因为他们煽风点火,才误导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

联想到日前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接受CNN采访时承认发动伊战情报有误,以及当前俄美为打击IS在中东拉开对峙态势,美国的伊战决策再次成为检讨对象。

虽然老布什有因护犊之心而诿过之嫌,但小布什的内阁官员确实在战前扮演了幕后推手角色。2004年调查记者詹姆斯·曼出版《火神派崛起:布什战争内阁史》, “火神内阁”成为小布什内阁代名词,注脚为“保守主义鹰派”。

(封面插图,前排左起:拉姆斯菲尔德、切尼、鲍威尔、赖斯;后排左起:沃尔福威茨、阿米蒂奇)

按照詹姆斯·曼的说法,“火神”是古罗马“火、货币与金属锻造之神”,代表权力、顽强、坚韧和耐久精神。小布什政府的火神内阁包括副总统切尼、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国务卿鲍威尔、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国防政策委员会委员珀尔、副国务卿阿米蒂奇。

其中,拉姆斯菲尔德、切尼和沃尔福威茨是这个团队的核心力量。他们大多具有强有力的学术背景,力求把美国的影响扩大到第三世界。一方面,火神内阁相信自己在越战失败后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美国军事实力的中心作用及其效能。没有什么比一场全面入侵更能展示美国军事实力上升。另一方面,入侵伊拉克反映火神内阁固持的信念,即美国是一支善的力量。他们将伊战涂上玫瑰色彩,认为这是在整个中东传播民主的第一步。

火神内阁

沃尔福威茨虽然在官阶上比不上切尼和拉姆斯菲尔德,却是华盛顿最有影响力的下属。他还是康奈尔大学本科生时,就是以施特劳斯学派二代掌门阿兰·布鲁姆为核心的“碲化物协会”成员,而在博士阶段,又得到施特劳斯亲授。列奥·施特劳斯是现代保守派运动的一尊偶像。此外,沃尔福威茨还曾师从于核战略家艾伯特·沃尔斯泰特,并与当代学界炙手可热的福山是同窗。

沃尔福威茨

作为施特劳斯门徒,沃尔福威茨坚信,一个领袖人物需信仰坚定,敢于与“暴政”作斗争。推广至外交政策中,沃尔福威茨强调要推翻暴政、谴责邪恶;他认为专制制度的运作从根本上不同于民主制度。据福山后来回忆,在沃尔福威茨看来,道德原则比稳定或者国家利益更重要。即便推翻萨达姆政权将打破中东政治力量平衡,但重要的是可以追求沃尔福威茨心中的价值观与政治自由。

拉姆斯菲尔德出身行伍,在美国海军取得军衔,几十年来一直主张保持美国的军事力量,深深怀疑军控和其他形式的妥协政策。早在1975年初,拉氏就已跻身白宫决策层,他联合切尼控制了福特总统白宫工作班子和国内政策,把总统的副手排挤到一边,个人官至国防部部长;同年,他们开始削弱基辛格及其盟友副总统洛克菲勒的权力。1975年底和1976年拉氏从正面挑战基辛格,反对与苏联缓和政策。伊战前,拉氏正沉醉在新世纪美国“军事变革”(military transformation)的振奋阶段,急于寻求一个实地战场操练自己的军队。

拉姆斯菲尔德

老布什在书中特别指出,切尼给小布什做副手时“简直变了一个人”、“异常强硬”。据詹姆斯·曼观察,切尼的人格特点是“官越高,就变得越保守”。换言之,在官阶较低时,隐藏较深。切尼33岁进入福特总统内阁,起初只干些打杂的活儿,如给拉姆斯菲尔德看门、负责邮寄圣诞卡的名单和修理白宫下水管道。但他从琐碎中获得信赖,慢慢爬到顶层,最终得势。

切尼异常保守的意识形态在默默无闻时也有过暴露。1975年,切尼极力主张福特总统接见被流放的苏联作家索尔任尼琴,甚至发出一份措辞严厉的私人备忘录,抨击基辛格取消接见以维持美苏缓和关系的建议。相比福特与老布什执政时期,切尼在小布什内阁更能放开手脚,也更自由地表达其坚定的保守派观点。

切尼

鲍威尔因其越战老兵的经历,对战争态度相对谨慎,但算不上是温和派。伊战前,鲍威尔强调原则上不反对军事干涉伊拉克,重要的是择机而动、拉拢盟友、避免单干。这与所谓“鲍威尔主义”的战争主张一致:战争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美国公众的支持和压倒敌人的力量。同时,鲍威尔对于走上战场的都是较贫穷、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美国人这一现象深感不公平。

鲍威尔

火神内阁最年轻的骨干成员赖斯,是唯一的黑人女性、苏联问题专家。起初赖斯在小布什内阁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在其第二任期又被提拔为国务卿。赖斯深受小布什重用的很大原因在于她对总统忠诚,善于将总统意志转为政策。她是推动起草新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人物,该战略奠定了先发制人战争的框架。

赖斯

火神内阁的职业生涯横跨一个重大的变化:上半部故事是冷战结束,下半部的主题变成恐怖主义。在过渡时期,他们见证了苏联解体与亨廷顿笔下的民主第三波,当科索沃战争期间塞尔维亚爆发推翻米洛舍维奇的“推土机革命”时,他们见证了政体转型的可能。在成功案例的鼓舞下,他们看到对伊拉克施压促其政体转型的机会。沃尔福威茨、切尼、拉姆斯菲尔德、日后小布什的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珀尔都是新保守派组织“新美国世纪计划”(Project for a New American Century)成员。在此期间,沃尔福威茨在保守派舆论重镇《每周标准》(Weekly Standard)合写了一篇关于“如何铲除萨达姆政权”的文章。1998年,他们又联合拉姆斯菲尔德、珀尔发表一封致克林顿总统的公开信,建议克林顿将推翻萨氏政权纳入外交政策。

1996年,珀尔、日后小布什的国防政策副国务卿费斯、日后切尼的中东顾问乌木瑟尔联合执笔《彻底决裂报告》(Clean Break Report),向以色列勾勒出推翻萨氏政权的计划,以此作为促使中东地区更友好的战略重点。因此,早在火神内阁组建前,他们就已充分谋划对伊作战计划。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他们反复建言对伊拉克的遏制政策无效,保护美国及其盟国不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的唯一方法是推翻萨氏政权。最终,国会通过《伊拉克解放法》,决定向伊拉克流亡分子提供资助,鼓励这批人去推翻萨达姆。直到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提供由美军亲自推翻萨达姆“暴政”的契机。

伊战决策

2004年,另一位调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出版《攻击计划》一书揭秘伊战决策过程。该书宣传时只有一句话——“布什决定攻打伊拉克的幕后故事”。

在9·11恐怖袭击前,沃尔福威茨领导的五角大楼已经密谋针对萨达姆的军事行动。副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发展出“向伊拉克分阶段施压政策”,企图逐步强化克林顿政府时期采用的许多措施,如制裁、武器核查以及援助反对派。

9·11恐怖袭击爆发之初,布什、沃尔福威茨等人都怀疑伊拉克是袭击行动的幕后黑手。这种怀疑因如下因素强化:9·11带来的迫在眉睫的国家危机感;认定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流氓政权与恐怖组织相互勾结的认知捷径;美国本土将遭到更具破坏性袭击的恐惧;萨达姆曾在1980年代使用化学武器对付自己的同胞和伊朗军队,足以证其残忍无情。

9·11事件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强调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时任中情局局长特尼特披露萨达姆可通过八种方式发展核能力。中情局还接到报告,本拉登正在寻求获得脏弹(如放射性炸弹)的能力。

在国家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美国国家防务正好处在发展新技术与战术的转型期。拉姆斯菲尔德称之为“军事变革”,内容包括数据网络、大量准确情报、瞬时指挥和控制、以及准确打击。这些军事变革帮助美军迅速铲除塔利班政权,并让美军有种全能掌控感。

除了在中东创造一种新的民主模式的信念,沃尔福威茨等人主张伊战还有地缘战略博弈的考量:为盟友以色列提供更安全的环境;拥有另一个顺畅的石油渠道;将伊拉克从敌变友,不仅增强美在中东地区力量,甚至多了一个对付伊朗的潜在军事基地。

从2001年9月11日至2003年3月20日,小布什的火神内阁花了18个月的时间令总统坚定伊战决心,并说服国会议员与国内民众支持伊战。

9月11日当天,拉姆斯菲尔德提出一场对伊军事入侵的可能。9月17日,小布什告诉其顾问“相信伊拉克卷入了”。政府官员开始相信,若无一个国家的支持,基地组织无力发动像9·11这种规模的恐怖袭击,尽管这并未得到任何情报支持。9·11一周后,沃尔福威茨开始向拉姆斯菲尔德寄送攻打伊拉克的备忘录。切尼很快将伊拉克表述为和平的威胁。9月中旬,小布什告诉英国首相布莱尔,伊拉克不是当务之急,因为要先解决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与塔利班政权。1个月后,喀布尔政权倒台,小布什随即将注意力转向伊拉克。2001年11月21日,小布什要求军队秘密更新伊拉克战争计划。12月底,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在布什德州克劳福德农场,向总统及其国家安全团队汇报战争计划。

2001年冬至2002年春是小布什做出伊战决策最为关键时期,此间小布什政府连续召集小组会议检讨美国对伊政策。参加者是各主要外交政策部门的二、三把手。五角大楼代表是沃尔福威茨和费斯;国务院是阿米蒂奇;国家安全委员会派出赖斯的副手哈德利;以及负责伊拉克的中东地区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其中,最有分量的当属沃尔福威茨。该小组同意,遏制已经不再是对付萨达姆的可行策略,伊拉克政权更迭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且必须让其成为事实。在选择实施方案时,该小组认为,一场全面的入侵最有可能一劳永逸地将萨达姆赶下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副总统切尼每天都同小布什联络,是小布什在国家安全事务上最亲密的顾问。切尼被描述为对伊战“令人不安的痴迷”,且扮演着强有力的“压路机力量”。拉姆斯菲尔德同样强烈支持军事干涉,他首要的思考是入侵细节与战争计划,并使其符合军事变革理念。

2002年1月29日,小布什发表国情咨文,正式将伊拉克与恐怖组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伊拉克、伊朗、朝鲜三国结成“邪恶轴心”。3月,小布什召集部分共和党和民主党参议院来到白宫,在未事先预告的情况下讨论伊拉克问题,同时在场的有小布什的国家安全团队。布什最后以一句话结尾“我们把他拿下(指萨达姆)”(We’re taking him out),让与会者确信小布什已决定发动伊战。接下来只剩程序问题。布什政府着手三项战争准备工作:一是确定先发制人战略合法性;二是获得国会与民众同意;三是可能的话得到联合国大会授权。最后一项因俄罗斯、法国、德国、中国等国家反对而放弃。

2002年6月,小布什在西点军校演讲中称:美国不能仰赖诸如威慑、遏制这样的冷战概念来处理恐怖组织问题,一方面恐怖分子会发动自杀式袭击,另一方面美国无法承担流氓政府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流向恐怖组织的代价。因此,若是必要,美国政府有责任先发制人。2002年9月,小布什在联合国大会演讲中,将先发制人战略用到处理伊拉克问题。2002年9月公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先发制人概念正式化,为入侵伊拉克提供特定的战略合法性。

布什发动伊战的理由是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这都是基于不准确的证据与不可信的情报来源,其中包括流亡在美国的伊拉克前副总理沙拉比,服务于德国情报局代号为“曲线球”的线人。同时,中情局的秘密单位“反恐评估小组”开始生产“阴暗的有关萨达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怖主义危言耸听的叙述”。他们扭曲情报,为基地与伊拉克有关联提供证据,让军事干涉合法化。

与此同时,中情局接到任务准备《国家情报评估报告》,报告小组直接听命于副总统切尼。在小组提交官方报告之前,火神内阁成员已经开始在媒体为伊战制造舆论。2002年8月,切尼对外声称萨达姆在进行核项目。赖斯告诉CNN称“我们并不想让确切的证据变成蘑菇云”。火神内阁的朋友公开呼吁采取行动,加强媒体报道力度。所有歪曲的情报透过《纽约时报》等媒体见诸报端。所有的错误都朝一个方向倾斜。

2002年10月,《国家情报评估报告》发布,报告结论是“伊拉克拥有化学与生物武器及其输送系统、寻求重新组建核能项目”。这成为进攻伊拉克的最权威担保。这份报告以及媒体持续讨论严重影响了众议院投票。2002年10月国会决议授权总统使用武力解除伊拉克威胁。2003年2月,鲍威尔带着这份报告来到联合国做情报简报,结论是“伊拉克隐匿其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一年后,美国中情局的伊拉克调查小组作出结论,伊拉克并不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家情报评估报告》中的移动式生化实验室,进行铀浓缩的铝管、自尼日尔采购的铀矿石,服务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无人机输送系统,这些情报也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然而,一切都无可挽回。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佳静
美国 伊拉克战争 布什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禁止制造销售冥币纸钱”,南通回应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