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含:双11后,我们去看一亿个包裹的“老家”(下)

来源:观察者网

2017-11-29 08:03

奕含

奕含作者

网络行业从业者

本文为《双11后,我们去看一亿个包裹的“老家”》的下篇,观察者网奕含撰稿、可蓉图像视频。

上篇文章指出,义乌拥有非常活跃的电商经济:参加今年“双11”活动的电商就达十万家,向全国发送超过1亿件包裹。同时,这里的电商“新手”也很厉害:毕业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双姐”回到母校的创业基地,和其他几位学长一起传授运营电商的经验。在她看来,电商运营要把握好物流费、生产、货源三方面的内容,义乌拥有低廉的物流成本优势。对物流企业来说,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是小编们在下篇中将要讲述的内容。

谁送走了一亿个包裹

在义乌工商学院,几乎每个人都强调义乌的物流便宜。义乌向全国发快递,1公斤的成本仅2块多,这还是发货价。对物流企业来说,成本必须更低,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赶着双11刚过,小编联系到了申通快递义乌分拨中心总经办主任陈振龙。见到时,身着红色外套的他一脸疲惫,“已经两天没睡觉了。”他说到。

在抵达分拨中心前,小编在路上已经看到高头大马的各色集装箱车一字排开停在路两侧,绵延上百米。

看着不时进出分拨中心的集装箱车,小编询问这两天是否是物流最高峰?得到的回答竟是物流高峰已过,“这次双11特别奇怪,(11号)开始就是物流高峰。”

据介绍,申通快递义乌分拨中心平日每天集装箱车不到100班,双11期间每天300班。

大家都有体会,从商品下单到发货,往往会有半天到一天的延后,尤其是在双11狂欢节,等几天发货都有可能。然而,今年大家普遍感受是快递收的比较早。

菜鸟方面表示,今年前1亿包裹的签收时间为2.8天,而此前2013—2016年分别用了9天、6天、4天和3.5天。陈振龙介绍,这是预售制起到的作用,商家零点就知道可能会产生多少订单,可以发货。

菜鸟网络数据显示,截至11月12日下午四点,全国已有355个城市(含港澳台)收到包裹。“双11凌晨就开始大量收货。去年不是预售制,零点以后才会逐渐形成订单,再有个延迟发货。现在(15号)已经基本都发往外地了,就算没发出去,这两天也都出去了。”陈振龙说。

对于快递物流企业,也提前备战,其中不乏使用自动化设备,应对“双11”物流高峰。

在2016年以前,全国几乎所有转运中心采取的都是半自动化的分拣操作:履带仅承担运转作用,一条履带周边分置几十甚至一百以上员工,凭借人力分拣。2016年起,自动化分拣设备、机器人分拣开始出现。

像陈振龙所在的申通快递义乌分拨中心,在2015年建立了智能物流系统,2016年全面运行。由于义乌是小商品集散地,这里的物流主要是发向全国各地,因而率先投入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

据了解,仓储流程包括卸货、检验、上架、分拣、包装、出货。其中入库的扫描、搬运、存储、分拣等动态环节是自动、智能化要求较高的部分。

被科技和规模压到极低的物流成本

智能物流系统位于申通快递义乌分拨中心大楼的二层。

一进大厅,只见挑高2层楼的仓库内,一面是高台,两边各有10来台5、6米高的爬坡皮带机。上面堆放着很多快件。

据介绍,这些快件刚到达分拣中心时,还是在一个个大的包裹里。这些包裹会被直接运到爬坡皮带机处卸货:由拣选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解开包裹,将快件倒在上面,经皮带机输送至二楼的拣货区工位(拣选工作站)。包裹皮带机的供件节奏可以调节,由工作人员根据包裹分拣情况来控制。

智能分拣平台负责人高鹏告诉记者,这些机器人主要针对长不超60cm、宽不超过50cm、重量在5kg以下的小件包裹进行分拣。

他带小编沿着拣货区边上的货梯走上位于顶层的分拣区。从货到整个分拣区均为钢铁材质,地面上每隔一米左右就有贴有一个二维码。只见数百个装备着黄色托盘的机器人在地面上有序“穿梭”,将一件件包裹运送到指定位置,完成分拣。这些机器人有个名字叫“小黄人”。

在分拣区周围,爬坡皮带机的另一侧延伸开来。在与分拣区交汇处有一个扫描台,每个扫描台旁边站着一名分拣员。只见分拣员将包裹附有订单信息的一面朝上,放在已经“等候”的机器人的托盘上。

在分拣区中央,赫然挂着一幅标语“苦干实干加巧干,打好‘双十一’攻坚战”。

环视平台,工作人员都是女性,人数很少。小编询问现场工作人员的数量。

高鹏介绍,有20人在平台上称重、在平台下层,有8个人负责供货,30人负责集包,合计每班58人。“双11期间三班倒,平时就是下午开始分拣,一班。你现在看到的都是临时的加班人员,正式的人员要下午3点来,工作到半夜。”

看到负责称重的员工把快件放到“小黄人”上,带条形码的朝上,动作简单,便询问是否可以用机械手代替。

“我们的确在做机械手来替代,但目前来讲,还是人工(成本)更低。”高鹏说。

高鹏介绍,每台机器人售价在4000至5000元,内部安装三个马达、一个相机、两块电池。

小编看到,机器人在领到包裹后,会“头顶”包裹穿过配有工业相机和电子秤等外围设备的龙门架。借助工业相机读码功能和电子秤称重功能,机器人便识别了快递面单信息,完成快件的扫码和称重。

由于整个空间有无线网络,因此,后台通过无线网收到面单信息后,会根据包裹目的地规划出机器人的最优运行路径,并调度机器人机器人沿着地面上的二维码“路标”,到达指定位置(洞口)卸货,每个洞口对应一个“集包区域”。

小编数了一下,整个分拣区共有13排洞口,其中正中间的洞口被封住了。据了解,被封住的洞口是备用洞口,这次双11期间就新打开了一些。

在纵横各几十米的运行台上,小编发现机器人众多,偶尔会出现撞车或暂停的情况。比如像这次,三台机器人接连被撞到洞里。工作人员走过来,逐一从洞里取出。回到工作台的它们瞬间恢复,继续工作。

“现在需要人工上去处理的故障多吗?”小编询问。

“如果台面二维码没有损坏、清洁工作做得好,很少需要上去处理故障。它停车主要是因为场地的无线网络出问题,其他情况几乎都不需要人工进入分拣区域。”高鹏回答说。

多数情况下,这些机器人遇到前面有“同事”要横向经过时,其中一个会暂停等待,让对方先过;如果遇到“人流量”相对集中的路段,它会自动重新规划路线,绕行通过;遇上需送达的恰好是快件集中的分区,它也会排队依次投递。

“他们是怎么知道彼此的位置,怎么相互避开呢?”小编十分好奇。

高鹏解释说“每台小车上都有无线网卡,可以精确定位。它们自己并没有智能,只能按照指挥去运动,背后的控制系统控算好彼此的位置。如果网络延迟了,定位和后台系统记录的不一样,它们的运行会出问题。”

据介绍,机器人每次扫码时间在1秒以内,运行速度可达到3米/秒,自动充电5分钟后可运行4小时。

小编看到,在自己所站的分拣区旁边,还有一个自动分拣区,也是有机器人在分拣快件。便询问两边分拣平台的差异。

高鹏介绍,两边平台在技术上没有落差,但细节上有所改进。比如说平台的铺设方式,小编所在这边的机器人画二维码还是很传统的定位——墨斗划线,那边就是直接激光打印在上面。这边的洞口是防撞的螺钉,那边就是防撞框。同时,那边车比较新,充电方式也更好。

据了解,整个平台的自动分拣共有350台机器人,目前在用的有240台。这些机器人目前每班可以分拣将近70万的快件。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马平采访智能分拣平台负责人高鹏。

谈及为何使用自动化分拣设备,高鹏介绍有三方面原因:首先,义乌出港快件比进来的多很多。同时这里的快件一般比较小,九成都是小包裹,很适合自动分拣。其次,传统的输送带方式,不论如何改良,输送量均已经达到上限。再次,快递分拣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过去从分拣到集包,要经过三、四个人。而机器人直接扫了条形码就精确送货集包,省了三四道工序,成本大大降低。

“申通长期员工月薪税后为4000元。但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比如双11临时工,每小时收入在28-30元,而机器人的成本固定不变。预计将来人工费用还要上涨,因此,机器人非常占优势。”高鹏说。

他同时指出,除效率外,控制机器较为简单,工作流程不用协调。只要对机器设定好相应参数,就能高效工作。

看到在分拣区边缘停着一些机器人,小编询问它们的用处,高鹏说这就是尚未使用的110台机器人。由于机器人还在不断研发升级,一部分正在被替换。“你看边上停着的,就是在升级的。”

新车的优点在哪里?高鹏说,稳定性好一些。“主要是软件上的升级。现在有故障了,整个区域的车都停下来。将来哪里有故障,就是一个区域被“封锁”,其他区域继续正常运行。”

看着机器人快速穿梭、源源不断的快件被送入,物流中心还会有扩建的需求吗?答案是肯定的。高鹏指着智能分拣区的旁边说:“那边你看到还有一个人工分拣区,明年我们要拆掉,在这两个平台基础上,做一个更先进的自动分拣平台。”

看过了分拣平台的上层,小编沿着货梯走到下层。相比上层的简洁、机械化,下面就没那么“高大上”了,物品就比较凌乱,也比较依赖人工操作。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类似“滑梯”的挡板。原来倒在“洞中”的快件就被分拣到这里。

每个挡板对应一个寄件地区,彼此之间互不干扰。

快件被按地区分好后,由工作人员收集打包,然后通过传送带运走。

经过传送带之后,等在另一端的搬运人员会把包裹收集到一起,整理装箱。图中的小哥有八块腹肌,帅爆了!

走过自动分拣区,小编发现,在分拨中心分拣平台的另一侧是人工分拣。

从图中的位置看,可见人工与科技力量的对比。小编感叹“简直同时置身于20世纪和21世纪”。

在人工分拣区,分拣员们看一眼快件上的地址,“顺手”就把快件“抛”到目的地。在360°环形的范围内,每30°就有一个挡板,上面标着寄送的地域。

小编好奇,不用看挡板的名称就把快件分开,准确率能保证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义乌,很多人都说物流费用便宜。那么物流公司的成本是多少呢?

高鹏告诉小编,分拣在快递总费用的占比构成较为复杂。他以小编参观的这个车间为例说,“以往一个快件从收进来到出去,成本控制在2毛钱。如今有了自动化设备,成本被压缩到一毛钱左右。”

难怪企业愿意到义乌发货!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马平采访智能分拣平台负责人高鹏。

人会累,但机器不会。小编在参观中,无意间发现一名工作人员累的靠在包裹上睡着了。双11期间,工作人员经常会加班加点工作。

想起智能平台上的“小黄人”,小编询问,有没有打算让智能小车走下平台,承担更多的物流工作。

“有的,我们在研发载重能力更强的小车,还有一些托盘模式的小车。但是现在还没做出来。”高鹏说到。

据了解,目前国内物流公司都在增加智能分拣设备,目前总数还不足10个。除了义乌,在天津、广东、安徽、河南等地都有。高鹏说,很多有建仓意愿的企业会来这里参观。

小编此前听说,每年双11达到的物流高峰,就会成为第二年双11前的日常水平,然后双11再上一个台阶。就这个说法,我请教申通智能平台的负责人,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没错,我们去年日均处理包袱30万左右,到了双11,每日处理100万。到了今年,过去两个月,日均的小件就70万。”。

期待明年双11再访义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奕含
双11 天猫双11 申通 物流 浙江 义乌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