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龙:大国阿里,监管方式有待改进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2-04 07:45

游天龙

游天龙作者

留美法学博士研究生

阿里巴巴又被起诉了,这次是被美国的律师事务所,而提供证据的是工商总局。

事(si)情(bi)经过大家估计也都知道了:先是工商总局出台报告称淘宝的假货占了近三分之二,然后阿里的小二反击称工商总局吹黑哨,然后双方你来我往直到工商总局拿出了“大杀器”捍卫自己的尊严——原来去年7月份工商总局就曾经和阿里开过闭门会议,连会议纪要也挂在网上了。

看似工商总局赢了这么一出嘴炮战,可这时候围观的国际友人不答应了:好小子你阿里巴巴,原来早就裤兜里揣着一包屎,结果不仅不事先告诉我们,还找我们借钱买新衣服,现在这衣服被这泡陈年宿便搞脏了,你赔!

不得不说,工商总局这回算是帮了中国企业倒忙了。

如何管理阿里这样的超大型企业本身对于监管者就是一种巨大考验

如果赢了,律师能拿走全部赔偿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国际资本是这个大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以阿里为例,史上规模第一大的IPO,放在A股根本承担不了,那么阿里要发展要融资就只有走出去,去港股、美股借外国投资人的钱,然后再用外国人的资金进行全球化扩张。真靠每年双十一赔本赚吆喝影响力是有了,但利润并不足以让阿里去外面攻城略地。

可国外的资本市场监管之严,相信每一个关心阿里上市的读者都有耳闻,而这里面美股尤其严格。正是因为美国资本市场历史久,经历因为欺诈和内幕交易所引发的股灾次数多,所以各种防范措施层出不穷,披露要求高,财务审计严,监管机构权力大,加上虎视眈眈的做空机构和投资者集体诉讼,任何一个公司在美国上市都要脱一层皮。最近几年不少中概股纷纷选择私有化下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资的收入甚至抵不上每个季度出财报的开支和每年预留的律师费的花销。

香橼浑水什么的做空机构大家是喜闻乐见了,集体诉讼这种私人监管手段也许读者知道的不多。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一旦律师事务所发现了某家上市公司有隐瞒或者虚假陈述等违法行为,那么律师事务所就可以发公告召集一批因为上市公司不法行为而受损的股东联名起诉这家公司。因为本质上小股东也是公司所有者之一,所以不仅仅是计较投资得失,而应看做是“主人”关心自己的“财产”没有被“仆人”给搞砸了。

集体诉讼一方面减轻了真正的监管者——证监会的工作:监管者总有走眼的时候,与其雇更多公务员来管,不如把企业交给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另一方面这种诉讼制度的收益分配也给了律师们和股东们主动出击严格监管的动力:一个案子几百上万个投资者原告,如果赢了每人什么事不干白捡几千上万,输了对于投资人也没什么损失;对于律师虽然输了可能前期投资损失不小,但如果赢了就能从全部赔偿中分走三分之一到一半。

假设这个案子最后阿里和解了,赔了一个亿,律师们少说分个几千万走,扣掉人工、调查等各种开支肯定人人年底双薪大红包。这种事情还不需要大律所,前几年一个法学院刚毕业的律师,孤身对抗Facebook三年,以隐私权被侵犯为由号召数千名用户发起针对Facebook的集体诉讼,最后成功分走数千万美元大蛋糕。

阿里面临的监管风险之高连我们普通看客都一清二楚,工商总局为了争面子居然主动帮美国律师事务所提供证据,虽然事后画蛇添足地说不具备法律效应,但大错已经酿成。

而阿里并不是这个大错的唯一受害者。

以儆效尤,中国企业恐被打入另册

中概股从有这个概念以来就名声不佳,早在21世纪初互联网先驱网易等中概股企业就曾因为各种财务违规等问题被美国证监会重罚,估计股价暴跌打官司什么的一样都不少。到后来曾有一阵中概股在美国有点人人喊打的味道,各种财务作假丑闻,外部审计突然辞职等丑闻连续爆发,数家中概股企业被香橼浑水追杀的沦为垃圾股,连新东方等靠谱点的企业也不得不主动反击稳定股价。而这个情况直到雷军带着YY上市才算给中概股带来点正能量。

最近两年中概股又迎来了赴美上市的热潮,京东、兰亭集市、唯品会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开进纽约,而阿里巴巴更是创下了历史第一。而这几年香橼浑水的做空也屡屡失手,美国投资者对中概股的好感大升,而现在外面更是排了一长串等着上市的中概股。然后就出了工商总局这事儿。

现在官司一出,不管阿里最后是赢是输还是和解,投资人对中概股的信心肯定受到打击,未来的中概股都会被他们放在放大镜下面检查,如果遇到点文化差异或者商业习惯上导致的误会,估值偏低都是小事,被恶意做空什么的恐怕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尝试。而且工商总局这爆料更是坐实了中国企业官商勾结的刻板印象,会让美国投资者觉得中概股为了上市什么都敢做,中国政府也并非表现的那样中立,马云上市后在几个采访中信誓旦旦撇清政商关系的努力也都付诸流水,反而还让人觉得虚伪,恐怕难逃“骗子”的标签。

更糟的是,工商总局这么一折腾,实实在在打了美国监管部门的脸。早几年淘宝是美国商务部“恶名市场”清单上的常客,年年被美国政府敲打卖假货,这也是马云一开始想去香港上市的原因,就是怕被监管部门盯上。好不容易2013年阿里在美国各种游说各种沟通保证军令状的让美方在报告中肯定了他们打假的努力,着实表扬了一番,但对淘宝的评价依然是“以观后效”,这才给阿里赴美上市扫清了障碍,不至于一上市就被人以此为由恶意做空或集体诉讼。但没想到后院起火大水冲了龙王庙。明年恶名市场清单怎么办?淘宝如果再度榜上有名,阿里是不是得准备几十个亿的律师费救急?而且如果从此美国监管部门再也不相信中国企业怎么办?以后中国企业都被监管部门打入另册重点处理怎么办?恐怕工商总局在出一口恶气的时候没有想到这蝴蝶效应。

如何管理超大型企业对政府是个考验

这结果其实和美国曾经打击商业贿赂一样。

前几年,美国司法部也是重拳出击,起诉那些向外国政府行贿的企业,那时候不少中国民众还觉得中国政府迟钝没反应。后来这几年中国监管部门也开始抓外企行贿垄断的问题,力度不亚于美国司法部的动作,整的外企圈子都叫苦连天。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前几年美国司法部削了中国政府的面子,所以中国监管部门现在对外企特别优待。

美国政府犯下的监管错误当然不止这一个,当年反垄断起诉试图分拆微软又是另一例。那时候主要的反垄断诉由就是微软在视窗系统里面强行捆绑了IE浏览器,认为微软滥用垄断地位打击竞争对手。微软当时反驳称科技行业日新月异,今天的垄断到了明天可能就保不住,拿的是当年IBM反垄断案为例(IBM 360机型曾经垄断商用大型机,后来垄断被破;IBM PC也曾垄断台式机,后来也被打破)。事实证明微软是正确的,现在微软自己都抛弃了IE,浏览器市场份额不如后起之秀Chrome,过去垄断的操作系统为了赢回用户甚至学苹果搞起了免费,而手机市场更是只有个位数份额。正是因为当年差点酿成大错,所以如今美国政府对于谷歌的搜索市场垄断调查也异常慎重。要知道,当年微软虽然躲过一劫,但从此走上下坡路,整个发展战略被政府监管给打乱。

因此,如何管理微软、谷歌、阿里这样的超大型企业本身对于监管者就是一种巨大考验。如果读者认为笔者因为阿里贡献大,对淘宝有感情就主张对其“去监管”,那就是天大的冤枉了。任何政府行为都有公共效应,就像我们给杀人犯判处死刑不仅仅是为了给死者报仇,而是要震摄其他潜在的凶手一样,任何一个对企业的监管也会产生这种涟漪式的反应,因此在作出监管决定之前都需要作出详尽的损益分析。而这对于正在走出去的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因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内作出的监管措施产生的效应将会超出国界范围,而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的代价之一。作为全球化中崛起的大国,其监管机构就需要配上全球化的视野、能力和决心,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的监管体系,掌握更多的监管工具,在有效监管和控制影响中间找好平衡。

责任编辑:小婷
阿里巴巴 淘宝 马云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