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亮:五仁月饼和左中右知识分子共识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9-19 07:39

余亮

余亮作者

资深情怀党,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助理

关注思想界的朋友,最近您的眼前是否闪过一份有诸多知识分子签名的“共识”?

签名学者包含了左中右,共识内容囊括了天地人。乍一品,滋味真有点像最近风生水起的五仁月饼,貌似博大精深,但又有些说不出来的奇怪味道。

奇怪在哪里?已经很久没在网上看到什么知识分子共识了。这年头,标称共识的东西往往都是某一派系的一厢情愿,共识差不多就是意识形态的意思,谁爱信谁信。自零八宪章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识。生活还在继续,形势也尚喜人。真正发挥作用的大约是人民群众中间那些不被说出来的共识。

所以,看到网上突然冒出这份《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我和小伙伴们都有些惊呆了。

短短800多字的共识,几乎是浓缩精华,包含所有中国人民百年来追求的梦想。却又似乎没有什么针对性,既不是向政府叫板,也不是求西媒报道,到像是别有一番不可言传的意会。

开篇提问并不稀奇,“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世界观与世界的中国观正在改变。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中国将走向哪里?会给未来的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是中国人百多年来不变的担忧、不变的问题。比较新颖的是左右都承认世界的中国观也在改变,听起来就是与时俱进、打破西方教条的意思。

接下来四条共识虽短,但是令人目不暇接——从“以民为本”到“公平正义”,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尊严”,从“继承传统”到“多元文化”,从“和平共存”到“自由发展”,从一开头的“中国崛起”到结尾的“天下太平”。

起初我怀疑,这难道是一篇好词的展示碑文吗?把所有好词都收纳到一起就有用吗?准备专供学术脑残粉膜拜赞美吗?躲开一切分歧,给出一切希望,当然无比美好。但是何为“人民”,何为“公平”……一旦讨论起来,恐怕又要陷入无休止的争吵。签名的学者里面不乏明白人,怎么会签署这样一份几乎到达宇宙高度的共识呢?

直到我看到了最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才忽然有几分明白了:原来这次左中右的“共识”会议竟是由一位基督徒发起并组织的。有神的旨意指引,怎么可以没有一点宇宙的高度? 王文锋,这位出生自基督教家庭的70后,心中一片热诚。在2012年产生一个想法,要让新左、自由、新儒坐在一起达成共识文本。一些长者对他说平生难见这一天。为了给会议筹钱,他还置换了北京的房产,用差价来资助会议。“很多个夜晚,我静静跪在书房里,一边注目着书架上这些思潮代表性人物的书籍,一边透过窗户仰望星空中那位超越的存在着……我有了一个想法:只要自己努力了,一切结果都是有意义的。”看,康德的话有了一点点与时俱进,原本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现在是“头顶上的星空和书架上的学者”。

以往一直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神学论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略微类似居委会大妈的角色。一种“喜悦和祥”的力量支撑着他。最终请到了这些学者。会议邀请主题不是讨论共识,而是“基督教与当代中国思潮”,学者必须提交一篇论文,可以谈社会思潮也可以谈社会。至于共识的出笼,则别有细节。到会28位学者,自由派6个,新左派3个,新儒家3个,其他所有你觉得不熟悉的名字,都是“基督教研究学者”。在接受《基督时报》的采访中,王文锋坦言这样的活动对“中国神学论坛”发展的意义。

会议不在中国,而是在伦敦,在牛津,在拍摄过电影哈利波特的莫顿大厅。这样说起来简直有点奇幻了。在记者的笔下,虽然学者们没有骑扫把,但是乘坐红眼航班去英国的经历还是有几分神秘。

“下一程是多哈夜间的红眼航班,候机厅没有足够的座椅提供。这些学者倒还精神,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们站着聊。”到了牛津,在记者笔下,牛津神学院的楼梯吱吱嘎嘎作响。公寓里没有卫生间,没有口杯,没有网络。早餐极简,只有牛奶、麦片和面包。“跟国内动辄星级酒店、豪华大餐的学术会议不同,此次会议简朴而庄严。”金雁说:“我本想逃逃会也没什么,但这一次不同,尤其知道这个会是怎么来的,更觉得应该认真对待。”多哈之夜,牛津寒舍,看到这些叙述,我忽然觉得作家林达也应该在他们中间。就是那个会在罗马水渠遗址下无尽感怀的林达,就是那个在每一处欧洲古迹前都要发思古之幽情的林达,就是那个住酒店没有洗衣机就不适应但又要赞美质朴文明的林达。据在牛津神学院住过的朋友反映,那里是能上网的,只是需要设置一下而已。早餐也不错,有培根。不过老学者们身上大约都有一点林达浪漫的灵魂。

会议具体谈了什么,不知道,《人物》周刊也没说。但据说争吵很激烈,话题也似曾相识。有少壮派学者对自由主义的老英雄说:您今天说的东西和20年前是一样的,对新问题没有任何新的回应。

所以我大致揣测,争论的内容大约就是我们平时在学术界、思想类媒体上常常能看见的。这些学者分歧极大,且不乏善于争辩之人。包括曾经长篇对垒论战中国土地制度问题的秦晖和吕新雨教授。据说,这样无休止争吵下去让他们自己也感觉失望,决心整出一个共识来让大家都有些约束。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知道,在去伦敦之前,四位学者秦晖、黄纪苏、陈明与何光沪(正好是一右一左一儒一神)已经在北京协商出了一个共识文本。在伦敦座谈会上,这个共识被拿出来供大家讨论。于是,一次作文磨砺大赛就此开始了。

他们最终签字的这份共识,按照报道,是由陈明和吕新雨负责最终的修改。记者的描述流连于这样的细节:“在选定修订人选的讨论中,陈明主动请缨。王文锋左边坐着陈明,右边坐着吕新雨,他感觉到陈明在桌子底下轻轻踢了他一脚。王文锋会意:那我们让陈明和吕新雨来修改二稿可好?”据了解,会议现场一圈沙发,没有什么桌子,只有浅浅的茶几。看来记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却没有用来挖掘共识本身。

面对这份共识,未来会不会有足够无聊的研究生,想要通过文本分析或者望文生义来解读这800字里的微言大义?还是让我提前来告诉这位未来的研究生吧,经过向部分学者了解,原来共识里能写进这些大词、好词也不容易。比如左翼学者罗岗、吕新雨要求写入“爱国”、“人民”和“中国文明”,坚持讨论问题不能少了这些前提。有学者一度对“人民”感到犹疑,原因是自己已经加入外国籍了。最终大家同意了前面两个,“文明”被去掉了。于是我们最终看到的是“我们这些具有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学术或思想背景的中国学人,都热爱中国这片土地,都忠于我们的人民。”多么微妙的修辞。“天下太平”则原汁原味加了进去,这是为了容纳新儒家的理想。

《人物》周刊报道,何光沪说:“假如我是当政者,从哪里了解社情民意呢?一定是先听听那些可以发出声音的人……但如果我是领导,不喜欢听吵架,你们自己先理理顺再说。”所以 “宪政”最终没有出现在共识里,以免引起猜测。但如果我是领导呢,我会觉得,这东西至多是没有太不象话,要是连爱国和人民都没有,那真是别谈共识了。要说通过这个了解社情民意好像也还轮不上。总的来说,倒像是一群原本顽皮的孩子终于签署了一份基本的行为规范。对人心的影响,恐怕还远比不上几天后济南中院会发布的一份宣判书。

王文锋说:“一些著名学者,如徐友渔、姚中秋(秋风)、高全喜等人为了共识文本能顺利形成,保留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大佬们忽做高风亮节状,不知道保留了什么观点什么立场,由此共识是否还有效?所以我怀疑,做这样的共识就好比是古希腊人办奥运,三天之内高端大气放下争端,奥运完了继续战争。反正8月22日学者们在共识上签了名,“王文锋抱着那两页纸回到宿舍,哭了。”第二天大家又签了一次。

首先在网上公布这份共识的许纪霖教授宣称:“未来不取决于我们有多少分歧,而取决于我们有多少共识。” 徐友渔和许纪霖对记者指出,这份共识文本的形成对整个中国思想界来说都具有历史的里程碑意义。而在我看来,能在900字以内把左中右的想法和神的启迪都揉合进去,这是一门很不容易的中国技艺,就像制造五仁月饼的技艺一样。由于多方博弈,追求所谓“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至于压缩辞章,牺牲了五仁各自的滋味。所以,这是知识分子赠给我们的一块叫做“共识”的超级五仁月饼。虽然味道一般,但值此中秋佳节,岂不是皆大欢喜?

中国的未来当然并不取决于一块月饼,但知识分子能否真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确实取决于这块月饼中所包含的态度。

我能感受到两代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能感受到他们面对社会问题时候意难平的心绪和不舍不弃的努力,但也同样察觉到那种今昔不知何夕的恍然。决定未来的不是知识分子脑袋里的想法,而是世界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虽然这个世界依然问题重重,但事情已经不是他们曾经习惯的那样。左的不会像过去那样左,甚至当世界往右的时候,也比他们知道的更销魂。我接触过那些留学国外深切了解西方阳光与阴暗两面的新精英,接触过草根出身之工业党的左右派、情怀党的左右派……都和过去的范畴不一样了。即使是这些,也只是中国大地的一小部分。

值此中秋佳节,让我也做一个五仁月饼式的结尾:祝愿老英雄们的志气被继承,祝愿新学者们开拓创新。但我更愿意放下手上这份共识,走进黄昏里节日的人流,去融入那些粗蛮生长的人民,去感受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气象。

【相关阅读】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 

 

 

 

一篇关于共识的文字

黄纪苏按:最近参加了一次关于中国当代社会思想与基督教神学的讨论会。与会者观点颇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大家都认为在这个分裂的时代共同之处弥足珍贵,于是经认真坦诚的讨论形成了这篇文字(这要特别感谢何光沪先生和吕新雨女士)。当代中国经过了前、后三十年曲折跌宕的“正题”、“反题”,理应在接下来的三十年走向“合题”。现实固然还不是这样,但我一直希望这样,因为只有这样,古老的中国文明才能真正完成其现代化的重生再造,不但挺然而强大,还浩然而伟大。我本人认同并参与了其事,不过只能代表自己,代表不了任何别人。

关于中国现状与未来的若干共识

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世界观与世界的中国观正在改变。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中国将走向哪里?会给未来的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迫切关心的问题。

我们这些具有自由主义、新左翼、新儒家和基督教研究等不同学术或思想背景的中国学人,都热爱中国这片土地,都忠于我们的人民。我们珍视知识分子发挥社会反思与守望的功能,希望在今天中国与世界变化发展的重要关头,发扬这个群体历来所富有的道德情怀和理性精神,以文化和观念的力量推动国家和社会向上向善的演进。

我们承认,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大变局,任何一家一派的社会思想都是有局限的,一个可爱亦可信的未来社会蓝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知识分子都应该在尊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真诚交流、互相砥砺,由此形成关于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所亟需的思想共识。 我们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在几个方面达成如下共识:

1、我们希望中国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即以人民的认可为权力的来源,以人民的权利为制度的基础,以人民的福祉为国家的目标。

2、我们希望中国坚持“公平正义”的社会原则,即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与性别各领域,在立法、司法和行政诸环节,在教育、医疗、居住、工作、休息和养老等方面,都以公平对待所有中国公民、实现社会生活正义作为基本原则,使全体人民的生活不仅有物质的保障,而且有精神的尊严。

3、我们希望中国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坚持多元而自由的文化目标,以群己关系的合理平衡为前提,以公平正义的法治为原则,保障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各职业群体、各社会团体以及所有个体多种多样的价值追求、思想旨趣、学术倾向、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和言论主张等等,和而不同,都有和平共存的环境,都有自由发展的机会。

4、我们希望中国致力于建设更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以相互依存、互利共赢原则处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环境等方面的国际纠纷,既有利于全体中国人民也有利于全人类,促进世界各国各族的和平共处与和谐发展,最终达致天下太平。

2013年8月22日

签署(按照姓氏拼音排名):

陈明

干春松

高全喜、高师宁

何光沪

黄保罗

黄纪苏

金雁

刘澎

吕新雨、罗岗

卢敬雄

秦晖

孙尚杨

孙毅

王文锋

许纪霖

邢福增

徐友渔

杨凤岗

杨熙楠

姚西伊

姚中秋

曾庆豹

赵林

郑家栋

郑也夫

朱晓红

责任编辑:关一丁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将抵达塔布,继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习近平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